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昌供电公司迎峰度夏侧记
2010-08-05 13:00:47 来源:张小平, 王强
A-
A+
电力18讯: 7月31日清晨6点,110千伏永昌变电站110千伏系统改扩建工程顺利完成投运,至此金昌电网又一个三角环网成功合环运行,金昌电网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供电可靠性稳步提高。
从7月22日停电改造到31日顺利投运,承担改造任务的金昌供电公司变电检修工区全体员工不但接受了时间的考验,更是与持续的高温展开了抗衡。
一条毛巾添凉意
进入7月下旬,地处河西走廊的金昌气温不断攀升。虽然距离金昌40多公里的110千伏永昌变电站气温略低2-3度,但由于设备改造时间已经确定,留给施工人员的仅有8天时间,要想在气温相对凉爽的时间段完成工作任务只能是一种美好的愿望。
早晨9点出发,晚上21点收工,又一次成了施工队员熟悉的生活节奏。虽然为了最大限度地避免在一天之中气温最高的13点至15点在户外进行露天工作,工作组已经采取了调整作息时间的措施,但在37度以上的高温“热烤”下开展工作还是在所难免。
为了最大限度的降低温度,工作组几乎所有的男同志都是在光膀子上穿着工作服。工作服后背处被汗水渗湿了又晒干,干了又渗湿,几天下来一道道汗渍清晰可见。几位女同志已经热的顾不得过多的注重形象了,也许是天生就不该吃这份苦,流鼻血成了她们共同的反应。
不知是谁提的建议,几乎一夜之间所有的工作人员都在脖子里添了一条毛巾,五颜六色,花花绿绿甚是好看,而它却成了施工队员抗击高温的有效“武器”。队员们有的将它系在脖子里避免阳光直接暴晒到脖子,有的将它垫在安全帽底部,随时吸收产生的汗珠,有的当做头巾遮住脸颊。虽然没有人仔细研究哪种方式降温效果最佳,但这毕竟给经受高温考验的施工人员一种小小的心理安慰。
两个兄弟齐上阵
东风、国亮是变电检修工区使用的临时工中大家最熟悉的两位,也是在员工中口碑最好的两位。两个人体貌特征虽然差距较大但性格却又惊人的相似。都不爱说话,休息时老师傅偶尔拿他俩开个玩笑,也只是友善的笑。工作间隙、上工途中他俩是“一号”开心果。
工作现场他俩可从不嘻嘻哈哈,不管是哪位负责人带领,只要是交代给他俩的任务,大家都比较放心。这一方面是因为从2002年至今他俩在变电检修工区员工的关心、帮助下已经掌握了常规的安全技能和专业技能,另一方面是他俩都有一个好的工作习惯,从不蛮干,不清楚的地方总会向身边的师傅询问清楚。
由于110千伏系统此次改扩建工作时间有限,班组正式员工不能满足现场工作的需求,他俩再一次出现在了施工第一线。身体高大、强壮的东风干的是需要耐心和细心的保护专业,而身体相对单薄、灵活的国亮干的是需要胆大和力量的检修专业。
东风主要负责二次电缆的敷设、控制电缆头制作、二次配线、孔洞封堵等工作。别看他高大强壮,性格却非常细腻。敷设的控制电缆余度合适,弯度一致;配置的二次线横平竖直,美观合理;封堵的孔洞四四方方,不留缝隙,俨然已成为一名“老道”的继电保护工。
国亮主要进行一次引线的配置、安装,设备相序漆的涂刷,高处作业配合等工作。听身边的师傅讲国亮在此之前干过油漆工,所以只要有他在时设备的相序漆都由他负责,此时是他最得意的时候,刷的漆面均匀、光亮,负责人全部“免检”。由于他身手灵活,高出作业也是他的长项,检修班的负责人挑选人员他是NO.1。
三支队伍轮番上
7月30日是110千伏永昌变改扩建工程施工的最后一天,也是最忙碌和关键的一天。验收、清场、投运是这一天必须要完成的三件事。
110千伏II母系统改造是在7月27日凌晨,I母系统顺利投运后开始着手实施的。算上那一天,留给施工人员的时间也只有四天。为了按期完成任务,一次工作组将人员分成三个小组开展工作。
