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杭古道农电兵 --群众的"光明守护神"
2011-09-22 14:25:54 来源:杨明宏,汪玲
A-
A+
电力18讯: 位于绩溪县城东30多公里,绵延五十余华里的徽杭古道,被世人称为皖南"丝绸之路"。数百年前,徽商沿着这条山道,将皖南的茶叶、丝绸等土特产运往外界,又将外面的"天空"带回徽州。
如今,在徽杭古道上,无论是白雪皑皑的寒冬,还是烈日炎炎的盛夏,都有这样一支队伍在无怨无悔地忙碌着。他们头戴安全帽,身背工具包,肩挑检修材料。沿着古道,默默维护着伏岭、荆州两个乡的唯一电源--10千伏逍荆线,用辛勤的汗水为徽杭古道上18000余居民守护着光明。他们常年在崇山峻岭中穿行,护线路、修设备,饿了啃一口干粮,渴了饮一捧山泉,也许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姓名,但一定会有人记得这些徽杭古道上的农电工。让我们一起走进绩溪伏岭供电所,去了解他们的故事。
尽职尽责为民生
2008年,一场新中国成立以来罕见的持续大范围低温、暴雪和冰冻灾害席卷我国南方各省,地处皖南山区的绩溪也未能幸免。
腊月二十八,伏岭供电所接到抢修电话,大雪导致小源台区倒杆断线,所在台区的17户居民断电。小源台区位于徽杭古道海拔一千米处,而此时大雪封路。这可急坏了供电所的师傅们,眼看着就要过年了,要是不及时恢复供电,这十几户农户年可咋过啊!他们当即决定第二天出发,一定要保证这几户村民过个"亮堂"年。
清晨5点,由所长亲自带队的抢修组出发了,他们身挑抢修工具,踏着没膝的大雪步行了近十个小时,终于在下午三点左右到达抢修地点,凛冽刺骨的寒风吹得连鼻涕都结了冰,他们却毫不畏惧。因为要上杆操作,而此时的电杆上已经结冰。他们只有一边碎冰一边登杆......经过5个多小时的奋力抢修,终于在晚上8点13分为小源台区(大障村)恢复了供电。
当他们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所里已是凌晨3点。第二天,没有一个人能下床走路,全都病倒了。在伏岭供电所干了24年的老员工许启卫笑着说道:"那天晚上回来,我的手脚已经冻的毫无知觉,在爱人的帮忙下都很难把裤子脱下来,两个裤腿都冻成冰桶了。"
同样的事例数不胜数,配电班班长邵峰在2009年抗冰雪灾害的一次抢修中,左手手臂严重拉伤,医生叮嘱一定要好好休息。而他却忍着伤痛与同事们一同投入到灾后重建工作中,干不了重活就为大家做好后勤保障......
优质服务解民忧
伏岭镇地处黄山余脉,地势陡峭,山高路险。虽然已实行坐收电费很多年,但由于出行不方便,老百姓交一次电费要走上十几里的山路。为此,供电所就形成了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对于偏远地区或"五保"老人等客户,会亲自把电费发票送上门。多年来,徽杭古道上的客户将按时缴纳电费作为好的传统,代代相传。因为他们总是这样想,供电师傅这么辛苦,我们再不按时缴费,怎么能说得过去呢。
在收电费服务中,已在伏岭供电所工作了24年的邵华石了解到,年过七旬的村民程桂花家庭特别困难,膝下没有子女,靠捡拾废品艰难维持生计。为此,他默默地为这位孤寡老人垫付了电费,这一垫就是十几年,一直到程桂花老人去世。
村里的两个困难户方飞、胡广荣,眼瞅着子女即将开学,学费却没有着落,农电工方明武慷慨解囊,拿出自己为数不多的工资资助他们,坚定了他们的求学路。采访时,方明武憨憨地笑道:"这没啥,群众有困难,咱们干点力所能及的事,也是履行一份社会责任。"
爱岗敬业顺民意
三年前刚分配到伏岭供电所的小伙子章基康,这个土生土长的农村娃也会说:"干这行,真苦。以前也没想过农电工作会比干农活还要苦还要累。"
