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远第二发电有限公司:成长的岁月
2010-04-07 11:28:36 来源:陈忠
A-
A+
电力18讯: 国投靖远第二发电有限公司位于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境内,毗邻黄河、紧依煤田,是一座大型坑口电站,是连接陕、甘、宁、青四省区的电网枢纽、重要电源支撑点和主力电厂,在区域电网中发挥着电能配送“枢纽控制中心、容量交换中心、峰谷平衡中心”的重要作用。现有规模为两台320兆瓦和两台300兆瓦燃煤发电机组。公司自投产以来,投资回报率高,截止2009年5月底,已累计完成发电量488亿千瓦时,为改善甘肃电网水火电比例结构,支援西部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岁月的记忆
70后出生在农村的我,记得小时候煤油灯还是主要的照明用具。当夜幕慢慢的降临,我点亮油灯,继续写着还没有完成的作业。记忆中母亲常用剪刀剪去已经被烧得干裂的煤油灯芯,让灯光变得明亮了许多。奶奶和母亲坐在旁边做针线活,那寂静的夜里,微风犹如一曲沉重而又悠长的歌谣,诉说着它的贫穷与落后。在当时的岁月里,油灯的价值无可置疑,因为它在寒冷的夜晚给一代又一代的村民们带来了温暖与希望。我刚上小学那阵,依稀记得父母总守着收音机认真地听并高兴得探讨,我听到他们说得最多的词是:三中全会。这三中全会政策好啊,门前那块地都包产到户给咱家了,听说还要拉电线修公路呢。
电力体制的改革
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积极进行电力体制改革,推动电力工业持续稳定发展,保障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电力能源的需要。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政企分开、建立市场价格机制、扩大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是电力工业体制改革紧紧锁定的目标。回顾电力工业30年走过的改革路径,经历了集资办电、政企分开、厂网分开等几个关键步骤。每一次改革都是一次生产力的解放,都激发了行业的活力。30年一个庞大的电力巨人,完成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到一个市场为导向的电力体制新格局的重大转变。
如今,在世界500强的名单里可以读到一个个中国重量级能源企业的国家电网、南方电网都名列其中。
2008年3月,国家能源局组建,这是中国能源发展和改革的又一重大事件。改革,带来行业巨变,也为中国人走出能源瓶颈走向现代化幸福美好的生活开启了大门。 旧中国,中国人的生活用能以薪柴和燃煤为主。60年来,我国能源消费数量不断增长,能源结构不断优化。1952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仅0.47亿吨标准煤,1978年达到5.71亿吨标准煤,2008年达到28.5亿吨标准煤。1952-2008年能源消费量年均增长7.6%。这是一个世界电力建设史上绝无仅有的“速度之变”:不到6年的时间,中国电力装机连续实现4亿千瓦、5亿千瓦、6亿千瓦、7亿千瓦、8亿千瓦五次大的标志性跨越。令人惊异的发展速度背后,是中国电力巨人深刻的“体制之变”。 体制改革,就好比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国人民前进的行程。一盏灯,能照亮一个世界,更能照亮心灵的屋子!一盏煤油灯,以微弱的光带给人温暖;一盏电灯,以足够的亮度,送给人间光明。而电力企业,以自身不断的发展壮大,送给千家万户灿烂和辉煌!
靖远二电的创新与发展
靖远二电这盏灯,漫漫征程,凯歌飞扬。三十年来,我们的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作为一名电力员工感受最深的莫过于自己亲身经历甘肃电力的发展与腾飞,尤其是靖远二电的突飞猛进。自1996年靖电二公司投产后,委托甘肃省电力公司承担两台机组的运行管理和燃料采购。2002年1月16日,公司开始独立运营。独立运营后,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公司制定了“在五年内达到国际水平、国内一流,十年内达到国际一流”的总体目标。凭借合资企业灵活高效的管理机制,公司持续开展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从2002年到2008年,先后经历了安全基础年、管理效益年、资源整合年、管理创新年、精细化管理年、质量效益年、全面质量年等发展阶段,实现了持续跨越式发展,培育形成了“每天进步1%”的“日新”企业文化,创造了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靖远管理模式”,成为电力企业现代化管理的标杆,被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审定委员会评为第十二届“国家级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受到业内外的广泛借鉴和学习。截至2009年5月底,前来公司参观学习调研访问靖远管理模式的国内外企业、社团已达500多家6400多人。
靖电二公司通过了“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贯标认证,实现了各项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成功研发了iPRM管理系统和300MW机组提高铭牌出力两项重大科技成果,其中,iPRM管理系统首次实现了ERP在国内发电企业的成功应用,搭建了“靖远管理模式”的运行平台,使员工总体工效提高了40%,公司整体业务流程处理效率提高了50%,被中电联评为“电力信息化标杆企业”,同时该系统荣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并在高新技术领域推广应用;300MW机组提高铭牌出力成果,使公司两台发电机组出力由30万千瓦增加到32万千瓦,为公司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9年2月24日,经国家科技部、财政部、税务总局组成的全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领导小组批准,我公司被认定为2008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这是国投集团第一家,也是全国第一家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火力发电企业。
