科技强网的凯里模式――凯里供电局自主创新闯出科技强网的特色之路
2012-10-10 10:21:45 来源:姚瑶
A-
A+
电力18讯: 日前,凯里供电局正在加紧研制的变电站智能巡检机器人,预计2013年6月份投入使用,据笔者了解,在“十二期间”,凯里供电局将实施涉及客户服务、电力营销、电网运行、电网安全、变电站管理等方面的科技项目42个,目前已陆续实施11个。用科技武装电网,用科技提升管理,用科技优化服务,凯里供电局自主创新闯出科技强网的特色之路。
科技创新使电网更加绿色
随着电网建设的发展,贵州凯里供电局每年都要新增1到2个110千伏及以上变电站,目前凯里供电局110千伏及以上变电站超过50个,变电站及设备数量快速增加,势必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开展设备的运行维护工作。从目前电网发展的速度来看,现有设备运行维护人员的数量、技术水平,以及传统的运行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电网快速发展的要求。
“必须改变以前的思路,开动大脑研究问题,电网要向绿色转变。”每周一上午,该局局长许良柱召开会议,用“头脑风暴”方式向生产部门负责人“洗脑”,2009年底,经过激烈的讨论,最后决定建立一套智能化的变电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监管中心和控制平台,就这样集控中心全景状态监测系统建设应运而生。
南方电网公司在中长期发展战略提出电网发展向更加智能、高效、可靠、绿色方向转变,该系统建成运用后,能提高用户侧的能效管理和优质服务水平,同时“减员增效”的优势愈发明显。
集控中心全景状态监测系统作为设备状态监测和各类相关数据集中展现的平台,一方面能在发现设备隐患时,及时预警,及时指导检修处理工作的开展,避免事故的发生;另一方面对设备运行状态和健康状态的实时监测,为设备的故障分析、技术措施的研究、制定检修处理方案等提供了有力的信息化数据,从而有效地提高了设备的故障预防能力,为设备检修人员进行预防性维护和计划检修工作,提供完整的信息支撑平台。
精彩来自理念的变化与思路的变革。2010年3月,凯里供电局自主开展项目的可行性研究,11月底完成了7个220千伏和6个110千伏变电站现场安装调试,12月完成一期项目所有功能开发和完善,顺利投入运行。2011年3月11日,该系统通过专家鉴定,该项目是南方电网首个创新型管控一体化集控中心系统,是南方电网智能电网的示范工程,该科技项目为企业减员增效、节省维护成本有显著效果。
据该局副总工程师陈荣介绍,每年每个变电站节省检修维护工时节约成本2.58万元;每年每个变电站节省工作车辆费用3.6万元,合计每年每个变电站可以节省维护成本6.18万元。
科技创新延伸到民生
按常规,农村触电伤亡事故按产权归属划分事故责任,现在,电网企业却成了首当其冲的责任者,农民权益要保护,电网企业也企盼出台相应的法规保护,然而这份期待却是遥远。
近年来,农村电网得到了明显改善,电网健康水平、供电能力、供电可靠性和网络绝缘强度等等均得到了大幅度提高。然而,安全用电意识淡薄、电气技术知识贫乏、依法用电观念欠缺等原因是导致农村触电事故仍然时有发生。
“必须把忽视的农村电网安全工作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 贵州凯里供电局局长许良柱接受采访时说:“过去在农村触电事故的管理常常以事后补救为主,轻事前的防范。电网企业必须从根源上改善这一现象,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为扭转这一被动的局面,该局提出了“以人为本,杜绝农触事故发生”理念,重点抓好农村电网安全,率先加大技术革新的投入,YH-B811小电流接地保护装置诞生。
在农村电网的35千伏、10千伏系统中,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由于35千伏、10千伏系统为中性点不接地系统,接地故障电流较小,不影响对客户的正常供电,按照现行规程的规定允许继续允许1―2小时,因而,为保证供电可靠率,采取了让故障线路带病运行的方式继续向客户供电。而就在为了获取可靠性的同时,巨大的安全风险也由此产生。就是这短暂运行的2小时内,往往就可能发生意想不到的悲剧。
该局通过对YH-B811小电流接地保护装置技术的原理分析,提出了采用以暂态分量法原理的小电流接地保护装置,再辅以保护二次动作及重合闸的纠正功能后,确保故障选线切除率达到100%的思路。
“以前我们关注的是电网设备,现在重点关注的是民生。”凯里供电局局长许良柱说。据介绍,引入小电流接地保护装置,是一个理念的更新。通过参照国内有关小电流接地方面的相关做法和最新的设备,发现最常用的处理方法是拉路选线法,主要是由值班人员采取顺序拉闸的方式寻找故障线路,缺点是按顺序拉闸需要的时间较长,存在不必要的停电。
