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跨越 精彩的画卷----沛县供电公司点靓新农村发展之路
2012-10-11 10:22:04 来源:房宜盼
A-
A+
电力18讯: 沛县,汉高祖刘邦的故乡,江苏省的北大门。胡寨镇草庙村,位于沛县中东部。这个地处偏僻的小村庄以长茄产业闻名全国。这个名副其实的中国长茄种植第一村,如今脱贫伊始,就以其十里茄风的魄力,策划着大干快上,要用15年时间走完苏南富裕乡村40年的历程,因此沛县供电公司奋战在一线的供电员工和广大草庙村民一起见证了这一历史性时刻,在汉皇故里这片热土上描绘出了一幅新农村电气化的壮美画卷。
五年成功脱贫誓追华西
风雨沧桑、历史跨越。5年里,沛县供电人从搅动思想、更新观念,创新管理、开拓进取中铸就了一幅"筑强农配网,点靓新农村"的精彩画卷:电网建设跨越发展,安全生产局面平稳,供电能力不断提升,企业管理规范精益,供电服务更加优质,"三个建设"和谐发展,国网品牌家喻户晓,"诚信责任创新奉献"核心价值观高效诠释、有力彰显。今天,已跻身"国网一流"县供电企业行列的沛县供电人,成了地方政府助力人民群众的"排头兵",成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官"。
5年前,草庙村还是江苏省1001个经济薄弱村之一,人均纯收入仅1850元。2008年年初,在全村统一搬迁至草庙新村时,供电企业及时进行了电网改造,不仅家家都用上了空调、电磁炉等现代化电器,村民也开始依托电力支持大力种植长茄。目前,全村长茄种植面积超过1600亩,成为"中国长茄种植第一村",户年均增收3万多元,很多村民因此脱贫致富。说是十里茄风,可远远不止这些。草庙的十里长茄带早已带动了周边乡镇6000多亩的长茄种植激情,年产一亿多斤的长茄不愁卖!草庙村的运作方式,无形中将自己塑成了长茄销售的风向标。用村里老人的话说,五年前草庙村就已经非常的有名气了,不过那是穷得有名!那时的草庙村人均收入只有1850元,可村级债务却有32万元,在全江苏省经济薄弱村名单中挂牌。而短短五年时间,草庙村人均收入直线飞升到8900元,村级固定资产800万元,村可支配资金200万元。家家户户都搬离了破土屋,实现了从贫穷到小康示范村的大跨越。这翻天覆地的变化历程中,截取每一个时段定格,都能清晰地看到默默无闻的供电人的心血和汗水。
提起新农村电气化建设,胡寨镇草庙村党支部书记秦真岭感慨颇多:"草庙村没进行电气化建设前,村里的空调很难启动,很多村民当时都到村里来反应这个问题,现在好了,用电也更安全更方便了,很多村民都添置了新电器。"因此新农村电气化建设成果显著,7月8日,国家电网公司农电部安全质量处处长欧阳亚平等一行来到草庙村新农村电气化村、实地察看了该村新农村电气化建设情况和强基固本工程,并对沛县公司在新农村电气化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给予高度评价。
三分钟与四小时的"变化"
草庙村是全国有名的蔬菜示范基地,村里有近260户人家从事新型大棚种植,电能是命脉。 蔬菜一年四季畅销全国各地,每个村有搞大棚的传统,发展大棚,电力是关键,电气化改造使该村用电无忧,很多农户在大棚头安装了电动卷珊机,只要电闸一合,按钮一动,蔬菜大棚就能自动卷珊、收珊,整个过程仅需要3分钟,蔬菜大棚的发展,使该镇村民们过上了幸福日子,年人均纯收入达3至4万多元。
