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森林中的光明使者 ――记四川古蔺供电公司黄荆供电所
2011-09-26 09:37:28 来源:张跃
A-
A+
电力18讯: 在茫茫大山中,他们几十年如一日,走过人迹罕至的小道,攀爬险象环生的“脚道”,淌过潺潺流水的山溪,巡视穿越山间的电力线路・・・・・・
这里,地处四川与贵州交界处,海拔高度达1300米以上。距离泸州市140多公里,四个小时车程;距离古蔺县城60公里,两个小时车程。
这里,自清初封禁后的200多年时间,人迹罕至,森林茂密,植被丰富,现有森林40余万亩,并有鹅掌楸、福建柏、香樟、桢楠、桫椤等珍稀树种和上百种珍贵药材,还有野牛、金钱豹、黑熊、野猪、飞狐、九节狸、白雉鸡等珍禽异兽。
这里,曾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走过的地方,沧桑的红军树见证着那段光荣的历史。
这里,就是四川省古蔺县黄荆乡。
然而,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目前为止,黄荆乡尚有很多地方通讯不畅,道路不畅。
四川古蔺供电公司黄荆供电所的8名员工,就长年工作在这里。他们,肩负着该地区40余公里10千伏线路、320多公里低压线路、32台配电变压器的运行维护任务,负责为三个行政村20个作业组、1100余户共计4000余人提供供电服务,所管辖的高低压线路全部分散在300余平方公里的高山地域。
人均管辖几十平方公里的范围,一个电工有时一天仅能抄表4户人家,这些简简单单的数据,足可见山区电力工作之一斑。
黄荆供电所所长王静波说,每年夏季的六、七、八月,黄荆片区的气候还算得上可以,气温不高不低,二十多度,而一旦进入九月以后,一直到第二年四、五月份,黄荆片区就是多雨、多雾、多冰雪的时节。雨可大可小,一天中,可以下很多次雨,雨水说来就来。特别是冬天,会至少都会下七、八场雪,往往一次积雪会长达40天左右,更长甚至会达70天左右。
2008年,就因那场罕见的持续冰冻灾害天气遭遇几乎与外界隔绝的事情。当时,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导致封路,交通完全阻断,黄荆供电所与外界失去联系近一个月,从吃以往储存的粮食,到借邻居家的粮食,再到准备减少吃饭顿数,黄荆供电所员工到了几乎断炊的地步,直到古蔺供电公司派出精壮人员,冒着灾害天气下的生命危险,强过关卡,硬闯黄荆,为他们送去粮食和新鲜的肉菜。就是在那段艰苦的时期,他们坚守阵地,巡线保电,并反复处理被冰雪一次次压断的线路故障。
2011年夏天,古蔺县遭遇罕见旱灾。8月,正是黄荆景区游客最多的时候。23日这天,整个黄荆场上也出现了用水困难。乡里的居民及游客万分焦急。乡政府紧急决定由供电所紧急架设抽水线路。从当晚接到任务开始,供电所员工火速集结,一直忙碌到第二天早上,终于完成了架线任务,抽水难题得到迅速解决。
由于地处山区与林区,山体垮塌、树竹倒伏、雷击等常有发生,每一种不利因素面前,电力线路成为首当其冲的受害者。加上地理条件的限制,抢修比别处更加艰难。
为提高服务效率,更好地让山区群众用好电,结合山高路远的实际,黄荆供电所将供电片区划分为5大块,分别由村电工进行片区内的电表抄录、电费收取、日常线路运行维护等工作。
黄荆供电所一直没有配备汽车。由于山高路远,员工外出抄表、收电费或者维护线路、抢修线路时,都是骑个人购买的摩托车。“私车公用”成为黄荆供电所的一个共同现象。