靖远二电的发展战略
国家电力体制改革综合治理,靖电二公司归属中国国投集团。二电人努力打造环保友好型企业,实现了 “ 三废 ” 达标排放,加大了粉煤灰综合利用,开展烟气脱硫及除尘一体化改造工程等科技环保项目。还有 “走出去”承包外单位的检修、保运战略也在逐步实现。为了最大限度节约厂用电,提高企业综合经济效益,靖远二电在8月份的#7机组A级检修过程中对#7机组两台凝结泵和两台一次风机进行变频技术改造,目前改造工作已取得阶段性进展。届时,将大大地降低发电成本,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增加社会效益。目前,公司正超着“管理卓越的国际一流发电企业”宏伟愿景而努力奋进,“日新”文化及“靖远管理模式”所承载的企业价值观和蕴含的管理精髓,已经和正在影响着国内企业管理思想。
靖远二电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公司领导近期在会议上强调: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我们继续探索和深入实践,要继续深入扎实抓好各项整改工作;要将科学发展观与企业实际相结合,做到学习与实践相互促进,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谋划公司发展的正确思路、促进公司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公司发展的实际能力;各部门要乘着学习实践活动的东风,真抓实干,全力做好2009年工作,努力完成各项经营指标。相信在公司管理团队的科学管理下,在广大员工的辛勤付出下,靖远二电将会焕发出新的生机,为股东创造更多的效益,员工也会得到更多的实惠,靖远二电的明天会更美好新的世纪,
靖远二电的周边效应
地方经济的发展需要稳定的电力支撑,电力行业承担着先行官的角色。随着靖电的日益发展,周边的环境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旱平川,不再是昔日的戈壁滩了,绿化带、稻田、麦田把戈壁滩逐渐染绿,鳞次栉比的楼房,公司开了一家又一家,西北最大的陶瓷建材城也将在这里落户,路也修好了、私家车多了――这里,不再荒凉。
如今,蜿蜒的银线在不断延伸,老百姓的梦想不断变成现实。电无论在城市和农村,无论何时何地,已成为大家日常生活中密不可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佳“伴侣”,电气化村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家家办起了家庭副业加工,信息通过电脑得到及时查询,富裕起来的农民深深感受到电力给他们带来的好处。有位年俞八旬的老大爷说的好:“我这辈子能用电敢都不敢想,现如今我家全部实现了电器化。电就是好,即方便又环保,还是党的富民政策好啊!”
靖远第二发电有限公司
邮编:730919
岁月的记忆
70后出生在农村的我,记得小时候煤油灯还是主要的照明用具。当夜幕慢慢的降临,我点亮油灯,继续写着还没有完成的作业。记忆中母亲常用剪刀剪去已经被烧得干裂的煤油灯芯,让灯光变得明亮了许多。奶奶和母亲坐在旁边做针线活,那寂静的夜里,微风犹如一曲沉重而又悠长的歌谣,诉说着它的贫穷与落后。在当时的岁月里,油灯的价值无可置疑,因为它在寒冷的夜晚给一代又一代的村民们带来了温暖与希望。我刚上小学那阵,依稀记得父母总守着收音机认真地听并高兴得探讨,我听到他们说得最多的词是:三中全会。这三中全会政策好啊,门前那块地都包产到户给咱家了,听说还要拉电线修公路呢。
电力体制的改革
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积极进行电力体制改革,推动电力工业持续稳定发展,保障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电力能源的需要。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政企分开、建立市场价格机制、扩大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是电力工业体制改革紧紧锁定的目标。回顾电力工业30年走过的改革路径,经历了集资办电、政企分开、厂网分开等几个关键步骤。每一次改革都是一次生产力的解放,都激发了行业的活力。30年一个庞大的电力巨人,完成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到一个市场为导向的电力体制新格局的重大转变。
如今,在世界500强的名单里可以读到一个个中国重量级能源企业的国家电网、南方电网都名列其中。
2008年3月,国家能源局组建,这是中国能源发展和改革的又一重大事件。改革,带来行业巨变,也为中国人走出能源瓶颈走向现代化幸福美好的生活开启了大门。 旧中国,中国人的生活用能以薪柴和燃煤为主。60年来,我国能源消费数量不断增长,能源结构不断优化。1952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仅0.47亿吨标准煤,1978年达到5.71亿吨标准煤,2008年达到28.5亿吨标准煤。1952-2008年能源消费量年均增长7.6%。这是一个世界电力建设史上绝无仅有的“速度之变”:不到6年的时间,中国电力装机连续实现4亿千瓦、5亿千瓦、6亿千瓦、7亿千瓦、8亿千瓦五次大的标志性跨越。令人惊异的发展速度背后,是中国电力巨人深刻的“体制之变”。 体制改革,就好比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国人民前进的行程。一盏灯,能照亮一个世界,更能照亮心灵的屋子!一盏煤油灯,以微弱的光带给人温暖;一盏电灯,以足够的亮度,送给人间光明。而电力企业,以自身不断的发展壮大,送给千家万户灿烂和辉煌!