新农村电气化改造以前,每逢冬季,草庙村的大棚蔬菜温度单纯依靠人力、和精力来控制,每天早晚时间,菜农们都要干重复的工作,即耗费了时间、又浪费了精力。一天下来,至少用4个小时的时间才能保证蔬菜的冷暖,三分之一的时间都花在了卷珊和收珊上,而且蔬菜也不能在第一时间得到充足的阳光,和适宜的温度。5年前,村里只是将蔬菜种植作为村里的一项副业。电气化村建设以后,草庙村增加了2台200千伏安变压器,村民们争相购置了电动卷珊机,采用现代化自能温控系统,不仅生产效率高了,以往需要4个小时的工作,现在只需要3分钟,销往全国各地乃至进口的购货订单络绎不绝。蔬菜种植从原来的小打小闹,发展成为该村的支柱产业,村民的致富产业。腰包鼓起的村民住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洋房,各种家用电器也陆续涌进村民家中。
提起改造后新农村电气化改造,村民王继强为我们算了一笔账,"电压稳定,效率提高,许多村民年收入可达到十多万,大家干活的劲头更足了,蔬菜种植的电机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他掰着手指头说,现在每个月电费都要多上一二百块,但是每度电可以创造的效益将近3元钱。
不出村"长茄上网"销全国
"我现在做长茄销售的规模也不大,没有雇佣人,就和老婆两个人,我自己的收购点每天至少有2大卡车的订单往外地发,她在家轻轻鼠标一点,就能赚到钱,算是家庭式小副业吧。在自己家里干着踏实,比在外面打工强。去年我俩算了一下,大概赚了近5万元,到今年夏天的时候,计划再买一个空调和一个液晶电视,年底还想买辆微型单排汽车。去年年底移动宽带网就架设到了村里,不少家庭陆续买了电脑,村里家家户户都有电视机和洗衣机,做饭用的全是电磁炉。农民生活一天比一天好,日子真是越过越红火。草庙移民新村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新农村电气化功不可没!"谈及电气化的好处,方保卫抑制不住心头的喜悦。
走进草庙村农贸交易市场,笔者发现长茄收购点的菜农们都在有条不紊的将长茄装进包装箱内,运往全国各地,得知笔者来意后,方保卫打开了话匣子:在以前居住的老村里,由于线路老化、电源不足,他最担心的就是刮风下雨时的电力故障。移民搬迁到草庙新村后,村里的电气化改造让他得到了很大实惠。让人舒心的是,他家里添置了电脑后,夫妻俩也学会了上网,买了个小数码照相机,把收购的长茄拍成照片发到网上,通过电脑和手机沟通,通过淘宝方等替他式进行交易,并和周边几个乡镇超市建立了长期销售关系。
2005年以前,全村蔬菜种植面积加起来不过5亩,规模小,没有客商专程来收购,菜农只能到附近乡镇出售,有时一天卖不掉一斤,气得都把菜扔进了沟里。现在的草庙村,发展了1200亩高效蔬菜。全村400多户中,种植长茄的村民有290户。有了这样的规模,自然与供电人是分不开的,他们承诺,只要客户一个电话,没有什么事办不成的?每逢长茄灌溉季节,沛县公司就第一时间为新建大棚的菜农进行上门服务,现场办公,由于一些新建大棚离电源点较远,从电源点扯到地头,线路有四五百米,因为线路长,接头多,电压低,棚前取水量小,有的甚至不能出水,菜农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了解到这样一些情况后,该公司及时与有关部门联系,很快为菜农分别制定规划了该村种植户的科学合理供电方案,加班加点,披星戴月为长茄基地架线、调配抽水机,确保菜农及时用电。
村里的电气化建设改造后,电压稳多了,日光灯启动很快、电锯闸刀一推就会转。夜晚村里的路灯都亮到11点了,去年国家有了"家电下乡"的好政策,见邻居和许多村民纷纷添置了不少家用电器后,去年快过春节时,他家也从县城买回来了一个大容量的洗衣机,还享受到了100多元的国家家电下乡政策的财政补贴。
