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煤油灯 用上电炊具---云南红河金平无电人口通电工程侧记
2011-05-18 16:44:02 来源:王建
A-
A+
电力18讯:
4月24日这天,正逢金平县老集寨乡的赶集日。家住老集寨乡团结村委会南寿村的王元专门走了6公里的山路到集市上,买了七八个电灯和电饭煲等电炊具,装了整整一背篓……他说,4月6日,电线拉到了他们村。他们照明再也不用煤油灯了,他要买几个灯泡回去,将每一间屋子都照得亮堂堂的。再买上个电饭煲和电磁炉,也像城里人一样享受一下用电做饭的方便。
这只是红河供电局在金平实施无电人口通电工程以来,给群众生活带来的变化之一。其实,实施无电人口通电工程给金平的人民群众带来的不仅仅是这些……
无电人口通电工程 是民心工程
红河供电局金平分局党总支书记普建辉介绍,由于金平县位于云南省南部边陲山区,与越南有502公里的边境线,境内海拔高差大、立体气候明显,地形、地貌复杂,经济发展也较为滞后,是国家级扶贫攻坚县。到2008年,金平全县还有350多个自然村,1.8万多人口没有通电,严重影响当地经济的发展,更给人民群众带来众多不便。这些村子多是分散于大山之中,基本是没有路的封闭山村,工程建设和运行维护条件十分恶劣。
几年来,云南电网公司红河供电局持续不断的在金平实施无电人口通电工程,克服电杆等器材二次搬运困难、线路通道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相冲突、雨季长,雨量大施工难度大等困难,仅在2009年就完成150多个无电自然村的通电工程,2010年度又完成了85个无电自然村的通电,按计划2011年度的无电人口通电工程实施完成后,金平的无电村除极个别不具备条件的村子外,所有自然村将基本实现通电。
在金平县有一个中国最后的原始部落 莽人,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少的一个群体,人口仅有800多人,仅分布在金平县,一直以来过着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2008年,国家民委将莽人归族为布朗族。上世纪50年代莽人主要散居在中越边境地区中国境内的高山密林之中,村落小的只有五六户,大的十来户。解放后,生产、生活条件有了一定改善,但仍然保留着原始的生活方式,生活极度贫困。莽人居住地难以通路,他们有语言而无文字,很少接受教育。在从前莽人没有定居点,耕作方式通常是砍一片山林,放一把火烧荒,然后种上包谷,收获后搬迁到下一片山林,再砍伐、烧荒、种包谷,周而复始,这样原始的耕种产量很低,而且对森林的破坏很大。
2008年,莽人扶贫发展项目正式实施。依托莽人扶贫发展项目,在莽人扶贫安居工程实施前,云南电网公司就多次组织人员实地进行通电工程的测量设计工作,并率先架通3个莽人安置点的10千伏主线,以保障其它扶贫项目的施工用电,将电网延伸进了大山深处。
当时任金平县电力公司经理的普建辉回忆,由于这些莽人村寨地处较为边远,为了将电网延伸进莽人村寨,供电部门做出了艰辛的努力。莽人聚居的龙凤村、水龙岩和牛场坪三个村子,牛场坪是为偏远,仅新建通往牛场坪的输电线路就有13公里。由于不通路,几十棵电杆几乎都是靠人扛几十里山路运进去的。
金平县县长马宁认为,2008年莽人村正式通电后,莽人群众在国家的帮扶下,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让边境一线的少数民族群众也享受到了社会发展的成果。在金平实施无电人口通电工程,是国家“兴边富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是贯彻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意志所实施的德政工程和民心工程以外,也体现了国有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以企业利益帮助政府消化困难的意义。
群众主动来支援 盼电早到家门口
“无电人口通电工程,越往后,施工难度越大。”红河供电局金平分局规划建设部主任刘家林说。在2009年解决了150多个无电村的通电问题后,剩余的村子都地处边远,电杆等物资的二次搬运问题成了无电人口通电工程中最难的问题。
例如正在进行的铜厂乡回冲一、二队通电工程,包括5个村子、384户的通电工程。尽管这些村子已修通了毛路,但运输电杆的小货车还是无法通行。施工队只有自己制做了推车,用人将电杆一棵棵运到指定位置。这些村子中最远的一个村子距能通车的公路有18公里远,需架设169棵水泥电杆,6台变压器。从2010年10月工程开工到2011年5月旬也只栽下了69棵电杆。金平的年降雨量高达2330毫米,进入5月下旬以后,金平也进入了雨季,更增加了施工的难度。
