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县“户户通电”回访记
2010-07-20 12:41:10 来源:王金龙
A-
A+
电力18讯: 泾县是革命老区,也是国家贫困县,七十年代在国家扶持下,通过人民公社集体的力量,供电部门义务出人力、拿技术苦干三年实现了“村村通电”。但由于泾县属皖南山区“十里同村、隔山为邻”的居住现象普遍,那些零散地居住在深山里的村民,只能做着“点灯不用油”的梦,他们与电无缘,山外的“文明”只能是来世的期盼。随着,国家农网建设的投入,电网的延伸,一些通电条件稍好些的偏远山村村民陆续走进了有电时代,到2006年全县还有68户“无电户”。2007年6月,“户户通电”工程让这最后的68户村民用上了电灯。如今,这些村民的生活方式有些什么变化?生产、生活环境有什么改变?近日,我们“户户通电回访”组到这些农户家进行走访,深入了解用电情况,查看工程质量,听取他们的需求和建议,宣传安全用电知识,指导农户安全、可靠用电。
101根高压电杆29户村民
泾县榔桥镇马渡村“百户坑”人们听到这个地名也许感到有点陌生,但提到“皖南事变”不知道的就不多了,这里就是1941年打响“皖南事变”第一枪的地方,星潭百户坑是当年新四军突围的主战场。硝烟散尽,岁月荏苒,居住在百户村里的29户村民,由于山高林密,路途遥远,一直没有通电,这些当年为了光明未来冒死帮助过新四军的村民及后代,却在“黑暗”中摸索,用油灯照明,靠柴油机碾米。2006年“户户通电”工程,让这里的29户村民通上电,通电那天,村民打锣敲鼓,燃放鞭炮庆贺,比过年还热闹。
回访途中,山路崎岖,我们一行只能徒步进山,路上看见几个村民正在高压线路下砍伐树木清理障碍,一道前往的泾县供电公司吴耀辉副总经理上前提醒他们注意安全,同时称赞他们清理的彻底。一位村民说:“现在多费点力气,清理的彻底点,下半年遇到雨雪天气就不怕压倒树木造成停电了,我们自己受用啊……”,山上高压电杆,有的竖在山腰,有的立在山顶,曲折迂回,十分壮观。这里的山全是坚硬的石头,看着那些树立在悬崖峭壁上的电杆,那里让我们徒手爬上去都很困难,他们是怎样把这些笨重高大的电杆仅凭肩挑人扛运到上面去的?还要在坚硬的石头上打洞立杆在山巅峡谷茂密的树林间架线,当初工程的艰辛可想而知,这条仅101根电杆的线路耗资45万余元也就不足为怪了。经过近两个小时的跋涉,淌过26道山涧,终于走进村落。在村民汪秀兰家,她兴高采烈地讲述了她家通电以来的变化:“有电带来许多生活上的方便就不说了,我们这里家家户户主要收入就是靠山上的茶叶,以前每到茶季,由于没电,山外采茶工都不愿意来。如今,雪亮的电灯、新添置的大彩电、还有通电后去年刚架通的通讯站……,采茶工主动找上门来,现在再也不愁茶叶会老在山上了”。回访组来到村民程英华家,他正擦拭着刚花两万多元买回来的制茶机,他对我们说:“以前没电,高档茶叶活草,只能加工成抵挡的成品,卖不上价,村里人家生活非常贫困,如今有电了,家家都添置了小型茶叶加工机,茶叶档次高了,价格也上去了,村民收入高了,生活越来越好。这不,刚将今年卖茶叶的钱买回一台大机子,用它来加工茶叶既缩短茶叶上市的时间,又能使加工出来的茶叶整齐统一上档次。这都亏了你们送来了电”。
22根电杆只为一户村民
桃花潭镇村民刘贵清,独门独户住在高山上,家里是三间土坯房,我们到他家时,老夫妻两人带着一个孙子在家,儿子和媳妇上山上收拾几分水田去了。刘老汉激动地说:“太感谢供电公司了!那年供电公司来我家架电,义务出工出力不算,为我家一户用电从山下到山上栽了22根电线杆,直到通电灯亮,整个工程没有收一分钱。像我们这样的家庭要不是供电部门帮助是无论如何也架不起电的,没通电前,生活十分不方便,只能看着山下人用电扇、冰箱,照明、看电视,过着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的日子,最麻烦的是打不到煤油连油灯也无法使用,小孙子做作业,只能用山上砍来的松脂点燃照明。