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嘉兴电力劳模先进孵化器――骆建林工作室发展纪实
2010-11-25 08:40:42 来源:俞清
A-
A+
电力18讯: 随着电力企业规模的迅速扩展和电网发展方式的转变,大量的人才、先进设备和技术得到了引进,原有的培训模式和人才成长方式,已明显不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
于是,在南湖供电分局,一个由劳模亲自带兵,通过封闭式的全方位训练,专门培养新进电力员工的“电力黄埔”应运而生,它,就是骆建林工作室。
“劳模”当教头,精英训新兵
走进骆建林工作室,是11月中旬的一个上午。才进南湖供电分局线路工区的大门,就远远地看到骆建林工作室的学员们爬在电杆上专注地练习,教头骆建林就站在电杆下认真讲要领。
开班于2009年12月31日的骆建林工作室,是南湖供电分局从实际出发积极寻求突破,同时考虑到,在传统“师带徒”的基础上,充分挖掘骆建林的劳模价值,以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对员工开展集中式专业技能训练。
学员们在场地上进行各种训练时,骆建林就站在旁边,将自己的经验一一传授,学员们遇到问题,可以马上发问,当场得到解决。有人会说,这不是“师带徒”模式么,有什么好稀奇的?在这里,除了1名专职老师外,还配备了多名兼职老师,他们有的在国家电网公司线路比武中拿过名次,有的是市局线路比武的冠军,这就克服了“师带徒”过程中师傅的技能不可能面面俱到,学员又没有机会团结协作的问题,有利于学院的全面发展。在这里,学员将接受为期6个月的专业训练,由各个兼职老师教授学员上杆、设备安装、拉线制作等26个模块的技能。
如今,骆建林工作室已小有名气,成为嘉兴电力系统在全省范围内率先成立的六个“劳模创新工作室”之一,被喻为配电线路培训的“黄埔军校”。
学员苦练基础,成绩有目共睹
“施浩亮,你还有新的橡胶手套么,我的又坏了,上个礼拜都坏了3副了。”“没了没了,我的也坏。”也许你不相信,在“骆建林工作室”里学员们基本每周会坏3副手套,几个月下来破手套就积了一箩筐。
这个“战绩”与骆建林严格的训练要求分不开。学员们每天的基础练习不得少于6小时,上午爬电杆、挑黄沙、绑扎线,下午除了继续爬电杆、绑扎线外,还要打铁桩。每项基础练习都有着明确的要求:每天早上,2名学员需要在1小时内抬2吨黄沙,每个学员1小时内上下电杆不得少于12次,最少绑扎线10个,工艺还得过关。这些训练让学员们在体力和能力方面增长了不少,在杆上提个横担瓷瓶一点问题没有,打完铁桩后马上拔出来也是很轻松。
除了基本训练外,骆建林还会出“狠招”,不定期组织学员在下雨天练习爬杆。骆建林说:“学员们在爬杆的过程中都有速差自锁器保护,即使掉下来也会被吊在空中,没有任何危险,但体验掉下来的感觉后,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就会格外小心。”
正是如此,学员们的技能水平突飞猛进。通过3个月的努力,12米电杆连续上下两次最快的只需54秒,20分钟内平均完成拉线上把5个,最快的只需17分钟,《线路鉴定书》只要求25分钟完成一个时,技能超过在职职工的平均水平。初出茅庐的学员们第一次参加比赛,凭着规范的动作、过硬的安装质量、默契的配合度,打败了拥有十几年工作经验的老队员;在今年8月举办的嘉兴市配电线路技术比武中,3名学员凭着过硬的本领取得了团体第二名的好成绩。
参观络绎不绝,专家好评如潮
正是因为创新的培训模式和短期内取得的成效,骆建林工作室很快声名远扬。来自各地的专家领导纷纷来到这里参观。
省公司工会主席王幼成一行来到骆建林工作室,盛赞骆建林工作室,认为在南湖红船上诞生了中国共产党,翻开了中国革命的新篇章;在南湖供电分局诞生的骆建林工作室,则很好地将专业技能和劳模精神传给了新一代员工。他鼓励广大员工在学好技能的同时,多从劳模身上学习爱岗敬业的精神,做出平凡而伟大的事业。
