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道河水库做大水保文章 打造全国生态"明珠"
2012-07-30 09:48:00 来源:梅雪峰、马小泉
A-
A+
电力18讯: 近几年来,市三道河水电工程管理局紧盯"全国一流、全省第一"的目标,紧紧依托山水资源优势,抢抓机遇争取全国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项目,把"四个襄阳"建设、"五成同创"工作与水土保持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把水保项目、灌区项目、林业项目、招商引资项目等资金打捆综合利用,多方筹资、多措并举、多管并下,拉开了打造全国生态"明珠"的序幕。
抢抓重要机遇,争取示范园区。2010年,国家和湖北省水土保持规划分别提出,到2020年全国要建设一批高水平的水土保持科技园区和一批小流域综合治理示范样板,"十二五"期间全省要建成1~3个高标准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三道河管理局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性的重要发展机遇,一方面自筹资金先行开展园区建设,一方面积极跑部进厅争取政策资金支持。在水利部、省水利厅的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导下,三道河水库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建设迅速启动并初见成效。2011年2月,经过水利部专家现场评定,三道河水库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被正式命名为全国第三批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也是全国第一家以水库命名的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
坚持高标定位,打造精品工程。水库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在全国是首创,没有现成的规划建设管理模式与经验。三道河管理局在水保科技示范园区创建中面临着没有规划、没有政策、没有资金的三大难题。在困难面前,三道河"一班人"是逢山过山、逢水过水、勇往直前。没有资金就自筹,没有政策去争取,没有规划靠谋划。始终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定位"和"要做就做到位、要做就成精品"的原则,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真正做到建一处、成一处。除了向上争取的40多万元外,还自筹200多万元,集中力量先建设水土保持措施展示区和科研实验展示区的基础功能。修建了水土流失侵蚀演示工程措施和混凝土格网草皮护坡等5种水土保持展示工程措施。完成了秦家冲植物引种区坡改梯整治30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0.5平方公里。对溢洪道两边2万平方米山体进行高边坡绿化,在溢洪道进水口库岸弃渣场栽植了118棵银杏树,建成了面积为15亩的银杏园。在水保示范园区建设中,三道河管理局把"产业襄阳、都市襄阳、文化襄阳、绿色襄阳"理念贯穿始终,与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紧密结合起来,把三道河水库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打造成生态文明精品工程。
立足长远发展,精心编制规划。目前,三道河水库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只是刚开了个头、起了个步,距离"全国生态明珠"还任重道远。为确保这一目标稳步推进,三道河管理局委托在全省具有较强实力的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负责编制《三道河水库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建设规划》。为了使规划能因地制宜、切合实际、引领全国,多次邀请水科院专家到三道河水库实地踏勘,对照外地学习"标杆",现场研究功能分区布局、水保科教路径、综合配套设施、生态文化建设等难题。在编制规划的过程中,三道河管理局、水科院与国家水利部、省水利厅、市水利局领导专家反复研究,多次修改,几易其稿,现已形成初稿,近期省水利厅将组织专家进行评审。整个园区规划静态总投资5382万元,计划在3至5年内建成。规划园区面积111.57公顷,全园共分为六大功能区,分别为科研实验展示区、综合治理示范区、生态修复区、植物引种展示区、生态能源示范区、生态休闲服务区,另外配套科教中心等综合管理设施。在此基础上,争取早日成为国家教育部和水利部联合命名的"中小学水土保持教育社会实践基地"。规划内容建成后,三道河水库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将成为全国以水库命名的面积最大、功能最全、设施最优、风景最美、文化最浓的水保科技示范园区,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生态"明珠"。
建立长效机制,实行精细管理。三道河水库水保科技示范园区能否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离不开园区"硬件"建设,也离不开"软件"建设。三道河管理局从园区起步建设开始,一手抓项目建设,一手抓管理跟进。三道河管理局和水库管理处都设立了水土保持科,配备了专业人才,这在全省水库管理单位是第一家。还成立了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管理办公室,制订了园区管理制度,使园区管理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的轨道。另外,在园区建设的同时,及时总结经验,注重舆论宣传,扩大水土保持的辐射面和影响力。鼓励全局干部职工积极参与水土保持信息宣传工作,先后在市级以上报刊杂志、广播电视、行业网站等新闻媒体上发表水土保持专项稿件200余篇,发放水土保持法宣传册1000余份,制作宣传标语、标识牌130多块,制作水土保持电视专题节目1期,组织南漳县中小学生参观园区200余人次,对水保法律法规、水保科技知识、生态文化建设等进行了全方位的宣传普及。
