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墨重彩 打造坚强智能电网――缙云220千伏河阳输变电工程建设纪实
2011-07-08 09:13:43 来源:李卫平,田伟彦
A-
A+
电力18讯: 这一天,位于新建镇和源村大筠自然村附近的220千伏河阳变电站投入运行,标志着缙云县第二个220千伏输变电工程――河阳输变电工程投产,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
河阳输变电工程投运前原称白峰输变电工程,是浙江省“十一五”电网发展规划项目、丽水市重点工程。总投资2.1亿多元,于2009年7月开工建设。该工程采用一、二期工程同时投运方式,主变2台计总容量36万千伏安,220千伏出线2回,110千伏出线2回,35千伏出线4回。
“这是我县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由丽水电网自己主供电的220千伏变电站。”县电力局局长王中强自豪地说。“因为缙云首座220千伏变电站――仙都变电站的电是由金华电网和台州电网主供的,而河阳变则是单独由丽水500千伏万象变电站供电的。”
河阳输变电工程的投运,进一步完善了缙云电网结构,确保该县迎峰度夏期间的电力供应,为缙云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可靠电能。
电网薄弱 发展“瓶颈”凸现
电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唇齿相依。
河阳输变电工程投运前,缙云电网的“骨架”是110千伏网架和35千伏网架,而且大部分35千伏线路建于上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近几年,所有的老变电站进行了扩建和增容,但都只是对变电站内部设备进行改造,没有相应地进行35千伏线路改造,使得35千伏线路的线径普遍偏小,加上使用时间已较长,35千伏网架十分薄弱。随着全县用电量快速增加,部分线路已超负荷运行。多数变电站已进行几次扩建,难以进行再次扩建,必须建设新的变电站进行分流,但又没有电源点可接入。虽然随着220千伏仙都变二期工程、110千伏里隆变二期工程、110千伏东山输变电工程的相继投产,缙云电网的主网架已基本形成,同时110千伏供电网络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加强,但是影响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薄弱环节和矛盾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另外,加上缙云电网存在较突出的三方面问题:主要的110千伏变电站均已满负荷或限负荷运行,对缙云电网的安全运行影响很大;县城电网仅由110千伏缙云变电站(单电源)供电,无法保证县城片供电需求;中心镇110千伏变电站布点不足出现一些线路重载、满载运行,主要靠频繁分流来实现负荷转移。而据预测,2011年最高用电负荷将达36万千瓦,同比增长22.4%……整个“十二五”期间最高负荷年平均增长率达14.6%;“十二五”缙云县将围绕“富民强县,幸福家园”的总目标,实施“生态富民,工业强县”两大战略。2010年缙云县工业总产值已达281.2亿元,预计到2015年末,将超过700亿元。届时,缙云电网全社会用电负荷预计将超过60万千瓦,供电量将超过26.08亿千瓦时,电力需求十分旺盛。因此,缙云电网若不形成以220千伏变电站为中心、110千伏为网架的电网,将对工业经济的发展产生严重制约。
大发展需要大电网的强力支撑!
