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电网情暖“红色热土”――会宁县供电公司“十-五” 电网建设成就纪实
2011-01-13 11:37:45 来源:郭树柠 王雄
A-
A+
电力18讯:
从2006年到2010年,又是一个五年匆匆离我们而去,但在会宁这片“红色热土” 上,电网建设为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回顾“十一五”走过的历程,户户通电、县城电网改造、农网一、二期结余资金工程、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工程、扩大内需农网工程等关键词,记录了会宁县供电公司电网建设这五年来的发展历程。
电把乡村的梦变成现实
在过去的五年里,会宁县供电公司最大的成就莫过于实现了户户通电和农村电网翻天覆地变化。
1998年,国家启动了第一轮农网改造工程,给会宁县广大农村陈旧简陋的配电设施的更新改造提供了机遇,给无电户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但由于会宁特殊的地域环境及历史欠账较多等因素的制约,到“十一五”开端的2006年初,会宁县供电公司供电辖区内仍然有涉及16个村18个社,计358户的住户 有通上电。
2006年9月12日,是个特殊的曰子。甘肃省电力公司、白银供电公司、会宁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和会宁县供电公司的相关人员,在汉岔乡王马山村庙里社举行了“户户通电”工程启动仪式,标志着“无电户”即将彻底成为历史。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公司上至领导,下到员工和当地群众齐心协力,历经近一年艰苦卓绝的努力,在工程材料运输只能靠人抬肩扛、立杆作业不能依靠任何机械辅助、施工现场均处于山大沟深的山区等施工环境和施工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战严寒,斗酷暑,完成了投资414.7万元的“户户通电” 工程。2007年8月28日,随着头寨乡牛河村河西湾社4户无电户家中电灯的亮起,会宁县县域全面实现“户户通电”。 这在会宁县供电公司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有电了,不仅家里的灯亮了,而且农村生产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因电脱贫以至致富和现代农业机械及家电进农家成为现实,为党和政府的声音和国家政策能够及时入耳入心以及提供了平台。
生活在山大沟深,交通极其不便的会宁县党岘乡杨口村的村民杨作明,一家四口人,2006年那年,两个孩子一个上大学,一个上高中,家中经济收入全靠农业,当时家境相当困难,年收入不足以供养一个大学生。2007年底,“户户通电”工程改变了他贫困的处境。当地通电后,他四处筹集资金,办起了家庭式榨油作坊,几年下来,他利用冬季农闲三个月时间,每年收入在两万元左右,彻底 贫。像他家因电脱贫的例子在会宁还有很多很多。
在未通电和农村电网没有实施改造前,因缺电或电压质量差等因素,电视、冰箱等家用电器无法走进农民家中,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馈乏,信息闭塞,这些只是其次。更苦的是在一些交通十分不便的山区,村民仍用人推或驴拉石磨这种最原始的方式加工面粉,生活质量可谓差。实施户户通电和农村电网改造后,彻底改变了农村人的生活方式,使他们的生活质量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与此同时,“家电下乡” 活动惠及广大农村,各种家用电器进入寻常百姓家,进而引发了-场“厨房革命”, 农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地提高。在农村大部分地方呈现出“不见炊烟起,但闻饭菜香”的美好景象。其根源得益于电能源是目前除太阳能之外最经济、最环保的首选能源,经济条件稍为可以的家庭用电磁炉等烧水做饭。电网坚强了,用电可靠了,会宁县农民多年来的幸福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
科学管理提升农村电网水平
会宁县供电公司在电网建设上,始终坚持“规划、储备、建设”工作的协调统一,在电网建设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正确处理安全与进度和安全与质量的关系,努力做到工程前期工作、施工和后期评估验收工作实现无缝对接。在电网建设-线,管理者精心组织,科学策划,参建员工起早贪黑,尽职尽责,规范施工。三九天,踏雪卧冰;盛厦里,挥汗如 。因此保证了工程勘测设计到位,电网布局合理,施工工艺规范。所有这些在会宁县供电公司实施的“户户通电”、“县城电网改造”、“农网一、二期结余资金工程”、“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工程”、“扩大内需农网工程”中得以充分的体现。
