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电助力 新海原展翅高飞
2009-06-03 15:54:05 来源:
A-
A+
电力18讯:
施工人员为改造线路安装新绝缘子串。
记者:池长斌
这是有着8年生态移民史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又一移民大动作,这也是自治区成立50年来对县级城区建设作出的最大投入――建县135年的海原县县城将整体搬迁到60千米外的异地。
从2008年5月开始拆迁原住民房,到今年5月,经过一年建设的海原县新址,虽然看上去更像是大工地,但几条主要街道的建成已经展现了新县城规划发展的雏形。
而在县城新址南郊,一座起名为“新海”、寓意为“新海原”的全新110千伏变电站已经建成投运,静候县城客户乔迁新居。
脱困――老县城整体搬迁
位于宁夏宁南山区西部的海原县,干旱少雨、土地贫瘠,素以贫穷甲天下闻名。曾有联合国官员实地考察后得出结论:此地不适于人类居住。
海原经济发展非常滞后。这个管辖面积为全区第二、人口为全区第三的县,GDP值不足全区的1.5%,基本处于全区23个县级建制行政区划倒数位置。
海原县县委书记李学文分析说,海原县的发展有三大制约因素:一是地质结构,县城位于曾经发生我国有史以来死亡人数最多、灾害最为严重的地震断裂带中东段,城市不易建设高大建筑,不易进行大规模开发。
二是水源问题,县城目前可开采利用的水资源仅为200万立方米,并且水位越来越深,地下水越来越少,远远不能满足县城未来发展的需要。
三是交通问题,县城位置偏离主要交通线,是典型的“三不靠”地区。因此,很少有客商愿意到海原投资建厂办企业,使县城难以发挥对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集聚作用。
如何脱困?县城搬迁计划开始浮出水面。2008年6月,民政部批复了《关于海原县人民政府驻地迁移的请示》。自治区50年历史上第一次县城整体搬迁工程开始启动。
新址被确定在位于提黄灌溉区的原固原市黑城镇,这里水源充足、气候适宜,且紧靠交通要道。
支持――供电提前到位
从新区建设动工开始,海原县供电局局长李冰每天的工作路线图便发生了巨大变化。
早晨,他在县城原址的供电局办公楼处理日常事务;中午,再到60千米外的新址荒原上协调供电事宜。每天在黄土高原的风沙中奔波,不足40岁的他已经是一头白发。
新址原来只有为黑城镇供电的一座35千伏变电站,远不能满足新县城的用电需要。新址上空还有两条110千伏线路、两条330千伏线路穿过,对县城搬迁施工造成了一定影响。
所有的供电设施都需要新建或者改造。相比而言,因为行政区域重新划定造成海原县供电范围变更都只是小事了。在新区搬迁之前完成新的县城电网建设,成了海原县供电局的头等大事。
“在新城电网规划建设中,集团化运作起到了关键作用。宁夏电力公司和中卫供电局都给了我们巨大支持,使我们不是孤军作战。”李冰说,“新区电网被当作重点工程,规划启动较早,建设力度大,称得上是神速。”
李冰所说的“神速”,指的是建设新海110千伏输变电工程时的事。这座变电站及配套输出工程从今年2月20日动工,至5月9日投运,工期不足80天。在此期间,新区10千伏配网建设和几条高压线路改造也同时完成。
据悉,该县四大行政机关于5月底率先搬迁新址。海原县副县长、新区管委会主任王学军说:“供电企业的支持,保证了我们的建设进度。”
“新电网已能满足新区所有客户的用电需求,政府要在什么时候搬迁都不成问题。”李冰说。
腾飞――贡献载入史册
自治区主席王正伟说:“要把海原新区打造成精品工程。”海原县政府宣布:要把新区建成宁南山区最亮丽的生态工业城市。
美丽的画卷正在慢慢展开,电网已经准备就绪。根据有关规划,宁夏电力公司为海原县新址制定的配网规划展示了大手笔:新区供电分东区、南区,以10千伏电缆线路为主、架空线路为辅。这为新区的城市美化奠定了基础。
在城市绿化过程中,由于供水工程计划、项目资金未能及时落实,用水困扰着县政府。海原县供电局得知这一情况后,自筹资金、设备,对原供水工程的变压器及供电线路进行了改造,解了绿化用水的燃眉之急。
王学军介绍说:“新区将分为行政文化教育区、商住区和工业区三个功能区。”
截至目前,新区工业园区已有13家企业入驻,其中2008年开工建设3家,今年新开工建设7家,完成投资3000多万元,其他3家企业已完成规划设计,5月份开工建设。
5月中旬采访时记者看到,一家毛纺织品有限公司已完成厂房及围墙地基建设,正在进行围墙砌堵、道路硬化、场地平整及设备安装工作。“年内力争有15家规模以上企业落户新区,其中工业企业5家、建材企业5家、商贸流通企业5家。”王学军说。
“有了供电企业的支持,我们一边建设新区,一边积极招商引资。”憧憬着海原新区的未来,王学文动情了,“海原43万人民不会忘记供电人的贡献,这必将载入史册。”
