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上庙坡--宜阳县"户户通电"工程回访侧记
2011-11-07 14:35:52 来源:王朝良
A-
A+
电力18讯: 宜阳县庙坡村地处豫西山区,是一个仅有17户人家70口人的小山村。2006年6月25日,该村作为河南省"户户通电"工程试点村之一,在全省率先实现"户户通电"目标,圆了村民数辈人的通电梦。
在此前后的两年间,我曾先后五上庙坡,亲身感受艰苦的施工进程以及小山村所发生的新变化,采写了《光明照亮"老人村"》、《马老汉的三个"没想到"》、《一户也不能少》、《有电的感觉真好》、《通电一年间》等多篇稿件在新闻媒体上刊发,大力宣传这一"民心工程"。11月4日,我和台区农电工谷安堂、司机倪国栋一起,再上庙坡,回访这个通电四年多的小山村和这里的乡亲们,感受新的变化。
赔本的买卖咱也得做
当天上午8点13分,尽管天空阴沉,但我们还是备好雨具按原计划从县城出发。越野吉普车沿着盘山公路行驶,20分钟后,到达樊村乡老庄行政村。
汽车继续向前,沿着崎岖的山路艰难爬行。一路上,弯多,坡陡,狭窄,我们停止说话,都睁大眼睛,注视着前方。车到半山腰,只见前面的山路被雨季山洪冲刷得壕沟凹陷、岩石凸起,路况太差,汽车根本无法通行。我们跳下车,徒步前行。
上山的道路散落碎石、凸凹不平,行走困难,两旁的酸枣刺不时地"拉扯"我们的衣襟,仿佛夹道欢迎。"这条路,我太熟悉了,抄表、收费、检修,服务,每月至少跑两趟,一年就是20多趟,如今,我闭着眼睛都知道走到那儿了。" 谷安堂师傅边走边对我说:"说句心里话,要不是站在讲政治、顾大局的高度,咱供电部门做的可是赔本赚吆喝的买卖!你想,我们投资28万元对庙坡村实施'户户通电'工程,架设长达数公里的高低压线路,改善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可庙坡村每月的用电量还不到100度,电费仅50元左右,不要说有利润了,就是线损和我的摩托车油钱都顾不着。可作为国有企业,赔本的买卖咱也得做。"
我略有所思,点点头,继续向前赶路。大约30分钟后,当我们翻越三架山梁、二道山谷来到庙坡时,大家早已是气喘吁吁,大汗淋漓。
"光棍堂"飞来"金凤凰"
走进村子,眼前是熟悉的电杆、石阶和长满青苔的老屋。小山村安静得就像熟睡的婴儿,偶尔传来一声犬吠或鸡鸣,在村前空旷的山谷间回响。
上午9时许,我们在村中碰到村民马长根,他正赶着一大群羊和5头牛去附近的山坡上放牧。"马司令,你的兵将真不少呀"遇见熟人,我开起了玩笑。
马长根今年53岁,就住在村头变压器旁边。他是村民公认的能人,通电前就买了摩托、电视和风力发电机。坐在路边的青石板上,我们聊了起来。
"这里山高石头多,坡陡土层薄,加上地处偏僻,山路难行,之前又没通电,村里的小伙找对象特别难。不怕你们笑话,当年俺家就是远近有名的'光棍堂',3个儿子都没媳妇,大的28岁,小的21岁,好不容易托媒人介绍个对象,女方见人同意来往,可到村里一看,立马'吹灯'!为啥?村里没电,条件太差。村里通电后,俺家扩大养殖规模,养牛养羊,3个儿子在外打工,收入也不错。光景好了,仨儿子全找到了对象,老大、老二家还添了女儿和儿子,我们也算是儿孙满堂了。"马长根点燃一支香烟,饱经沧桑的脸上绽放出山菊花般灿烂的笑容。
谷安堂打趣说:"'光棍堂'飞来了'金凤凰',看你高兴得像是吃了'开心果'!"不料马长根话锋一转:"唉,也没什么可乐的。他们长年累月在外面打工,只有每年春节才回家住上三五天,过了年又像候鸟一样飞走了,来去匆匆。最近,他们到县城买了房子,还动员我俩到城里去住,看来他们是不准备回来了。可我们年纪大了,穷家难舍,还是觉得在这山上的老屋里住着习惯,不想搬走,也不愿搬走。"
老人们的幸福生活
走进村民马万选家,这里非常热闹。原来是他的儿子马振川和马振彪,带着媳妇和儿女们从山下的周村和杨店回来了。大人们坐在一起叙说着往事和亲情,拉近了心灵之间的距离。孩子们的眼睛紧盯着电视屏幕,仿佛进入了动画片《喜洋洋和灰太狼》的世界。大儿子马振彪在邻近的老庄村小学当教师,不愧为知识分子,谈起通电四年来的感受是一套一套的:"说句实在话,以前没有电,俺这里消息闭塞,生活落后,村民们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大伙儿每一天的生活单调重复,乏味透了。"
"村里通电后,有电视看了,生产生活条件改善了,每逢周末或假期,我们就带着孙子孙女回来小住,全家人在一起,有说有笑,和和美美,老人们再也不像过去那样感到孤单啦!"
