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用工制 四两拨千斤――青岛供电公司劳动定员工作纪实
2011-10-24 11:12:03 来源:
A-
A+
电力18讯: 10月20日,山东青岛供电公司对择优选拔出的103名2011年优秀人才进行公示。他们每月将得到相应津贴,这是该公司连续第七年实施优秀人才奖励制度。青岛供电公司现有正式员工1103人,劳动定员测算2549人,正式员工人数仅占定员标准的43.27%。面对电网规模越来越大、设备越来越复杂,人员却日趋减少的现状,青岛供电公司通过规范高效的用工体制、创新的用工方式和高素质员工队伍,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保持了企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集中制”:创新运行管理模式
8月15日10时55分,青岛电网统调用电负荷达到522万千瓦,青岛成为山东17个地区统调用电负荷第一个超过500万千瓦的地区。青岛电网运行平稳,调度员有条不紊地工作着,这标志着青岛调度系统“调配控一体化”新调度管理模式的成功。
2005年,青岛供电公司就开始探讨调度运行新模式。经过3年的充分准备,2008年,青岛供电公司从实际工作需要出发,正式将监控中心与调度室合并为一个班组,集地市主网调度运行、配网调度运行、电网监控、综合监控于一体,初步具备了地调“调配控一体化”模式的雏形。2009年10月,青岛供电公司先后完成了区调合并,新模式下的调度制度建设和岗位调整,以及值班人员的选拔和培养等工作。经过一段时间试运行,2010年4月,青岛供电公司将“调配控”三种岗位有机结合在一起,减少了流转环节,缩短了事故处理时间。
变电运行模式的变革是青岛供电公司劳动定员的又一成功变革。2009年,该公司打破变电运行“小操作队”的运行模式,将三值运行班改为运行班和操作班,形成变电运行“大操作队”模式,工作效率提高30%。
青岛供电公司变电运行人员只有80人,设4个操作队,管辖128座变电站。以前,每个操作队采取三值运行班模式,但暴露出的问题是,运行人员分散到4个操作队。由于受到管辖范围的限制,人员不好集中使用,操作队每天工作量不均衡,总感到人员不够用。另外,工区运行人员实行三班一运转,实际每天上班的人数只占运行人员的三分之一。因此,青岛供电公司将运行与操作分开,将操作队现有的每值6人减少到每值3人,增加白班人员组成操作班,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白天操作人员不足的局面,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外委”:规范劳动用工管理
低压抢修是青岛供电公司一个重要的窗口,哪里缺人这里也不能缺人。经过多方研究和论证,青岛供电公司发现“外委”(对外委托用工)是一个规范合理用工的好方法。2010年,该公司将低压抢修业务进行“外委”,按照相应时间、工作质量和业务量确定费用,既保证了用工质量,又避免了不必要的劳动纠纷。
青岛供电公司专门成立了低压抢修社会化服务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对全市低压抢修区域进行详细划分。同时通过竞标、验收和复核等多个环节,确定了10支资质优良、业务精湛、素质较高的社会化电力抢修队伍。该公司还编制了一系列管理制度,确保低压电力抢修社会化工作有效运转。2010年10月26日,青岛市区低压抢修社会化服务队成立,该公司的抢修队伍由原来3支22名队员发展到现在的10支60多名队员。青岛供电公司不增加一名正式员工,就使电力抢修队伍发展壮大起来。
青岛供电公司并不是简单的“外委”,而是严格按照只有辅助工作实行“外委”,核心工作必须由自己的精兵强将担当,确保安全第一、“外委”业务界面清晰。可喜的是,在抢修业务“外委”得到成功验证的同时,该公司电费收取业务和35千伏变电站巡视“外委”也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双师制”:培养高素质员工队伍
青岛供电公司还着力打造高素质员工队伍,对新入职的大学生员工更是珍爱有加。近几年来,该公司每年新入职的本科以上员工逐年增多。对这批受过高等教育的新生力量,该公司确定了新入职的员工必须先下车间的政策。该公司一方面树立夏晓宾为典型,另一方面推出了“双师制”政策,鼓励一线的大学生不仅考技师,享受技师津贴,还评工程师职称,走技能之路。