冬天,骑行在山路上时,飞舞的雪花会直接灌进眼眶,就象刀割一样,过了几天,眼睛都还会生硬地疼。山路常结冰,路面异常打滑,骑摩托完全是一种奇怪的感觉,车根本不听使唤,骑行非常困难,稍有不慎,就会滑向山崖,车毁人亡。一次,为了去抢修一处冰雪压断的线路,王静波急火火地骑上摩托就出发了,到了一处陡坡,结冰的路面实在太打滑,根本无法前行,随时有摔下悬崖的危险。无奈之下,他只得把摩托熄火后放倒在路面上,自己则全身躺倒在结冰好几厘米、又冷又硬的路面上,用脚一步步地把摩托往前蹬,最终才艰难地度过那一段险路。
在多雨潮湿的黄荆山区,由于需要不停地穿越浓密的林区,还时常要穿过齐腰深的杂草丛,外出工作时,供电所的同志们经常都会湿掉全身。黄荆供电所员工感冒、输液已成为家常便饭,所内同时输液人数多的时候,大家只得一边轮流输液,一边轮流出去抢修。特别是2008年抗冰保电期间,大家晚上输液,白天抢修,巧妙地解决了人手不够的问题。“我们报过一次药费,每人几十元,感谢公司工会的关心。”所长王静波说。
而很多地方,是不通路的,全靠自己沿着大概的方向,从树林中、岩壁上步行。从一户人家到另一户人家,多半都会走上一个多小时,远的还会走上三、四个小时。一路上,遇不到一个人,阴森森的。山上的路,也是险象环生。员工冯宗尧一直记得那段悬崖上的路,那里,一边是陡峭的山壁,一边就是深谷,最窄处仅放得下一只脚掌,人通过时,只得将背部和张开的双手紧贴山壁,双腿还要呈半下蹲状态,慢慢地挪动才能过去。
在黄荆山区,还有一种奇特的“路”,山里人称之为“脚道”。说是路,其实就是用一根圆木,顺着木头,从头到尾用刀砍出一串仅能站下半只脚的阶梯,然后将这根“加工”过的木头垂直地依靠在已经没有山路的岩壁处,人就踩着圆木上砍出的阶梯上山下山通行。站在“脚道”往上看,是望不到顶的高山,往下看,就是几百米深的山谷。
今年已经55岁的村电工林永华管辖的原林片区,这样的“路”几乎占了一半以上,他每个月去抄表、收电费时,都会沿着一处处这样的“脚道”万分小心地上下攀爬至少四个来回。面对这样让人胆战心惊的“路”, 已经50多岁的林永华没事似地笑着说:“从小就在山里头长大,走习惯了,不害怕。”
2010年5月的一天,村电工杜世良在收电费的途中,突遇涨山水,在他试探性地骑着摩托谨慎地穿过平常熟悉的溪沟时,已经“发怒”的溪水瞬间就将他连人带车冲出去很远,幸好在下游好几位老乡的营救下,他才捡回一条命,并捞起了自己严重“受伤”的摩托车。而2011年夏天,杜世良在外出抄表时,再次经历同样的危险。
所长王静波说,山区的确不同于平原地区,两基电杆之间的距离,看上去不是太远,就在两个山头上,但是,一走就会走上一个多小时才能到达。加上很多地方通讯根本就不畅,在山上架线施工时,为了方便两基电杆之间的人员传递施工信息,他们发明了一套自己相互之间才能看得懂的“旗语”,就是用不同颜色的布条做成小旗子,在需要传递有关信息的时候,就挥动某一种颜色的旗子,表示“可以”、“不可以”、“马上开始”、“稍等片刻”等种种信息。
村电工林永久说,路再远,再危险,人再寂寞,都还算不到啥,供电所的人有“三怕”,就是怕蛇、野蜂、恶狗这三样东西。
蛇,倒还可以巧妙躲避,虽然遇见蛇的次数已经不计其数,但幸运的是,还一次都没有被蛇咬伤过。
野蜂,却是躲都躲不脱,一下子就可以把脑壳戳“麻”, 严重的话,甚至会危及生命。一旦被“戳”,只能马上采取一些土办法疗伤。
