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人,20天红河供电局抗冰抢险队抗冰保电记
2011-02-12 10:39:48 来源:王建
A-
A+
电力18讯: 进入2011年,冷空气频袭红河州北部。供应着整座泸西县城电力的110千伏弥勒至泸西供电线路,和220千伏云鹏电站至弥勒线路导线出现了覆冰,接近或超过设计值。为保证电力的正常供应,红河供电局抗冰抢险应急队一行28人,于1月10日赶到弥勒覆冰区,经过20天特别巡线、杆塔加固及人工除冰等艰苦的工作,红河供电局抗冰抢险应急队用行动实现了上级“不倒一基塔、不让一座县城停电”的要求……
踏着冰雪去巡线
从1月10日抗冰抢险应急队到达弥勒冰区的第二天开始,抢险队就开始了对这两条覆冰线路的特别巡视工作。每天清晨7点半,抢险队员们就已吃过早点,分别赶往30多公里外的几个覆冰重灾区,进行线路特巡。
这30多公里的路程,全部是在大山里盘旋,更有一大半还是土路。清晨8点30分,抢险队员们已经到达了距驻地30多公里的弥阳镇小塘村委会大麻塘村小组后近2000米海拔的山上,位于这里的220千伏云鹏电站至弥勒变电站线路的100至105号杆塔,是220千伏云弥线的覆冰重灾区,抢险队员们要对这一区间的气温及导线覆冰情况进行监控。
弥漫的大雾还未消散,抢险队员们的皮靴踩在覆在草木及荒芜的田地里厚厚的白色霜雪“咯吱”作响。队员们边走边抬头看着铁塔、导线及绝缘子的覆冰情况。沿着线路爬过几个沟坎,巡线的队员们已是气喘吁吁,呼吸形成浓浓的雾气,与眼前的大雾融成一片。脚上的靴子早已粘满了甩也甩不掉的红粘土,每只鞋的重量增加了不止两倍。
尽管气温还在零度左右徘徊,但经过这几公里的跋涉,队员们已是满头大汗。“尽管已经出汗了,这时却不能马上脱衣服,否则会着凉,造成感冒发烧”。抢险队随队医生林晓仕说。
对线路巡视完一遍,已近中午。如果覆冰不严重,抢险队员们开始撤离,而抢险队队长杨伟辉和副队长杨永生却不能走,他们还要留在这里继续监测线路的覆冰情况。杨伟辉说,这一区域由于地形地势等原因,总是在下午4点以后急剧降温。他们要在这里监测到晚上7点左右,如果在下午4点后导线覆冰情况加重的话,要及时通知已撤离的抢险队员们来进行人工除冰,防止导线在夜晚因覆冰严造成倒杆、断线的现象。”
晚上18点50分,杨伟辉和杨永生才从线路附近撤离,回到驻地已近20点。此时,大雾又开始弥漫,草木上又开始挂上了霜雪。从他们清晨7点半出来巡线开始,到现在已经过去了12个多小时。
“从1月10日到达弥勒,到1月31日,20天的日子,我们每天都是这样干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覆冰线路的安全。”抢险队副队长杨永生说。
冒着严寒5次登上32米高的铁塔
在呼啸的寒风中,登上覆着厚厚冰雪的、32米高的铁塔进行除冰工作。不难想像,在这样的环境下进行高空作业有多么的艰辛。可是,抢险队队员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四、五次冒着严寒爬上32米高的、覆冰的铁塔,一次又一次的处理着出现的覆冰险情。抢险队线路抢修组组长秦庆森就是其中的典型,每一次需要登塔作业,他总是冲锋在前。在20天里,他已冒着严寒登上覆冰的铁塔5次以上。
秦庆森说,抢险队线路抢修组的12名成员,在这20天里冒着严寒四、五次登上覆冰铁塔的人员不在少数。由于这一次作业区域气候的特殊性,总是在下午4点以后突然大幅降温。因此每一次登塔进行除冰作业都是在傍晚5点以后。塔上覆着冰,很滑;雾很浓很大,能见度很低;塔顶上的大风和很低的气温,会大大降低操作的灵活性……正是这些潜在的风险,决定了在这种特殊情况下只能是几个业务素质较强的队员登塔作业。
登塔除冰作业,“冷”是秦庆森唯一的感受。尽管戴上了手套等防护用品,手抓上覆冰的铁塔时仍就能感到刺骨的寒冷。为了能顺利登上铁塔,他们还得用铁锤不断地清除着塔材上的覆冰才能往上攀登,这大大降低了他们登塔的速度。秦庆森说,最冷的还是在塔顶作业,刺骨的寒风伴着弥漫的大雾,眉毛上、外套上马上就被覆上一层冰霜。每次登塔作业完毕下塔来时,四肢已被冻得麻木了,下到最后几级爬钉时,已无法自己从铁塔上下来,要靠三、四个队友将自己抬下来……