来到村民组长马军老汉家,只见他坐在自家堂屋的方凳上,正逗小孙子阳阳玩,老伴和儿媳妇在一旁亲热地拉家常。看到我们,他们一家人起身让座。谈起通电四年来的变化,马军老汉仍陶醉在幸福和喜悦之中:"有电的日子真好!我们都很知足,也很高兴!可年轻人外出打工,生活习惯变了,他们追求高质量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尽管村里通了电,他们也不愿意回山上居住。如今,村里没有一个年轻人,只有我们这些空巢老人!这两年,又有5个老人先后去世,全村由前年的17户人家减少为现在的13户人。"说完,老人叹了口气,眼里写满迷惑和失望。
告别老人,走出山村,已是中午,回头望去,只见各家各户的石头老屋升腾起一缕缕炊烟,在村庄上空飘荡。原来,这里的老人们仍保持着勤俭节约的习惯,不舍得花钱用电,还是用庄稼秸杆和山上随处可见的柴禾烧火做饭。
下山的路上,也不知是喜是忧,我的心有些沉重,就像头顶的乌云,风吹不走,雨打不散。(王朝良)
在此前后的两年间,我曾先后五上庙坡,亲身感受艰苦的施工进程以及小山村所发生的新变化,采写了《光明照亮"老人村"》、《马老汉的三个"没想到"》、《一户也不能少》、《有电的感觉真好》、《通电一年间》等多篇稿件在新闻媒体上刊发,大力宣传这一"民心工程"。11月4日,我和台区农电工谷安堂、司机倪国栋一起,再上庙坡,回访这个通电四年多的小山村和这里的乡亲们,感受新的变化。
赔本的买卖咱也得做
当天上午8点13分,尽管天空阴沉,但我们还是备好雨具按原计划从县城出发。越野吉普车沿着盘山公路行驶,20分钟后,到达樊村乡老庄行政村。
汽车继续向前,沿着崎岖的山路艰难爬行。一路上,弯多,坡陡,狭窄,我们停止说话,都睁大眼睛,注视着前方。车到半山腰,只见前面的山路被雨季山洪冲刷得壕沟凹陷、岩石凸起,路况太差,汽车根本无法通行。我们跳下车,徒步前行。
上山的道路散落碎石、凸凹不平,行走困难,两旁的酸枣刺不时地"拉扯"我们的衣襟,仿佛夹道欢迎。"这条路,我太熟悉了,抄表、收费、检修,服务,每月至少跑两趟,一年就是20多趟,如今,我闭着眼睛都知道走到那儿了。" 谷安堂师傅边走边对我说:"说句心里话,要不是站在讲政治、顾大局的高度,咱供电部门做的可是赔本赚吆喝的买卖!你想,我们投资28万元对庙坡村实施'户户通电'工程,架设长达数公里的高低压线路,改善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可庙坡村每月的用电量还不到100度,电费仅50元左右,不要说有利润了,就是线损和我的摩托车油钱都顾不着。可作为国有企业,赔本的买卖咱也得做。"
我略有所思,点点头,继续向前赶路。大约30分钟后,当我们翻越三架山梁、二道山谷来到庙坡时,大家早已是气喘吁吁,大汗淋漓。
"光棍堂"飞来"金凤凰"
走进村子,眼前是熟悉的电杆、石阶和长满青苔的老屋。小山村安静得就像熟睡的婴儿,偶尔传来一声犬吠或鸡鸣,在村前空旷的山谷间回响。
上午9时许,我们在村中碰到村民马长根,他正赶着一大群羊和5头牛去附近的山坡上放牧。"马司令,你的兵将真不少呀"遇见熟人,我开起了玩笑。