山上的老乡居住分散,为了家中防盗,他们大都有养狗的习惯。外出工作时,供电所员工都随身带有两根木棒,就是为了驱狗。尽管这付武装,却同样躲不过时常被狗咬。村电工杜世良一天内最多被狗咬过三次,林永华一天内最多竟被狗咬过5次。林永华回忆说,那天,他已经被狗咬了四次了,认为已经够霉了,该“圆满”了,没想到,天将黑时,就在他刚踏进一户村民家中收电费时,竟然又被一只突然窜出的恶狗狠狠地咬了一口。“遭狗咬了,就打疫苗。”林永华习以为常地说起“救命”方法。
村电工林永久还有过一次与6头野猪同时相遇的惊险经历。1头野猪已经够吓人了,更何况一来就是6头,当时还是着实把他吓了一跳。好在野猪没有对他实施“群攻”,他才躲过一场劫难。事后,林永久心有余悸地回忆说:“山上的野猪其实还是通人性的,你不惹它,它也不会主动伤你。”
外出工作时,因为要走那么远的路,还要背些常用工具等,为了减轻负担,黄荆供电所的员工们是不习惯带水和干粮的。饿了,就在山上随便刨一点常见的“洋藿”之类的可食植物,或者采摘几只野果子,刨一根山笋子来烤一烤吃了,再捧一点岩壁上的山泉水,或者小溪沟里的水来喝,就算饱了。
王静波记得,一次在外施工,预计中午就可以干完,根本没准备干粮,但由于现场情况太复杂,已经下午五点多了还没干完,更谈不上吃午饭,大家都饿得心发慌。就在那时,他发现了一只巴掌那么大的螃蟹,于是,喜出望外,赶快抓来用火烤了,立马分给几名干活的同志,一人吃了一两根螃蟹腿子,再喝了几口山泉水,才算稳住了阵脚,随后,大家一口气就将电杆竖了起来。
当然,有时外出之前,他们会在身上带一小点盐,到时候洒在“野味”上,吃起来就更美味了。
每个月进山抄表,都会花上七、八天时间,然后再回到供电所制票,之后,再重复抄表走过的险路,进入大山深处挨家挨户收取电费,这一去,又是十天左右时间。
当天不能返回的时候,都会算计好天黑的时机,确定在哪一处老乡家里歇脚。不然,天一黑,山中就是伸手不见五指,看不见路,加上野兽出没,就更加危险了。由于路途不便,为了增加电费收取的可靠性,村电工们根据村民习惯,多半都会在早上、中午、晚上时分前去。为了收一户人家的电费,哪怕只是一块多钱,跑上几个来回的事情太常见了,而一次就会跑上好几个小时。
这样的工作性质,管理家务自然就“缺位”了。
“家属没得啥意见,反正工作都是自己该干的事情。”所内村电工异口同声地这样表示。
黄荆景区景色优美,林木茂密,加上水分、气候条件适宜,树木长势迅猛,特别是竹类,更是疯长。稍不留神,快速长高的竹树就会使穿越林区的电力线路碰线短路,烧断电线,造成停电抢修。冬天,积雪一多,靠近线路的竹树也会很容易倒伏,砸断电线。王静波说,同平原和浅丘地区的供电所相比,黄荆供电所的力量除了抄表收费,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线路运行维护和树竹障碍的清理上。而竹子又是山区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砍伐影响线路的竹子往往会引发农民的阻拦,不得已,只有苦口婆心解释沟通,或者采取砍半截留半截等特殊处理方式,往往要费很多周折,才能艰难地排除此起彼伏的树竹障碍。
“不管是半夜两点、三点,有事就要起来,”所长王静波说,“这里与南方电网邻近,我们的供电服务绝不能落后别人。”
村电工林永华就清楚地记得,在自己负责管理的片区,很多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家中多半只剩下七、八十岁的老人,或者几岁、十岁多的娃娃,即使是家中电灯不亮的小事情,不管多远,不管啥时候,自己也要跑去处理。