在抗冰抢险的20天里,红河供电局抗冰抢险应急队的28名队员们就这样用自己艰辛而普通的工作默默守护着电力通道的畅通,用铮铮的铁骨抗争着冰雪的肆虐,为千家万户送去光明……(王建)
踏着冰雪去巡线
从1月10日抗冰抢险应急队到达弥勒冰区的第二天开始,抢险队就开始了对这两条覆冰线路的特别巡视工作。每天清晨7点半,抢险队员们就已吃过早点,分别赶往30多公里外的几个覆冰重灾区,进行线路特巡。
这30多公里的路程,全部是在大山里盘旋,更有一大半还是土路。清晨8点30分,抢险队员们已经到达了距驻地30多公里的弥阳镇小塘村委会大麻塘村小组后近2000米海拔的山上,位于这里的220千伏云鹏电站至弥勒变电站线路的100至105号杆塔,是220千伏云弥线的覆冰重灾区,抢险队员们要对这一区间的气温及导线覆冰情况进行监控。
弥漫的大雾还未消散,抢险队员们的皮靴踩在覆在草木及荒芜的田地里厚厚的白色霜雪“咯吱”作响。队员们边走边抬头看着铁塔、导线及绝缘子的覆冰情况。沿着线路爬过几个沟坎,巡线的队员们已是气喘吁吁,呼吸形成浓浓的雾气,与眼前的大雾融成一片。脚上的靴子早已粘满了甩也甩不掉的红粘土,每只鞋的重量增加了不止两倍。
尽管气温还在零度左右徘徊,但经过这几公里的跋涉,队员们已是满头大汗。“尽管已经出汗了,这时却不能马上脱衣服,否则会着凉,造成感冒发烧”。抢险队随队医生林晓仕说。
对线路巡视完一遍,已近中午。如果覆冰不严重,抢险队员们开始撤离,而抢险队队长杨伟辉和副队长杨永生却不能走,他们还要留在这里继续监测线路的覆冰情况。杨伟辉说,这一区域由于地形地势等原因,总是在下午4点以后急剧降温。他们要在这里监测到晚上7点左右,如果在下午4点后导线覆冰情况加重的话,要及时通知已撤离的抢险队员们来进行人工除冰,防止导线在夜晚因覆冰严造成倒杆、断线的现象。”
晚上18点50分,杨伟辉和杨永生才从线路附近撤离,回到驻地已近20点。此时,大雾又开始弥漫,草木上又开始挂上了霜雪。从他们清晨7点半出来巡线开始,到现在已经过去了12个多小时。
“从1月10日到达弥勒,到1月31日,20天的日子,我们每天都是这样干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覆冰线路的安全。”抢险队副队长杨永生说。
冒着严寒5次登上32米高的铁塔
在呼啸的寒风中,登上覆着厚厚冰雪的、32米高的铁塔进行除冰工作。不难想像,在这样的环境下进行高空作业有多么的艰辛。可是,抢险队队员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四、五次冒着严寒爬上32米高的、覆冰的铁塔,一次又一次的处理着出现的覆冰险情。抢险队线路抢修组组长秦庆森就是其中的典型,每一次需要登塔作业,他总是冲锋在前。在20天里,他已冒着严寒登上覆冰的铁塔5次以上。
秦庆森说,抢险队线路抢修组的12名成员,在这20天里冒着严寒四、五次登上覆冰铁塔的人员不在少数。由于这一次作业区域气候的特殊性,总是在下午4点以后突然大幅降温。因此每一次登塔进行除冰作业都是在傍晚5点以后。塔上覆着冰,很滑;雾很浓很大,能见度很低;塔顶上的大风和很低的气温,会大大降低操作的灵活性……正是这些潜在的风险,决定了在这种特殊情况下只能是几个业务素质较强的队员登塔作业。
登塔除冰作业,“冷”是秦庆森唯一的感受。尽管戴上了手套等防护用品,手抓上覆冰的铁塔时仍就能感到刺骨的寒冷。为了能顺利登上铁塔,他们还得用铁锤不断地清除着塔材上的覆冰才能往上攀登,这大大降低了他们登塔的速度。秦庆森说,最冷的还是在塔顶作业,刺骨的寒风伴着弥漫的大雾,眉毛上、外套上马上就被覆上一层冰霜。每次登塔作业完毕下塔来时,四肢已被冻得麻木了,下到最后几级爬钉时,已无法自己从铁塔上下来,要靠三、四个队友将自己抬下来……
在抗冰抢险的20天里,红河供电局抗冰抢险应急队的28名队员们就这样用自己艰辛而普通的工作默默守护着电力通道的畅通,用铮铮的铁骨抗争着冰雪的肆虐,为千家万户送去光明……(王建)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