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郊变电站:41年的见证
2011-03-11 10:56:05 来源:
A-
A+
电力18讯:
一座变电站的退役,见证一段尘封的历史。
春暖花开,绿意盎然,轻风拂面。2011年3月2日,随着35千伏东郊变电站最后一条10千伏输电线路转移,标志着运行了整整41年的长汀首座35千伏东郊变电站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一个线路,一种观点,要经常讲,要反复讲。只给少数人讲不行,要使广大革命群众都知道。”在这座变电站开关柜上,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风靡全国的毛主席语录赫然在目,这是它肩负着无可替代的历史使命的见证。
在刚刚退役的长汀首座35千伏变电站,我们见到了正在忙碌的电气工程师钟光信。已过花甲之年的钟光信是退休后返聘回来的,在电力生产岗位呆了41个年头的他,是长汀电网发展的“活档案”,他亲眼见证了长汀电网发展的辉煌历程。
回忆起当时长汀电网的情况,钟光信如数家珍。他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没有电网的概念,长汀县城仅有两台捷克斯洛伐克制造的木炭发电机(100匹和210匹),而且只供市民照明。当时的面条厂、豆腐作坊都是手工生产,根本没有动力用电。
钟光信说,乡镇里的小水电厂是当时全县主要电源,居民用电也经历了一户一盏的“包灯制”和电费均摊的“合表用电制”,再到安全用电、节约用电和计划用电的“三电”时代。当时居民照明仅限在夜间六七点钟到晚上十点钟的两三个小时,发电时间随季节变化而相应调整。由于电压不稳,市民家中的白炽灯常常时亮时暗。诺大一个长汀县城,晚上没有路灯,漆黑一片。
谈到首座变电站的建设与发展,钟光信仍记忆犹新。他说,长汀35千伏东郊变电站筹建于1968年,1970年12月26日竣工投运,第一台主变容量3200千伏安,当时负荷不足1000千瓦。1975年,长汀建成合成氨厂,用电负荷提升到2000多千瓦。1980年长汀建成棉纺织厂,用电负荷增加到5000千瓦。1985年变电容量增容到6300千伏安,用电负荷随之提升到7000多千瓦。供电区域也由原来的3个乡镇渐渐覆盖到16个乡镇。
“当时的交接班制度还不健全,毛主席语录也就是我们的安全守则、工作思路。我们每次交接班都要背诵毛主席语录。”毕业于福建机电学校的钟光信,由于出身成份好、学历高,顺利通过政审成了一名电力工人,学习业务技术非常卖劲,从此一干就41年。
当时他用搪瓷烧制的“防止人身伤亡事故十大禁令”,现在依然清晰地挂在墙上。他指着墙上的规章制度说,变电站所有的规章制度、定值计算、继电保护安装、高压试验等,都由他和同事自主制定、安装、调试完成。
谈到长汀电网的发展,钟光信感慨万千。他说,进入二十一世纪,东郊变又经历了三次扩容改造,到2008年最高负荷达13000多千瓦,接近满载。同年11月,东郊变两台主变退出运行,改成10千伏开闭所,直至今年退役,最终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光荣退役,见证发展。41年弹指一挥间,最让钟光信感慨的是,长汀电网发展步伐太快了,特别是近十年,电网发展突飞猛进。
他带着一脸成就的笑容告诉我们,如今长汀建成220千伏变电站1座、110千伏变电3座、35千伏变电站10座,变电总容量32.765万千伏安,增长100多倍;用电户数达137569户;售电量4.2亿千瓦时。长汀电网已形成了以220千伏策武变电站为中心的辐射110千伏的环网式布局。长汀电网正从薄弱走向坚强。
展望“十二五”,我们信心百倍。长汀将全面加快电网发展步伐,投资3.9亿元启动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变电总容量超过38.35万千伏安,售电量突破9亿千伏时,基本建成坚强智能电网。
不断完善而坚强的长汀电网,为长汀县建设小康型社会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推动长汀县域经济发展保驾护航。(丘森声、钟光彬)