特别是随着黄荆景区的深度开发,供电所担负的保电任务也越来越重。每周末,景区都要为游客搞民族风情演出,在偏远的黄荆乡,保电更显头等重要。原本到了周末,应该休息的计划,也一次次泡汤。王静波就有好几次周末高高兴兴去走亲戚的路上,都被保电、抢修之类的事情拉了回去。后来,王静波索性直接取消了自己的所有节假日休息。
“我对他们太熟悉了,他们对我们的用电太关心了。”家住黄荆乡八节洞村一组的村民施继荣这样说。
有趣的是,就在黄荆供电所的供电区域内,一处小地名叫通天桥的地方,还出现了一户人家使用一台变压器的现象,这户人家也由此被大家笑称为“专变”客户。原因就在于山区居住分散,如果从其他变压器上为这户人家搭接低压线,线路就会绕上好几公里远才能办到,电压质量根本就保证不了。同样,在那处叫铜匠岩的地方,也是三户人家舒心地使用了一台变压器。
从2001年组建至今,黄荆供电所一直保持安全运行记录。
所长王静波,患腰椎间盘突出,为了不耽误工作,一直没有去泸州市做手术。
老电工林永久,长期患风湿,每月都要打针,依然乐呵呵地像一位年轻人一样爬山涉水去为村民抢修电力故障。所长王静波说:“就是拿三个大学生来交换林永久,我也不会干。”尽管他明白,山外的人根本就不打算进来工作,好多人也吃不下这份苦。
手指残疾的林永华,砍起树竹障碍,一点也看不出不方便。“这点小毛病算啥子嘛,早就习惯了。”林永华说。
林永久、林永华、冯宗尧、董益平,在黄荆供电所工作的时间都已超过30年,且每个人还有一个相同的特点――都是干瘦干瘦的体态。王静波说,这就是长年累月走山路的成果。
“电是每家每户一直都要用的,再恼火都要有人去管,再恼火都要干下去。”冯宗尧朴实地说到。所内员工罗蔺、罗梅、林世美等,同样没有更多的话语。
“黄荆供电所的每个弟兄都是好样的。”王静波这位中年汉子有些动情地说。
背后的答案,也许有很多个:是山里人的纯朴气质相伴,是红军精神长久的激励・・・・・・
这里,地处四川与贵州交界处,海拔高度达1300米以上。距离泸州市140多公里,四个小时车程;距离古蔺县城60公里,两个小时车程。
这里,自清初封禁后的200多年时间,人迹罕至,森林茂密,植被丰富,现有森林40余万亩,并有鹅掌楸、福建柏、香樟、桢楠、桫椤等珍稀树种和上百种珍贵药材,还有野牛、金钱豹、黑熊、野猪、飞狐、九节狸、白雉鸡等珍禽异兽。
这里,曾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走过的地方,沧桑的红军树见证着那段光荣的历史。
这里,就是四川省古蔺县黄荆乡。
然而,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目前为止,黄荆乡尚有很多地方通讯不畅,道路不畅。
四川古蔺供电公司黄荆供电所的8名员工,就长年工作在这里。他们,肩负着该地区40余公里10千伏线路、320多公里低压线路、32台配电变压器的运行维护任务,负责为三个行政村20个作业组、1100余户共计4000余人提供供电服务,所管辖的高低压线路全部分散在300余平方公里的高山地域。
人均管辖几十平方公里的范围,一个电工有时一天仅能抄表4户人家,这些简简单单的数据,足可见山区电力工作之一斑。
黄荆供电所所长王静波说,每年夏季的六、七、八月,黄荆片区的气候还算得上可以,气温不高不低,二十多度,而一旦进入九月以后,一直到第二年四、五月份,黄荆片区就是多雨、多雾、多冰雪的时节。雨可大可小,一天中,可以下很多次雨,雨水说来就来。特别是冬天,会至少都会下七、八场雪,往往一次积雪会长达40天左右,更长甚至会达70天左右。