马长根今年53岁,就住在村头变压器旁边。他是村民公认的能人,通电前就买了摩托、电视和风力发电机。坐在路边的青石板上,我们聊了起来。
"这里山高石头多,坡陡土层薄,加上地处偏僻,山路难行,之前又没通电,村里的小伙找对象特别难。不怕你们笑话,当年俺家就是远近有名的'光棍堂',3个儿子都没媳妇,大的28岁,小的21岁,好不容易托媒人介绍个对象,女方见人同意来往,可到村里一看,立马'吹灯'!为啥?村里没电,条件太差。村里通电后,俺家扩大养殖规模,养牛养羊,3个儿子在外打工,收入也不错。光景好了,仨儿子全找到了对象,老大、老二家还添了女儿和儿子,我们也算是儿孙满堂了。"马长根点燃一支香烟,饱经沧桑的脸上绽放出山菊花般灿烂的笑容。
谷安堂打趣说:"'光棍堂'飞来了'金凤凰',看你高兴得像是吃了'开心果'!"不料马长根话锋一转:"唉,也没什么可乐的。他们长年累月在外面打工,只有每年春节才回家住上三五天,过了年又像候鸟一样飞走了,来去匆匆。最近,他们到县城买了房子,还动员我俩到城里去住,看来他们是不准备回来了。可我们年纪大了,穷家难舍,还是觉得在这山上的老屋里住着习惯,不想搬走,也不愿搬走。"
老人们的幸福生活
走进村民马万选家,这里非常热闹。原来是他的儿子马振川和马振彪,带着媳妇和儿女们从山下的周村和杨店回来了。大人们坐在一起叙说着往事和亲情,拉近了心灵之间的距离。孩子们的眼睛紧盯着电视屏幕,仿佛进入了动画片《喜洋洋和灰太狼》的世界。大儿子马振彪在邻近的老庄村小学当教师,不愧为知识分子,谈起通电四年来的感受是一套一套的:"说句实在话,以前没有电,俺这里消息闭塞,生活落后,村民们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大伙儿每一天的生活单调重复,乏味透了。"
"村里通电后,有电视看了,生产生活条件改善了,每逢周末或假期,我们就带着孙子孙女回来小住,全家人在一起,有说有笑,和和美美,老人们再也不像过去那样感到孤单啦!"
来到村民组长马军老汉家,只见他坐在自家堂屋的方凳上,正逗小孙子阳阳玩,老伴和儿媳妇在一旁亲热地拉家常。看到我们,他们一家人起身让座。谈起通电四年来的变化,马军老汉仍陶醉在幸福和喜悦之中:"有电的日子真好!我们都很知足,也很高兴!可年轻人外出打工,生活习惯变了,他们追求高质量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尽管村里通了电,他们也不愿意回山上居住。如今,村里没有一个年轻人,只有我们这些空巢老人!这两年,又有5个老人先后去世,全村由前年的17户人家减少为现在的13户人。"说完,老人叹了口气,眼里写满迷惑和失望。
告别老人,走出山村,已是中午,回头望去,只见各家各户的石头老屋升腾起一缕缕炊烟,在村庄上空飘荡。原来,这里的老人们仍保持着勤俭节约的习惯,不舍得花钱用电,还是用庄稼秸杆和山上随处可见的柴禾烧火做饭。
下山的路上,也不知是喜是忧,我的心有些沉重,就像头顶的乌云,风吹不走,雨打不散。(王朝良)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