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田供电局:供电充足 北山移民安居乐业
2010-07-30 16:40:46 来源:范赠民, 徐丽勇
A-
A+
电力18讯: 供电充足 北山移民安居乐业
2003年,滩坑水电站开工,浙江省青田县北山镇近5万居民搬迁下山,北山镇也近乎重建。7年间,青田供电局积极配合政府,在城镇建设、移民致富中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北山镇党委书记毛伟光回忆这段经历时,不无感慨:供电企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电站开建 五万移民下山
北山镇位于浙江省最南端,6万常住人口曾分散居住在186.8平方千米的区域内。出行难、教育难、就业难,几乎压得北山镇“喘不动气”。
2003年,滩坑水电站在北山镇开建,这是浙江省第二大水电工程,需搬迁居民近5万人,其中1万人就地安置在北山镇。
滩坑水电站落户为北山镇发展带来了希望,但也出了一道难题。“下山移民没有土地,如何居住和生活?”毛伟光回忆说。
虽然早在第一轮小城镇建设中,北山镇就给下山移民预留了宅基地,但要安置这么多人,当地政府还是颇费脑筋。
让当地政府感觉棘手的还有移民就业问题。毛伟光说:“移民搬迁前有地、有林,不能让他们迁移后变穷。”
北山镇政府工作人员到温州、衢州等地调研,积极联系专家、学者,请他们帮忙制定发展规划。一个“重新建镇,以山养人”的方案摆上了北山镇政府的会议桌。
2004年,这个方案通过审核,并开始实行。毛伟光说:“这个方案的思路就是立足原有生态环境,充分发挥山区资源优势,形成产业链,使北山镇成为浙南发展的新亮点。”
电网完善 城镇建设加速
2004年,随着山区移民搬迁和住房改造工程陆续开工,一座新北山掀开了面纱。在此期间,青田供电局员工日夜奋战,完善电网。
既要满足城镇建设对电力的需求,又要及时拆除原有线路。北山镇重建工程开始前,青田供电局的技术人员频繁下乡,积极与北山镇政府沟通,掌握城镇建设规划,细化线路架设、迁移和拆除方案。
北山镇重建伊始,电网相对薄弱,同时建设项目批量开工,电能供需矛盾曾一度加剧。青田供电局果断对35千伏北山变电站实施增容改造,合理调整配网运行方案,并从临近变电站架设临时线路,积极配合北山镇政府进行用电管理,有效缓解供需矛盾;反复勘察,采集气象水文信息,采用同塔多回路等新技术,避开农田,让地于民;积极完善配网,根据北山镇发展规划,预留充足的配电容量;采用新工艺,力图使配电箱等电力设施与浙南民居风格一致。
在青田供电局的全力保障下,新北山建设工程加速实施。例如,泉山村移民点房屋建设工程提前3个月完成。青田供电局为移民点让地、腾空间,使该村增加16座移民楼,超额安置78位移民。
电力护航 移民致富无忧
解决了移民的住房问题,如何让移民致富?
索面作为传统食品,在浙南的需求量相当大。移民家家都会做索面,但不习惯用电气化设备进行加工。
北山镇政府将这一情况反映给了青田供电局,引起了该局的高度重视。
在政府协助下,青田供电局的用电宣传大篷车开进了北山镇移民点,供电员工通过演节目,向移民讲解电力知识。该局的电力顾问和政府工作人员一起到移民家中做工作。
曾担任电力顾问的吴德友说:“我们几乎是抬着面条机,背着面团,一家家走,和手工擀面的移民比赛,让他们知道用电动工具做索面更快,口感也不错。”
电力顾问们帮移民们算账,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部分移民用面条机加工索面的积极性大增,通过政府提供的销售途径率先致富,尝到了甜头。其他移民见此情形,纷纷购买面条机。
考虑到可能出现的用电“卡脖子”现象,青田供电局主动与北山镇政府沟通,了解当地经济发展规划和移民的用电需求,积极抢时间,在移民批量购买面条机前,完成对移民村电力线路的改造任务,并增加了变压器数量和电压监测点,安装谐波消除设备。
北山索面加工合作社顺利组建起来,索面很快摆上了大型超市的货架,订单源源不断。
叶香芬于2006年从岭根乡搬迁至泉山村。我们见到她时,她刚收到一笔6万元的货款。搬迁前,叶香芬的年收入仅1.5万元,现在她一个月就能赚这么多。叶香芬说:“我咨询过电力顾问了,我家再买一台面条机,用电也没问题,我明天就去买,今年收入可以翻番。”