2008年,就因那场罕见的持续冰冻灾害天气遭遇几乎与外界隔绝的事情。当时,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导致封路,交通完全阻断,黄荆供电所与外界失去联系近一个月,从吃以往储存的粮食,到借邻居家的粮食,再到准备减少吃饭顿数,黄荆供电所员工到了几乎断炊的地步,直到古蔺供电公司派出精壮人员,冒着灾害天气下的生命危险,强过关卡,硬闯黄荆,为他们送去粮食和新鲜的肉菜。就是在那段艰苦的时期,他们坚守阵地,巡线保电,并反复处理被冰雪一次次压断的线路故障。
2011年夏天,古蔺县遭遇罕见旱灾。8月,正是黄荆景区游客最多的时候。23日这天,整个黄荆场上也出现了用水困难。乡里的居民及游客万分焦急。乡政府紧急决定由供电所紧急架设抽水线路。从当晚接到任务开始,供电所员工火速集结,一直忙碌到第二天早上,终于完成了架线任务,抽水难题得到迅速解决。
由于地处山区与林区,山体垮塌、树竹倒伏、雷击等常有发生,每一种不利因素面前,电力线路成为首当其冲的受害者。加上地理条件的限制,抢修比别处更加艰难。
为提高服务效率,更好地让山区群众用好电,结合山高路远的实际,黄荆供电所将供电片区划分为5大块,分别由村电工进行片区内的电表抄录、电费收取、日常线路运行维护等工作。
黄荆供电所一直没有配备汽车。由于山高路远,员工外出抄表、收电费或者维护线路、抢修线路时,都是骑个人购买的摩托车。“私车公用”成为黄荆供电所的一个共同现象。
冬天,骑行在山路上时,飞舞的雪花会直接灌进眼眶,就象刀割一样,过了几天,眼睛都还会生硬地疼。山路常结冰,路面异常打滑,骑摩托完全是一种奇怪的感觉,车根本不听使唤,骑行非常困难,稍有不慎,就会滑向山崖,车毁人亡。一次,为了去抢修一处冰雪压断的线路,王静波急火火地骑上摩托就出发了,到了一处陡坡,结冰的路面实在太打滑,根本无法前行,随时有摔下悬崖的危险。无奈之下,他只得把摩托熄火后放倒在路面上,自己则全身躺倒在结冰好几厘米、又冷又硬的路面上,用脚一步步地把摩托往前蹬,最终才艰难地度过那一段险路。
在多雨潮湿的黄荆山区,由于需要不停地穿越浓密的林区,还时常要穿过齐腰深的杂草丛,外出工作时,供电所的同志们经常都会湿掉全身。黄荆供电所员工感冒、输液已成为家常便饭,所内同时输液人数多的时候,大家只得一边轮流输液,一边轮流出去抢修。特别是2008年抗冰保电期间,大家晚上输液,白天抢修,巧妙地解决了人手不够的问题。“我们报过一次药费,每人几十元,感谢公司工会的关心。”所长王静波说。
而很多地方,是不通路的,全靠自己沿着大概的方向,从树林中、岩壁上步行。从一户人家到另一户人家,多半都会走上一个多小时,远的还会走上三、四个小时。一路上,遇不到一个人,阴森森的。山上的路,也是险象环生。员工冯宗尧一直记得那段悬崖上的路,那里,一边是陡峭的山壁,一边就是深谷,最窄处仅放得下一只脚掌,人通过时,只得将背部和张开的双手紧贴山壁,双腿还要呈半下蹲状态,慢慢地挪动才能过去。
在黄荆山区,还有一种奇特的“路”,山里人称之为“脚道”。说是路,其实就是用一根圆木,顺着木头,从头到尾用刀砍出一串仅能站下半只脚的阶梯,然后将这根“加工”过的木头垂直地依靠在已经没有山路的岩壁处,人就踩着圆木上砍出的阶梯上山下山通行。站在“脚道”往上看,是望不到顶的高山,往下看,就是几百米深的山谷。