要不是你们给我家架电,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用到电,也许在我有生之年都不能用电照明了,现在好了……”。在村民赵大伯家,一同前往的供电公司副总经理张玉才仔细询问了他家用电情况,并对眼前的用电器具向老人简单的介绍了安全知识和使用注意事项,老人对张总说:“现在不但有电,而且很少停电,老伴身体不好,怕热,去年买了台空调,装上什么时候想开,都能启动,这些都是享了共产党的福,多亏了供电部门了……”。泾县像刘贵清这样的单户高投入的用户有五户,他们在“户户通电”工程中都圆了用电的梦想。
“我不要电”
昌桥乡柏山左清华老人是位五保户,当初,供电公司员工到他家为老人架电装灯时,老人出来“阻拦”,他说:“我孤身一个人,没有生活来源,靠乡里和村里救济,买点油盐和小菜,一点田地给别人种换点口粮,接济不上时就到外面讨一点,哪来的钱架电点灯?工作人员向他解释,这是国网公司投入,架电不要钱,像你这种情况,你家的电表,电灯都是公司负担,老人才勉强答应,装好后,老人看着雪亮的电灯,工作人员收拾工具转身要走也没有要钱的意思,这才相信是真的,他拉着工人的手哽咽了,嘴里不停的轻声说:“连水都没喝一口,连水都没喝一口……”。回访中,公司总经理徐荣根,纪委书记孙芝荣来到他家,送上了慰问品,并告诉老人,用电上有什么要求尽管说,如果以后在用电上遇到困难,只要带个信给我们的工作人员马上就有人来给你解决。徐总看到老人生活清贫,孤苦伶仃,自己拿出200元钱递到老人手里,老人接过钱紧紧的攥着徐总的手连声说:“你们真比亲人还亲啊……”。泾县“户户通电”工程绝大多数收益者还是那些孤寡贫困老人,占“户户通电”工程的65%,关心老人,关爱弱势群体本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社会老年化现象日益显现的今天,我们能为这些老人做点事尽点力而倍感宽慰。
“户户通电”工程是国网公司服务“三农”的具体行动,它承担的是一份社会责任,为政府分忧,为百姓造福。回访中的所见所闻,有太多的兴奋和感动,虽然纯从企业的角度来看“户户通电”可能与投入与收益的经营之道相悖,但它创造的社会效益是无法估算的,能为肩负的社会责任尽职,作为电力人感到无尚的光荣和自豪。
王金龙
101根高压电杆29户村民
泾县榔桥镇马渡村“百户坑”人们听到这个地名也许感到有点陌生,但提到“皖南事变”不知道的就不多了,这里就是1941年打响“皖南事变”第一枪的地方,星潭百户坑是当年新四军突围的主战场。硝烟散尽,岁月荏苒,居住在百户村里的29户村民,由于山高林密,路途遥远,一直没有通电,这些当年为了光明未来冒死帮助过新四军的村民及后代,却在“黑暗”中摸索,用油灯照明,靠柴油机碾米。2006年“户户通电”工程,让这里的29户村民通上电,通电那天,村民打锣敲鼓,燃放鞭炮庆贺,比过年还热闹。
回访途中,山路崎岖,我们一行只能徒步进山,路上看见几个村民正在高压线路下砍伐树木清理障碍,一道前往的泾县供电公司吴耀辉副总经理上前提醒他们注意安全,同时称赞他们清理的彻底。一位村民说:“现在多费点力气,清理的彻底点,下半年遇到雨雪天气就不怕压倒树木造成停电了,我们自己受用啊……”,山上高压电杆,有的竖在山腰,有的立在山顶,曲折迂回,十分壮观。这里的山全是坚硬的石头,看着那些树立在悬崖峭壁上的电杆,那里让我们徒手爬上去都很困难,他们是怎样把这些笨重高大的电杆仅凭肩挑人扛运到上面去的?还要在坚硬的石头上打洞立杆在山巅峡谷茂密的树林间架线,当初工程的艰辛可想而知,这条仅101根电杆的线路耗资45万余元也就不足为怪了。经过近两个小时的跋涉,淌过26道山涧,终于走进村落。