璀璨黔江 光明使者――黔江供电公司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报道
2009-01-13 17:57:59 来源:
A-
A+
电力18讯:
通讯员 杨再芬 王华松 报道
题记:
火树银花不夜天、霓虹灯彩一条街……如今,夜幕之下的黔城,总是在五彩缤纷的灯光下闪动着时尚。特别是到伫立于三台山顶俯瞰全城,那城市的美和繁华不由你不心生赞叹。要知道,记忆中曾经的黔江城,只是除了解放路的灯光要稍微明亮一点而外,其他地方都是黑黢黢的。如此一来,让人更有时空倒错、恍若隔世之感。尤其是穿城而过的两岸垂柳成行、水中倒映着无限风情的黔江河,见证着黔城一路走来的岁月沧桑,也见证着黔江供电公司服务地方经济、造福一方百姓的骄人业绩。
构筑经济发展“生命线”
2006年1月,黔江遭遇了严重“电荒”,全区范围多次拉闸,这也是自1995年以来黔江10年未遇的大面积拉闸限电。25个镇乡被拉闸,城区限电轮流转。
本着对人民高度负责、对经济健康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黔江供电公司迅速行动起来组织电力供应;同时,公司严格执行保居民生活、保城市重要基础设施建设、保重点单位和限高能耗、限亮化、限一般性生产经营单位用电的“三保三限”原则,科学调度,并全力确保电网安全;更为重要的是,正阳工业园区作为黔江对外招商引资的平台和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此时正处于“筑巢引凤”的关键时期。为了保证其建设正常推进,公司还提出了“再困难也要确保园区供电”的口号……
这,仅仅是黔江供电公司全力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黔江经济呈现出了持续强势发展的喜人局面。有人说:“电力是经济发展的生命线,只有有了充足的电力作为保障,才有经济社会发展可言。”随着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黔江供电公司大力加强电网建设与改造,不断规范内部管理,丰富服务手段,延伸服务内涵,提升服务品牌,保证了辖内企业优质供电,为黔江经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迄今为止,黔江烟厂、黔龙集团、黔龙印务、蓬江食品、博龙食品、恒星生物、重啤黔江20万吨啤酒生产线(在建)、雨润集团黔江200万头生猪屠宰加工项目(在建)等一大批区内支柱和重点企业,都享受着黔江供电公司的优质服务。近年来,黔江供电公司紧紧围绕服务辖区企业和全区经济大发展为主题,积极主动开展工作,在建设坚强电网、服务区域经济、迎战用电高峰等诸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建设渝东南区域性中心城市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直以来,黔江供电公司认真履行央企职责,始终坚持以配合区委、区政府工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为此,公司提出了“电力建设要超前”的口号,加快城乡供配电工程建设和电力基础建设,使城市供电工程水平保持一定时期不落后。
2003年至2006年,黔江供电公司对原县城电网进行了改造,新建了110KV正阳变电站,终结了黔江区电网只有1回110KV进线的局面;2007年,全区实现了4回110KV电源供电,极大的改善了110KV设备的运行状态,大幅提高了110KV网络的供电可靠性;同时,通过对35KV城南变电站至110KV正阳变电站的35KV线路建设,实现了乌牙山、正阳110KV变电站间的35KV线路的联络,极大的改善了黔江主城区的供电可靠性较低的局面;另外,对黔江区35KV网络的供电可靠性也有了较大的提高。
今后,黔江供电公司还将总计投入资金近5000万元,分期完成主城区10KV配网改造项目,计划新建10KV主干线路20KM, LGJ-185导线架设,新建10KV电缆线路10KM,改造20个配变台区低压线路,新建10KV开闭所3个;舟白、正阳组团配网改造项目,计划新建10KV线路架空线路20KM,185mm2架空绝缘导线架设,新建10KV电缆线路12KM,改造舟白新城15个配变台区低压线路,新建10KV开闭所2个;正阳、舟白联络线路项目,新建正阳至舟白10KV手拉手联络线路10KM,240mm2架空绝缘导线架设;青冈园区配网改造项目,计划新建正阳变电站至青冈园区10KV线路20KM,LGJ-185导线架设,改造青冈园区10个配变台区低压线路改造,新建10KV开闭所1个。
在黔江人民的记忆中,一群头戴安全帽、背印“国家电网”的人,架设电网风雨无阻、电力抢修随处可见。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一幕幕生动的画面,一次又一次地展示着黔江电力对社会高度负责的新形象。更为重要的是,他们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电力支持,为黔江经济社会发展构筑起了可靠的“生命线”。如今,良好的电力投资软环境让一个又一个外地投资企业在黔江创业发展、安居壮大。许多客商反映,他们之所以选择到黔江投资,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用电环境良好。
