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所”谱新篇――海盐供电局标准化供电所创建侧记
2010-12-14 14:38:21 来源:刘章银
A-
A+
电力18讯: 标准化建设是我们“大所制”改革之后,供电所迎来的又一件大事,我们对照《嘉兴电力局供电营业所标准化建设考核标准》的要求,在创建中规范,在规范中创新,在创新中突破,全面提升农电管理水平和优质服务水平。谈起海盐供电局标准化供电所建设情况,该局主管营销副局长陈肖烈很有信心地告诉笔者。
据了解,今年来,海盐供电局投入近500万元开展标准化供电所建设,从硬件环境着手,抓管理,抓服务,抓农电队伍的建设,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供电所环境、员工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率先形成“三厅一队”服务新模式,率先完成集抄全覆盖,顺势推出智能台区……
抓环境
环境能影响人,更能塑造人。海盐供电局在开展标准化供电所建设中,把环境建设作为首要工作来抓,对供电所大院按照“美化、绿化、亮化”三化要求来进行了环境整治。粉刷墙面、清理线路、平整草坪,一个死角也不落下。笔者在现场看到,“三化”并非墙面刷白、种点绿草那么简单。在大院的显眼位置都挂着宣传画,图文并茂。文是企业精神、员工守则、公司愿景,图则是所里员工践行“文”时留下的印迹,这叫文化上墙。营销部负责标准化建设的顾跃华介绍。
“阅览室、活动室、电教室、食堂……”顾跃华一边数着手指头一边说,虽然每个所仅有五六十人,但“五脏俱全”。在改造过程中,除了对办公楼的每层功能进行了定位划分,还按照标准化要求新增生活实施。让员工在所里就有饭吃、有书看、有运动的地方。
环境美起来、文化动起来、员工也跟着文了起来。
抓管理
“小张,桌面整理下,桌牌放放好……”每天一上班,叶宇清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各个班组转一转,检查班组员工是否按照所里规定来执行,见到摆放不到位的,总要嘀咕几句,都快成“ 嗦”所长了。据叶宇清介绍,沈荡供电所启动标准化建设后,积极引入”5S”管理,全所大到车辆停放,小到办公台上的桌牌摆放,再到仓库,全部实行定置化管理。走进沈荡所的备品备件库,笔者眼前不由一亮,各种材料按种类、型号摆放,井然有序。
9月30日,沈荡供电所完成管辖3.8万居民用户的用电信息远程集抄采集器的安装工作,成为全省首个实现用电“全采集、全覆盖、全费控”的供电营业所,这为标准化创建增加了新的内涵。叶宇清说,系统的投运,不仅大大减少了劳动力,而且对用户用电信息管理、线损分析等提供了更为科学的依据。据11月的采集数据显示,采集成功率达99.996%,正确率100%。
今年来,沈荡供电所成立了党支部,把原本分散在各村的农电工党员凝聚在一起,还组建了班务会,对所内工作实行民主管理,培养员工的主人意识和责任感,激发了班组管理活力,沈荡供电所党支部书记朱佰仁说。
抓服务
“海盐已建成了“三厅一队”(人工营业厅、流动营业厅、智能营业厅、专业的红船服务队)的全天候立体化的服务新模式,这为标准化供电营业所的创建提供了重要支撑。”周之鸣局长表示。目前,除了各乡镇的智能营业厅提供24小时的业务办理外,红船服务队还为用户提供24小时的抢修服务。
电话一叫,红船就到。虽然武原供电所红船服务队组建不久,但在海盐城区已小有名气。
据介绍,武原供电所管辖6.05万户,占海盐电力用户的50%,用户多,需求多,抢修多是城区的一大特点。
“服务队有6名队员,虽然有多年的服务经验。但是平均每人要为1万多用户提供满意的服务,不是件容易的事。”服务队队长孔建章说,只有通过完善服务流程,规范服务手段,在服务中不断总结经验,效率才能提高。
“一听二看三记录”这是武原供电所红船服务队在12月2日的服务点评会上,总结的电话接听技巧。一听是听用户的报修内容,地址;二看,是让用户看看家里总保是否跳下,再看看周围是否停电。三就是要认真做好相关内容登记。孔建章介绍说,别小看这点口诀,却很管用,如果是用户家的总保跳下,让其合上即可,省得像以往跑些“冤枉路”。
据统计,截止11月30日,武原红船服务队今年累计完成抢修1765起,平均到达现场时间14分钟,抢修时间31分钟,通过服务流程和手段的优化,比09年平均少花费10分钟和13分钟。
抓队伍建设
“标准化供电所建设的关键在人”。陈肖烈副局长表示,如果农电队伍的整体素质没有提升,标准化就是“空谈”。该局把加强农电队伍建设,作为标准化供电所工作推进的重中之重来抓,实施“素质提升”工程。完善激励机制,打破“大锅饭”,推行全员绩效管理,开展优秀农电工评比、星级员工评选、广泛开展技能比武。
开展农电高级工鉴定工作是该局“素质提升”工程的重点之一,这项工作走在了全省的前列。据了解,该局目前有农电员工174名,90%以上的农电工都是半路“出家”,没有系统的理论知识作支撑,仅靠经验工作已不能满足新形势的要求,尤其是电网科技含量的不断增加,需要有快速的接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广大农电员工重回“课堂”,系统地进行理论学习和技能培训,通过鉴定来提升农电队伍综合素质。
在农电队伍建设中,通元供电所建立了“创新工作室”。“徒带师”就是“创新工作室”人才培养的创新内容之一。该所副所长陆升华说,“所里的老同志多年的工作下来,可谓身经百战,积累了不少工作经验,这是年青职工尤其缺乏的,而我们年青职工计算机运用较好,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强,这是师傅老同志的薄弱环节。通过师带徒,徒带师,实现人力资源的互补提升。(刘章银)