在村民汪秀兰家,她兴高采烈地讲述了她家通电以来的变化:“有电带来许多生活上的方便就不说了,我们这里家家户户主要收入就是靠山上的茶叶,以前每到茶季,由于没电,山外采茶工都不愿意来。如今,雪亮的电灯、新添置的大彩电、还有通电后去年刚架通的通讯站……,采茶工主动找上门来,现在再也不愁茶叶会老在山上了”。回访组来到村民程英华家,他正擦拭着刚花两万多元买回来的制茶机,他对我们说:“以前没电,高档茶叶活草,只能加工成抵挡的成品,卖不上价,村里人家生活非常贫困,如今有电了,家家都添置了小型茶叶加工机,茶叶档次高了,价格也上去了,村民收入高了,生活越来越好。这不,刚将今年卖茶叶的钱买回一台大机子,用它来加工茶叶既缩短茶叶上市的时间,又能使加工出来的茶叶整齐统一上档次。这都亏了你们送来了电”。
22根电杆只为一户村民
桃花潭镇村民刘贵清,独门独户住在高山上,家里是三间土坯房,我们到他家时,老夫妻两人带着一个孙子在家,儿子和媳妇上山上收拾几分水田去了。刘老汉激动地说:“太感谢供电公司了!那年供电公司来我家架电,义务出工出力不算,为我家一户用电从山下到山上栽了22根电线杆,直到通电灯亮,整个工程没有收一分钱。像我们这样的家庭要不是供电部门帮助是无论如何也架不起电的,没通电前,生活十分不方便,只能看着山下人用电扇、冰箱,照明、看电视,过着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的日子,最麻烦的是打不到煤油连油灯也无法使用,小孙子做作业,只能用山上砍来的松脂点燃照明。要不是你们给我家架电,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用到电,也许在我有生之年都不能用电照明了,现在好了……”。在村民赵大伯家,一同前往的供电公司副总经理张玉才仔细询问了他家用电情况,并对眼前的用电器具向老人简单的介绍了安全知识和使用注意事项,老人对张总说:“现在不但有电,而且很少停电,老伴身体不好,怕热,去年买了台空调,装上什么时候想开,都能启动,这些都是享了共产党的福,多亏了供电部门了……”。泾县像刘贵清这样的单户高投入的用户有五户,他们在“户户通电”工程中都圆了用电的梦想。
“我不要电”
昌桥乡柏山左清华老人是位五保户,当初,供电公司员工到他家为老人架电装灯时,老人出来“阻拦”,他说:“我孤身一个人,没有生活来源,靠乡里和村里救济,买点油盐和小菜,一点田地给别人种换点口粮,接济不上时就到外面讨一点,哪来的钱架电点灯?工作人员向他解释,这是国网公司投入,架电不要钱,像你这种情况,你家的电表,电灯都是公司负担,老人才勉强答应,装好后,老人看着雪亮的电灯,工作人员收拾工具转身要走也没有要钱的意思,这才相信是真的,他拉着工人的手哽咽了,嘴里不停的轻声说:“连水都没喝一口,连水都没喝一口……”。回访中,公司总经理徐荣根,纪委书记孙芝荣来到他家,送上了慰问品,并告诉老人,用电上有什么要求尽管说,如果以后在用电上遇到困难,只要带个信给我们的工作人员马上就有人来给你解决。徐总看到老人生活清贫,孤苦伶仃,自己拿出200元钱递到老人手里,老人接过钱紧紧的攥着徐总的手连声说:“你们真比亲人还亲啊……”。泾县“户户通电”工程绝大多数收益者还是那些孤寡贫困老人,占“户户通电”工程的65%,关心老人,关爱弱势群体本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社会老年化现象日益显现的今天,我们能为这些老人做点事尽点力而倍感宽慰。
“户户通电”工程是国网公司服务“三农”的具体行动,它承担的是一份社会责任,为政府分忧,为百姓造福。回访中的所见所闻,有太多的兴奋和感动,虽然纯从企业的角度来看“户户通电”可能与投入与收益的经营之道相悖,但它创造的社会效益是无法估算的,能为肩负的社会责任尽职,作为电力人感到无尚的光荣和自豪。
王金龙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