架起农民致富“金桥”
农网改造是黔江供电公司近年来的又一得意之笔,她为黔江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如今“万元户”对于很多人来说,也许是一个早已过时的名词,但对于市级贫困村――黔江区马喇镇高炉村的村民来说,搞上个“万元户”那却是一件不得了的开心事。尤其是在短短1年的时间里就齐刷刷冒出10多个“万元户”,更是让他们觉得“幸福来得太突然”。
高炉村海拔超过1500米,又称高炉盖。由于地理位置十分偏僻、交通不便,曾是出了名的市级贫困村。“2006年12月以前,当地村民一直与代表现代文明的电能无缘,煤油灯是他们照明的唯一工具;电视、电话、电灯更是‘既不可望又不可及’的东西;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极其艰苦。最让山里群众不能忍受的是婚嫁问题。因没能通电,他们的生活与山下相比真可谓是两重天,女儿盼着往山下走,男子娶妻遥无期。”当地一政府工作人员告诉记者,2006年12月初,高炉盖实现全村通电,也为黔江全区的‘户户通电’工程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目前有70%的村民家庭买起了彩电。有了电视,村民的精神生活就丰富了。副镇长王邦国告诉记者,今年首次推行的电烤房,为当地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13个“万元户”的诞生靠的就是电烤房,“除了种植烤烟,基本无其它经济作物可以发展。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一个‘电’字,让高炉盖的人真正看到了致富的希望。”
和高炉盖村民一样踏上了致富路的,还有很多。
自1999年启动农网改造工程以来,全区共计完成“一户一表”改造近10万户,覆盖面达75%,总投资2亿多元。施工期间,烈日下的深沟险壑如同高温熔炉般,施工人员全副武装,在阳光的侵袭和热浪的吞噬之下不下火线;冬天里的山里山外寒风肆虐,施工人员又战严寒、斗风霜,走村入户,确保这项“民心工程”早日竣工。截至目前,投资2亿余元的第一期、第二期全区农网改造工程已全部竣工,共计完成新建和改造10KV线路1013.99公里;新建和改造0.4KV及以下线路6621.54公里;新建和改造配电变压器906台、37060KVA,。农网改造工程结束后,全区城乡居民实现了用电同网同价。如今黔江老百姓说起用电,准会高兴得合不拢嘴:“现在的电灯更亮了,电费却更低了,服务上门了,我们的‘地位’更高了!”
农网改造拉动了内需,促进了黔江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效地启动了农村市场,农村用电量显著增加。“黔江电力为黔江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一位政府官员表示。
“电老虎”变身“电保姆”
“电老虎”的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动辄拉闸断电,这是供电企业曾经留给广大老百姓最深刻的印象。但在黔江,“电老虎”早已不再被人们提起,取而代之的是性情温和、服务周到的“电保姆”。尤其是近几年来,黔江供电公司与黔江区委区政府紧密沟通,共同栽下了诚信供电的“梧桐树”,为招商企业落户黔江加上了一个分量不轻的砝码。而为企业和普通百姓提供快捷、优质的服务,早已成为了他们的“习惯”。
2007年夏天的一个中午,黔城某企业突然停电。这可急坏了公司老总,因为公司当时正在加班加点赶货完成一个订单。生产线突然“罢工”,老总赶忙拨打电力抢修热线话。5分钟后,“国家电网”的小伙子们就火速赶到了现场,并很快恢复供电。“你们真是咱们企业的高级保姆!”看着“罢工”的生产线不过10多分钟就又恢复了工作,这位老总紧紧握着电力抢修人员的双手,久久不肯松开。
“1.25”雪灾发生后,黔江电网遭受了历史上最严重的覆冰灾害,多条重要输电线路发生地线、导线拉断,杆塔变形甚至倒塔事故。仅1月14日至30日,辖内就发生380伏线路倒杆断线14条次,10千伏线路倒杆断线12条次,配电变压器受损4台。整个雪灾期间,公司95598服务热线铃声此起彼伏。电力抢修人员也频频奔走于城里乡下,顾不上零下5摄氏度的严寒,顾不上漫天飞舞的雪花,他们没有周末,没有上下班,24小时严阵以待,以实际行动打好了这场抗严寒保供电的攻坚战,有效确保了辖内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和百姓生活用电,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事后,多位企业负责人无不心生感慨:“是供电公司保住了我们的生产经营,那些衣服上印着‘国家电网’的人,一定是黔城一道最为靓丽的风景!”