为给员工创造更多发展渠道,该公司规定新进本科毕业生4年后可以申请技师资格,5年后申请工程师职称,只要成绩优秀,达到标准,就可以成为“双师”人才。
1992年毕业于青岛大学的本科生李建英,来到单位后一直扎根在一线班组。2000年,他取得了高级工程师专业技术资格,2007年取得了高级技师专业技术资格,成为“双师人才”的典型代表。目前,青岛供电公司拥有“双师”资格的人已有20多名。
“集中制”:创新运行管理模式
8月15日10时55分,青岛电网统调用电负荷达到522万千瓦,青岛成为山东17个地区统调用电负荷第一个超过500万千瓦的地区。青岛电网运行平稳,调度员有条不紊地工作着,这标志着青岛调度系统“调配控一体化”新调度管理模式的成功。
2005年,青岛供电公司就开始探讨调度运行新模式。经过3年的充分准备,2008年,青岛供电公司从实际工作需要出发,正式将监控中心与调度室合并为一个班组,集地市主网调度运行、配网调度运行、电网监控、综合监控于一体,初步具备了地调“调配控一体化”模式的雏形。2009年10月,青岛供电公司先后完成了区调合并,新模式下的调度制度建设和岗位调整,以及值班人员的选拔和培养等工作。经过一段时间试运行,2010年4月,青岛供电公司将“调配控”三种岗位有机结合在一起,减少了流转环节,缩短了事故处理时间。
变电运行模式的变革是青岛供电公司劳动定员的又一成功变革。2009年,该公司打破变电运行“小操作队”的运行模式,将三值运行班改为运行班和操作班,形成变电运行“大操作队”模式,工作效率提高30%。
青岛供电公司变电运行人员只有80人,设4个操作队,管辖128座变电站。以前,每个操作队采取三值运行班模式,但暴露出的问题是,运行人员分散到4个操作队。由于受到管辖范围的限制,人员不好集中使用,操作队每天工作量不均衡,总感到人员不够用。另外,工区运行人员实行三班一运转,实际每天上班的人数只占运行人员的三分之一。因此,青岛供电公司将运行与操作分开,将操作队现有的每值6人减少到每值3人,增加白班人员组成操作班,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白天操作人员不足的局面,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外委”:规范劳动用工管理
低压抢修是青岛供电公司一个重要的窗口,哪里缺人这里也不能缺人。经过多方研究和论证,青岛供电公司发现“外委”(对外委托用工)是一个规范合理用工的好方法。2010年,该公司将低压抢修业务进行“外委”,按照相应时间、工作质量和业务量确定费用,既保证了用工质量,又避免了不必要的劳动纠纷。
青岛供电公司专门成立了低压抢修社会化服务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对全市低压抢修区域进行详细划分。同时通过竞标、验收和复核等多个环节,确定了10支资质优良、业务精湛、素质较高的社会化电力抢修队伍。该公司还编制了一系列管理制度,确保低压电力抢修社会化工作有效运转。2010年10月26日,青岛市区低压抢修社会化服务队成立,该公司的抢修队伍由原来3支22名队员发展到现在的10支60多名队员。青岛供电公司不增加一名正式员工,就使电力抢修队伍发展壮大起来。
青岛供电公司并不是简单的“外委”,而是严格按照只有辅助工作实行“外委”,核心工作必须由自己的精兵强将担当,确保安全第一、“外委”业务界面清晰。可喜的是,在抢修业务“外委”得到成功验证的同时,该公司电费收取业务和35千伏变电站巡视“外委”也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双师制”:培养高素质员工队伍
青岛供电公司还着力打造高素质员工队伍,对新入职的大学生员工更是珍爱有加。近几年来,该公司每年新入职的本科以上员工逐年增多。对这批受过高等教育的新生力量,该公司确定了新入职的员工必须先下车间的政策。该公司一方面树立夏晓宾为典型,另一方面推出了“双师制”政策,鼓励一线的大学生不仅考技师,享受技师津贴,还评工程师职称,走技能之路。
为给员工创造更多发展渠道,该公司规定新进本科毕业生4年后可以申请技师资格,5年后申请工程师职称,只要成绩优秀,达到标准,就可以成为“双师”人才。
1992年毕业于青岛大学的本科生李建英,来到单位后一直扎根在一线班组。2000年,他取得了高级工程师专业技术资格,2007年取得了高级技师专业技术资格,成为“双师人才”的典型代表。目前,青岛供电公司拥有“双师”资格的人已有20多名。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