再建一个220千伏电源点,迫在眉睫。
首当其冲的就是规划在“十一五”末“十二五”初投运的220千伏白峰输变电工程。
齐心协力 再造“电力航母”
如果将缙云县第一个220千伏输变电工程――仙都输变电工程称为第一艘“电力航母”的话,那么建设白峰输变电工程就是再造一艘“电力航母”。为使这艘“航母”早日扬帆起航,地方政府、电力部门共同努力。
2005年10月10日,时任县长孔海龙亲自参加了由县政府牵头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和重要乡镇参与的“十一五”电网规划汇报会。孔海龙充分肯定了“十一五”电网规划,同时指出规划要坚持“布局合理,适当超前,建设有序,兼顾体制,配套衔接”的原则,特别提出了加快220千伏白峰输变电工程的建设性意见,使“十一五”电网规划进一步完善和成熟;相关部门、乡镇、村庄积极支持、配合做好相关工作,为工程的提前开工做出了贡献。县政府将缙云电网发展规划纳入缙云县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同时要求有关部门、相关乡镇大力支持电网工程建设,使工程在良好的环境中建设并能如期完工。
丽水电业局将缙云电网“十二五”发展规划纳入全市电网发展规划,支持缙云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构建“北承南接”对外开放新格局、建设生态文明和全面小康社会三大战略目标等,逐年安排资金保障缙云尽快建成坚强智能电网,努力提供优质供电服务。
缙云电力局会同有关部门共同编制缙云电网发展规划,向政府相关部门、乡镇通报,向有关专家咨询,几易其稿,得到了市局专家组的肯定。白峰变电站站址、配套线路走廊确定后,缙云电力局又积极配合市局做好相关工作。
2008年12月30日, 220千伏白峰变电站奠基。
2009年7月2日,220千伏白峰变电站开工建设。
电力部门按照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总体要求,结合国家电网公司变电站典型设计的总体原则,深化、细化有关技术与施工步骤,严格按“两型一化”标准进行建设。
狠抓质量管理,建设精品工程。加强安全管理,打造平安工程。 强化一流意识,创造和谐工程……
在建设过程中,参与建设的电力职工忘我奋战,放弃了节假日休息,起早摸黑,战严寒、斗酷暑,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还加大了技术革新力度,大胆突破传统工艺,土建与设备安装交叉作业,房建管道预埋与主体施工同步进行,大大缩短了工期。
科技创新 实现三个“第一”
由丽水电业局与缙云县人民政府签订的“十二五”电网发展框架协议明确:贯彻“优化、美化、简化”和谐建网理念,加快推广……节能、节材、节地的先进适用设备和技术。
为此,电力部门依托生态建网、科技强网这两大抓手,着力构建出一种“生态电力”、“科技电力”的发展模式。河阳输变电工程投运得到同类工程的三个“第一”,正是这种发展模式的真实写照。
――在丽水市第一个采用GIS(城市紧凑型)设计模式。此前的220千伏变电站都是采用常规设计模式(GAS)。GIS模式由于采用集束母线,省下了母线架用地,减少占地近1500平方米。节约了宝贵的土地资源。
――在丽水市第一个实行两台主变同时投运(河阳变规划主变三台,分三期建设)。按以前的传统做法,是一期工程投运1台主变,运行一、二年后,用电负荷增大了,再实施第二期扩建工程,也就是再安装1台主变及其相关的设备,第三期工程以此类推。这次河阳变实行两台主变同时投运(亦即一、二期工程同时投产)的模式,不但节省了设备运输、装卸成本、供电能力一次性极大增强,也使缙云经济的发展空间、发展环境一下子增大、优越了许多。
――在丽水市第一个由市级电力调度部门调度的220千伏输变电设备。在此以前,220千伏电压等级的电力设备和线路,市局层面是没有调度权的,都是由省公司统一调度。这次河阳输变电工程投运,也是省公司第一次将此类调度权下放到市级电力部门,大大增加了市局层面的调度主动权,同时也减少了不同调度层面之间的协调、沟通环节,进一步提高了电力调度效率、输变电设备操作效率。
战天斗地 彰显铁军本色
采访中,我们听到了一些感人的故事。
220千伏白峰输变电工程配套35千伏线路工程项目经理应用先即将退休。按一般惯例,像他这把年纪的人早就应该坐办公室休息休息了,最起码也是干点轻松的活儿。但白峰输变电工程是省重点项目、市重点工程,局电建公司再三权量,还是把重担交给了临近退休的应用先。
应用先二话没说,带领一班人马赶赴工地。
2011年1月13日开始线路基础施工;4月15日开始立铁塔;5月8日开始导线架设
……
在4个月零3天的时间里,没有节假日,没有休息天,许多职工连续几个月没有回家。期间,应用先的妻子到杭州看病3次,他每次都叫儿子陪去,自己实在是走不开啊……
其实,在工地上,感人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
电建公司经理周锦旺常常深入施工现场,关心职工,指导工作;分管线路施工工作的公司副经理钭晓辉,除了经常“泡”在各施工现场指挥、协调外,还要兼顾完成施工中突然遇到的政策处理工作,让工程顺利施工;施工班组人员早上4:30时天刚亮就出工,干到晚上6:00时收工,一旦站在铁塔上,风雪无阻,寒暑无畏。有6名今年刚加入电力队伍的年轻人,被公司派到线路架设工地锻炼,他们都是80、90后,几个月的日晒风吹,个个像黑炭一般,但他们从没有叫过一声苦,因为他们此前就有心理准备了:奉献精神、协作精神、战斗精神向来就是电力职工的风貌、电力铁军的本色!