采访中记者经历了这样一件小事:2009年1月2日17时30分,正值下班时间。此时,黔城东路一市民给客户服务中心打来报修电话,称家中不明原因停电,要求立即到场抢修。2分钟内,配电抢修班长庞家平立即调派抢修队员赶往报修地点。7分钟时间,抢修人员到达。不到3分钟,故障被成功排除。抢修人员工作完成后,立即向班长汇报工作情况,并向客户征询意见……
在黔江供电公司,所有服务工作都处于这样一种高效、有序的“链式运转”过程之中。他们把来自客户的意见和建议视为对自己工作的促进,在坚持每月明察暗访及专题检查制度的基础上,还专门制定领导值班制,设立意见投诉箱,并特聘社会客户监督员,形成了内外结合、上下联动、激励考核的机制,使服务工作的各个环节,全部显现于广大客户和新闻媒体的监督之下,把服务好不好的“发言权”交给社会。2007年8月,按照市公司的统一部署,公司又全面启动行风建设年活动,并收到显著成效。截至目前,活动期间共受理客户热线电话2100余个,公司均认真进行处理,做到了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
在当好“保姆”的同时,供电公司还启动了围绕市抓项目、促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并积极推行“进攻型”营销方针,主动上门与招商引资客商进行沟通,向企业大力宣传黔江的电力能源优势,深入分析客户的用电结构、消费心理和需求。对业主实行工程前期、在建和售后的“三走访”,及时解决业主提出的各种问题,确保对工程全过程的跟踪服务。通过缩短报批时限、简化办电流程等措施,让有的企业提前投运,提高了他们的经济效益。
责任为先真诚回报社会
近年来,黔江供电公司秉承服务国家、回报社会的需求,大力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积极参与城市共建和各种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尤其在社会公益事业和黔江新农村建设中,通过捐资助学、扶贫济困等方式兑现了企业与地方和谐共处、协调发展的承诺。
尤其是近几年来,公司多次组织对贫困学生的捐助活动,救助失辍学儿童和高中优秀贫困生;开展各类支援救助工作,组织帮困扶贫活动,慰问孤寡老人和弱残妇女儿童;开展公益活动,主动为各类受灾地区捐款捐物。“5・12”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公司积极开展献爱心活动,全体职工共捐款6万余元,全体党员缴纳特殊党费1.2万元;先后为贫困户、烈军属、失学儿童、灾区捐款、物等10余万元。有效增强了职工的社会责任感和帮扶困难群体的意识,履行了企业应有的社会责任,树立了黔江电力的良好形象。
岁月的流逝无声无息,阻挡不了文明之光的光芒四射;空间的转换瞬息万变,遮掩不住黔江电力的神采飞扬。如今,为了全面融入重庆“一圈两翼“的经济战略布署,黔江供电公司正一如既往积极配合地方政府的经济建设规划,为全面实现“200亿黔江、跻身全市20强”而高度负责做好“后勤”工作。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正处于新机遇发展期的黔江电力,必将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携着历史的辉煌与现实的憧憬,奔向新的征程、续写新的华章。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通讯员 杨再芬 王华松 报道
题记:
火树银花不夜天、霓虹灯彩一条街……如今,夜幕之下的黔城,总是在五彩缤纷的灯光下闪动着时尚。特别是到伫立于三台山顶俯瞰全城,那城市的美和繁华不由你不心生赞叹。要知道,记忆中曾经的黔江城,只是除了解放路的灯光要稍微明亮一点而外,其他地方都是黑黢黢的。如此一来,让人更有时空倒错、恍若隔世之感。尤其是穿城而过的两岸垂柳成行、水中倒映着无限风情的黔江河,见证着黔城一路走来的岁月沧桑,也见证着黔江供电公司服务地方经济、造福一方百姓的骄人业绩。
构筑经济发展“生命线”
2006年1月,黔江遭遇了严重“电荒”,全区范围多次拉闸,这也是自1995年以来黔江10年未遇的大面积拉闸限电。25个镇乡被拉闸,城区限电轮流转。
本着对人民高度负责、对经济健康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黔江供电公司迅速行动起来组织电力供应;同时,公司严格执行保居民生活、保城市重要基础设施建设、保重点单位和限高能耗、限亮化、限一般性生产经营单位用电的“三保三限”原则,科学调度,并全力确保电网安全;更为重要的是,正阳工业园区作为黔江对外招商引资的平台和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此时正处于“筑巢引凤”的关键时期。为了保证其建设正常推进,公司还提出了“再困难也要确保园区供电”的口号……