一座变电站的退役,见证一段尘封的历史。
春暖花开,绿意盎然,轻风拂面。2011年3月2日,随着35千伏东郊变电站最后一条10千伏输电线路转移,标志着运行了整整41年的长汀首座35千伏东郊变电站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一个线路,一种观点,要经常讲,要反复讲。只给少数人讲不行,要使广大革命群众都知道。”在这座变电站开关柜上,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风靡全国的毛主席语录赫然在目,这是它肩负着无可替代的历史使命的见证。
在刚刚退役的长汀首座35千伏变电站,我们见到了正在忙碌的电气工程师钟光信。已过花甲之年的钟光信是退休后返聘回来的,在电力生产岗位呆了41个年头的他,是长汀电网发展的“活档案”,他亲眼见证了长汀电网发展的辉煌历程。
回忆起当时长汀电网的情况,钟光信如数家珍。他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没有电网的概念,长汀县城仅有两台捷克斯洛伐克制造的木炭发电机(100匹和210匹),而且只供市民照明。当时的面条厂、豆腐作坊都是手工生产,根本没有动力用电。
钟光信说,乡镇里的小水电厂是当时全县主要电源,居民用电也经历了一户一盏的“包灯制”和电费均摊的“合表用电制”,再到安全用电、节约用电和计划用电的“三电”时代。当时居民照明仅限在夜间六七点钟到晚上十点钟的两三个小时,发电时间随季节变化而相应调整。由于电压不稳,市民家中的白炽灯常常时亮时暗。诺大一个长汀县城,晚上没有路灯,漆黑一片。
谈到首座变电站的建设与发展,钟光信仍记忆犹新。他说,长汀35千伏东郊变电站筹建于1968年,1970年12月26日竣工投运,第一台主变容量3200千伏安,当时负荷不足1000千瓦。1975年,长汀建成合成氨厂,用电负荷提升到2000多千瓦。1980年长汀建成棉纺织厂,用电负荷增加到5000千瓦。1985年变电容量增容到6300千伏安,用电负荷随之提升到7000多千瓦。供电区域也由原来的3个乡镇渐渐覆盖到16个乡镇。
“当时的交接班制度还不健全,毛主席语录也就是我们的安全守则、工作思路。我们每次交接班都要背诵毛主席语录。”毕业于福建机电学校的钟光信,由于出身成份好、学历高,顺利通过政审成了一名电力工人,学习业务技术非常卖劲,从此一干就41年。
当时他用搪瓷烧制的“防止人身伤亡事故十大禁令”,现在依然清晰地挂在墙上。他指着墙上的规章制度说,变电站所有的规章制度、定值计算、继电保护安装、高压试验等,都由他和同事自主制定、安装、调试完成。
谈到长汀电网的发展,钟光信感慨万千。他说,进入二十一世纪,东郊变又经历了三次扩容改造,到2008年最高负荷达13000多千瓦,接近满载。同年11月,东郊变两台主变退出运行,改成10千伏开闭所,直至今年退役,最终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光荣退役,见证发展。41年弹指一挥间,最让钟光信感慨的是,长汀电网发展步伐太快了,特别是近十年,电网发展突飞猛进。
他带着一脸成就的笑容告诉我们,如今长汀建成220千伏变电站1座、110千伏变电3座、35千伏变电站10座,变电总容量32.765万千伏安,增长100多倍;用电户数达137569户;售电量4.2亿千瓦时。长汀电网已形成了以220千伏策武变电站为中心的辐射110千伏的环网式布局。长汀电网正从薄弱走向坚强。
展望“十二五”,我们信心百倍。长汀将全面加快电网发展步伐,投资3.9亿元启动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变电总容量超过38.35万千伏安,售电量突破9亿千伏时,基本建成坚强智能电网。
不断完善而坚强的长汀电网,为长汀县建设小康型社会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推动长汀县域经济发展保驾护航。(丘森声、钟光彬)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