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宁供电公司“调控一体化”建设纪实
2010-12-15 12:27:34 来源:柳祖英
A-
A+
电力18讯: 福建省寿宁供电公司按照国网公司“三集五大”要求积极推进调控一体化建设,该公司调控一体化历经三个多月的试运行,收到可喜的成效,这也标志着该公司“调控一体化”质的飞跃,向打造智能化电网迈出崭新的一步。
传统模式的“变脸”
上世纪90年代,寿宁辖区内变电站电气开关为多油、少油断路器,保护均采用电磁式继电器保护,每年增加人员定期检修和调试工作量,增加设备零购配置成本,大大增加企业生产成本和人工力量。组织机构管理设置一是调度,二是变电运行管理,三到变电运行班组。各站实行有人值班,负责变电设备的运行监视、操作等工作任务均由各变电站运行人员就地实现运行的传统管理模式。
“采用这种传统管理模式,不利于调运的统一管理,人力资源使用效率较低。”寿宁供电公司输变电部主任蔡万寿如是说。
随着我国电气设备科学技术发展进步,电气设备改进也随着市场不断更新。近年来,该公司投入大量的资金和技术力量,将变电站开关设备由原多油、少油断路器改造为无油化设备运行;变电站保护由原电磁式继电器改造为微机保护;由原电气设备每年定期检修改为状态检修和运行中在线监测管控;原来的现场倒闸操作改为调控中心远程操作;现场运行值班监视改为远程监控;现场实现控制改为远程自动化控制。实现无人值班变电站,相对有人值班变电站而言,无人值班变电站是变电运行一种先进的运行管理模式,它是以提高变电站设备可靠性和基础自动化为前提,是借助微机远动技术,由远方值班员取代现场值班员实施对变电站设备运行的有效控制和管理。
随着该县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用电量剧增,电网建设速度明显加快,日新月异的扩大网架结构,变电设备也不断扩容更新和改造。在2009年投资近1340万元的基础上,2010年又投入城、农网建设及设备改造资金2270万元,在原有的变电容量160.6兆伏安,新增变电容量40兆伏安。目前,随着110千伏斜滩、武曲输变电工程相继投产和220千伏南阳输变电工程的可研,寿宁电网的可靠性和灵活性得到进一步增强。
运行模式的“创新”
电网“扩容”飞速,原有电网运行管理模式已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电网需求。寿宁供电公司超前思维,认真分析当前电网调度模式的各项利弊,针对“三集五大”要求商论新的调度运行模式。
为了扎实开展好“调控一体化”建设,该公司结合电网运行现状、人员结构形式、设备运行状况等许多方面对如何开展“调控一体化”建设做了大量的前期调研,并在福建泉州、福州等“调控一体化”运行较成熟地方观摩学习,在此基础上编写了“调控一体化”建设、通信资源、自动化资源优化方案,同时按照制度先行的原则,先后修订、梳理相关制度13种,并组织专业人员进行多次的分析和讨论,使其更具可行性和操作性。
该公司的“调控一体化”采取的是电网调度监控中心+变电运维操作集中管理模式。这种新的运行模式实行调度集中监控、变电运行班分区运行维护,调度通信中心主要承担电网调度、监控及特殊情况下紧急遥控操作等职责;变电运维操站,负责设备运行监盘、维护、巡视、接受调度指令倒闸操作、事故应急处理等工作。同时,该公司按照省公司“三提高”要求,还将基层单位继电保护、自动化专业合并,从而达到资源合理分配、管理界面清晰、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如今电网调度自动化、变电站自动化监控手段日臻完善,远程在线监控技术也已日趋成熟。目前已实现35kV无人值班变电站2座,到年底将实现110kV无人值班变电站2座,35kV无人值班变电站1座。110千伏变电站光纤覆盖率达到100%,这不仅为该公司网内通信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同时更为寿宁电网架设起了一条宽阔畅通的“高速公路”。
“调控一体化”的优势彰显
在坚强的技术平台支撑下,“调控一体化”的诸多优点逐渐显现。首当其冲的便是“调控一体化”这一更为扁平化的组织结构缩短了业务流程,大大提高了电网事故处理效率和日常操作效率,使得电网安全更有保障。
由于调度人员时时刻刻都能够直观、全面地掌握电网的各类信息,因此在处理紧急事故时,其主动、快速的优点将更加彰显凸出。调运部主任叶大茂举例说,由于调度、监控岗设置于同一地点,当监控到某变电站发生事故、异常时,调度人员在通知变电运行人员的同时,可以借助变电站自动发来的各类信号以及视频监控系统,快速做出判断,并在第一时间通过远方遥控直接断开相应开关,隔离故障点,迅速控制事故蔓延。“而在以前,则是运行人员发现情况后上报调度人员,调度人员对故障作出判断后再向运行人员下达指令。这期间双方常常需要来回沟通,往往拖延了处理事故的最佳时机。”叶大茂说。
“调控一体化”的模式既满足寿宁电网安全、经济运行及其发展所需的各种技术指标和功能要求,实现电网调度系统正常运行及事故情况下的监测、保护、控制,保障新建地区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提高供电可靠性、提高电能质量、提高服务质量、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进一步提高公司的经济效益。也利于人力资源的优化和统筹调配,实现减人增效。在“调控一体化”建设中,该公司先后将变电站人员由36人精简到17人,其中管理人员2名。大大提升人力资源管理利用率,从而实现了人力资源的进一步优化。
