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心中你最美――记甘肃高台骆驼城供电所
2010-11-15 14:09:22 来源:王 季
A-
A+
电力18讯: 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的高台,是古丝绸之路的重镇,也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和革命传统的小城。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就坐落在这里。1937年红五军3000余名指战员在高台浴血奋战,谱写了一曲英雄的悲壮战歌。朱德、李先念、徐向前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为纪念馆题词,留下了“悬眼城楼惊世换,高台为你著荣光”的佳句。全国各地到此凭吊先烈者络绎不绝。
距高台县城西南20公里处,坐落着距今已有近2200年历史的汉唐故城址 骆驼城遗址。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这里陆续进行了移民开发。现有村民全部是从本县外乡和外地迁移而来,1984年7月新建骆驼城乡后,来自5省8区26县市,由汉、回、土、藏、裕固五种民族构成的农户陆续在这里安家落户,为荒芜许久的戈壁注入新的活力。高台电力人也在那一刻,进军茫茫戈壁,迈开了电网建设的新历程。
艰辛的光明历程
1984年,仅有3人管电的骆驼城电管站成立了,没有办公室,没有任何财产,借住在乡政府几间旧平房里。骆驼城属于纯井灌区,没有电就没有水,电力工人作为最早的建设者,率先进军戈壁,开始了漫长而艰难的骆驼城10千伏线路架设工程。他们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饿了啃几口自带的干馍,困了,天为被,地为床,戈壁的沙滩就是他们的家。 就是在这样及其恶劣的环境中,电力工人发扬革命红军吃苦耐劳的精神的不怕困难的优良传统斗严寒,战酷暑,用铮铮铁骨谱写了一曲光明之歌。苦战一年多,条条银线终于通向茫茫戈壁滩,在变压器的嗡嗡声中,机井中水流喷涌而出,水花四溅,滋润着干涸的荒滩,也滋润着人们期盼已久的心田。久逢甘露的移民激动的难以言表,他们在欢呼雀跃中敲锣打鼓为给他们带来希望和光明的电力工人送来锦旗。
农网改造实现了村村通电,为扎根在这里的农户带来收益,只见高高的白杨在大路两旁、一排排崭新的欧式小康住宅坐落在一望无际的绿色中,家家房前屋后撑起了一片片绿荫,小麦、玉米、苜蓿、果树绿染千里平畴。线路和井灌网络纵横交错,通往农户田间地头,丰收的果实挂满枝头,昔日的荒漠变成绿洲。静卧于荒漠碱蒿之中的古骆驼城废墟,与不远处红砖亮瓦、绿树成荫的移民新村形成了鲜明对照。
从“电管站”到“供电所”
经历了历史的不断变迁,昔日的骆驼城电管站早已更名为骆驼城供电所,近年来,骆驼城供电所以创一流工作为目标,通过推行供电所专业化组织试点、标准化作业、6S管理,不断提升供电所规范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在安全生产上,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实现了2730天的长周期安全记录;在经营管理上,全面实行绩效考核管理,确保了各项经营指标的完成;在营销系统管理上,实现了局域联网,信息共享,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在供电服务上,切实履行供电服务十项承诺,及时为客户提供良好服务,获得了客户的广泛好评。先后荣获国家电网公司规范化供电所、省级先进“职工小家”等荣誉称号,并被县委、县政府评为“平安单位”,“全市十佳青年文明号”“诚信建设示范单位”。
真情服务新农村
2007年,一座占地300多平方米的3层楼房拔地而起,明亮的营业大厅里“国网公司”的标示醒目规范,职工宿舍统一配备了生活设施,布置成一个个明亮整洁的“标准间”,大家工作回来在干净整洁的餐厅就餐、业余时间到“职工之家”打一局乒乓球、杀一把象棋,惬意而放松。现有职工20人,平均年龄35岁,实施“三班一员”,(即营销、生产、服务三个班组和一名安全员)真情服务于这片土地。担负着辖区内5万多亩耕地,519眼机井和5800多户用电客户的供用电服务工作。管辖着10千伏线路6条169公里,0.4千伏线路94.6公里,配电变压器396台,总容量1.97万千伏安。年供电量达到了3202万千瓦时。从根本上保证了开发区农业生产发展的用电需要。充足的电力保证吸引了大量外地客商来投资,甘肃大业牧草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经过实地考察,看中了这块水土肥沃、电力充足的革命圣地,前来投资建厂,骆驼城供电所人员加班加点,一个星期架通了所有电路,并及时联系修试人员连夜安装调试配电设备。使得大业公司提前投产,当年收益。供电所职工良好的作风和优质的服务赢得外来客商和群众的一致好评。
高台电力著荣光
明代诗人沈青崖过高台骆驼城留诗道“榆木山前古建康,南郭风景绘屯庄。两行高柳沙汀暗,一派平湖水稻香。紫燕掠泥穿曲巷,白鸥冲雨过横塘。当年画舸中流处,谈笑行兵寄羽觞。”这首诗道出了当年古城周围人丁兴旺,水清树茂,阡陌纵横的田野风光秀色。也是今日骆驼新城的真实写照。