金平县各级政府及群众对通电工程给予了大力支持。金平县政府将无电人口通电工程规划与修建农村公路规划结合起来,要求各乡镇在修通村公路时,尽量先修通即将实施通电工程村子,以方便供电部门的工程材料运输。看到供电部门为架设通往自己村寨的供电线路所做的努力,老百姓也主动积极地投入通电工程的中,抬电杆、修通道路,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2011年6月以前,距金平县城160多公里的老集寨乡将有24个村子将陆续结束不通电的历史,坪寨村委会的湾塘村也是这次通电工程的24个村子之一。由于湾塘村的道路不通,长达5公里的线路架设完全只能靠人来搬运。村民们得知电杆搬运困难后,主动找到施工队,义务搬运电杆。几十个村民分成几组,抬着400多公斤重的电杆,一步一挪将电杆抬往通向湾塘村的道路……
湾塘村村民小组长杨红才说,一直以来,湾塘村照明是用煤油灯,用的电也是小摩擦电,即使碾米也只能用柴油机来牵引。通电了,我们夜晚也能被电灯照得亮堂堂的了。所以,只要通电工程需要帮忙,不管是抬电杆还是挖通道路,我们二话不说就去帮忙。
老集寨乡乡长李玉说,没有通电的村子通电后,带给当地群众的方便和好处是方方面面的。就以碾米来说,没有通电时碾米机是用柴油机来带动,碾100斤米要0.6升柴油,按照6元多近7元每升的柴油价格,碾100斤米需要消耗4元多的柴油。如果用电动机来带动的话,碾100斤米只需0.6度电,按0.5元一度电计算,也只需3角钱的电费。这笔账村民们都会算,所以村民们对通电工程也是积极支持。道路不通,村民投工投劳来挖通道路;电杆运不到指定位置了,村民们呼朋唤友也要将电杆运到指定位置。其它的 村民主动砍掉电力通道内自家的林木等等的事例那就更多了。总之,村民们希望电线早日通到村子里,早日享受电力带来的便利。
按规划2011年底,金平县的无电人口将基本实现户户通电,从而结束金平县、红河州乃至云南省有无电人口的历史。在今后一段时间,提高金平农村电网的供电水平将是红河供电局金平分局的工作重点。
金平分局党总支书记普建辉说,按规划金平县农村电网户表改造率由2009年的75.6%提高到2012年的97% 。“十二五”期间,金平电网建设加快,固定资产投资将达到4.7亿元。将新建1座220千伏变电所、1座220千伏变电所二期工程、2座110千伏变电所、5座35千伏变电所。进一步优化金平电网的结构,满足“十二五”期间金平县新增负荷的供电需求。
那时,边陲金平的山村将会更加亮堂!
4月24日这天,正逢金平县老集寨乡的赶集日。家住老集寨乡团结村委会南寿村的王元专门走了6公里的山路到集市上,买了七八个电灯和电饭煲等电炊具,装了整整一背篓……他说,4月6日,电线拉到了他们村。他们照明再也不用煤油灯了,他要买几个灯泡回去,将每一间屋子都照得亮堂堂的。再买上个电饭煲和电磁炉,也像城里人一样享受一下用电做饭的方便。
这只是红河供电局在金平实施无电人口通电工程以来,给群众生活带来的变化之一。其实,实施无电人口通电工程给金平的人民群众带来的不仅仅是这些……
无电人口通电工程 是民心工程
红河供电局金平分局党总支书记普建辉介绍,由于金平县位于云南省南部边陲山区,与越南有502公里的边境线,境内海拔高差大、立体气候明显,地形、地貌复杂,经济发展也较为滞后,是国家级扶贫攻坚县。到2008年,金平全县还有350多个自然村,1.8万多人口没有通电,严重影响当地经济的发展,更给人民群众带来众多不便。这些村子多是分散于大山之中,基本是没有路的封闭山村,工程建设和运行维护条件十分恶劣。
几年来,云南电网公司红河供电局持续不断的在金平实施无电人口通电工程,克服电杆等器材二次搬运困难、线路通道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相冲突、雨季长,雨量大施工难度大等困难,仅在2009年就完成150多个无电自然村的通电工程,2010年度又完成了85个无电自然村的通电,按计划2011年度的无电人口通电工程实施完成后,金平的无电村除极个别不具备条件的村子外,所有自然村将基本实现通电。
在金平县有一个中国最后的原始部落 莽人,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少的一个群体,人口仅有800多人,仅分布在金平县,一直以来过着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2008年,国家民委将莽人归族为布朗族。上世纪50年代莽人主要散居在中越边境地区中国境内的高山密林之中,村落小的只有五六户,大的十来户。解放后,生产、生活条件有了一定改善,但仍然保留着原始的生活方式,生活极度贫困。莽人居住地难以通路,他们有语言而无文字,很少接受教育。在从前莽人没有定居点,耕作方式通常是砍一片山林,放一把火烧荒,然后种上包谷,收获后搬迁到下一片山林,再砍伐、烧荒、种包谷,周而复始,这样原始的耕种产量很低,而且对森林的破坏很大。