今年7月,浙江省电力公司配电线路班组培训工作现场会在嘉兴召开,来自全省11个地市的教育培训专家们齐聚一堂,一致认为嘉兴电力局推出的创建劳模先进工作室培训模式值得在全省范围内推广,现场会达到了“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效果,不少专家回去后根据自己的情况开展培训活动。
嘉兴市工会主席邵建华来到工作室慰问,她认为,工作室的创建有着战略意义,它让新员工有了更高的起点,改变了以往“劳模的产生多靠个人努力”的格局,让职工可以通过组织培养达到技能提升、业务出色等目的,让一代又一代的新工人从劳模、先进手中培训,让骆建林工作室成为劳模先进的孵化器。
现在,小小的一个工作室,已经成了红船精神的传播地、企业文化的传承地、专业技能的传授。
开班勇立军令状,真个“黄埔军校”真不赖
“我是今年的新进员工,能有机会到‘电力黄埔’骆建林工作室接受培训我感到很自豪。相信经过3个月的训练,‘军令状’上的任务我们一定‘拿下’。”今年9月底,送走首批学员才一个月,骆建林工作室又热闹了起来,新进学员积极向上的劲头感染着参加开班仪式的每一个人。
与首期学员不同的,骆建林收徒的范围已经走出了南湖供电分局,本期20名学员分别来自南湖、秀洲、滨海等3个直属局,是市局层面组织的、利用骆建林工作室开展的第一次大规模的集中式脱产培训,是嘉兴电力局教育培训资源整合外出的关键性一步。
据悉,在培训前,无论是培训教师还是学员都定下了培训目标,立下了‘军令状’:力争通过3个月的培训让20名学员达到配电线路高级工水平。为了第二期学员能又好又快地训练好技能,尽早回到工作岗位上,骆建林工作室调整了培训方案,在“狠抓基础训练不放”的前提下,对培训方案和课程设计进行了进一步精简和压缩,采取“精华培训”的标准对学员开展培训。在培训过程中采用准军事化管理,选取了10多名在各自专业领域有一定权威性的教师组成团队,开展现场强化培训,并重点锻炼学员的基础技能、团队写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员们尽快成长。
新一期的培训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短短两个月,这帮小伙子黑了些,但更精神了,他们在教练的指导下认真地开展训练,一个比一个认真,做起扎线、拉线上下把的时候一个比一个像模像样,心里都想着,在这个“黄埔军校”里努力学习,早日成为出色的电力工人。(俞清)
于是,在南湖供电分局,一个由劳模亲自带兵,通过封闭式的全方位训练,专门培养新进电力员工的“电力黄埔”应运而生,它,就是骆建林工作室。
“劳模”当教头,精英训新兵
走进骆建林工作室,是11月中旬的一个上午。才进南湖供电分局线路工区的大门,就远远地看到骆建林工作室的学员们爬在电杆上专注地练习,教头骆建林就站在电杆下认真讲要领。
开班于2009年12月31日的骆建林工作室,是南湖供电分局从实际出发积极寻求突破,同时考虑到,在传统“师带徒”的基础上,充分挖掘骆建林的劳模价值,以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对员工开展集中式专业技能训练。
学员们在场地上进行各种训练时,骆建林就站在旁边,将自己的经验一一传授,学员们遇到问题,可以马上发问,当场得到解决。有人会说,这不是“师带徒”模式么,有什么好稀奇的?在这里,除了1名专职老师外,还配备了多名兼职老师,他们有的在国家电网公司线路比武中拿过名次,有的是市局线路比武的冠军,这就克服了“师带徒”过程中师傅的技能不可能面面俱到,学员又没有机会团结协作的问题,有利于学院的全面发展。在这里,学员将接受为期6个月的专业训练,由各个兼职老师教授学员上杆、设备安装、拉线制作等26个模块的技能。
如今,骆建林工作室已小有名气,成为嘉兴电力系统在全省范围内率先成立的六个“劳模创新工作室”之一,被喻为配电线路培训的“黄埔军校”。
学员苦练基础,成绩有目共睹
“施浩亮,你还有新的橡胶手套么,我的又坏了,上个礼拜都坏了3副了。”“没了没了,我的也坏。”也许你不相信,在“骆建林工作室”里学员们基本每周会坏3副手套,几个月下来破手套就积了一箩筐。