从技术层面上的分析,该局决定在过去曾使用过小电流接地选线装置进行技术改造,同时对后台保护的配合上采用设定新的重合闸时间,改变过去跳闸逻辑方式。确保在故障线路发生后,由装置判断出是接地故障类型后,即保护切断该故障线路,确保发生单相接地的线路不再成为了掉在地上的“定时炸弹”。
小电流接地选线保护技术是凯里供电局主动承担更多社会责任的具体体现,在保障安全生产上迈出的实质的一步,也填补了该项技术在农村电网上的应用上的空白。
科技创新服务电网安全
过去,应用于电力系统的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所保护的对象为单一的某一线路、变压器等电器元件,电网发生故障后缺乏整体配合,“多米诺骨牌”一倒下,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事故扩大、系统稳定破坏。现在,只需要限定保护范围,就能快速切除故障。
这是凯里供电局自主研制的快速网络保护应用,专家认为该系统在南方电网系统内首次应用,维护方便、节约投资,具有较高的科技水平和推广应用价值。
2011年9月底,凯里供电局完成了220千伏开怀变、车江变和110千伏公统变、雷山变、永乐变等5个变电站快速网络保护系统现场安装调试工作,建成格式统一、数据共享的广域信息采集和利用多点信息做出判断、完成区域电网保护的系统,当年12月投运。一种融合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微机保护技术的快速网络保护装置在凯里供电局应运而生。
“医学上的‘微创手术’,特点在于减少手术对正常组织的破坏,最大限度降低手术对全身各系统功能的影响。而凯里供电局网络保护的应用实现快速切除故障设备,缩小事故范围,为电网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技术保障,相当于为故障设备做‘微创手术’。”凯里供电局生技部主任朱勇介绍说。
2011年11月22日,快速网络保护装置所覆盖保护区域中的110千伏怀统线一次C相发生故障,网络保护系统的怀统线差动随即正确、快速动作,仅用时14毫秒。通过这次故障,网络保护系统验证了它的优越性。
“就这一次故障切除而言,网络保护系统因为采用了差动保护方式,动作时间短,保护范围明确,保护的选择性更好,相当于为这次故障做了一次‘微创手术’。”朱勇说,这次动作快速限定了110千伏怀统线的事故范围,将停电减到最少,避免了事故范围的扩大。
以凯里供电局为例,快速网络保护覆盖范围内的5个变电站中,只有220千伏开怀变和220千伏车江变能提供电源点,而车江变的开关为断开状态,如果连接电源点的110千伏怀统线发生故障,快速网络保护系统就能将车江变开关自动合上,从110千伏车永线提供电源,实现网络重组,形成一个新的网络,大大减少停电时间和人工合闸带来的麻烦。
“网络保护还能有效避免以往继电保护中出现的‘误动’和‘拒动’问题。”该局变电管理所副主任杨昌甫多年从事继电保护工作,他解释说,因为网络保护装置能同时收集网络中所有变电站和线路的数据和信息,可以综合分析整个网络故障点在何处,使该系统的保护装置迅速动作,防止“拒动”;不该动作的保护不乱动作,防止了“误动”,做到了“辨证论治”。
“目前建成的快速网络保护系统,将多个变电站保护集中,可远程控制多站保护,且能实现保护、自动装置一体化,智能化水平提高了,人工维护减少了,有很好的推广前景。”杨昌甫说。
科技创新服务客户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一直是企业发展的重要课题。企业只有抓好科技创新,才能更好为地方经济发展做贡献。在建设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的凯里电网的进程中,该局坚持走科技创新之路,积极将科研成果运用到生产管理中,服务客户,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在贵州高原上秋冬凝冻严重的特殊背景下,凯里供电局反复探索出来的融冰方法多达10余种,更好服务于客户。
2011年1月17日,贵州普降大雪,凯里地区突变凝冻天气,该地区域电网再次受到严重威协,凯里供电局积极主动制定各种融冰方案,抵制凝冻天气,化被动为主动,已成功研发了方式融冰、全电压直接交流短路融冰、全电压降压交流短路融冰、移动台变降压短路融冰、直流弧焊机融冰、全电压三相串接两点接地、小水电零起升流融冰、小水电零起升流升压融冰、小水电零起升流降压融冰、移动发电机升流融冰等10种融冰方法。
该局“无线抄表”系统试点的成功运行,解决了农村用户分散、路途远、抄表难、抄表质量低等问题,在提高电力设备的使用寿命、实现设备实时监控和减少工作量等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在电力线路施工中,经常会遇到需要跨越电力线路、公路、铁路及其它障碍物进行架线或检修施工的情况。如果对带电线路采用停电跨越施工会造成一定的损失,而采用传统跨越架施工,在跨越多条带电线路或者条件不允许时,施工就无法进行。据此,凯里供电局员工通过反复的研究与实践,总结出了一种在导线上安装绝缘桥的方法,有效地解决了架空地线更换工作中跨越带电线路难题。(姚瑶)