"岁岁换新颜,今朝最好看。"在汉皇故里这片播撒着光明和希望的田野上,新农村电气化建设正一路高歌,朝着更高、更远的目标大踏步迈进。在新的征程中,沛县供电公司将以发展为主题,坚持"你用电 我用心"的服务宗旨,努力超越,追求卓越,再创新业绩,为沛县加快建设实现"工业大县、农业大县、旅游大县"谱写新的篇章。
五年成功脱贫誓追华西
风雨沧桑、历史跨越。5年里,沛县供电人从搅动思想、更新观念,创新管理、开拓进取中铸就了一幅"筑强农配网,点靓新农村"的精彩画卷:电网建设跨越发展,安全生产局面平稳,供电能力不断提升,企业管理规范精益,供电服务更加优质,"三个建设"和谐发展,国网品牌家喻户晓,"诚信责任创新奉献"核心价值观高效诠释、有力彰显。今天,已跻身"国网一流"县供电企业行列的沛县供电人,成了地方政府助力人民群众的"排头兵",成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官"。
5年前,草庙村还是江苏省1001个经济薄弱村之一,人均纯收入仅1850元。2008年年初,在全村统一搬迁至草庙新村时,供电企业及时进行了电网改造,不仅家家都用上了空调、电磁炉等现代化电器,村民也开始依托电力支持大力种植长茄。目前,全村长茄种植面积超过1600亩,成为"中国长茄种植第一村",户年均增收3万多元,很多村民因此脱贫致富。说是十里茄风,可远远不止这些。草庙的十里长茄带早已带动了周边乡镇6000多亩的长茄种植激情,年产一亿多斤的长茄不愁卖!草庙村的运作方式,无形中将自己塑成了长茄销售的风向标。用村里老人的话说,五年前草庙村就已经非常的有名气了,不过那是穷得有名!那时的草庙村人均收入只有1850元,可村级债务却有32万元,在全江苏省经济薄弱村名单中挂牌。而短短五年时间,草庙村人均收入直线飞升到8900元,村级固定资产800万元,村可支配资金200万元。家家户户都搬离了破土屋,实现了从贫穷到小康示范村的大跨越。这翻天覆地的变化历程中,截取每一个时段定格,都能清晰地看到默默无闻的供电人的心血和汗水。
提起新农村电气化建设,胡寨镇草庙村党支部书记秦真岭感慨颇多:"草庙村没进行电气化建设前,村里的空调很难启动,很多村民当时都到村里来反应这个问题,现在好了,用电也更安全更方便了,很多村民都添置了新电器。"因此新农村电气化建设成果显著,7月8日,国家电网公司农电部安全质量处处长欧阳亚平等一行来到草庙村新农村电气化村、实地察看了该村新农村电气化建设情况和强基固本工程,并对沛县公司在新农村电气化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给予高度评价。
三分钟与四小时的"变化"
草庙村是全国有名的蔬菜示范基地,村里有近260户人家从事新型大棚种植,电能是命脉。 蔬菜一年四季畅销全国各地,每个村有搞大棚的传统,发展大棚,电力是关键,电气化改造使该村用电无忧,很多农户在大棚头安装了电动卷珊机,只要电闸一合,按钮一动,蔬菜大棚就能自动卷珊、收珊,整个过程仅需要3分钟,蔬菜大棚的发展,使该镇村民们过上了幸福日子,年人均纯收入达3至4万多元。
新农村电气化改造以前,每逢冬季,草庙村的大棚蔬菜温度单纯依靠人力、和精力来控制,每天早晚时间,菜农们都要干重复的工作,即耗费了时间、又浪费了精力。一天下来,至少用4个小时的时间才能保证蔬菜的冷暖,三分之一的时间都花在了卷珊和收珊上,而且蔬菜也不能在第一时间得到充足的阳光,和适宜的温度。5年前,村里只是将蔬菜种植作为村里的一项副业。电气化村建设以后,草庙村增加了2台200千伏安变压器,村民们争相购置了电动卷珊机,采用现代化自能温控系统,不仅生产效率高了,以往需要4个小时的工作,现在只需要3分钟,销往全国各地乃至进口的购货订单络绎不绝。蔬菜种植从原来的小打小闹,发展成为该村的支柱产业,村民的致富产业。腰包鼓起的村民住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洋房,各种家用电器也陆续涌进村民家中。