襄阳市三道河水电工程管理局
梅雪峰、马小泉
抢抓重要机遇,争取示范园区。2010年,国家和湖北省水土保持规划分别提出,到2020年全国要建设一批高水平的水土保持科技园区和一批小流域综合治理示范样板,"十二五"期间全省要建成1~3个高标准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三道河管理局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性的重要发展机遇,一方面自筹资金先行开展园区建设,一方面积极跑部进厅争取政策资金支持。在水利部、省水利厅的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导下,三道河水库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建设迅速启动并初见成效。2011年2月,经过水利部专家现场评定,三道河水库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被正式命名为全国第三批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也是全国第一家以水库命名的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
坚持高标定位,打造精品工程。水库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在全国是首创,没有现成的规划建设管理模式与经验。三道河管理局在水保科技示范园区创建中面临着没有规划、没有政策、没有资金的三大难题。在困难面前,三道河"一班人"是逢山过山、逢水过水、勇往直前。没有资金就自筹,没有政策去争取,没有规划靠谋划。始终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定位"和"要做就做到位、要做就成精品"的原则,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真正做到建一处、成一处。除了向上争取的40多万元外,还自筹200多万元,集中力量先建设水土保持措施展示区和科研实验展示区的基础功能。修建了水土流失侵蚀演示工程措施和混凝土格网草皮护坡等5种水土保持展示工程措施。完成了秦家冲植物引种区坡改梯整治30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0.5平方公里。对溢洪道两边2万平方米山体进行高边坡绿化,在溢洪道进水口库岸弃渣场栽植了118棵银杏树,建成了面积为15亩的银杏园。在水保示范园区建设中,三道河管理局把"产业襄阳、都市襄阳、文化襄阳、绿色襄阳"理念贯穿始终,与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紧密结合起来,把三道河水库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打造成生态文明精品工程。
立足长远发展,精心编制规划。目前,三道河水库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只是刚开了个头、起了个步,距离"全国生态明珠"还任重道远。为确保这一目标稳步推进,三道河管理局委托在全省具有较强实力的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负责编制《三道河水库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建设规划》。为了使规划能因地制宜、切合实际、引领全国,多次邀请水科院专家到三道河水库实地踏勘,对照外地学习"标杆",现场研究功能分区布局、水保科教路径、综合配套设施、生态文化建设等难题。在编制规划的过程中,三道河管理局、水科院与国家水利部、省水利厅、市水利局领导专家反复研究,多次修改,几易其稿,现已形成初稿,近期省水利厅将组织专家进行评审。整个园区规划静态总投资5382万元,计划在3至5年内建成。规划园区面积111.57公顷,全园共分为六大功能区,分别为科研实验展示区、综合治理示范区、生态修复区、植物引种展示区、生态能源示范区、生态休闲服务区,另外配套科教中心等综合管理设施。在此基础上,争取早日成为国家教育部和水利部联合命名的"中小学水土保持教育社会实践基地"。规划内容建成后,三道河水库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将成为全国以水库命名的面积最大、功能最全、设施最优、风景最美、文化最浓的水保科技示范园区,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生态"明珠"。
建立长效机制,实行精细管理。三道河水库水保科技示范园区能否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离不开园区"硬件"建设,也离不开"软件"建设。三道河管理局从园区起步建设开始,一手抓项目建设,一手抓管理跟进。三道河管理局和水库管理处都设立了水土保持科,配备了专业人才,这在全省水库管理单位是第一家。还成立了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管理办公室,制订了园区管理制度,使园区管理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的轨道。另外,在园区建设的同时,及时总结经验,注重舆论宣传,扩大水土保持的辐射面和影响力。鼓励全局干部职工积极参与水土保持信息宣传工作,先后在市级以上报刊杂志、广播电视、行业网站等新闻媒体上发表水土保持专项稿件200余篇,发放水土保持法宣传册1000余份,制作宣传标语、标识牌130多块,制作水土保持电视专题节目1期,组织南漳县中小学生参观园区200余人次,对水保法律法规、水保科技知识、生态文化建设等进行了全方位的宣传普及。
襄阳市三道河水电工程管理局
梅雪峰、马小泉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