科技创新使电网更加绿色
随着电网建设的发展,贵州凯里供电局每年都要新增1到2个110千伏及以上变电站,目前凯里供电局110千伏及以上变电站超过50个,变电站及设备数量快速增加,势必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开展设备的运行维护工作。从目前电网发展的速度来看,现有设备运行维护人员的数量、技术水平,以及传统的运行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电网快速发展的要求。
“必须改变以前的思路,开动大脑研究问题,电网要向绿色转变。”每周一上午,该局局长许良柱召开会议,用“头脑风暴”方式向生产部门负责人“洗脑”,2009年底,经过激烈的讨论,最后决定建立一套智能化的变电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监管中心和控制平台,就这样集控中心全景状态监测系统建设应运而生。
南方电网公司在中长期发展战略提出电网发展向更加智能、高效、可靠、绿色方向转变,该系统建成运用后,能提高用户侧的能效管理和优质服务水平,同时“减员增效”的优势愈发明显。
集控中心全景状态监测系统作为设备状态监测和各类相关数据集中展现的平台,一方面能在发现设备隐患时,及时预警,及时指导检修处理工作的开展,避免事故的发生;另一方面对设备运行状态和健康状态的实时监测,为设备的故障分析、技术措施的研究、制定检修处理方案等提供了有力的信息化数据,从而有效地提高了设备的故障预防能力,为设备检修人员进行预防性维护和计划检修工作,提供完整的信息支撑平台。
精彩来自理念的变化与思路的变革。2010年3月,凯里供电局自主开展项目的可行性研究,11月底完成了7个220千伏和6个110千伏变电站现场安装调试,12月完成一期项目所有功能开发和完善,顺利投入运行。2011年3月11日,该系统通过专家鉴定,该项目是南方电网首个创新型管控一体化集控中心系统,是南方电网智能电网的示范工程,该科技项目为企业减员增效、节省维护成本有显著效果。
据该局副总工程师陈荣介绍,每年每个变电站节省检修维护工时节约成本2.58万元;每年每个变电站节省工作车辆费用3.6万元,合计每年每个变电站可以节省维护成本6.18万元。
科技创新延伸到民生
按常规,农村触电伤亡事故按产权归属划分事故责任,现在,电网企业却成了首当其冲的责任者,农民权益要保护,电网企业也企盼出台相应的法规保护,然而这份期待却是遥远。
近年来,农村电网得到了明显改善,电网健康水平、供电能力、供电可靠性和网络绝缘强度等等均得到了大幅度提高。然而,安全用电意识淡薄、电气技术知识贫乏、依法用电观念欠缺等原因是导致农村触电事故仍然时有发生。
“必须把忽视的农村电网安全工作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 贵州凯里供电局局长许良柱接受采访时说:“过去在农村触电事故的管理常常以事后补救为主,轻事前的防范。电网企业必须从根源上改善这一现象,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为扭转这一被动的局面,该局提出了“以人为本,杜绝农触事故发生”理念,重点抓好农村电网安全,率先加大技术革新的投入,YH-B811小电流接地保护装置诞生。
在农村电网的35千伏、10千伏系统中,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由于35千伏、10千伏系统为中性点不接地系统,接地故障电流较小,不影响对客户的正常供电,按照现行规程的规定允许继续允许1―2小时,因而,为保证供电可靠率,采取了让故障线路带病运行的方式继续向客户供电。而就在为了获取可靠性的同时,巨大的安全风险也由此产生。就是这短暂运行的2小时内,往往就可能发生意想不到的悲剧。
该局通过对YH-B811小电流接地保护装置技术的原理分析,提出了采用以暂态分量法原理的小电流接地保护装置,再辅以保护二次动作及重合闸的纠正功能后,确保故障选线切除率达到100%的思路。
“以前我们关注的是电网设备,现在重点关注的是民生。”凯里供电局局长许良柱说。据介绍,引入小电流接地保护装置,是一个理念的更新。通过参照国内有关小电流接地方面的相关做法和最新的设备,发现最常用的处理方法是拉路选线法,主要是由值班人员采取顺序拉闸的方式寻找故障线路,缺点是按顺序拉闸需要的时间较长,存在不必要的停电。
从技术层面上的分析,该局决定在过去曾使用过小电流接地选线装置进行技术改造,同时对后台保护的配合上采用设定新的重合闸时间,改变过去跳闸逻辑方式。确保在故障线路发生后,由装置判断出是接地故障类型后,即保护切断该故障线路,确保发生单相接地的线路不再成为了掉在地上的“定时炸弹”。