提起改造后新农村电气化改造,村民王继强为我们算了一笔账,"电压稳定,效率提高,许多村民年收入可达到十多万,大家干活的劲头更足了,蔬菜种植的电机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他掰着手指头说,现在每个月电费都要多上一二百块,但是每度电可以创造的效益将近3元钱。
不出村"长茄上网"销全国
"我现在做长茄销售的规模也不大,没有雇佣人,就和老婆两个人,我自己的收购点每天至少有2大卡车的订单往外地发,她在家轻轻鼠标一点,就能赚到钱,算是家庭式小副业吧。在自己家里干着踏实,比在外面打工强。去年我俩算了一下,大概赚了近5万元,到今年夏天的时候,计划再买一个空调和一个液晶电视,年底还想买辆微型单排汽车。去年年底移动宽带网就架设到了村里,不少家庭陆续买了电脑,村里家家户户都有电视机和洗衣机,做饭用的全是电磁炉。农民生活一天比一天好,日子真是越过越红火。草庙移民新村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新农村电气化功不可没!"谈及电气化的好处,方保卫抑制不住心头的喜悦。
走进草庙村农贸交易市场,笔者发现长茄收购点的菜农们都在有条不紊的将长茄装进包装箱内,运往全国各地,得知笔者来意后,方保卫打开了话匣子:在以前居住的老村里,由于线路老化、电源不足,他最担心的就是刮风下雨时的电力故障。移民搬迁到草庙新村后,村里的电气化改造让他得到了很大实惠。让人舒心的是,他家里添置了电脑后,夫妻俩也学会了上网,买了个小数码照相机,把收购的长茄拍成照片发到网上,通过电脑和手机沟通,通过淘宝方等替他式进行交易,并和周边几个乡镇超市建立了长期销售关系。
2005年以前,全村蔬菜种植面积加起来不过5亩,规模小,没有客商专程来收购,菜农只能到附近乡镇出售,有时一天卖不掉一斤,气得都把菜扔进了沟里。现在的草庙村,发展了1200亩高效蔬菜。全村400多户中,种植长茄的村民有290户。有了这样的规模,自然与供电人是分不开的,他们承诺,只要客户一个电话,没有什么事办不成的?每逢长茄灌溉季节,沛县公司就第一时间为新建大棚的菜农进行上门服务,现场办公,由于一些新建大棚离电源点较远,从电源点扯到地头,线路有四五百米,因为线路长,接头多,电压低,棚前取水量小,有的甚至不能出水,菜农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了解到这样一些情况后,该公司及时与有关部门联系,很快为菜农分别制定规划了该村种植户的科学合理供电方案,加班加点,披星戴月为长茄基地架线、调配抽水机,确保菜农及时用电。
村里的电气化建设改造后,电压稳多了,日光灯启动很快、电锯闸刀一推就会转。夜晚村里的路灯都亮到11点了,去年国家有了"家电下乡"的好政策,见邻居和许多村民纷纷添置了不少家用电器后,去年快过春节时,他家也从县城买回来了一个大容量的洗衣机,还享受到了100多元的国家家电下乡政策的财政补贴。
"岁岁换新颜,今朝最好看。"在汉皇故里这片播撒着光明和希望的田野上,新农村电气化建设正一路高歌,朝着更高、更远的目标大踏步迈进。在新的征程中,沛县供电公司将以发展为主题,坚持"你用电 我用心"的服务宗旨,努力超越,追求卓越,再创新业绩,为沛县加快建设实现"工业大县、农业大县、旅游大县"谱写新的篇章。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