截止30日下午17点,其他工作都按期完成了施工和验收,唯独新上1112永宗线甲刀闸的安装遇到了难题。由于与该刀闸同型号、同厂商的设备在公司所辖变电站没有应用,厂家技术人员不在现场,安装人员组装过程中走了弯路,工作未按计划时间完成。
经过大家反复琢磨最终1112甲刀闸顺利安装完毕,并通过验收。一次工作组的人员顾不得休息开始清理、转运现场的施工材料、工器具等物件,满满当当的装了3客货车后现场一下子清爽了。22点整除了工作负责人留在现场配合开展耐压试验,一次组的其他成员拖着疲惫的身影离开了工作现场。
在试验负责人田中鹏清晰、洪亮的方案交底中,1100耐压试验拉开了序幕。为了保证现场试验的安全、正确,公司生技部的高压专家王晓林已在现场等待了好几个小时,并始终站在工作围栏内指导着项目的实施。变电检修工区高安全员蔡峡,在现场不断提醒工作人员,监督安全、技术措施的执行。在吱吱的反复放电声中试验工作顺利结束,时针已指向31日凌晨。
保护班的4位年轻员工在年轻的副班长赵红艳的带领下已经在现场等待了8个多小时。得知全部工作均已结束准备启动的消息,多少有些激动。这样的工作方式即使对从事保护专业时间最短的杜权也并不陌生,大家都做好了工作一个通宵的心理准备。
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场工作人员的精力逐渐衰退,唯独副班长赵红艳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不断组织人员反复测量电网运行数据,结合运行方式与工区负责人不断画图分析,力争测试到与理论计算值最接近的数据,以保证分析结果的准确、可靠。当她带领自己的班员离开工作现场的时候天已经亮了。
对于检修员工,这样的工作方式已经习惯成自然了,不仅他们自己习惯了,就连他们的亲属朋友都习惯了,只要是得知要验收、投运他们都做好了等待的准备。只是这个夏季有点热,这样的等待更加难耐。 张小平 王强
从7月22日停电改造到31日顺利投运,承担改造任务的金昌供电公司变电检修工区全体员工不但接受了时间的考验,更是与持续的高温展开了抗衡。
一条毛巾添凉意
进入7月下旬,地处河西走廊的金昌气温不断攀升。虽然距离金昌40多公里的110千伏永昌变电站气温略低2-3度,但由于设备改造时间已经确定,留给施工人员的仅有8天时间,要想在气温相对凉爽的时间段完成工作任务只能是一种美好的愿望。
早晨9点出发,晚上21点收工,又一次成了施工队员熟悉的生活节奏。虽然为了最大限度地避免在一天之中气温最高的13点至15点在户外进行露天工作,工作组已经采取了调整作息时间的措施,但在37度以上的高温“热烤”下开展工作还是在所难免。
为了最大限度的降低温度,工作组几乎所有的男同志都是在光膀子上穿着工作服。工作服后背处被汗水渗湿了又晒干,干了又渗湿,几天下来一道道汗渍清晰可见。几位女同志已经热的顾不得过多的注重形象了,也许是天生就不该吃这份苦,流鼻血成了她们共同的反应。
不知是谁提的建议,几乎一夜之间所有的工作人员都在脖子里添了一条毛巾,五颜六色,花花绿绿甚是好看,而它却成了施工队员抗击高温的有效“武器”。队员们有的将它系在脖子里避免阳光直接暴晒到脖子,有的将它垫在安全帽底部,随时吸收产生的汗珠,有的当做头巾遮住脸颊。虽然没有人仔细研究哪种方式降温效果最佳,但这毕竟给经受高温考验的施工人员一种小小的心理安慰。
两个兄弟齐上阵
东风、国亮是变电检修工区使用的临时工中大家最熟悉的两位,也是在员工中口碑最好的两位。两个人体貌特征虽然差距较大但性格却又惊人的相似。都不爱说话,休息时老师傅偶尔拿他俩开个玩笑,也只是友善的笑。工作间隙、上工途中他俩是“一号”开心果。