这,仅仅是黔江供电公司全力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黔江经济呈现出了持续强势发展的喜人局面。有人说:“电力是经济发展的生命线,只有有了充足的电力作为保障,才有经济社会发展可言。”随着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黔江供电公司大力加强电网建设与改造,不断规范内部管理,丰富服务手段,延伸服务内涵,提升服务品牌,保证了辖内企业优质供电,为黔江经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迄今为止,黔江烟厂、黔龙集团、黔龙印务、蓬江食品、博龙食品、恒星生物、重啤黔江20万吨啤酒生产线(在建)、雨润集团黔江200万头生猪屠宰加工项目(在建)等一大批区内支柱和重点企业,都享受着黔江供电公司的优质服务。近年来,黔江供电公司紧紧围绕服务辖区企业和全区经济大发展为主题,积极主动开展工作,在建设坚强电网、服务区域经济、迎战用电高峰等诸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建设渝东南区域性中心城市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直以来,黔江供电公司认真履行央企职责,始终坚持以配合区委、区政府工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为此,公司提出了“电力建设要超前”的口号,加快城乡供配电工程建设和电力基础建设,使城市供电工程水平保持一定时期不落后。
2003年至2006年,黔江供电公司对原县城电网进行了改造,新建了110KV正阳变电站,终结了黔江区电网只有1回110KV进线的局面;2007年,全区实现了4回110KV电源供电,极大的改善了110KV设备的运行状态,大幅提高了110KV网络的供电可靠性;同时,通过对35KV城南变电站至110KV正阳变电站的35KV线路建设,实现了乌牙山、正阳110KV变电站间的35KV线路的联络,极大的改善了黔江主城区的供电可靠性较低的局面;另外,对黔江区35KV网络的供电可靠性也有了较大的提高。
今后,黔江供电公司还将总计投入资金近5000万元,分期完成主城区10KV配网改造项目,计划新建10KV主干线路20KM, LGJ-185导线架设,新建10KV电缆线路10KM,改造20个配变台区低压线路,新建10KV开闭所3个;舟白、正阳组团配网改造项目,计划新建10KV线路架空线路20KM,185mm2架空绝缘导线架设,新建10KV电缆线路12KM,改造舟白新城15个配变台区低压线路,新建10KV开闭所2个;正阳、舟白联络线路项目,新建正阳至舟白10KV手拉手联络线路10KM,240mm2架空绝缘导线架设;青冈园区配网改造项目,计划新建正阳变电站至青冈园区10KV线路20KM,LGJ-185导线架设,改造青冈园区10个配变台区低压线路改造,新建10KV开闭所1个。
在黔江人民的记忆中,一群头戴安全帽、背印“国家电网”的人,架设电网风雨无阻、电力抢修随处可见。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一幕幕生动的画面,一次又一次地展示着黔江电力对社会高度负责的新形象。更为重要的是,他们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电力支持,为黔江经济社会发展构筑起了可靠的“生命线”。如今,良好的电力投资软环境让一个又一个外地投资企业在黔江创业发展、安居壮大。许多客商反映,他们之所以选择到黔江投资,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用电环境良好。
架起农民致富“金桥”
农网改造是黔江供电公司近年来的又一得意之笔,她为黔江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如今“万元户”对于很多人来说,也许是一个早已过时的名词,但对于市级贫困村――黔江区马喇镇高炉村的村民来说,搞上个“万元户”那却是一件不得了的开心事。尤其是在短短1年的时间里就齐刷刷冒出10多个“万元户”,更是让他们觉得“幸福来得太突然”。
