撑起贵州屋脊新高度――记贵州电网公司2011年度工人先锋号威宁迤那供电所
2012-02-16 15:50:34 来源:王明筠 周梅
A-
A+
电力18讯:
位于"贵州屋脊"的毕节地区威宁县的迤那镇,平均海拔2200米,居住着彝、回、苗等少数民族。在这个在地球上极不起眼的小地方,迤那供电所的30多名铁铮铮的高原汉子,在所长谢伟的带领下,在最一线最基层最艰苦的地方,他们用心、用情为迤那、牛棚、斗古、玉龙等四个乡镇的彝族回族苗族老乡提供服务,为他们脱贫致富添砖加瓦、为需要帮助的孩子圆上学梦、当敬老院里老人的"亲人",做无人照料的用户的"家人",他们是光明使者,守护万户千家灯火,他们是社会责任的承担者,一点一滴刷新着南方电网一线员工的形象,他们用臂膀撑起贵州屋脊上新的高度。
狂风刮不弯的脊梁
2012年2月11日至14日,威宁遭受到旱见大风来袭,最高风力达7级,人在高处,站立不稳,得拉住车辆等重物,免得一不小心被风刮跑,迤那供电所的三条主线,10千伏麻窝线、10千伏迤迤线、10千伏牛棚线,纷纷跳闸、倒杆断线,解伟所长、牛棚站站长王润江、玉龙站站长刘仕权,兵分三路,带领全所参战的34名将士,肆虐的风刮到哪里,他们就跟到哪里,砍掉倒在线路上的柳树、拉来备用电杆、立好杆、接好线,风消停了,人不休息,与风赛跑,在零下4度的气温中、连续奋战4个昼夜,象蜘蛛织网一样,保证了迤那、牛棚、玉龙这三个狂风光顾的"主战场", 彝族回族苗族老乡用电的"战略高地"寸土不丢。 高原汉子的动人小故事
马辉,迤那服务站工作人员,供电所里最"斯文"的员工,他觉得最感动的事,是有一位80多岁独居的孤寡老人,每用个用电也就一、两元钱,为她家庭情况特殊,经济上没有来源,所以两年来的电费都是马辉一直帮他代交的,有时,老人掰着手指算到马辉该到她家抄表了,会煮好鸡蛋等
他,"就象有一个亲人每个月上门来看我一趟。"
刘仕权,玉龙供电服务站站长,身材高大、长年的野外工作,使他皮肤黝黑,笑起来满口的牙齿异常洁白。他说,有一次,有一个用户家中电灯不亮了,很着急,跑到服务站来找他,"只要把我家电整好,好多钱我拿。"刘仕权二话没说,带上两个人就上用户家去了,经过检查,是用户家里的电线老化严重烧坏短路了,于是更换了线路,电灯亮了,用户高兴地掏出钱来,要拿给刘仕权,刘仕权谢绝了他,"一点力所能及的小事,不用付钱。"用户高兴地让妻子扯了一堆地瓜,一定要刘站长带回去,"忙了半天,水都没喝一口,又不收钱,白辛苦了,拿着路上吃。"
客户口碑胜"金杯"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这是迤那供电所全体员工共同的心声,迤那供电所供电所辖区内的迤那、牛棚、玉龙、斗古四个乡镇是威宁县的主要烟叶生产和烘烤基地,被称之为"烟农之乡",烟叶收入是该所供电区域内四个乡镇的主要经济来源。
2011年7月20日一大早,天刚蒙蒙亮,牛棚供电站王润江就急匆匆地来到站里,门口却已经有了五位烟农,他们都是来"抢人安电的"。原来,今年四个乡镇共900间烤房都集中在7月底完工,而地里的烟叶黄了,烟农很着急,就把烟收来上到烤房里,就等通电烤烟了。迤那供电所的王润江早餐都没顾得上吃,一口气赶到响水,一连安了二十多所烤房的表,回家时已经晚上十一点过了。半个月的时间,迤那供电所的二十多名工作人员,安装了900只烤房用电电表。迤那镇的烟农提起供电所的小伙子,没有不交口称赞的,"真是随喊随到,烘烟的时候帮大忙了。"
一年级的"大学生"
迤那镇合兴村小学里,一年级里有两个特殊的学生,一个是十岁的王玉兰、另一个是她七岁的弟弟王方玉,他们都是迤那供电所的"娃娃",由供电所的员工自发捐款为他们解决生活费书本费,腼腆的小玉兰坐在教室里,穿着供电所叔叔阿姨买的粉红的新棉衣、白雪公主的书包,笑着露出两个可爱的小酒窝,"要好好读书",老师说她这次考试是班上的前几名,王方玉脚上有点儿大的新鞋沾上了一层灰,过早成熟懂事的孩子,舍不得乱花供电所叔叔阿姨给的一分钱。