今年已经55岁的村电工林永华管辖的原林片区,这样的“路”几乎占了一半以上,他每个月去抄表、收电费时,都会沿着一处处这样的“脚道”万分小心地上下攀爬至少四个来回。面对这样让人胆战心惊的“路”, 已经50多岁的林永华没事似地笑着说:“从小就在山里头长大,走习惯了,不害怕。”
2010年5月的一天,村电工杜世良在收电费的途中,突遇涨山水,在他试探性地骑着摩托谨慎地穿过平常熟悉的溪沟时,已经“发怒”的溪水瞬间就将他连人带车冲出去很远,幸好在下游好几位老乡的营救下,他才捡回一条命,并捞起了自己严重“受伤”的摩托车。而2011年夏天,杜世良在外出抄表时,再次经历同样的危险。
所长王静波说,山区的确不同于平原地区,两基电杆之间的距离,看上去不是太远,就在两个山头上,但是,一走就会走上一个多小时才能到达。加上很多地方通讯根本就不畅,在山上架线施工时,为了方便两基电杆之间的人员传递施工信息,他们发明了一套自己相互之间才能看得懂的“旗语”,就是用不同颜色的布条做成小旗子,在需要传递有关信息的时候,就挥动某一种颜色的旗子,表示“可以”、“不可以”、“马上开始”、“稍等片刻”等种种信息。
村电工林永久说,路再远,再危险,人再寂寞,都还算不到啥,供电所的人有“三怕”,就是怕蛇、野蜂、恶狗这三样东西。
蛇,倒还可以巧妙躲避,虽然遇见蛇的次数已经不计其数,但幸运的是,还一次都没有被蛇咬伤过。
野蜂,却是躲都躲不脱,一下子就可以把脑壳戳“麻”, 严重的话,甚至会危及生命。一旦被“戳”,只能马上采取一些土办法疗伤。
山上的老乡居住分散,为了家中防盗,他们大都有养狗的习惯。外出工作时,供电所员工都随身带有两根木棒,就是为了驱狗。尽管这付武装,却同样躲不过时常被狗咬。村电工杜世良一天内最多被狗咬过三次,林永华一天内最多竟被狗咬过5次。林永华回忆说,那天,他已经被狗咬了四次了,认为已经够霉了,该“圆满”了,没想到,天将黑时,就在他刚踏进一户村民家中收电费时,竟然又被一只突然窜出的恶狗狠狠地咬了一口。“遭狗咬了,就打疫苗。”林永华习以为常地说起“救命”方法。
村电工林永久还有过一次与6头野猪同时相遇的惊险经历。1头野猪已经够吓人了,更何况一来就是6头,当时还是着实把他吓了一跳。好在野猪没有对他实施“群攻”,他才躲过一场劫难。事后,林永久心有余悸地回忆说:“山上的野猪其实还是通人性的,你不惹它,它也不会主动伤你。”
外出工作时,因为要走那么远的路,还要背些常用工具等,为了减轻负担,黄荆供电所的员工们是不习惯带水和干粮的。饿了,就在山上随便刨一点常见的“洋藿”之类的可食植物,或者采摘几只野果子,刨一根山笋子来烤一烤吃了,再捧一点岩壁上的山泉水,或者小溪沟里的水来喝,就算饱了。
王静波记得,一次在外施工,预计中午就可以干完,根本没准备干粮,但由于现场情况太复杂,已经下午五点多了还没干完,更谈不上吃午饭,大家都饿得心发慌。就在那时,他发现了一只巴掌那么大的螃蟹,于是,喜出望外,赶快抓来用火烤了,立马分给几名干活的同志,一人吃了一两根螃蟹腿子,再喝了几口山泉水,才算稳住了阵脚,随后,大家一口气就将电杆竖了起来。
当然,有时外出之前,他们会在身上带一小点盐,到时候洒在“野味”上,吃起来就更美味了。
每个月进山抄表,都会花上七、八天时间,然后再回到供电所制票,之后,再重复抄表走过的险路,进入大山深处挨家挨户收取电费,这一去,又是十天左右时间。
当天不能返回的时候,都会算计好天黑的时机,确定在哪一处老乡家里歇脚。不然,天一黑,山中就是伸手不见五指,看不见路,加上野兽出没,就更加危险了。由于路途不便,为了增加电费收取的可靠性,村电工们根据村民习惯,多半都会在早上、中午、晚上时分前去。为了收一户人家的电费,哪怕只是一块多钱,跑上几个来回的事情太常见了,而一次就会跑上好几个小时。