一些参与施工的当地民工不无感慨地说:“你们这工作,比我们种田人还辛苦啊……”
河阳输变电工程的投运,所起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一是基本满足了目前缙云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电力供应,特别是工业经济发展空间增大了;二是切实提高了县城五云镇的供电可靠性,使得五云镇原由110千伏缙云变电站单一供电(单电源)改成了现在由缙云变、河阳变双路供电(双电源);三是调峰能力增强了,可以将仙都变的一部分负荷转移到河阳变,减轻了仙都变长年超负荷运行的安全风险。”县电力局局长王中强说。
站在河阳变电站整洁明亮的主控室内,窗外的电力设备鳞次栉比,一座座铁塔巍然耸立,一条条银线携万霆之力奔向远方。这一切就像丰碑一样记载着缙云电网建设史上的新跨越,昭示着我县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有了更多更强的电能支撑。
进入21世纪以来,缙云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对电力供应的可靠性和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缙云电力局顺应发展,将电网建设作为第一发展要务来抓,从2000年开始,相继进行了农村电网改造、城镇电网改造、“户户通电”工程建设、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并在2008年底建成了丽水市首个新农村电气化县。
通过倾力建设,缙云电网渐趋坚强。截至今年6月,我县境内有220千伏变电站2座,110千伏变电站5座,35千伏变电站23座(含用户变),变电总容量达138.3万千伏安,全县供电能力显著提高。
巍巍铁塔,托举条条银线,横越好溪,向着括苍山脉延伸,它必将为缙云实现“富民强县,幸福家园”的总目标,实现跨越式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李卫平,田伟彦)
河阳输变电工程投运前原称白峰输变电工程,是浙江省“十一五”电网发展规划项目、丽水市重点工程。总投资2.1亿多元,于2009年7月开工建设。该工程采用一、二期工程同时投运方式,主变2台计总容量36万千伏安,220千伏出线2回,110千伏出线2回,35千伏出线4回。
“这是我县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由丽水电网自己主供电的220千伏变电站。”县电力局局长王中强自豪地说。“因为缙云首座220千伏变电站――仙都变电站的电是由金华电网和台州电网主供的,而河阳变则是单独由丽水500千伏万象变电站供电的。”
河阳输变电工程的投运,进一步完善了缙云电网结构,确保该县迎峰度夏期间的电力供应,为缙云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可靠电能。
电网薄弱 发展“瓶颈”凸现
电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唇齿相依。
河阳输变电工程投运前,缙云电网的“骨架”是110千伏网架和35千伏网架,而且大部分35千伏线路建于上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近几年,所有的老变电站进行了扩建和增容,但都只是对变电站内部设备进行改造,没有相应地进行35千伏线路改造,使得35千伏线路的线径普遍偏小,加上使用时间已较长,35千伏网架十分薄弱。随着全县用电量快速增加,部分线路已超负荷运行。多数变电站已进行几次扩建,难以进行再次扩建,必须建设新的变电站进行分流,但又没有电源点可接入。虽然随着220千伏仙都变二期工程、110千伏里隆变二期工程、110千伏东山输变电工程的相继投产,缙云电网的主网架已基本形成,同时110千伏供电网络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加强,但是影响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薄弱环节和矛盾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另外,加上缙云电网存在较突出的三方面问题:主要的110千伏变电站均已满负荷或限负荷运行,对缙云电网的安全运行影响很大;县城电网仅由110千伏缙云变电站(单电源)供电,无法保证县城片供电需求;中心镇110千伏变电站布点不足出现一些线路重载、满载运行,主要靠频繁分流来实现负荷转移。而据预测,2011年最高用电负荷将达36万千瓦,同比增长22.4%……整个“十二五”期间最高负荷年平均增长率达14.6%;“十二五”缙云县将围绕“富民强县,幸福家园”的总目标,实施“生态富民,工业强县”两大战略。2010年缙云县工业总产值已达281.2亿元,预计到2015年末,将超过700亿元。届时,缙云电网全社会用电负荷预计将超过60万千瓦,供电量将超过26.08亿千瓦时,电力需求十分旺盛。因此,缙云电网若不形成以220千伏变电站为中心、110千伏为网架的电网,将对工业经济的发展产生严重制约。
大发展需要大电网的强力支撑!