在电力建设者和劳动人民的不懈努力下,古道、西风、大漠孤烟的戈壁重现昔日的秀丽风光,又在历史的天空呈现出新的景象:一条条银线伸向天空,一座座铁塔直入云宵。农网改造为悠悠古城注入新的活力。高台电力建设者,行走在这片土地,用戈壁沙漠里吃苦耐劳的“骆驼精神”顽强不拔的耕耘在这座古城;用革命红军热血铸就的长征精神真情服务没于这块圣地。古城喜换新面貌,戈壁荒滩变良田,万家灯火光明行,高台电力著荣光。(王 季)
距高台县城西南20公里处,坐落着距今已有近2200年历史的汉唐故城址 骆驼城遗址。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这里陆续进行了移民开发。现有村民全部是从本县外乡和外地迁移而来,1984年7月新建骆驼城乡后,来自5省8区26县市,由汉、回、土、藏、裕固五种民族构成的农户陆续在这里安家落户,为荒芜许久的戈壁注入新的活力。高台电力人也在那一刻,进军茫茫戈壁,迈开了电网建设的新历程。
艰辛的光明历程
1984年,仅有3人管电的骆驼城电管站成立了,没有办公室,没有任何财产,借住在乡政府几间旧平房里。骆驼城属于纯井灌区,没有电就没有水,电力工人作为最早的建设者,率先进军戈壁,开始了漫长而艰难的骆驼城10千伏线路架设工程。他们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饿了啃几口自带的干馍,困了,天为被,地为床,戈壁的沙滩就是他们的家。 就是在这样及其恶劣的环境中,电力工人发扬革命红军吃苦耐劳的精神的不怕困难的优良传统斗严寒,战酷暑,用铮铮铁骨谱写了一曲光明之歌。苦战一年多,条条银线终于通向茫茫戈壁滩,在变压器的嗡嗡声中,机井中水流喷涌而出,水花四溅,滋润着干涸的荒滩,也滋润着人们期盼已久的心田。久逢甘露的移民激动的难以言表,他们在欢呼雀跃中敲锣打鼓为给他们带来希望和光明的电力工人送来锦旗。
农网改造实现了村村通电,为扎根在这里的农户带来收益,只见高高的白杨在大路两旁、一排排崭新的欧式小康住宅坐落在一望无际的绿色中,家家房前屋后撑起了一片片绿荫,小麦、玉米、苜蓿、果树绿染千里平畴。线路和井灌网络纵横交错,通往农户田间地头,丰收的果实挂满枝头,昔日的荒漠变成绿洲。静卧于荒漠碱蒿之中的古骆驼城废墟,与不远处红砖亮瓦、绿树成荫的移民新村形成了鲜明对照。
从“电管站”到“供电所”
经历了历史的不断变迁,昔日的骆驼城电管站早已更名为骆驼城供电所,近年来,骆驼城供电所以创一流工作为目标,通过推行供电所专业化组织试点、标准化作业、6S管理,不断提升供电所规范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在安全生产上,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实现了2730天的长周期安全记录;在经营管理上,全面实行绩效考核管理,确保了各项经营指标的完成;在营销系统管理上,实现了局域联网,信息共享,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在供电服务上,切实履行供电服务十项承诺,及时为客户提供良好服务,获得了客户的广泛好评。先后荣获国家电网公司规范化供电所、省级先进“职工小家”等荣誉称号,并被县委、县政府评为“平安单位”,“全市十佳青年文明号”“诚信建设示范单位”。
真情服务新农村
2007年,一座占地300多平方米的3层楼房拔地而起,明亮的营业大厅里“国网公司”的标示醒目规范,职工宿舍统一配备了生活设施,布置成一个个明亮整洁的“标准间”,大家工作回来在干净整洁的餐厅就餐、业余时间到“职工之家”打一局乒乓球、杀一把象棋,惬意而放松。现有职工20人,平均年龄35岁,实施“三班一员”,(即营销、生产、服务三个班组和一名安全员)真情服务于这片土地。担负着辖区内5万多亩耕地,519眼机井和5800多户用电客户的供用电服务工作。管辖着10千伏线路6条169公里,0.4千伏线路94.6公里,配电变压器396台,总容量1.97万千伏安。年供电量达到了3202万千瓦时。从根本上保证了开发区农业生产发展的用电需要。充足的电力保证吸引了大量外地客商来投资,甘肃大业牧草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经过实地考察,看中了这块水土肥沃、电力充足的革命圣地,前来投资建厂,骆驼城供电所人员加班加点,一个星期架通了所有电路,并及时联系修试人员连夜安装调试配电设备。使得大业公司提前投产,当年收益。供电所职工良好的作风和优质的服务赢得外来客商和群众的一致好评。
高台电力著荣光
明代诗人沈青崖过高台骆驼城留诗道“榆木山前古建康,南郭风景绘屯庄。两行高柳沙汀暗,一派平湖水稻香。紫燕掠泥穿曲巷,白鸥冲雨过横塘。当年画舸中流处,谈笑行兵寄羽觞。”这首诗道出了当年古城周围人丁兴旺,水清树茂,阡陌纵横的田野风光秀色。也是今日骆驼新城的真实写照。
在电力建设者和劳动人民的不懈努力下,古道、西风、大漠孤烟的戈壁重现昔日的秀丽风光,又在历史的天空呈现出新的景象:一条条银线伸向天空,一座座铁塔直入云宵。农网改造为悠悠古城注入新的活力。高台电力建设者,行走在这片土地,用戈壁沙漠里吃苦耐劳的“骆驼精神”顽强不拔的耕耘在这座古城;用革命红军热血铸就的长征精神真情服务没于这块圣地。古城喜换新面貌,戈壁荒滩变良田,万家灯火光明行,高台电力著荣光。(王 季)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