解伟所长说,"大家节约一点儿,就够他两姐弟一年的用度了,只要他们读得走,我们就供得起,当做好事。"
敬老院的老人
迤那镇合兴村养老院,几位穿着大裤脚的老人在院子里晒太阳,看见迤那供电所的职工拎着大包小包的东西走过来,高兴地迎上去,"又给我们送什么吃的来了?"看到是大家爱吃的牛奶、维维豆奶,互相招呼快来领,72岁的饶保成老人说,"上次拿来的八宝粥都没吃完,我放在床档头搁起的。"
60多岁的刘银忠老人说,"虽然我们是无人照管的老人,但是供电所的人随时都在关心我们,买吃的用的,比自家亲人还好。"
平时,敬老院里有灯泡坏了、电线断了、插座坏了等等,一个电话,供电所的人就会马上上门来更换修理,敬老院的管理人员说,食堂的灯泡全部都换上了新的,10月份供电所总的就为敬老院更换了12只节能灯。
药材种植大户致富好帮手
迤那镇上有名的药材种植大户陈杰,2011年春,在育苗基地里种下了300亩党参苗,移植栽培的节骨眼上,一场春夏连旱差点让他的投资打了水漂,"幸好,迤那供电所的人主动上门来为我安装好的抽水设备,保住了我的300亩命根子,今年,为我挽回2000多万元的收入,闲时,有什么停电之类的事,一打电话,供电所的人就会很快的来帮我处理,及时得很,感谢不尽喽。"
在迤那供电所的供电辖区内,随着扶贫攻坚和"四在农家"工作的全面推进,农户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养殖、食用菌栽培、中药材种植等特色农业,通村油路、通村民组水泥路、连户水泥便道以及新村建设等,哪一样都离不开电力部门提供的帮助。
迤那镇镇长李杨胜说:"无论什么时候,电力部门始终首当其冲,为群众提供优质服务、为建设用电保驾护航,供电所的30多位员工,是我们全镇三万八千多名群众学习的好榜样。"(王明筠 周梅)
位于"贵州屋脊"的毕节地区威宁县的迤那镇,平均海拔2200米,居住着彝、回、苗等少数民族。在这个在地球上极不起眼的小地方,迤那供电所的30多名铁铮铮的高原汉子,在所长谢伟的带领下,在最一线最基层最艰苦的地方,他们用心、用情为迤那、牛棚、斗古、玉龙等四个乡镇的彝族回族苗族老乡提供服务,为他们脱贫致富添砖加瓦、为需要帮助的孩子圆上学梦、当敬老院里老人的"亲人",做无人照料的用户的"家人",他们是光明使者,守护万户千家灯火,他们是社会责任的承担者,一点一滴刷新着南方电网一线员工的形象,他们用臂膀撑起贵州屋脊上新的高度。
狂风刮不弯的脊梁
2012年2月11日至14日,威宁遭受到旱见大风来袭,最高风力达7级,人在高处,站立不稳,得拉住车辆等重物,免得一不小心被风刮跑,迤那供电所的三条主线,10千伏麻窝线、10千伏迤迤线、10千伏牛棚线,纷纷跳闸、倒杆断线,解伟所长、牛棚站站长王润江、玉龙站站长刘仕权,兵分三路,带领全所参战的34名将士,肆虐的风刮到哪里,他们就跟到哪里,砍掉倒在线路上的柳树、拉来备用电杆、立好杆、接好线,风消停了,人不休息,与风赛跑,在零下4度的气温中、连续奋战4个昼夜,象蜘蛛织网一样,保证了迤那、牛棚、玉龙这三个狂风光顾的"主战场", 彝族回族苗族老乡用电的"战略高地"寸土不丢。 高原汉子的动人小故事
马辉,迤那服务站工作人员,供电所里最"斯文"的员工,他觉得最感动的事,是有一位80多岁独居的孤寡老人,每用个用电也就一、两元钱,为她家庭情况特殊,经济上没有来源,所以两年来的电费都是马辉一直帮他代交的,有时,老人掰着手指算到马辉该到她家抄表了,会煮好鸡蛋等
他,"就象有一个亲人每个月上门来看我一趟。"