2008年,莽人扶贫发展项目正式实施。依托莽人扶贫发展项目,在莽人扶贫安居工程实施前,云南电网公司就多次组织人员实地进行通电工程的测量设计工作,并率先架通3个莽人安置点的10千伏主线,以保障其它扶贫项目的施工用电,将电网延伸进了大山深处。
当时任金平县电力公司经理的普建辉回忆,由于这些莽人村寨地处较为边远,为了将电网延伸进莽人村寨,供电部门做出了艰辛的努力。莽人聚居的龙凤村、水龙岩和牛场坪三个村子,牛场坪是为偏远,仅新建通往牛场坪的输电线路就有13公里。由于不通路,几十棵电杆几乎都是靠人扛几十里山路运进去的。
金平县县长马宁认为,2008年莽人村正式通电后,莽人群众在国家的帮扶下,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让边境一线的少数民族群众也享受到了社会发展的成果。在金平实施无电人口通电工程,是国家“兴边富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是贯彻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意志所实施的德政工程和民心工程以外,也体现了国有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以企业利益帮助政府消化困难的意义。
群众主动来支援 盼电早到家门口
“无电人口通电工程,越往后,施工难度越大。”红河供电局金平分局规划建设部主任刘家林说。在2009年解决了150多个无电村的通电问题后,剩余的村子都地处边远,电杆等物资的二次搬运问题成了无电人口通电工程中最难的问题。
例如正在进行的铜厂乡回冲一、二队通电工程,包括5个村子、384户的通电工程。尽管这些村子已修通了毛路,但运输电杆的小货车还是无法通行。施工队只有自己制做了推车,用人将电杆一棵棵运到指定位置。这些村子中最远的一个村子距能通车的公路有18公里远,需架设169棵水泥电杆,6台变压器。从2010年10月工程开工到2011年5月旬也只栽下了69棵电杆。金平的年降雨量高达2330毫米,进入5月下旬以后,金平也进入了雨季,更增加了施工的难度。
金平县各级政府及群众对通电工程给予了大力支持。金平县政府将无电人口通电工程规划与修建农村公路规划结合起来,要求各乡镇在修通村公路时,尽量先修通即将实施通电工程村子,以方便供电部门的工程材料运输。看到供电部门为架设通往自己村寨的供电线路所做的努力,老百姓也主动积极地投入通电工程的中,抬电杆、修通道路,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2011年6月以前,距金平县城160多公里的老集寨乡将有24个村子将陆续结束不通电的历史,坪寨村委会的湾塘村也是这次通电工程的24个村子之一。由于湾塘村的道路不通,长达5公里的线路架设完全只能靠人来搬运。村民们得知电杆搬运困难后,主动找到施工队,义务搬运电杆。几十个村民分成几组,抬着400多公斤重的电杆,一步一挪将电杆抬往通向湾塘村的道路……
湾塘村村民小组长杨红才说,一直以来,湾塘村照明是用煤油灯,用的电也是小摩擦电,即使碾米也只能用柴油机来牵引。通电了,我们夜晚也能被电灯照得亮堂堂的了。所以,只要通电工程需要帮忙,不管是抬电杆还是挖通道路,我们二话不说就去帮忙。
老集寨乡乡长李玉说,没有通电的村子通电后,带给当地群众的方便和好处是方方面面的。就以碾米来说,没有通电时碾米机是用柴油机来带动,碾100斤米要0.6升柴油,按照6元多近7元每升的柴油价格,碾100斤米需要消耗4元多的柴油。如果用电动机来带动的话,碾100斤米只需0.6度电,按0.5元一度电计算,也只需3角钱的电费。这笔账村民们都会算,所以村民们对通电工程也是积极支持。道路不通,村民投工投劳来挖通道路;电杆运不到指定位置了,村民们呼朋唤友也要将电杆运到指定位置。其它的 村民主动砍掉电力通道内自家的林木等等的事例那就更多了。总之,村民们希望电线早日通到村子里,早日享受电力带来的便利。
按规划2011年底,金平县的无电人口将基本实现户户通电,从而结束金平县、红河州乃至云南省有无电人口的历史。在今后一段时间,提高金平农村电网的供电水平将是红河供电局金平分局的工作重点。
金平分局党总支书记普建辉说,按规划金平县农村电网户表改造率由2009年的75.6%提高到2012年的97% 。“十二五”期间,金平电网建设加快,固定资产投资将达到4.7亿元。将新建1座220千伏变电所、1座220千伏变电所二期工程、2座110千伏变电所、5座35千伏变电所。进一步优化金平电网的结构,满足“十二五”期间金平县新增负荷的供电需求。
那时,边陲金平的山村将会更加亮堂!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