电网建设助推当地经济发展
电是希望,是助推农民脱贫致富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基础。“十一五” 期间,会宁县供电公司为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电力保障。会宁中南部的广大农民,依托当地种草业优势,在当地实施电网改造后,大力发展草饲料加工业和养殖业,实现了当年脱贫,三五年奔富的梦想。家住八里乡、八里村的李兴国是养猪专业户,靠自家的粉碎机每天加工草饲料100公斤左右,养猪年收入达3万元。因电网改造促使现代农业机械在农村的运用,也给农民带来很多实惠。据了解,使用脱粒机打碾粮食,其成本是使用传统的三轮车打碾的14%左右。提高电能质量,减轻农民的电费负担,以使广大农民能够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农业生产和经营工作,促进广大农民尽快摆脱贫困是农网改造为地方经济发展最大的贡献,更是党的惠民政策的具体体现。“十一五” 期间,会宁县供电公司共完成一户一表改造和实现四到户管理农户2万余户,仅减少农户电费支出就累计达四五百万元,这些资金投入到再生产和经营活动过程中,将会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5年的光阴,5年的跨越,5年的变化。在过去的“十-五”期间,会宁县供电公司电网投资8314.39万元,改造35kv变电站5座,新增变电容量19900千伏安,改造35KV线路 13.85千米,新建10KV及以下线路 826千米,20000余户80000余人的用电实现了同网同价和四到户管理,无电户结束了靠煤油灯照明的历史。会宁县供电公司的售电量也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供电可靠率提高到99.5546,综合线损下降到8.22 。
一串串闪光的数字见证了会宁县供电公司电网建设取得的成就,然而公司领导和干部员工并没有停止电网建设的脚步,而是以“十二五”开局之年----2011年为新的起点,依照已绘制的“十二五”宏伟蓝图, 投入到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工程的实施之中。我们相信,通过 “十二五”蓝图的逐步付诸实施,会宁县域的农网将更加坚强,其电网的供电能力和安全可靠水平将实现又一次飞跃,也必将更加惠及这片“红色热土” 上的千家万户。
会宁县供电公司
郭树柠 王 雄
从2006年到2010年,又是一个五年匆匆离我们而去,但在会宁这片“红色热土” 上,电网建设为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回顾“十一五”走过的历程,户户通电、县城电网改造、农网一、二期结余资金工程、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工程、扩大内需农网工程等关键词,记录了会宁县供电公司电网建设这五年来的发展历程。
电把乡村的梦变成现实
在过去的五年里,会宁县供电公司最大的成就莫过于实现了户户通电和农村电网翻天覆地变化。
1998年,国家启动了第一轮农网改造工程,给会宁县广大农村陈旧简陋的配电设施的更新改造提供了机遇,给无电户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但由于会宁特殊的地域环境及历史欠账较多等因素的制约,到“十一五”开端的2006年初,会宁县供电公司供电辖区内仍然有涉及16个村18个社,计358户的住户 有通上电。
2006年9月12日,是个特殊的曰子。甘肃省电力公司、白银供电公司、会宁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和会宁县供电公司的相关人员,在汉岔乡王马山村庙里社举行了“户户通电”工程启动仪式,标志着“无电户”即将彻底成为历史。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公司上至领导,下到员工和当地群众齐心协力,历经近一年艰苦卓绝的努力,在工程材料运输只能靠人抬肩扛、立杆作业不能依靠任何机械辅助、施工现场均处于山大沟深的山区等施工环境和施工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战严寒,斗酷暑,完成了投资414.7万元的“户户通电” 工程。2007年8月28日,随着头寨乡牛河村河西湾社4户无电户家中电灯的亮起,会宁县县域全面实现“户户通电”。 这在会宁县供电公司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有电了,不仅家里的灯亮了,而且农村生产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因电脱贫以至致富和现代农业机械及家电进农家成为现实,为党和政府的声音和国家政策能够及时入耳入心以及提供了平台。