靖远二电的创新与发展
靖远二电这盏灯,漫漫征程,凯歌飞扬。三十年来,我们的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作为一名电力员工感受最深的莫过于自己亲身经历甘肃电力的发展与腾飞,尤其是靖远二电的突飞猛进。自1996年靖电二公司投产后,委托甘肃省电力公司承担两台机组的运行管理和燃料采购。2002年1月16日,公司开始独立运营。独立运营后,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公司制定了“在五年内达到国际水平、国内一流,十年内达到国际一流”的总体目标。凭借合资企业灵活高效的管理机制,公司持续开展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从2002年到2008年,先后经历了安全基础年、管理效益年、资源整合年、管理创新年、精细化管理年、质量效益年、全面质量年等发展阶段,实现了持续跨越式发展,培育形成了“每天进步1%”的“日新”企业文化,创造了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靖远管理模式”,成为电力企业现代化管理的标杆,被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审定委员会评为第十二届“国家级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受到业内外的广泛借鉴和学习。截至2009年5月底,前来公司参观学习调研访问靖远管理模式的国内外企业、社团已达500多家6400多人。
靖电二公司通过了“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贯标认证,实现了各项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成功研发了iPRM管理系统和300MW机组提高铭牌出力两项重大科技成果,其中,iPRM管理系统首次实现了ERP在国内发电企业的成功应用,搭建了“靖远管理模式”的运行平台,使员工总体工效提高了40%,公司整体业务流程处理效率提高了50%,被中电联评为“电力信息化标杆企业”,同时该系统荣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并在高新技术领域推广应用;300MW机组提高铭牌出力成果,使公司两台发电机组出力由30万千瓦增加到32万千瓦,为公司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9年2月24日,经国家科技部、财政部、税务总局组成的全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领导小组批准,我公司被认定为2008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这是国投集团第一家,也是全国第一家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火力发电企业。
靖远二电的发展战略
国家电力体制改革综合治理,靖电二公司归属中国国投集团。二电人努力打造环保友好型企业,实现了 “ 三废 ” 达标排放,加大了粉煤灰综合利用,开展烟气脱硫及除尘一体化改造工程等科技环保项目。还有 “走出去”承包外单位的检修、保运战略也在逐步实现。为了最大限度节约厂用电,提高企业综合经济效益,靖远二电在8月份的#7机组A级检修过程中对#7机组两台凝结泵和两台一次风机进行变频技术改造,目前改造工作已取得阶段性进展。届时,将大大地降低发电成本,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增加社会效益。目前,公司正超着“管理卓越的国际一流发电企业”宏伟愿景而努力奋进,“日新”文化及“靖远管理模式”所承载的企业价值观和蕴含的管理精髓,已经和正在影响着国内企业管理思想。
靖远二电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公司领导近期在会议上强调: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我们继续探索和深入实践,要继续深入扎实抓好各项整改工作;要将科学发展观与企业实际相结合,做到学习与实践相互促进,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谋划公司发展的正确思路、促进公司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公司发展的实际能力;各部门要乘着学习实践活动的东风,真抓实干,全力做好2009年工作,努力完成各项经营指标。相信在公司管理团队的科学管理下,在广大员工的辛勤付出下,靖远二电将会焕发出新的生机,为股东创造更多的效益,员工也会得到更多的实惠,靖远二电的明天会更美好新的世纪,
靖远二电的周边效应
地方经济的发展需要稳定的电力支撑,电力行业承担着先行官的角色。随着靖电的日益发展,周边的环境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旱平川,不再是昔日的戈壁滩了,绿化带、稻田、麦田把戈壁滩逐渐染绿,鳞次栉比的楼房,公司开了一家又一家,西北最大的陶瓷建材城也将在这里落户,路也修好了、私家车多了――这里,不再荒凉。
如今,蜿蜒的银线在不断延伸,老百姓的梦想不断变成现实。电无论在城市和农村,无论何时何地,已成为大家日常生活中密不可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佳“伴侣”,电气化村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家家办起了家庭副业加工,信息通过电脑得到及时查询,富裕起来的农民深深感受到电力给他们带来的好处。有位年俞八旬的老大爷说的好:“我这辈子能用电敢都不敢想,现如今我家全部实现了电器化。电就是好,即方便又环保,还是党的富民政策好啊!”
靖远第二发电有限公司
邮编:730919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