璀璨光芒耀茶乡――遵义网湄潭供电局以实际行动助推地方经济发展
2011-12-27 09:41:50 来源:傅治淮 王学林 熊燕 熊代中
A-
A+
电力18讯:
湄潭是茶乡,种茶致富,2010年湄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9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048元。这些数字,对于一个典型的农业县来说,是了不起的。2011年,尽管该县经历了凝冻、大旱灾害,由于措施得力,全县的损失降到了最低,百姓仓廪依旧实,街道更加靓丽。这中间,湄潭供电局助推地方经济建设的业绩就像一块丰碑镌刻在老百姓心上。
唱电灯的歌词
湄潭有茶叶面积32万亩,以前,茶农大多卖的是原始的产品--茶青。历史进入了新的时期,湄潭茶叶加工厂如雨后春笋般矗立在湄江两岸。机器增加了,车间多了,需要用电,而茶农并没有因为电而影响收入,相反,正是靠这有保障的电,茶乡炒茶的炉火才越烧越旺,茶农的腰包才越来越鼓。
还是在几年前,遵义网湄潭供电局就把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做大事来抓。从2008年开始,该局加大农网建设力度,新建、扩建110kV变电站2座,变电容量80MVA ;35kV变电站5座,变电容量25 MVA;电网建设110kV线路34km,35kV线路44km,10kV线路352km,400/220V线路352km,配变590台,总投资32617.646万元。
兴隆镇田家沟,27户人家家家种茶,人均茶园6亩。这个被原贵州省副省长包克辛赞誉"欧洲建筑风格"的村庄,是全国新农村先进示范点。为了支持这个村的村民家家户户安动力制茶,2008年,该组的变压器从30KV安增加到50KV,2010年增加为80KV,2011年增加到了100KV。
正是靠这电,茶乡人守着自家绿茵茵的茶园,住着新建富丽堂皇的民居,走在硬化的乡村公路上,好日子越过越红火。难怪田家沟村民唱红中央台的"花灯戏《十谢共产党》中有电灯歌词。"六谢共产党,照明把你想,以前照的桐油灯,现在电灯亮堂堂"。
一天送来三面锦旗
人们对锦旗并不陌生,但一个小小的供电所一天之内收到3面锦旗,这就有了新闻价值。11月2日,是兴隆镇赶集的日子,一大早锣鼓、唢呐就在兴隆供电所门口响起,原来是大庙场鄢家寨的鄢大爷和十多个村民抬着一面锦旗在供电所门前使劲地敲打着,锦旗上绣着"光明使者,造福于民"几个大字。待曾所长下楼时,一群人抬着另一面锦旗从抄乐方向走来,原来是抄乐乡落花屯村的村民送锦旗来了,锦旗上的几个字是"抗旱保电,心系群众"。曾所长正与大家问寒问暖时,鞭炮又在不远处炸响。就像事先有约一样,天城乡的村民又送锦旗来了。锦旗上大书:"抢修先锋,服务一流"。
原来,鄢家寨的电压一直不稳,经测,电压在140V左右,这样低的电压,不但不能搞茶叶加工,就连烧水煮饭也成问题。所里接到情况反应后,立即组织人调研,并将调研报告呈报县局。县局为他们解决了一台40千伏安的变压器。
抄乐乡的铜箍井干旱期间,供电所为其拉电、安装水泵,修复年久失修的提水站,新增一台50千伏安的变压器,无偿为该村搬迁电杆10根,新装400KV、200KV电路线2处150米。就在那干旱的日子里,抢修队员们吃住在村民家,以一个供电人的责任,保电抗旱,将人民群众的损失降到最低。
天城乡街道进行黔民居建设,街上的电线离屋面太近,在给袁家坳安装一台50千伏安的变压器的同时,供电所将其街道上的电线无偿进行了绝缘化改造。而这一切,仅仅用了7天的时间。
一面锦旗,就其经济价值而言,算不上什么,但这又是老百姓发自内心的感激,是供电人用自己的言行谱写的为人民服务的诗篇。这样的锦旗,在各个供电所都多。
蜘蛛侠的故事
2011年春,湄潭开始创建中国文明茶城。4月19日,茶乡北路,可桢路、门诊部至茶乡大桥,大众酒楼至供电局等区域的10kV线路迁改工程正式启动,工程要拆除新大街一带10kV水泥电杆30基,配电4台,同时还要拆除10kV同杆架设的400V电路1000米左右,线路拆除后,在茶乡北路和可桢路架设10kV线路1、1公里,铺设电缆0、5千米,新增台变5台。其中,部分电路还要实行入地处理。工程动工以来,供电局派出146名精兵强将,不分白天黑夜,晴天雨天加班加点推进工程进度,要求2个月完成任务,结果提前10天完成。拆除任务完成后,工程进入了迁改入地阶段。高高的电杆,密集的电线,看着这些在高空作业的工人们,老百姓亲切地叫他们"蜘蛛侠"。如今的县城主街道两旁,已经看不到了电线,街道清新敞亮,一个文明中国茶城的形象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与天斗,其乐无穷
