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现代管理之嬗变――浙江椒江供电局修试工区优秀班组建设纪实
2012-04-25 16:49:43 来源:钱婧婧
A-
A+
电力18讯:
有人说,企业是一条船,它时而在风和日丽的海面上徜徉,时而也会在惊涛骇浪中徘徊,而保证这条船能够平安穿越风浪的关键不仅在于船只本身的结实与否,更要靠从船长到所有水手的那种同舟共济、顽强拼搏的精神来支撑。在企业这条船里,人是所有因素中最活跃、最积极的一种因素,也是企业最有价值的资源和财富,更是决定了企业未来兴衰成败的焦点。
浙江椒江供电局修试工区就十分注重对人的培养,多年来该工区为企业输送了多名技术骨干,成为企业培养技术人才的"摇篮",并以其富有特色的班组建设入选《浙江省电力公司系统班组建设先进经验选编》,先后获得台州市"工人先锋号"、台州电业局"2010-2011年双年度先进集体"等多项殊荣。
"零"要求:外宽内紧型管理模式生效
古人云:"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说的就是经营者对于员工的一种"信任",但这种"信任"绝不是"放任",而是在不偏离"主航线"的情况下将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发挥至极致。在工区主任林展看来,对于员工工作能力的充分肯定和信任,就是激励员工不断挖掘自我、激发自我的最有效方式。
他告诉笔者,这几年来,他发现他坐在办公室里的时间有越来越多的趋势,因为绝大部分的事情已无需他操心,"我只要能掌好修试工区这条船的舵就可以了!"林展说,每天工区所有的人都会出去干活,多做、多想、多学习,是提高员工技能水平的良好途径,"实践才是员工们的最佳老师!"
除了一些突发事件或重大检修外,林展一般很少监督员工做事,"我在场他们反而会更紧张,还会在心理上形成一种依赖感。"在实践操作中出现的问题,他都提倡让员工独立思考,反复修改,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操作技能。遇上有失误的地方,他总是鼓励大家及时找出原因并加以改进,对新进人员表现出最大的包容和理解。
"没有失误,就没有成长。"林展的这种想法一开始并不被人理解,工区的一位年轻员工说,他刚来时还对这种做法有些"偏见",后来就慢慢发现了这种工作方法带来的"好处","看起来这种'放养'的方法似乎是'零'要求,可是实际操作起来它的要求反而更高,因为独立解决问题时需要加倍的小心与谨慎,还要从中得到学习与改进。"
"多面手":多管齐下提高劳动生产力
"多面手"指的就是一个人具备多种技能,而这些技能往往都是从后天努力中得到的。"多面手"的存在,甚至能提高企业加倍的生产力,因此,只要你够"多面",无论走到哪里,都能适应不同企业的不同要求。
"我们工区的员工几乎个个都是'多面手'。"林展说,"多面手"的好处是不可言喻的,特别是在一些突发的、紧急的情况下,人人都可上,人人都可用,就没有不能解决、不能做的工作。"工区人比较少,活又多又杂,如果人人仅仅是'各司其职',那么永远有一部分人是处在很忙的状态。"
各司其职并不是不好,但太过固定的工作模式却容易滋生惰性。"我最见不得在工作时间内无所事事,那是对生命的最大浪费。"于是,林展有意识地鼓励员工多出去走走,多揣摩,多观察,看看别人是如何工作的,"我经常会'赶'一些当天没有活干的员工跟着老员工出去,现场观看检修操作过程,这也是最好的一种学习方式。"
经过长期有意识的培养和训练,工区的员工无论是对故障检修还是高压试验都十分了解和熟悉,有些甚至还游刃有余,技能水平都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在2010年台州供电系统继电保护技术技能竞赛中屡创佳绩,源源不断地为工区的成长注入新的技术力量。
因材施教:注重对青工的实践培训
椒江供电局修试工区隶属一线生产部门,主要负管辖内的变电站及开关站的日常检修、技改工作。班组由14名成员组成,11个党员,平均年龄30岁,半数以上为"80后"大学生。团队的年轻化既展现了朝气蓬勃的昂扬斗志和生命力,又带来了实践操作薄弱的弱点。
"目前工区里的青年员工都是重点大学电力专业毕业的大学生,有着扎实而专业的理论知识,他们改变了一线员工原先素质不高的局面,这些都是老员工们所不具备的优势。"针对于此,林展从三个方面入手,强化青年员工的技能水平,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完美格局。
首先,在每次开展大修、改建等重大项目施工前,专门邀请设备制造厂家人员对主要设备的性能、关键部分检修知识进行讲解实操,让员工更清晰地熟悉设备状况,方便施工操作。其次,根据年轻人的特点,工区增设了多媒体教学器材和网络设备,打造培训网络平台,使青年员工能自主选择培训实践;第三,制定"师带徒"机制,增进新老员工的彼此融合。
"没有不会学习的员工,只有不会教的师傅。"林展要求每位"师傅"都要根据"徒弟"的实际特点,帮助"徒弟"熟悉岗位职责,在现场施工过程强化技能操作,使青年员工不断提高技能水平,促使班组整体技能再上新台阶。