据了解,今年来,海盐供电局投入近500万元开展标准化供电所建设,从硬件环境着手,抓管理,抓服务,抓农电队伍的建设,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供电所环境、员工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率先形成“三厅一队”服务新模式,率先完成集抄全覆盖,顺势推出智能台区……
抓环境
环境能影响人,更能塑造人。海盐供电局在开展标准化供电所建设中,把环境建设作为首要工作来抓,对供电所大院按照“美化、绿化、亮化”三化要求来进行了环境整治。粉刷墙面、清理线路、平整草坪,一个死角也不落下。笔者在现场看到,“三化”并非墙面刷白、种点绿草那么简单。在大院的显眼位置都挂着宣传画,图文并茂。文是企业精神、员工守则、公司愿景,图则是所里员工践行“文”时留下的印迹,这叫文化上墙。营销部负责标准化建设的顾跃华介绍。
“阅览室、活动室、电教室、食堂……”顾跃华一边数着手指头一边说,虽然每个所仅有五六十人,但“五脏俱全”。在改造过程中,除了对办公楼的每层功能进行了定位划分,还按照标准化要求新增生活实施。让员工在所里就有饭吃、有书看、有运动的地方。
环境美起来、文化动起来、员工也跟着文了起来。
抓管理
“小张,桌面整理下,桌牌放放好……”每天一上班,叶宇清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各个班组转一转,检查班组员工是否按照所里规定来执行,见到摆放不到位的,总要嘀咕几句,都快成“ 嗦”所长了。据叶宇清介绍,沈荡供电所启动标准化建设后,积极引入”5S”管理,全所大到车辆停放,小到办公台上的桌牌摆放,再到仓库,全部实行定置化管理。走进沈荡所的备品备件库,笔者眼前不由一亮,各种材料按种类、型号摆放,井然有序。
9月30日,沈荡供电所完成管辖3.8万居民用户的用电信息远程集抄采集器的安装工作,成为全省首个实现用电“全采集、全覆盖、全费控”的供电营业所,这为标准化创建增加了新的内涵。叶宇清说,系统的投运,不仅大大减少了劳动力,而且对用户用电信息管理、线损分析等提供了更为科学的依据。据11月的采集数据显示,采集成功率达99.996%,正确率100%。
今年来,沈荡供电所成立了党支部,把原本分散在各村的农电工党员凝聚在一起,还组建了班务会,对所内工作实行民主管理,培养员工的主人意识和责任感,激发了班组管理活力,沈荡供电所党支部书记朱佰仁说。
抓服务
“海盐已建成了“三厅一队”(人工营业厅、流动营业厅、智能营业厅、专业的红船服务队)的全天候立体化的服务新模式,这为标准化供电营业所的创建提供了重要支撑。”周之鸣局长表示。目前,除了各乡镇的智能营业厅提供24小时的业务办理外,红船服务队还为用户提供24小时的抢修服务。
电话一叫,红船就到。虽然武原供电所红船服务队组建不久,但在海盐城区已小有名气。
据介绍,武原供电所管辖6.05万户,占海盐电力用户的50%,用户多,需求多,抢修多是城区的一大特点。
“服务队有6名队员,虽然有多年的服务经验。但是平均每人要为1万多用户提供满意的服务,不是件容易的事。”服务队队长孔建章说,只有通过完善服务流程,规范服务手段,在服务中不断总结经验,效率才能提高。
“一听二看三记录”这是武原供电所红船服务队在12月2日的服务点评会上,总结的电话接听技巧。一听是听用户的报修内容,地址;二看,是让用户看看家里总保是否跳下,再看看周围是否停电。三就是要认真做好相关内容登记。孔建章介绍说,别小看这点口诀,却很管用,如果是用户家的总保跳下,让其合上即可,省得像以往跑些“冤枉路”。
据统计,截止11月30日,武原红船服务队今年累计完成抢修1765起,平均到达现场时间14分钟,抢修时间31分钟,通过服务流程和手段的优化,比09年平均少花费10分钟和13分钟。
抓队伍建设
“标准化供电所建设的关键在人”。陈肖烈副局长表示,如果农电队伍的整体素质没有提升,标准化就是“空谈”。该局把加强农电队伍建设,作为标准化供电所工作推进的重中之重来抓,实施“素质提升”工程。完善激励机制,打破“大锅饭”,推行全员绩效管理,开展优秀农电工评比、星级员工评选、广泛开展技能比武。
开展农电高级工鉴定工作是该局“素质提升”工程的重点之一,这项工作走在了全省的前列。据了解,该局目前有农电员工174名,90%以上的农电工都是半路“出家”,没有系统的理论知识作支撑,仅靠经验工作已不能满足新形势的要求,尤其是电网科技含量的不断增加,需要有快速的接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广大农电员工重回“课堂”,系统地进行理论学习和技能培训,通过鉴定来提升农电队伍综合素质。
在农电队伍建设中,通元供电所建立了“创新工作室”。“徒带师”就是“创新工作室”人才培养的创新内容之一。该所副所长陆升华说,“所里的老同志多年的工作下来,可谓身经百战,积累了不少工作经验,这是年青职工尤其缺乏的,而我们年青职工计算机运用较好,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强,这是师傅老同志的薄弱环节。通过师带徒,徒带师,实现人力资源的互补提升。(刘章银)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