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与雷公试比高――诸暨市供电局做好防雷工作确保电网安全纪实
2009-08-25 10:13:58 来源:
A-
A+
电力18讯: □通讯员 王列刚
我市属丘陵地带,地形复杂,盛夏季节,三天两头都能听到雷声。据省气象局统计,我市去年雷暴日达51天,在全省各县市中名列首位。
一天中可听到一次以上的雷声,就是一个雷暴日。根据年平均雷暴日的多少,雷电活动区分为少雷区、中雷区、多雷区和强雷区,其中一年平均雷暴日在41至90天的地区为多雷区。
电网怕雷电,且电网本身存在强电场,易吸引雷电,一旦击中,往往会断线或跳闸,设备毁坏不说,造成相关区域突然停电,导致该区域经济发展受损、市民生活影响才是主要问题。据历年雷击事故分析,变电所、10千伏绝缘导线、裸导线、35千伏线路等,不同的电力设备在不同的地理位置受雷击的状况与程度均不一样。对此,市供电局因地制宜、对症下药,采取综合防雷措施,今年1至7月,雷击事故率与去年同比下降19.2%,减少直接经济损失近500万元,达到有效、经济防雷目的。
绝缘导线一旦遭雷击,95%以上断线,为此,市供电局在绝缘线路局部多雷区域每间隔一基电杆安装一组带间隙过电压保护器,已安装3000多组,去年至今,安装了保护器的10千伏绝缘线路没有发生一起雷击断线事故。为确保电力设备健康进入雷雨季节,每年6月前,市供电局就对辖区内近1万公里的高低压线路、2万多个台区进行全面消缺,更换缺陷绝缘子及避雷设备等。
同时,由于地形地貌不同,全市总长2700多公里的35千伏线路和10千伏裸导线上,雷击事故并不均衡。通过测算与试验,市供电局寻找出322处雷击事故高发点,相应装上了800多组氧化锌避雷器;对200多基35千伏杆塔进行接地电阻遥测,对其中不符合要求的87基杆塔补强了接地电阻;对62座35千伏以上的变电所,采取过电压保护器、通讯防雷设备等多种避雷装置混合使用的办法防止雷击。
多方努力下,今年1至7月,我市35千伏和10千伏线路遭受雷击跳闸次数同比分别减少40%、30%。
“在雷电袭击时,过电压保护器牺牲了自己,保护了电网,很有‘向我开炮’的英雄气概。”市供电局总工程师杨安民风趣地说,可雷击后故障点查寻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抢修工作。去年以来,市供电局在雷击事故多发地段的35千伏线路上安装了48套避雷器远传监测器。这些避雷器远传监测器,既能减少雷击跳闸次数,又能定期将监测到的避雷器泄漏电流值发送到电脑终端上,实时将避雷器的动作计数值发送回来。这样,运行人员能够实时掌握避雷器的运行状况,对线路上雷区的分布有总体的了解。一旦发生雷击事故,该局可立即从电脑上获得第一手资料,并立即对雷击事故地点进行处理,运行人员再也不必“地毯式”去寻找雷击事故点了。
雷雨季节也是通信自动化设备故障的高发期,从2006年开始,市供电局对通信自动化设备实施防雷技改,给主站和35千伏以上变电所通信自动化系统的交直流电源、信号以及各供电营业所局域网安装上防雷模块。防雷模块接地端能将高电压引入到大地,而不通过远动、通信设备的电源或者信号线。该项目自2007年7月份投入应用以来,共安装近1000组防雷设备,至目前,没有发生过一起因遭受雷击而停用设备的故障,保证了全市电力调度的可靠性。
市供电局积极采取综合防雷措施,增强了电网抵抗雷击灾害的能力,大大降低了雷害程度。据不完全统计,近3年来,尤其是高雷区的线路、变电所等雷击率同比下降10.6%。
来源:诸暨日报
我市属丘陵地带,地形复杂,盛夏季节,三天两头都能听到雷声。据省气象局统计,我市去年雷暴日达51天,在全省各县市中名列首位。
一天中可听到一次以上的雷声,就是一个雷暴日。根据年平均雷暴日的多少,雷电活动区分为少雷区、中雷区、多雷区和强雷区,其中一年平均雷暴日在41至90天的地区为多雷区。
电网怕雷电,且电网本身存在强电场,易吸引雷电,一旦击中,往往会断线或跳闸,设备毁坏不说,造成相关区域突然停电,导致该区域经济发展受损、市民生活影响才是主要问题。据历年雷击事故分析,变电所、10千伏绝缘导线、裸导线、35千伏线路等,不同的电力设备在不同的地理位置受雷击的状况与程度均不一样。对此,市供电局因地制宜、对症下药,采取综合防雷措施,今年1至7月,雷击事故率与去年同比下降19.2%,减少直接经济损失近500万元,达到有效、经济防雷目的。
绝缘导线一旦遭雷击,95%以上断线,为此,市供电局在绝缘线路局部多雷区域每间隔一基电杆安装一组带间隙过电压保护器,已安装3000多组,去年至今,安装了保护器的10千伏绝缘线路没有发生一起雷击断线事故。为确保电力设备健康进入雷雨季节,每年6月前,市供电局就对辖区内近1万公里的高低压线路、2万多个台区进行全面消缺,更换缺陷绝缘子及避雷设备等。
同时,由于地形地貌不同,全市总长2700多公里的35千伏线路和10千伏裸导线上,雷击事故并不均衡。通过测算与试验,市供电局寻找出322处雷击事故高发点,相应装上了800多组氧化锌避雷器;对200多基35千伏杆塔进行接地电阻遥测,对其中不符合要求的87基杆塔补强了接地电阻;对62座35千伏以上的变电所,采取过电压保护器、通讯防雷设备等多种避雷装置混合使用的办法防止雷击。
多方努力下,今年1至7月,我市35千伏和10千伏线路遭受雷击跳闸次数同比分别减少40%、30%。
“在雷电袭击时,过电压保护器牺牲了自己,保护了电网,很有‘向我开炮’的英雄气概。”市供电局总工程师杨安民风趣地说,可雷击后故障点查寻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抢修工作。去年以来,市供电局在雷击事故多发地段的35千伏线路上安装了48套避雷器远传监测器。这些避雷器远传监测器,既能减少雷击跳闸次数,又能定期将监测到的避雷器泄漏电流值发送到电脑终端上,实时将避雷器的动作计数值发送回来。这样,运行人员能够实时掌握避雷器的运行状况,对线路上雷区的分布有总体的了解。一旦发生雷击事故,该局可立即从电脑上获得第一手资料,并立即对雷击事故地点进行处理,运行人员再也不必“地毯式”去寻找雷击事故点了。
雷雨季节也是通信自动化设备故障的高发期,从2006年开始,市供电局对通信自动化设备实施防雷技改,给主站和35千伏以上变电所通信自动化系统的交直流电源、信号以及各供电营业所局域网安装上防雷模块。防雷模块接地端能将高电压引入到大地,而不通过远动、通信设备的电源或者信号线。该项目自2007年7月份投入应用以来,共安装近1000组防雷设备,至目前,没有发生过一起因遭受雷击而停用设备的故障,保证了全市电力调度的可靠性。
市供电局积极采取综合防雷措施,增强了电网抵抗雷击灾害的能力,大大降低了雷害程度。据不完全统计,近3年来,尤其是高雷区的线路、变电所等雷击率同比下降10.6%。
来源:诸暨日报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