再建一个220千伏电源点,迫在眉睫。
首当其冲的就是规划在“十一五”末“十二五”初投运的220千伏白峰输变电工程。
齐心协力 再造“电力航母”
如果将缙云县第一个220千伏输变电工程――仙都输变电工程称为第一艘“电力航母”的话,那么建设白峰输变电工程就是再造一艘“电力航母”。为使这艘“航母”早日扬帆起航,地方政府、电力部门共同努力。
2005年10月10日,时任县长孔海龙亲自参加了由县政府牵头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和重要乡镇参与的“十一五”电网规划汇报会。孔海龙充分肯定了“十一五”电网规划,同时指出规划要坚持“布局合理,适当超前,建设有序,兼顾体制,配套衔接”的原则,特别提出了加快220千伏白峰输变电工程的建设性意见,使“十一五”电网规划进一步完善和成熟;相关部门、乡镇、村庄积极支持、配合做好相关工作,为工程的提前开工做出了贡献。县政府将缙云电网发展规划纳入缙云县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同时要求有关部门、相关乡镇大力支持电网工程建设,使工程在良好的环境中建设并能如期完工。
丽水电业局将缙云电网“十二五”发展规划纳入全市电网发展规划,支持缙云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构建“北承南接”对外开放新格局、建设生态文明和全面小康社会三大战略目标等,逐年安排资金保障缙云尽快建成坚强智能电网,努力提供优质供电服务。
缙云电力局会同有关部门共同编制缙云电网发展规划,向政府相关部门、乡镇通报,向有关专家咨询,几易其稿,得到了市局专家组的肯定。白峰变电站站址、配套线路走廊确定后,缙云电力局又积极配合市局做好相关工作。
2008年12月30日, 220千伏白峰变电站奠基。
2009年7月2日,220千伏白峰变电站开工建设。
电力部门按照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总体要求,结合国家电网公司变电站典型设计的总体原则,深化、细化有关技术与施工步骤,严格按“两型一化”标准进行建设。
狠抓质量管理,建设精品工程。加强安全管理,打造平安工程。 强化一流意识,创造和谐工程……
在建设过程中,参与建设的电力职工忘我奋战,放弃了节假日休息,起早摸黑,战严寒、斗酷暑,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还加大了技术革新力度,大胆突破传统工艺,土建与设备安装交叉作业,房建管道预埋与主体施工同步进行,大大缩短了工期。
科技创新 实现三个“第一”
由丽水电业局与缙云县人民政府签订的“十二五”电网发展框架协议明确:贯彻“优化、美化、简化”和谐建网理念,加快推广……节能、节材、节地的先进适用设备和技术。
为此,电力部门依托生态建网、科技强网这两大抓手,着力构建出一种“生态电力”、“科技电力”的发展模式。河阳输变电工程投运得到同类工程的三个“第一”,正是这种发展模式的真实写照。
――在丽水市第一个采用GIS(城市紧凑型)设计模式。此前的220千伏变电站都是采用常规设计模式(GAS)。GIS模式由于采用集束母线,省下了母线架用地,减少占地近1500平方米。节约了宝贵的土地资源。
――在丽水市第一个实行两台主变同时投运(河阳变规划主变三台,分三期建设)。按以前的传统做法,是一期工程投运1台主变,运行一、二年后,用电负荷增大了,再实施第二期扩建工程,也就是再安装1台主变及其相关的设备,第三期工程以此类推。这次河阳变实行两台主变同时投运(亦即一、二期工程同时投产)的模式,不但节省了设备运输、装卸成本、供电能力一次性极大增强,也使缙云经济的发展空间、发展环境一下子增大、优越了许多。