章基康初到供电所第一件事就是跟着师傅们熟悉线路和台区。伏岭供电所服务9个行政村和40个自然村,共6646户用电客户。所辖范围清凉峰南天凹、降岭、徽杭古道等地方交通十分不便,全部得依靠步行,最远的徽杭古道来回一趟要走5个多小时,即使最近的降岭来回一趟也要走3个多小时。而这些地方每月巡线、抄表至少都要走上三次。一个月下来,他就穿坏了2双解放鞋。笔者粗略算了一下,他们每人每年至少要走4000多公里的山路。
"这些不算什么,有一次抢修还险些壮烈牺牲呢!" 章基康回忆道。2010年6月,由于梅雨季节的到来,雷雨天气变得异常频繁。一天下午2点多钟接到抢修电话,10千伏逍荆线遭雷击,绝缘瓷瓶被击穿导致二相接地。他们冒着大雨沿着28公里长的线路逐一排查,在巡查了15公里后,终于在第四十二基杆塔处发现故障点,因故障点位置处于黄毛坯到逍遥村半途中河对岸的山顶上,必须 水才能过去。 水到河对岸抢修时,溪水只是过膝,但等到抢修结束返回时,溪水忽然变得湍急,一下子就涨至腰间。想到这个暴雨天气,所里肯定还有不少抢修任务,章基康没细想,就赶忙淌水过河。但山水实在太急太猛,冲的人都站不住,幸亏安全员冯百争及时将他拉住,否则就被洪水卷走了。
现在,小章已经有了经验。因为山溪水有一个明显的特征,那就是易涨易落,特别是梅雨季节,洪水说来就来。章基康还告诉我们:三年来他已经慢慢习惯了这样的生活和工作方式,这些老师傅没一个叫苦的,咱"80后"怎能掉队,给师傅们丢脸呢?
一直以来,这个团队都以这样的工作状态,奋战在电力一线,用团结协作的工作精神和无私无畏的真诚情怀相互感染着、激励着,在远离城市的山乡默默奉献着青春、挥洒着热血......用实际行动赢得了当地广大干部群众的高度赞扬。
走进徽杭古道,踏在被岁月打磨过的青石板上,我们清晰地感受到,浓浓的电力情就这样在古道间荡漾开来,伏岭供电所的农电工们,在昔日成就徽商梦想的古道上,用汗水换来了山间的一片光明。 (杨明宏 汪玲/文)
如今,在徽杭古道上,无论是白雪皑皑的寒冬,还是烈日炎炎的盛夏,都有这样一支队伍在无怨无悔地忙碌着。他们头戴安全帽,身背工具包,肩挑检修材料。沿着古道,默默维护着伏岭、荆州两个乡的唯一电源--10千伏逍荆线,用辛勤的汗水为徽杭古道上18000余居民守护着光明。他们常年在崇山峻岭中穿行,护线路、修设备,饿了啃一口干粮,渴了饮一捧山泉,也许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姓名,但一定会有人记得这些徽杭古道上的农电工。让我们一起走进绩溪伏岭供电所,去了解他们的故事。
尽职尽责为民生
2008年,一场新中国成立以来罕见的持续大范围低温、暴雪和冰冻灾害席卷我国南方各省,地处皖南山区的绩溪也未能幸免。
腊月二十八,伏岭供电所接到抢修电话,大雪导致小源台区倒杆断线,所在台区的17户居民断电。小源台区位于徽杭古道海拔一千米处,而此时大雪封路。这可急坏了供电所的师傅们,眼看着就要过年了,要是不及时恢复供电,这十几户农户年可咋过啊!他们当即决定第二天出发,一定要保证这几户村民过个"亮堂"年。
清晨5点,由所长亲自带队的抢修组出发了,他们身挑抢修工具,踏着没膝的大雪步行了近十个小时,终于在下午三点左右到达抢修地点,凛冽刺骨的寒风吹得连鼻涕都结了冰,他们却毫不畏惧。因为要上杆操作,而此时的电杆上已经结冰。他们只有一边碎冰一边登杆......经过5个多小时的奋力抢修,终于在晚上8点13分为小源台区(大障村)恢复了供电。
当他们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所里已是凌晨3点。第二天,没有一个人能下床走路,全都病倒了。在伏岭供电所干了24年的老员工许启卫笑着说道:"那天晚上回来,我的手脚已经冻的毫无知觉,在爱人的帮忙下都很难把裤子脱下来,两个裤腿都冻成冰桶了。"
同样的事例数不胜数,配电班班长邵峰在2009年抗冰雪灾害的一次抢修中,左手手臂严重拉伤,医生叮嘱一定要好好休息。而他却忍着伤痛与同事们一同投入到灾后重建工作中,干不了重活就为大家做好后勤保障......