这个“战绩”与骆建林严格的训练要求分不开。学员们每天的基础练习不得少于6小时,上午爬电杆、挑黄沙、绑扎线,下午除了继续爬电杆、绑扎线外,还要打铁桩。每项基础练习都有着明确的要求:每天早上,2名学员需要在1小时内抬2吨黄沙,每个学员1小时内上下电杆不得少于12次,最少绑扎线10个,工艺还得过关。这些训练让学员们在体力和能力方面增长了不少,在杆上提个横担瓷瓶一点问题没有,打完铁桩后马上拔出来也是很轻松。
除了基本训练外,骆建林还会出“狠招”,不定期组织学员在下雨天练习爬杆。骆建林说:“学员们在爬杆的过程中都有速差自锁器保护,即使掉下来也会被吊在空中,没有任何危险,但体验掉下来的感觉后,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就会格外小心。”
正是如此,学员们的技能水平突飞猛进。通过3个月的努力,12米电杆连续上下两次最快的只需54秒,20分钟内平均完成拉线上把5个,最快的只需17分钟,《线路鉴定书》只要求25分钟完成一个时,技能超过在职职工的平均水平。初出茅庐的学员们第一次参加比赛,凭着规范的动作、过硬的安装质量、默契的配合度,打败了拥有十几年工作经验的老队员;在今年8月举办的嘉兴市配电线路技术比武中,3名学员凭着过硬的本领取得了团体第二名的好成绩。
参观络绎不绝,专家好评如潮
正是因为创新的培训模式和短期内取得的成效,骆建林工作室很快声名远扬。来自各地的专家领导纷纷来到这里参观。
省公司工会主席王幼成一行来到骆建林工作室,盛赞骆建林工作室,认为在南湖红船上诞生了中国共产党,翻开了中国革命的新篇章;在南湖供电分局诞生的骆建林工作室,则很好地将专业技能和劳模精神传给了新一代员工。他鼓励广大员工在学好技能的同时,多从劳模身上学习爱岗敬业的精神,做出平凡而伟大的事业。
今年7月,浙江省电力公司配电线路班组培训工作现场会在嘉兴召开,来自全省11个地市的教育培训专家们齐聚一堂,一致认为嘉兴电力局推出的创建劳模先进工作室培训模式值得在全省范围内推广,现场会达到了“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效果,不少专家回去后根据自己的情况开展培训活动。
嘉兴市工会主席邵建华来到工作室慰问,她认为,工作室的创建有着战略意义,它让新员工有了更高的起点,改变了以往“劳模的产生多靠个人努力”的格局,让职工可以通过组织培养达到技能提升、业务出色等目的,让一代又一代的新工人从劳模、先进手中培训,让骆建林工作室成为劳模先进的孵化器。
现在,小小的一个工作室,已经成了红船精神的传播地、企业文化的传承地、专业技能的传授。
开班勇立军令状,真个“黄埔军校”真不赖
“我是今年的新进员工,能有机会到‘电力黄埔’骆建林工作室接受培训我感到很自豪。相信经过3个月的训练,‘军令状’上的任务我们一定‘拿下’。”今年9月底,送走首批学员才一个月,骆建林工作室又热闹了起来,新进学员积极向上的劲头感染着参加开班仪式的每一个人。
与首期学员不同的,骆建林收徒的范围已经走出了南湖供电分局,本期20名学员分别来自南湖、秀洲、滨海等3个直属局,是市局层面组织的、利用骆建林工作室开展的第一次大规模的集中式脱产培训,是嘉兴电力局教育培训资源整合外出的关键性一步。
据悉,在培训前,无论是培训教师还是学员都定下了培训目标,立下了‘军令状’:力争通过3个月的培训让20名学员达到配电线路高级工水平。为了第二期学员能又好又快地训练好技能,尽早回到工作岗位上,骆建林工作室调整了培训方案,在“狠抓基础训练不放”的前提下,对培训方案和课程设计进行了进一步精简和压缩,采取“精华培训”的标准对学员开展培训。在培训过程中采用准军事化管理,选取了10多名在各自专业领域有一定权威性的教师组成团队,开展现场强化培训,并重点锻炼学员的基础技能、团队写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员们尽快成长。
新一期的培训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短短两个月,这帮小伙子黑了些,但更精神了,他们在教练的指导下认真地开展训练,一个比一个认真,做起扎线、拉线上下把的时候一个比一个像模像样,心里都想着,在这个“黄埔军校”里努力学习,早日成为出色的电力工人。(俞清)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