工作现场他俩可从不嘻嘻哈哈,不管是哪位负责人带领,只要是交代给他俩的任务,大家都比较放心。这一方面是因为从2002年至今他俩在变电检修工区员工的关心、帮助下已经掌握了常规的安全技能和专业技能,另一方面是他俩都有一个好的工作习惯,从不蛮干,不清楚的地方总会向身边的师傅询问清楚。
由于110千伏系统此次改扩建工作时间有限,班组正式员工不能满足现场工作的需求,他俩再一次出现在了施工第一线。身体高大、强壮的东风干的是需要耐心和细心的保护专业,而身体相对单薄、灵活的国亮干的是需要胆大和力量的检修专业。
东风主要负责二次电缆的敷设、控制电缆头制作、二次配线、孔洞封堵等工作。别看他高大强壮,性格却非常细腻。敷设的控制电缆余度合适,弯度一致;配置的二次线横平竖直,美观合理;封堵的孔洞四四方方,不留缝隙,俨然已成为一名“老道”的继电保护工。
国亮主要进行一次引线的配置、安装,设备相序漆的涂刷,高处作业配合等工作。听身边的师傅讲国亮在此之前干过油漆工,所以只要有他在时设备的相序漆都由他负责,此时是他最得意的时候,刷的漆面均匀、光亮,负责人全部“免检”。由于他身手灵活,高出作业也是他的长项,检修班的负责人挑选人员他是NO.1。
三支队伍轮番上
7月30日是110千伏永昌变改扩建工程施工的最后一天,也是最忙碌和关键的一天。验收、清场、投运是这一天必须要完成的三件事。
110千伏II母系统改造是在7月27日凌晨,I母系统顺利投运后开始着手实施的。算上那一天,留给施工人员的时间也只有四天。为了按期完成任务,一次工作组将人员分成三个小组开展工作。
截止30日下午17点,其他工作都按期完成了施工和验收,唯独新上1112永宗线甲刀闸的安装遇到了难题。由于与该刀闸同型号、同厂商的设备在公司所辖变电站没有应用,厂家技术人员不在现场,安装人员组装过程中走了弯路,工作未按计划时间完成。
经过大家反复琢磨最终1112甲刀闸顺利安装完毕,并通过验收。一次工作组的人员顾不得休息开始清理、转运现场的施工材料、工器具等物件,满满当当的装了3客货车后现场一下子清爽了。22点整除了工作负责人留在现场配合开展耐压试验,一次组的其他成员拖着疲惫的身影离开了工作现场。
在试验负责人田中鹏清晰、洪亮的方案交底中,1100耐压试验拉开了序幕。为了保证现场试验的安全、正确,公司生技部的高压专家王晓林已在现场等待了好几个小时,并始终站在工作围栏内指导着项目的实施。变电检修工区高安全员蔡峡,在现场不断提醒工作人员,监督安全、技术措施的执行。在吱吱的反复放电声中试验工作顺利结束,时针已指向31日凌晨。
保护班的4位年轻员工在年轻的副班长赵红艳的带领下已经在现场等待了8个多小时。得知全部工作均已结束准备启动的消息,多少有些激动。这样的工作方式即使对从事保护专业时间最短的杜权也并不陌生,大家都做好了工作一个通宵的心理准备。
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场工作人员的精力逐渐衰退,唯独副班长赵红艳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不断组织人员反复测量电网运行数据,结合运行方式与工区负责人不断画图分析,力争测试到与理论计算值最接近的数据,以保证分析结果的准确、可靠。当她带领自己的班员离开工作现场的时候天已经亮了。
对于检修员工,这样的工作方式已经习惯成自然了,不仅他们自己习惯了,就连他们的亲属朋友都习惯了,只要是得知要验收、投运他们都做好了等待的准备。只是这个夏季有点热,这样的等待更加难耐。 张小平 王强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