(范赠民 徐丽勇)
2003年,滩坑水电站开工,浙江省青田县北山镇近5万居民搬迁下山,北山镇也近乎重建。7年间,青田供电局积极配合政府,在城镇建设、移民致富中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北山镇党委书记毛伟光回忆这段经历时,不无感慨:供电企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电站开建 五万移民下山
北山镇位于浙江省最南端,6万常住人口曾分散居住在186.8平方千米的区域内。出行难、教育难、就业难,几乎压得北山镇“喘不动气”。
2003年,滩坑水电站在北山镇开建,这是浙江省第二大水电工程,需搬迁居民近5万人,其中1万人就地安置在北山镇。
滩坑水电站落户为北山镇发展带来了希望,但也出了一道难题。“下山移民没有土地,如何居住和生活?”毛伟光回忆说。
虽然早在第一轮小城镇建设中,北山镇就给下山移民预留了宅基地,但要安置这么多人,当地政府还是颇费脑筋。
让当地政府感觉棘手的还有移民就业问题。毛伟光说:“移民搬迁前有地、有林,不能让他们迁移后变穷。”
北山镇政府工作人员到温州、衢州等地调研,积极联系专家、学者,请他们帮忙制定发展规划。一个“重新建镇,以山养人”的方案摆上了北山镇政府的会议桌。
2004年,这个方案通过审核,并开始实行。毛伟光说:“这个方案的思路就是立足原有生态环境,充分发挥山区资源优势,形成产业链,使北山镇成为浙南发展的新亮点。”
电网完善 城镇建设加速
2004年,随着山区移民搬迁和住房改造工程陆续开工,一座新北山掀开了面纱。在此期间,青田供电局员工日夜奋战,完善电网。
既要满足城镇建设对电力的需求,又要及时拆除原有线路。北山镇重建工程开始前,青田供电局的技术人员频繁下乡,积极与北山镇政府沟通,掌握城镇建设规划,细化线路架设、迁移和拆除方案。
北山镇重建伊始,电网相对薄弱,同时建设项目批量开工,电能供需矛盾曾一度加剧。青田供电局果断对35千伏北山变电站实施增容改造,合理调整配网运行方案,并从临近变电站架设临时线路,积极配合北山镇政府进行用电管理,有效缓解供需矛盾;反复勘察,采集气象水文信息,采用同塔多回路等新技术,避开农田,让地于民;积极完善配网,根据北山镇发展规划,预留充足的配电容量;采用新工艺,力图使配电箱等电力设施与浙南民居风格一致。
在青田供电局的全力保障下,新北山建设工程加速实施。例如,泉山村移民点房屋建设工程提前3个月完成。青田供电局为移民点让地、腾空间,使该村增加16座移民楼,超额安置78位移民。
电力护航 移民致富无忧
解决了移民的住房问题,如何让移民致富?
索面作为传统食品,在浙南的需求量相当大。移民家家都会做索面,但不习惯用电气化设备进行加工。
北山镇政府将这一情况反映给了青田供电局,引起了该局的高度重视。
在政府协助下,青田供电局的用电宣传大篷车开进了北山镇移民点,供电员工通过演节目,向移民讲解电力知识。该局的电力顾问和政府工作人员一起到移民家中做工作。
曾担任电力顾问的吴德友说:“我们几乎是抬着面条机,背着面团,一家家走,和手工擀面的移民比赛,让他们知道用电动工具做索面更快,口感也不错。”
电力顾问们帮移民们算账,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部分移民用面条机加工索面的积极性大增,通过政府提供的销售途径率先致富,尝到了甜头。其他移民见此情形,纷纷购买面条机。
考虑到可能出现的用电“卡脖子”现象,青田供电局主动与北山镇政府沟通,了解当地经济发展规划和移民的用电需求,积极抢时间,在移民批量购买面条机前,完成对移民村电力线路的改造任务,并增加了变压器数量和电压监测点,安装谐波消除设备。
北山索面加工合作社顺利组建起来,索面很快摆上了大型超市的货架,订单源源不断。
叶香芬于2006年从岭根乡搬迁至泉山村。我们见到她时,她刚收到一笔6万元的货款。搬迁前,叶香芬的年收入仅1.5万元,现在她一个月就能赚这么多。叶香芬说:“我咨询过电力顾问了,我家再买一台面条机,用电也没问题,我明天就去买,今年收入可以翻番。”
(范赠民 徐丽勇)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