生活在山大沟深,交通极其不便的会宁县党岘乡杨口村的村民杨作明,一家四口人,2006年那年,两个孩子一个上大学,一个上高中,家中经济收入全靠农业,当时家境相当困难,年收入不足以供养一个大学生。2007年底,“户户通电”工程改变了他贫困的处境。当地通电后,他四处筹集资金,办起了家庭式榨油作坊,几年下来,他利用冬季农闲三个月时间,每年收入在两万元左右,彻底 贫。像他家因电脱贫的例子在会宁还有很多很多。
在未通电和农村电网没有实施改造前,因缺电或电压质量差等因素,电视、冰箱等家用电器无法走进农民家中,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馈乏,信息闭塞,这些只是其次。更苦的是在一些交通十分不便的山区,村民仍用人推或驴拉石磨这种最原始的方式加工面粉,生活质量可谓差。实施户户通电和农村电网改造后,彻底改变了农村人的生活方式,使他们的生活质量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与此同时,“家电下乡” 活动惠及广大农村,各种家用电器进入寻常百姓家,进而引发了-场“厨房革命”, 农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地提高。在农村大部分地方呈现出“不见炊烟起,但闻饭菜香”的美好景象。其根源得益于电能源是目前除太阳能之外最经济、最环保的首选能源,经济条件稍为可以的家庭用电磁炉等烧水做饭。电网坚强了,用电可靠了,会宁县农民多年来的幸福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
科学管理提升农村电网水平
会宁县供电公司在电网建设上,始终坚持“规划、储备、建设”工作的协调统一,在电网建设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正确处理安全与进度和安全与质量的关系,努力做到工程前期工作、施工和后期评估验收工作实现无缝对接。在电网建设-线,管理者精心组织,科学策划,参建员工起早贪黑,尽职尽责,规范施工。三九天,踏雪卧冰;盛厦里,挥汗如 。因此保证了工程勘测设计到位,电网布局合理,施工工艺规范。所有这些在会宁县供电公司实施的“户户通电”、“县城电网改造”、“农网一、二期结余资金工程”、“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工程”、“扩大内需农网工程”中得以充分的体现。
电网建设助推当地经济发展
电是希望,是助推农民脱贫致富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基础。“十一五” 期间,会宁县供电公司为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电力保障。会宁中南部的广大农民,依托当地种草业优势,在当地实施电网改造后,大力发展草饲料加工业和养殖业,实现了当年脱贫,三五年奔富的梦想。家住八里乡、八里村的李兴国是养猪专业户,靠自家的粉碎机每天加工草饲料100公斤左右,养猪年收入达3万元。因电网改造促使现代农业机械在农村的运用,也给农民带来很多实惠。据了解,使用脱粒机打碾粮食,其成本是使用传统的三轮车打碾的14%左右。提高电能质量,减轻农民的电费负担,以使广大农民能够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农业生产和经营工作,促进广大农民尽快摆脱贫困是农网改造为地方经济发展最大的贡献,更是党的惠民政策的具体体现。“十一五” 期间,会宁县供电公司共完成一户一表改造和实现四到户管理农户2万余户,仅减少农户电费支出就累计达四五百万元,这些资金投入到再生产和经营活动过程中,将会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5年的光阴,5年的跨越,5年的变化。在过去的“十-五”期间,会宁县供电公司电网投资8314.39万元,改造35kv变电站5座,新增变电容量19900千伏安,改造35KV线路 13.85千米,新建10KV及以下线路 826千米,20000余户80000余人的用电实现了同网同价和四到户管理,无电户结束了靠煤油灯照明的历史。会宁县供电公司的售电量也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供电可靠率提高到99.5546,综合线损下降到8.22 。
一串串闪光的数字见证了会宁县供电公司电网建设取得的成就,然而公司领导和干部员工并没有停止电网建设的脚步,而是以“十二五”开局之年----2011年为新的起点,依照已绘制的“十二五”宏伟蓝图, 投入到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工程的实施之中。我们相信,通过 “十二五”蓝图的逐步付诸实施,会宁县域的农网将更加坚强,其电网的供电能力和安全可靠水平将实现又一次飞跃,也必将更加惠及这片“红色热土” 上的千家万户。
会宁县供电公司
郭树柠 王 雄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