优质服务解民忧
伏岭镇地处黄山余脉,地势陡峭,山高路险。虽然已实行坐收电费很多年,但由于出行不方便,老百姓交一次电费要走上十几里的山路。为此,供电所就形成了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对于偏远地区或"五保"老人等客户,会亲自把电费发票送上门。多年来,徽杭古道上的客户将按时缴纳电费作为好的传统,代代相传。因为他们总是这样想,供电师傅这么辛苦,我们再不按时缴费,怎么能说得过去呢。
在收电费服务中,已在伏岭供电所工作了24年的邵华石了解到,年过七旬的村民程桂花家庭特别困难,膝下没有子女,靠捡拾废品艰难维持生计。为此,他默默地为这位孤寡老人垫付了电费,这一垫就是十几年,一直到程桂花老人去世。
村里的两个困难户方飞、胡广荣,眼瞅着子女即将开学,学费却没有着落,农电工方明武慷慨解囊,拿出自己为数不多的工资资助他们,坚定了他们的求学路。采访时,方明武憨憨地笑道:"这没啥,群众有困难,咱们干点力所能及的事,也是履行一份社会责任。"
爱岗敬业顺民意
三年前刚分配到伏岭供电所的小伙子章基康,这个土生土长的农村娃也会说:"干这行,真苦。以前也没想过农电工作会比干农活还要苦还要累。"
章基康初到供电所第一件事就是跟着师傅们熟悉线路和台区。伏岭供电所服务9个行政村和40个自然村,共6646户用电客户。所辖范围清凉峰南天凹、降岭、徽杭古道等地方交通十分不便,全部得依靠步行,最远的徽杭古道来回一趟要走5个多小时,即使最近的降岭来回一趟也要走3个多小时。而这些地方每月巡线、抄表至少都要走上三次。一个月下来,他就穿坏了2双解放鞋。笔者粗略算了一下,他们每人每年至少要走4000多公里的山路。
"这些不算什么,有一次抢修还险些壮烈牺牲呢!" 章基康回忆道。2010年6月,由于梅雨季节的到来,雷雨天气变得异常频繁。一天下午2点多钟接到抢修电话,10千伏逍荆线遭雷击,绝缘瓷瓶被击穿导致二相接地。他们冒着大雨沿着28公里长的线路逐一排查,在巡查了15公里后,终于在第四十二基杆塔处发现故障点,因故障点位置处于黄毛坯到逍遥村半途中河对岸的山顶上,必须 水才能过去。 水到河对岸抢修时,溪水只是过膝,但等到抢修结束返回时,溪水忽然变得湍急,一下子就涨至腰间。想到这个暴雨天气,所里肯定还有不少抢修任务,章基康没细想,就赶忙淌水过河。但山水实在太急太猛,冲的人都站不住,幸亏安全员冯百争及时将他拉住,否则就被洪水卷走了。
现在,小章已经有了经验。因为山溪水有一个明显的特征,那就是易涨易落,特别是梅雨季节,洪水说来就来。章基康还告诉我们:三年来他已经慢慢习惯了这样的生活和工作方式,这些老师傅没一个叫苦的,咱"80后"怎能掉队,给师傅们丢脸呢?
一直以来,这个团队都以这样的工作状态,奋战在电力一线,用团结协作的工作精神和无私无畏的真诚情怀相互感染着、激励着,在远离城市的山乡默默奉献着青春、挥洒着热血......用实际行动赢得了当地广大干部群众的高度赞扬。
走进徽杭古道,踏在被岁月打磨过的青石板上,我们清晰地感受到,浓浓的电力情就这样在古道间荡漾开来,伏岭供电所的农电工们,在昔日成就徽商梦想的古道上,用汗水换来了山间的一片光明。 (杨明宏 汪玲/文)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