有人说,企业是一条船,它时而在风和日丽的海面上徜徉,时而也会在惊涛骇浪中徘徊,而保证这条船能够平安穿越风浪的关键不仅在于船只本身的结实与否,更要靠从船长到所有水手的那种同舟共济、顽强拼搏的精神来支撑。在企业这条船里,人是所有因素中最活跃、最积极的一种因素,也是企业最有价值的资源和财富,更是决定了企业未来兴衰成败的焦点。
浙江椒江供电局修试工区就十分注重对人的培养,多年来该工区为企业输送了多名技术骨干,成为企业培养技术人才的"摇篮",并以其富有特色的班组建设入选《浙江省电力公司系统班组建设先进经验选编》,先后获得台州市"工人先锋号"、台州电业局"2010-2011年双年度先进集体"等多项殊荣。
"零"要求:外宽内紧型管理模式生效
古人云:"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说的就是经营者对于员工的一种"信任",但这种"信任"绝不是"放任",而是在不偏离"主航线"的情况下将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发挥至极致。在工区主任林展看来,对于员工工作能力的充分肯定和信任,就是激励员工不断挖掘自我、激发自我的最有效方式。
他告诉笔者,这几年来,他发现他坐在办公室里的时间有越来越多的趋势,因为绝大部分的事情已无需他操心,"我只要能掌好修试工区这条船的舵就可以了!"林展说,每天工区所有的人都会出去干活,多做、多想、多学习,是提高员工技能水平的良好途径,"实践才是员工们的最佳老师!"
除了一些突发事件或重大检修外,林展一般很少监督员工做事,"我在场他们反而会更紧张,还会在心理上形成一种依赖感。"在实践操作中出现的问题,他都提倡让员工独立思考,反复修改,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操作技能。遇上有失误的地方,他总是鼓励大家及时找出原因并加以改进,对新进人员表现出最大的包容和理解。
"没有失误,就没有成长。"林展的这种想法一开始并不被人理解,工区的一位年轻员工说,他刚来时还对这种做法有些"偏见",后来就慢慢发现了这种工作方法带来的"好处","看起来这种'放养'的方法似乎是'零'要求,可是实际操作起来它的要求反而更高,因为独立解决问题时需要加倍的小心与谨慎,还要从中得到学习与改进。"
"多面手":多管齐下提高劳动生产力
"多面手"指的就是一个人具备多种技能,而这些技能往往都是从后天努力中得到的。"多面手"的存在,甚至能提高企业加倍的生产力,因此,只要你够"多面",无论走到哪里,都能适应不同企业的不同要求。
"我们工区的员工几乎个个都是'多面手'。"林展说,"多面手"的好处是不可言喻的,特别是在一些突发的、紧急的情况下,人人都可上,人人都可用,就没有不能解决、不能做的工作。"工区人比较少,活又多又杂,如果人人仅仅是'各司其职',那么永远有一部分人是处在很忙的状态。"
各司其职并不是不好,但太过固定的工作模式却容易滋生惰性。"我最见不得在工作时间内无所事事,那是对生命的最大浪费。"于是,林展有意识地鼓励员工多出去走走,多揣摩,多观察,看看别人是如何工作的,"我经常会'赶'一些当天没有活干的员工跟着老员工出去,现场观看检修操作过程,这也是最好的一种学习方式。"
经过长期有意识的培养和训练,工区的员工无论是对故障检修还是高压试验都十分了解和熟悉,有些甚至还游刃有余,技能水平都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在2010年台州供电系统继电保护技术技能竞赛中屡创佳绩,源源不断地为工区的成长注入新的技术力量。
因材施教:注重对青工的实践培训
椒江供电局修试工区隶属一线生产部门,主要负管辖内的变电站及开关站的日常检修、技改工作。班组由14名成员组成,11个党员,平均年龄30岁,半数以上为"80后"大学生。团队的年轻化既展现了朝气蓬勃的昂扬斗志和生命力,又带来了实践操作薄弱的弱点。
"目前工区里的青年员工都是重点大学电力专业毕业的大学生,有着扎实而专业的理论知识,他们改变了一线员工原先素质不高的局面,这些都是老员工们所不具备的优势。"针对于此,林展从三个方面入手,强化青年员工的技能水平,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完美格局。
首先,在每次开展大修、改建等重大项目施工前,专门邀请设备制造厂家人员对主要设备的性能、关键部分检修知识进行讲解实操,让员工更清晰地熟悉设备状况,方便施工操作。其次,根据年轻人的特点,工区增设了多媒体教学器材和网络设备,打造培训网络平台,使青年员工能自主选择培训实践;第三,制定"师带徒"机制,增进新老员工的彼此融合。
"没有不会学习的员工,只有不会教的师傅。"林展要求每位"师傅"都要根据"徒弟"的实际特点,帮助"徒弟"熟悉岗位职责,在现场施工过程强化技能操作,使青年员工不断提高技能水平,促使班组整体技能再上新台阶。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