2011年的大自然好像故意与湄潭供电人过意不去。先是凝冻灾害,紧接着是洪灾、再后来就是旱灾。好在湄潭供电局有一个团结活泼的领导班子,有一支战之能胜的队伍。
2011年1月2日开始到9日,湄潭全县遭受雪凝灾害,据统计,全县共有25条线路受灾、导致断杆、倒杆121基,受灾户数47684户。面对这一灾情,湄潭供电局为保民生,保稳定,启动应对冰灾紧急预案,出动2464人次、400车次、紧急恢复线路25条、出动发电机5台。24小时值班,抗冰保电工作得以又好又快完成。这期间,党员突击队抢修鱼泉箱子坝高海拔山地10KV线路,和抢修海拔1482米的茅坪镇小龙坪180多户人家用电线路的故事被传为佳话。
6月18时,持续10多个小时的大雨带给湄潭人民又一次灾难,洪灾影响9个乡镇32个行政村,还威胁着"中考"。灾情发生后,湄潭供电局成立抗洪抢险应急指挥部,明确"保中考、保重要单位、保重要场所、保民生用电,先主干后分支、先集镇后村寨,安全有序"的抢险原则,共派出车辆65台次,出动抢修人员244人,确保了全县17个中考考点可靠供电,在6月20日18时全县全面恢复供电。经过近58小时的奋力抢险,湄潭全面恢复供电。
进入7月,湄潭旱情越来越严重。局领导亲自带队下乡支农,并要求各供电所做好加强对农田灌溉输配电线路巡视、砍青、消缺等工作,督查对存在安全隐患的输配电线路及时进行整改的情况,并深入农户家中调研,为农户尽力解决抗旱用电困难。这中间,党员服务队、青年先锋号的职工们更是起早摸黑,爬山涉水,用激情为山乡缓解旱情。共更换变压器14台,紧急处理各类用电故障100多次,使得全县的损失降到了最低。
湄潭供电局用实际行动助推地方经济的发展,璀璨光芒照耀了湄潭茶乡。
湄潭是茶乡,种茶致富,2010年湄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9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048元。这些数字,对于一个典型的农业县来说,是了不起的。2011年,尽管该县经历了凝冻、大旱灾害,由于措施得力,全县的损失降到了最低,百姓仓廪依旧实,街道更加靓丽。这中间,湄潭供电局助推地方经济建设的业绩就像一块丰碑镌刻在老百姓心上。
唱电灯的歌词
湄潭有茶叶面积32万亩,以前,茶农大多卖的是原始的产品--茶青。历史进入了新的时期,湄潭茶叶加工厂如雨后春笋般矗立在湄江两岸。机器增加了,车间多了,需要用电,而茶农并没有因为电而影响收入,相反,正是靠这有保障的电,茶乡炒茶的炉火才越烧越旺,茶农的腰包才越来越鼓。
还是在几年前,遵义网湄潭供电局就把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做大事来抓。从2008年开始,该局加大农网建设力度,新建、扩建110kV变电站2座,变电容量80MVA ;35kV变电站5座,变电容量25 MVA;电网建设110kV线路34km,35kV线路44km,10kV线路352km,400/220V线路352km,配变590台,总投资32617.646万元。
兴隆镇田家沟,27户人家家家种茶,人均茶园6亩。这个被原贵州省副省长包克辛赞誉"欧洲建筑风格"的村庄,是全国新农村先进示范点。为了支持这个村的村民家家户户安动力制茶,2008年,该组的变压器从30KV安增加到50KV,2010年增加为80KV,2011年增加到了100KV。
正是靠这电,茶乡人守着自家绿茵茵的茶园,住着新建富丽堂皇的民居,走在硬化的乡村公路上,好日子越过越红火。难怪田家沟村民唱红中央台的"花灯戏《十谢共产党》中有电灯歌词。"六谢共产党,照明把你想,以前照的桐油灯,现在电灯亮堂堂"。
一天送来三面锦旗