施工人员为改造线路安装新绝缘子串。
记者:池长斌
这是有着8年生态移民史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又一移民大动作,这也是自治区成立50年来对县级城区建设作出的最大投入――建县135年的海原县县城将整体搬迁到60千米外的异地。
从2008年5月开始拆迁原住民房,到今年5月,经过一年建设的海原县新址,虽然看上去更像是大工地,但几条主要街道的建成已经展现了新县城规划发展的雏形。
而在县城新址南郊,一座起名为“新海”、寓意为“新海原”的全新110千伏变电站已经建成投运,静候县城客户乔迁新居。
脱困――老县城整体搬迁
位于宁夏宁南山区西部的海原县,干旱少雨、土地贫瘠,素以贫穷甲天下闻名。曾有联合国官员实地考察后得出结论:此地不适于人类居住。
海原经济发展非常滞后。这个管辖面积为全区第二、人口为全区第三的县,GDP值不足全区的1.5%,基本处于全区23个县级建制行政区划倒数位置。
海原县县委书记李学文分析说,海原县的发展有三大制约因素:一是地质结构,县城位于曾经发生我国有史以来死亡人数最多、灾害最为严重的地震断裂带中东段,城市不易建设高大建筑,不易进行大规模开发。
二是水源问题,县城目前可开采利用的水资源仅为200万立方米,并且水位越来越深,地下水越来越少,远远不能满足县城未来发展的需要。
三是交通问题,县城位置偏离主要交通线,是典型的“三不靠”地区。因此,很少有客商愿意到海原投资建厂办企业,使县城难以发挥对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集聚作用。
如何脱困?县城搬迁计划开始浮出水面。2008年6月,民政部批复了《关于海原县人民政府驻地迁移的请示》。自治区50年历史上第一次县城整体搬迁工程开始启动。
新址被确定在位于提黄灌溉区的原固原市黑城镇,这里水源充足、气候适宜,且紧靠交通要道。
支持――供电提前到位
从新区建设动工开始,海原县供电局局长李冰每天的工作路线图便发生了巨大变化。
早晨,他在县城原址的供电局办公楼处理日常事务;中午,再到60千米外的新址荒原上协调供电事宜。每天在黄土高原的风沙中奔波,不足40岁的他已经是一头白发。
新址原来只有为黑城镇供电的一座35千伏变电站,远不能满足新县城的用电需要。新址上空还有两条110千伏线路、两条330千伏线路穿过,对县城搬迁施工造成了一定影响。
所有的供电设施都需要新建或者改造。相比而言,因为行政区域重新划定造成海原县供电范围变更都只是小事了。在新区搬迁之前完成新的县城电网建设,成了海原县供电局的头等大事。
“在新城电网规划建设中,集团化运作起到了关键作用。宁夏电力公司和中卫供电局都给了我们巨大支持,使我们不是孤军作战。”李冰说,“新区电网被当作重点工程,规划启动较早,建设力度大,称得上是神速。”
李冰所说的“神速”,指的是建设新海110千伏输变电工程时的事。这座变电站及配套输出工程从今年2月20日动工,至5月9日投运,工期不足80天。在此期间,新区10千伏配网建设和几条高压线路改造也同时完成。
据悉,该县四大行政机关于5月底率先搬迁新址。海原县副县长、新区管委会主任王学军说:“供电企业的支持,保证了我们的建设进度。”
“新电网已能满足新区所有客户的用电需求,政府要在什么时候搬迁都不成问题。”李冰说。
腾飞――贡献载入史册
自治区主席王正伟说:“要把海原新区打造成精品工程。”海原县政府宣布:要把新区建成宁南山区最亮丽的生态工业城市。
美丽的画卷正在慢慢展开,电网已经准备就绪。根据有关规划,宁夏电力公司为海原县新址制定的配网规划展示了大手笔:新区供电分东区、南区,以10千伏电缆线路为主、架空线路为辅。这为新区的城市美化奠定了基础。
在城市绿化过程中,由于供水工程计划、项目资金未能及时落实,用水困扰着县政府。海原县供电局得知这一情况后,自筹资金、设备,对原供水工程的变压器及供电线路进行了改造,解了绿化用水的燃眉之急。
王学军介绍说:“新区将分为行政文化教育区、商住区和工业区三个功能区。”
截至目前,新区工业园区已有13家企业入驻,其中2008年开工建设3家,今年新开工建设7家,完成投资3000多万元,其他3家企业已完成规划设计,5月份开工建设。
5月中旬采访时记者看到,一家毛纺织品有限公司已完成厂房及围墙地基建设,正在进行围墙砌堵、道路硬化、场地平整及设备安装工作。“年内力争有15家规模以上企业落户新区,其中工业企业5家、建材企业5家、商贸流通企业5家。”王学军说。
“有了供电企业的支持,我们一边建设新区,一边积极招商引资。”憧憬着海原新区的未来,王学文动情了,“海原43万人民不会忘记供电人的贡献,这必将载入史册。”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