――在丽水市第一个由市级电力调度部门调度的220千伏输变电设备。在此以前,220千伏电压等级的电力设备和线路,市局层面是没有调度权的,都是由省公司统一调度。这次河阳输变电工程投运,也是省公司第一次将此类调度权下放到市级电力部门,大大增加了市局层面的调度主动权,同时也减少了不同调度层面之间的协调、沟通环节,进一步提高了电力调度效率、输变电设备操作效率。
战天斗地 彰显铁军本色
采访中,我们听到了一些感人的故事。
220千伏白峰输变电工程配套35千伏线路工程项目经理应用先即将退休。按一般惯例,像他这把年纪的人早就应该坐办公室休息休息了,最起码也是干点轻松的活儿。但白峰输变电工程是省重点项目、市重点工程,局电建公司再三权量,还是把重担交给了临近退休的应用先。
应用先二话没说,带领一班人马赶赴工地。
2011年1月13日开始线路基础施工;4月15日开始立铁塔;5月8日开始导线架设
……
在4个月零3天的时间里,没有节假日,没有休息天,许多职工连续几个月没有回家。期间,应用先的妻子到杭州看病3次,他每次都叫儿子陪去,自己实在是走不开啊……
其实,在工地上,感人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
电建公司经理周锦旺常常深入施工现场,关心职工,指导工作;分管线路施工工作的公司副经理钭晓辉,除了经常“泡”在各施工现场指挥、协调外,还要兼顾完成施工中突然遇到的政策处理工作,让工程顺利施工;施工班组人员早上4:30时天刚亮就出工,干到晚上6:00时收工,一旦站在铁塔上,风雪无阻,寒暑无畏。有6名今年刚加入电力队伍的年轻人,被公司派到线路架设工地锻炼,他们都是80、90后,几个月的日晒风吹,个个像黑炭一般,但他们从没有叫过一声苦,因为他们此前就有心理准备了:奉献精神、协作精神、战斗精神向来就是电力职工的风貌、电力铁军的本色!
一些参与施工的当地民工不无感慨地说:“你们这工作,比我们种田人还辛苦啊……”
河阳输变电工程的投运,所起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一是基本满足了目前缙云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电力供应,特别是工业经济发展空间增大了;二是切实提高了县城五云镇的供电可靠性,使得五云镇原由110千伏缙云变电站单一供电(单电源)改成了现在由缙云变、河阳变双路供电(双电源);三是调峰能力增强了,可以将仙都变的一部分负荷转移到河阳变,减轻了仙都变长年超负荷运行的安全风险。”县电力局局长王中强说。
站在河阳变电站整洁明亮的主控室内,窗外的电力设备鳞次栉比,一座座铁塔巍然耸立,一条条银线携万霆之力奔向远方。这一切就像丰碑一样记载着缙云电网建设史上的新跨越,昭示着我县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有了更多更强的电能支撑。
进入21世纪以来,缙云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对电力供应的可靠性和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缙云电力局顺应发展,将电网建设作为第一发展要务来抓,从2000年开始,相继进行了农村电网改造、城镇电网改造、“户户通电”工程建设、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并在2008年底建成了丽水市首个新农村电气化县。
通过倾力建设,缙云电网渐趋坚强。截至今年6月,我县境内有220千伏变电站2座,110千伏变电站5座,35千伏变电站23座(含用户变),变电总容量达138.3万千伏安,全县供电能力显著提高。
巍巍铁塔,托举条条银线,横越好溪,向着括苍山脉延伸,它必将为缙云实现“富民强县,幸福家园”的总目标,实现跨越式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李卫平,田伟彦)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