人们对锦旗并不陌生,但一个小小的供电所一天之内收到3面锦旗,这就有了新闻价值。11月2日,是兴隆镇赶集的日子,一大早锣鼓、唢呐就在兴隆供电所门口响起,原来是大庙场鄢家寨的鄢大爷和十多个村民抬着一面锦旗在供电所门前使劲地敲打着,锦旗上绣着"光明使者,造福于民"几个大字。待曾所长下楼时,一群人抬着另一面锦旗从抄乐方向走来,原来是抄乐乡落花屯村的村民送锦旗来了,锦旗上的几个字是"抗旱保电,心系群众"。曾所长正与大家问寒问暖时,鞭炮又在不远处炸响。就像事先有约一样,天城乡的村民又送锦旗来了。锦旗上大书:"抢修先锋,服务一流"。
原来,鄢家寨的电压一直不稳,经测,电压在140V左右,这样低的电压,不但不能搞茶叶加工,就连烧水煮饭也成问题。所里接到情况反应后,立即组织人调研,并将调研报告呈报县局。县局为他们解决了一台40千伏安的变压器。
抄乐乡的铜箍井干旱期间,供电所为其拉电、安装水泵,修复年久失修的提水站,新增一台50千伏安的变压器,无偿为该村搬迁电杆10根,新装400KV、200KV电路线2处150米。就在那干旱的日子里,抢修队员们吃住在村民家,以一个供电人的责任,保电抗旱,将人民群众的损失降到最低。
天城乡街道进行黔民居建设,街上的电线离屋面太近,在给袁家坳安装一台50千伏安的变压器的同时,供电所将其街道上的电线无偿进行了绝缘化改造。而这一切,仅仅用了7天的时间。
一面锦旗,就其经济价值而言,算不上什么,但这又是老百姓发自内心的感激,是供电人用自己的言行谱写的为人民服务的诗篇。这样的锦旗,在各个供电所都多。
蜘蛛侠的故事
2011年春,湄潭开始创建中国文明茶城。4月19日,茶乡北路,可桢路、门诊部至茶乡大桥,大众酒楼至供电局等区域的10kV线路迁改工程正式启动,工程要拆除新大街一带10kV水泥电杆30基,配电4台,同时还要拆除10kV同杆架设的400V电路1000米左右,线路拆除后,在茶乡北路和可桢路架设10kV线路1、1公里,铺设电缆0、5千米,新增台变5台。其中,部分电路还要实行入地处理。工程动工以来,供电局派出146名精兵强将,不分白天黑夜,晴天雨天加班加点推进工程进度,要求2个月完成任务,结果提前10天完成。拆除任务完成后,工程进入了迁改入地阶段。高高的电杆,密集的电线,看着这些在高空作业的工人们,老百姓亲切地叫他们"蜘蛛侠"。如今的县城主街道两旁,已经看不到了电线,街道清新敞亮,一个文明中国茶城的形象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与天斗,其乐无穷
2011年的大自然好像故意与湄潭供电人过意不去。先是凝冻灾害,紧接着是洪灾、再后来就是旱灾。好在湄潭供电局有一个团结活泼的领导班子,有一支战之能胜的队伍。
2011年1月2日开始到9日,湄潭全县遭受雪凝灾害,据统计,全县共有25条线路受灾、导致断杆、倒杆121基,受灾户数47684户。面对这一灾情,湄潭供电局为保民生,保稳定,启动应对冰灾紧急预案,出动2464人次、400车次、紧急恢复线路25条、出动发电机5台。24小时值班,抗冰保电工作得以又好又快完成。这期间,党员突击队抢修鱼泉箱子坝高海拔山地10KV线路,和抢修海拔1482米的茅坪镇小龙坪180多户人家用电线路的故事被传为佳话。
6月18时,持续10多个小时的大雨带给湄潭人民又一次灾难,洪灾影响9个乡镇32个行政村,还威胁着"中考"。灾情发生后,湄潭供电局成立抗洪抢险应急指挥部,明确"保中考、保重要单位、保重要场所、保民生用电,先主干后分支、先集镇后村寨,安全有序"的抢险原则,共派出车辆65台次,出动抢修人员244人,确保了全县17个中考考点可靠供电,在6月20日18时全县全面恢复供电。经过近58小时的奋力抢险,湄潭全面恢复供电。
进入7月,湄潭旱情越来越严重。局领导亲自带队下乡支农,并要求各供电所做好加强对农田灌溉输配电线路巡视、砍青、消缺等工作,督查对存在安全隐患的输配电线路及时进行整改的情况,并深入农户家中调研,为农户尽力解决抗旱用电困难。这中间,党员服务队、青年先锋号的职工们更是起早摸黑,爬山涉水,用激情为山乡缓解旱情。共更换变压器14台,紧急处理各类用电故障100多次,使得全县的损失降到了最低。
湄潭供电局用实际行动助推地方经济的发展,璀璨光芒照耀了湄潭茶乡。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