“调控一体化”对人员素质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该公司通过加大新模式下调控及运行人员的综合技能培训,进一步提高人员综合业务素质,再辅以先进的技术支撑平台,虽然人员减少了,但电网的安全保障却丝毫‘不打折扣’。(柳祖英)
传统模式的“变脸”
上世纪90年代,寿宁辖区内变电站电气开关为多油、少油断路器,保护均采用电磁式继电器保护,每年增加人员定期检修和调试工作量,增加设备零购配置成本,大大增加企业生产成本和人工力量。组织机构管理设置一是调度,二是变电运行管理,三到变电运行班组。各站实行有人值班,负责变电设备的运行监视、操作等工作任务均由各变电站运行人员就地实现运行的传统管理模式。
“采用这种传统管理模式,不利于调运的统一管理,人力资源使用效率较低。”寿宁供电公司输变电部主任蔡万寿如是说。
随着我国电气设备科学技术发展进步,电气设备改进也随着市场不断更新。近年来,该公司投入大量的资金和技术力量,将变电站开关设备由原多油、少油断路器改造为无油化设备运行;变电站保护由原电磁式继电器改造为微机保护;由原电气设备每年定期检修改为状态检修和运行中在线监测管控;原来的现场倒闸操作改为调控中心远程操作;现场运行值班监视改为远程监控;现场实现控制改为远程自动化控制。实现无人值班变电站,相对有人值班变电站而言,无人值班变电站是变电运行一种先进的运行管理模式,它是以提高变电站设备可靠性和基础自动化为前提,是借助微机远动技术,由远方值班员取代现场值班员实施对变电站设备运行的有效控制和管理。
随着该县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用电量剧增,电网建设速度明显加快,日新月异的扩大网架结构,变电设备也不断扩容更新和改造。在2009年投资近1340万元的基础上,2010年又投入城、农网建设及设备改造资金2270万元,在原有的变电容量160.6兆伏安,新增变电容量40兆伏安。目前,随着110千伏斜滩、武曲输变电工程相继投产和220千伏南阳输变电工程的可研,寿宁电网的可靠性和灵活性得到进一步增强。
运行模式的“创新”
电网“扩容”飞速,原有电网运行管理模式已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电网需求。寿宁供电公司超前思维,认真分析当前电网调度模式的各项利弊,针对“三集五大”要求商论新的调度运行模式。
为了扎实开展好“调控一体化”建设,该公司结合电网运行现状、人员结构形式、设备运行状况等许多方面对如何开展“调控一体化”建设做了大量的前期调研,并在福建泉州、福州等“调控一体化”运行较成熟地方观摩学习,在此基础上编写了“调控一体化”建设、通信资源、自动化资源优化方案,同时按照制度先行的原则,先后修订、梳理相关制度13种,并组织专业人员进行多次的分析和讨论,使其更具可行性和操作性。
该公司的“调控一体化”采取的是电网调度监控中心+变电运维操作集中管理模式。这种新的运行模式实行调度集中监控、变电运行班分区运行维护,调度通信中心主要承担电网调度、监控及特殊情况下紧急遥控操作等职责;变电运维操站,负责设备运行监盘、维护、巡视、接受调度指令倒闸操作、事故应急处理等工作。同时,该公司按照省公司“三提高”要求,还将基层单位继电保护、自动化专业合并,从而达到资源合理分配、管理界面清晰、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如今电网调度自动化、变电站自动化监控手段日臻完善,远程在线监控技术也已日趋成熟。目前已实现35kV无人值班变电站2座,到年底将实现110kV无人值班变电站2座,35kV无人值班变电站1座。110千伏变电站光纤覆盖率达到100%,这不仅为该公司网内通信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同时更为寿宁电网架设起了一条宽阔畅通的“高速公路”。
“调控一体化”的优势彰显
在坚强的技术平台支撑下,“调控一体化”的诸多优点逐渐显现。首当其冲的便是“调控一体化”这一更为扁平化的组织结构缩短了业务流程,大大提高了电网事故处理效率和日常操作效率,使得电网安全更有保障。
由于调度人员时时刻刻都能够直观、全面地掌握电网的各类信息,因此在处理紧急事故时,其主动、快速的优点将更加彰显凸出。调运部主任叶大茂举例说,由于调度、监控岗设置于同一地点,当监控到某变电站发生事故、异常时,调度人员在通知变电运行人员的同时,可以借助变电站自动发来的各类信号以及视频监控系统,快速做出判断,并在第一时间通过远方遥控直接断开相应开关,隔离故障点,迅速控制事故蔓延。“而在以前,则是运行人员发现情况后上报调度人员,调度人员对故障作出判断后再向运行人员下达指令。这期间双方常常需要来回沟通,往往拖延了处理事故的最佳时机。”叶大茂说。
“调控一体化”的模式既满足寿宁电网安全、经济运行及其发展所需的各种技术指标和功能要求,实现电网调度系统正常运行及事故情况下的监测、保护、控制,保障新建地区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提高供电可靠性、提高电能质量、提高服务质量、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进一步提高公司的经济效益。也利于人力资源的优化和统筹调配,实现减人增效。在“调控一体化”建设中,该公司先后将变电站人员由36人精简到17人,其中管理人员2名。大大提升人力资源管理利用率,从而实现了人力资源的进一步优化。
“调控一体化”对人员素质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该公司通过加大新模式下调控及运行人员的综合技能培训,进一步提高人员综合业务素质,再辅以先进的技术支撑平台,虽然人员减少了,但电网的安全保障却丝毫‘不打折扣’。(柳祖英)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