刘仕权,玉龙供电服务站站长,身材高大、长年的野外工作,使他皮肤黝黑,笑起来满口的牙齿异常洁白。他说,有一次,有一个用户家中电灯不亮了,很着急,跑到服务站来找他,"只要把我家电整好,好多钱我拿。"刘仕权二话没说,带上两个人就上用户家去了,经过检查,是用户家里的电线老化严重烧坏短路了,于是更换了线路,电灯亮了,用户高兴地掏出钱来,要拿给刘仕权,刘仕权谢绝了他,"一点力所能及的小事,不用付钱。"用户高兴地让妻子扯了一堆地瓜,一定要刘站长带回去,"忙了半天,水都没喝一口,又不收钱,白辛苦了,拿着路上吃。"
客户口碑胜"金杯"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这是迤那供电所全体员工共同的心声,迤那供电所供电所辖区内的迤那、牛棚、玉龙、斗古四个乡镇是威宁县的主要烟叶生产和烘烤基地,被称之为"烟农之乡",烟叶收入是该所供电区域内四个乡镇的主要经济来源。
2011年7月20日一大早,天刚蒙蒙亮,牛棚供电站王润江就急匆匆地来到站里,门口却已经有了五位烟农,他们都是来"抢人安电的"。原来,今年四个乡镇共900间烤房都集中在7月底完工,而地里的烟叶黄了,烟农很着急,就把烟收来上到烤房里,就等通电烤烟了。迤那供电所的王润江早餐都没顾得上吃,一口气赶到响水,一连安了二十多所烤房的表,回家时已经晚上十一点过了。半个月的时间,迤那供电所的二十多名工作人员,安装了900只烤房用电电表。迤那镇的烟农提起供电所的小伙子,没有不交口称赞的,"真是随喊随到,烘烟的时候帮大忙了。"
一年级的"大学生"
迤那镇合兴村小学里,一年级里有两个特殊的学生,一个是十岁的王玉兰、另一个是她七岁的弟弟王方玉,他们都是迤那供电所的"娃娃",由供电所的员工自发捐款为他们解决生活费书本费,腼腆的小玉兰坐在教室里,穿着供电所叔叔阿姨买的粉红的新棉衣、白雪公主的书包,笑着露出两个可爱的小酒窝,"要好好读书",老师说她这次考试是班上的前几名,王方玉脚上有点儿大的新鞋沾上了一层灰,过早成熟懂事的孩子,舍不得乱花供电所叔叔阿姨给的一分钱。
解伟所长说,"大家节约一点儿,就够他两姐弟一年的用度了,只要他们读得走,我们就供得起,当做好事。"
敬老院的老人
迤那镇合兴村养老院,几位穿着大裤脚的老人在院子里晒太阳,看见迤那供电所的职工拎着大包小包的东西走过来,高兴地迎上去,"又给我们送什么吃的来了?"看到是大家爱吃的牛奶、维维豆奶,互相招呼快来领,72岁的饶保成老人说,"上次拿来的八宝粥都没吃完,我放在床档头搁起的。"
60多岁的刘银忠老人说,"虽然我们是无人照管的老人,但是供电所的人随时都在关心我们,买吃的用的,比自家亲人还好。"
平时,敬老院里有灯泡坏了、电线断了、插座坏了等等,一个电话,供电所的人就会马上上门来更换修理,敬老院的管理人员说,食堂的灯泡全部都换上了新的,10月份供电所总的就为敬老院更换了12只节能灯。
药材种植大户致富好帮手
迤那镇上有名的药材种植大户陈杰,2011年春,在育苗基地里种下了300亩党参苗,移植栽培的节骨眼上,一场春夏连旱差点让他的投资打了水漂,"幸好,迤那供电所的人主动上门来为我安装好的抽水设备,保住了我的300亩命根子,今年,为我挽回2000多万元的收入,闲时,有什么停电之类的事,一打电话,供电所的人就会很快的来帮我处理,及时得很,感谢不尽喽。"
在迤那供电所的供电辖区内,随着扶贫攻坚和"四在农家"工作的全面推进,农户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养殖、食用菌栽培、中药材种植等特色农业,通村油路、通村民组水泥路、连户水泥便道以及新村建设等,哪一样都离不开电力部门提供的帮助。
迤那镇镇长李杨胜说:"无论什么时候,电力部门始终首当其冲,为群众提供优质服务、为建设用电保驾护航,供电所的30多位员工,是我们全镇三万八千多名群众学习的好榜样。"(王明筠 周梅)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