小电流接地选线保护技术是凯里供电局主动承担更多社会责任的具体体现,在保障安全生产上迈出的实质的一步,也填补了该项技术在农村电网上的应用上的空白。
科技创新服务电网安全
过去,应用于电力系统的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所保护的对象为单一的某一线路、变压器等电器元件,电网发生故障后缺乏整体配合,“多米诺骨牌”一倒下,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事故扩大、系统稳定破坏。现在,只需要限定保护范围,就能快速切除故障。
这是凯里供电局自主研制的快速网络保护应用,专家认为该系统在南方电网系统内首次应用,维护方便、节约投资,具有较高的科技水平和推广应用价值。
2011年9月底,凯里供电局完成了220千伏开怀变、车江变和110千伏公统变、雷山变、永乐变等5个变电站快速网络保护系统现场安装调试工作,建成格式统一、数据共享的广域信息采集和利用多点信息做出判断、完成区域电网保护的系统,当年12月投运。一种融合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微机保护技术的快速网络保护装置在凯里供电局应运而生。
“医学上的‘微创手术’,特点在于减少手术对正常组织的破坏,最大限度降低手术对全身各系统功能的影响。而凯里供电局网络保护的应用实现快速切除故障设备,缩小事故范围,为电网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技术保障,相当于为故障设备做‘微创手术’。”凯里供电局生技部主任朱勇介绍说。
2011年11月22日,快速网络保护装置所覆盖保护区域中的110千伏怀统线一次C相发生故障,网络保护系统的怀统线差动随即正确、快速动作,仅用时14毫秒。通过这次故障,网络保护系统验证了它的优越性。
“就这一次故障切除而言,网络保护系统因为采用了差动保护方式,动作时间短,保护范围明确,保护的选择性更好,相当于为这次故障做了一次‘微创手术’。”朱勇说,这次动作快速限定了110千伏怀统线的事故范围,将停电减到最少,避免了事故范围的扩大。
以凯里供电局为例,快速网络保护覆盖范围内的5个变电站中,只有220千伏开怀变和220千伏车江变能提供电源点,而车江变的开关为断开状态,如果连接电源点的110千伏怀统线发生故障,快速网络保护系统就能将车江变开关自动合上,从110千伏车永线提供电源,实现网络重组,形成一个新的网络,大大减少停电时间和人工合闸带来的麻烦。
“网络保护还能有效避免以往继电保护中出现的‘误动’和‘拒动’问题。”该局变电管理所副主任杨昌甫多年从事继电保护工作,他解释说,因为网络保护装置能同时收集网络中所有变电站和线路的数据和信息,可以综合分析整个网络故障点在何处,使该系统的保护装置迅速动作,防止“拒动”;不该动作的保护不乱动作,防止了“误动”,做到了“辨证论治”。
“目前建成的快速网络保护系统,将多个变电站保护集中,可远程控制多站保护,且能实现保护、自动装置一体化,智能化水平提高了,人工维护减少了,有很好的推广前景。”杨昌甫说。
科技创新服务客户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一直是企业发展的重要课题。企业只有抓好科技创新,才能更好为地方经济发展做贡献。在建设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的凯里电网的进程中,该局坚持走科技创新之路,积极将科研成果运用到生产管理中,服务客户,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在贵州高原上秋冬凝冻严重的特殊背景下,凯里供电局反复探索出来的融冰方法多达10余种,更好服务于客户。
2011年1月17日,贵州普降大雪,凯里地区突变凝冻天气,该地区域电网再次受到严重威协,凯里供电局积极主动制定各种融冰方案,抵制凝冻天气,化被动为主动,已成功研发了方式融冰、全电压直接交流短路融冰、全电压降压交流短路融冰、移动台变降压短路融冰、直流弧焊机融冰、全电压三相串接两点接地、小水电零起升流融冰、小水电零起升流升压融冰、小水电零起升流降压融冰、移动发电机升流融冰等10种融冰方法。
该局“无线抄表”系统试点的成功运行,解决了农村用户分散、路途远、抄表难、抄表质量低等问题,在提高电力设备的使用寿命、实现设备实时监控和减少工作量等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在电力线路施工中,经常会遇到需要跨越电力线路、公路、铁路及其它障碍物进行架线或检修施工的情况。如果对带电线路采用停电跨越施工会造成一定的损失,而采用传统跨越架施工,在跨越多条带电线路或者条件不允许时,施工就无法进行。据此,凯里供电局员工通过反复的研究与实践,总结出了一种在导线上安装绝缘桥的方法,有效地解决了架空地线更换工作中跨越带电线路难题。(姚瑶)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