这样的工作性质,管理家务自然就“缺位”了。
“家属没得啥意见,反正工作都是自己该干的事情。”所内村电工异口同声地这样表示。
黄荆景区景色优美,林木茂密,加上水分、气候条件适宜,树木长势迅猛,特别是竹类,更是疯长。稍不留神,快速长高的竹树就会使穿越林区的电力线路碰线短路,烧断电线,造成停电抢修。冬天,积雪一多,靠近线路的竹树也会很容易倒伏,砸断电线。王静波说,同平原和浅丘地区的供电所相比,黄荆供电所的力量除了抄表收费,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线路运行维护和树竹障碍的清理上。而竹子又是山区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砍伐影响线路的竹子往往会引发农民的阻拦,不得已,只有苦口婆心解释沟通,或者采取砍半截留半截等特殊处理方式,往往要费很多周折,才能艰难地排除此起彼伏的树竹障碍。
“不管是半夜两点、三点,有事就要起来,”所长王静波说,“这里与南方电网邻近,我们的供电服务绝不能落后别人。”
村电工林永华就清楚地记得,在自己负责管理的片区,很多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家中多半只剩下七、八十岁的老人,或者几岁、十岁多的娃娃,即使是家中电灯不亮的小事情,不管多远,不管啥时候,自己也要跑去处理。
特别是随着黄荆景区的深度开发,供电所担负的保电任务也越来越重。每周末,景区都要为游客搞民族风情演出,在偏远的黄荆乡,保电更显头等重要。原本到了周末,应该休息的计划,也一次次泡汤。王静波就有好几次周末高高兴兴去走亲戚的路上,都被保电、抢修之类的事情拉了回去。后来,王静波索性直接取消了自己的所有节假日休息。
“我对他们太熟悉了,他们对我们的用电太关心了。”家住黄荆乡八节洞村一组的村民施继荣这样说。
有趣的是,就在黄荆供电所的供电区域内,一处小地名叫通天桥的地方,还出现了一户人家使用一台变压器的现象,这户人家也由此被大家笑称为“专变”客户。原因就在于山区居住分散,如果从其他变压器上为这户人家搭接低压线,线路就会绕上好几公里远才能办到,电压质量根本就保证不了。同样,在那处叫铜匠岩的地方,也是三户人家舒心地使用了一台变压器。
从2001年组建至今,黄荆供电所一直保持安全运行记录。
所长王静波,患腰椎间盘突出,为了不耽误工作,一直没有去泸州市做手术。
老电工林永久,长期患风湿,每月都要打针,依然乐呵呵地像一位年轻人一样爬山涉水去为村民抢修电力故障。所长王静波说:“就是拿三个大学生来交换林永久,我也不会干。”尽管他明白,山外的人根本就不打算进来工作,好多人也吃不下这份苦。
手指残疾的林永华,砍起树竹障碍,一点也看不出不方便。“这点小毛病算啥子嘛,早就习惯了。”林永华说。
林永久、林永华、冯宗尧、董益平,在黄荆供电所工作的时间都已超过30年,且每个人还有一个相同的特点――都是干瘦干瘦的体态。王静波说,这就是长年累月走山路的成果。
“电是每家每户一直都要用的,再恼火都要有人去管,再恼火都要干下去。”冯宗尧朴实地说到。所内员工罗蔺、罗梅、林世美等,同样没有更多的话语。
“黄荆供电所的每个弟兄都是好样的。”王静波这位中年汉子有些动情地说。
背后的答案,也许有很多个:是山里人的纯朴气质相伴,是红军精神长久的激励・・・・・・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