高炉村海拔超过1500米,又称高炉盖。由于地理位置十分偏僻、交通不便,曾是出了名的市级贫困村。“2006年12月以前,当地村民一直与代表现代文明的电能无缘,煤油灯是他们照明的唯一工具;电视、电话、电灯更是‘既不可望又不可及’的东西;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极其艰苦。最让山里群众不能忍受的是婚嫁问题。因没能通电,他们的生活与山下相比真可谓是两重天,女儿盼着往山下走,男子娶妻遥无期。”当地一政府工作人员告诉记者,2006年12月初,高炉盖实现全村通电,也为黔江全区的‘户户通电’工程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目前有70%的村民家庭买起了彩电。有了电视,村民的精神生活就丰富了。副镇长王邦国告诉记者,今年首次推行的电烤房,为当地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13个“万元户”的诞生靠的就是电烤房,“除了种植烤烟,基本无其它经济作物可以发展。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一个‘电’字,让高炉盖的人真正看到了致富的希望。”
和高炉盖村民一样踏上了致富路的,还有很多。
自1999年启动农网改造工程以来,全区共计完成“一户一表”改造近10万户,覆盖面达75%,总投资2亿多元。施工期间,烈日下的深沟险壑如同高温熔炉般,施工人员全副武装,在阳光的侵袭和热浪的吞噬之下不下火线;冬天里的山里山外寒风肆虐,施工人员又战严寒、斗风霜,走村入户,确保这项“民心工程”早日竣工。截至目前,投资2亿余元的第一期、第二期全区农网改造工程已全部竣工,共计完成新建和改造10KV线路1013.99公里;新建和改造0.4KV及以下线路6621.54公里;新建和改造配电变压器906台、37060KVA,。农网改造工程结束后,全区城乡居民实现了用电同网同价。如今黔江老百姓说起用电,准会高兴得合不拢嘴:“现在的电灯更亮了,电费却更低了,服务上门了,我们的‘地位’更高了!”
农网改造拉动了内需,促进了黔江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效地启动了农村市场,农村用电量显著增加。“黔江电力为黔江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一位政府官员表示。
“电老虎”变身“电保姆”
“电老虎”的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动辄拉闸断电,这是供电企业曾经留给广大老百姓最深刻的印象。但在黔江,“电老虎”早已不再被人们提起,取而代之的是性情温和、服务周到的“电保姆”。尤其是近几年来,黔江供电公司与黔江区委区政府紧密沟通,共同栽下了诚信供电的“梧桐树”,为招商企业落户黔江加上了一个分量不轻的砝码。而为企业和普通百姓提供快捷、优质的服务,早已成为了他们的“习惯”。
2007年夏天的一个中午,黔城某企业突然停电。这可急坏了公司老总,因为公司当时正在加班加点赶货完成一个订单。生产线突然“罢工”,老总赶忙拨打电力抢修热线话。5分钟后,“国家电网”的小伙子们就火速赶到了现场,并很快恢复供电。“你们真是咱们企业的高级保姆!”看着“罢工”的生产线不过10多分钟就又恢复了工作,这位老总紧紧握着电力抢修人员的双手,久久不肯松开。
“1.25”雪灾发生后,黔江电网遭受了历史上最严重的覆冰灾害,多条重要输电线路发生地线、导线拉断,杆塔变形甚至倒塔事故。仅1月14日至30日,辖内就发生380伏线路倒杆断线14条次,10千伏线路倒杆断线12条次,配电变压器受损4台。整个雪灾期间,公司95598服务热线铃声此起彼伏。电力抢修人员也频频奔走于城里乡下,顾不上零下5摄氏度的严寒,顾不上漫天飞舞的雪花,他们没有周末,没有上下班,24小时严阵以待,以实际行动打好了这场抗严寒保供电的攻坚战,有效确保了辖内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和百姓生活用电,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事后,多位企业负责人无不心生感慨:“是供电公司保住了我们的生产经营,那些衣服上印着‘国家电网’的人,一定是黔城一道最为靓丽的风景!”
采访中记者经历了这样一件小事:2009年1月2日17时30分,正值下班时间。此时,黔城东路一市民给客户服务中心打来报修电话,称家中不明原因停电,要求立即到场抢修。2分钟内,配电抢修班长庞家平立即调派抢修队员赶往报修地点。7分钟时间,抢修人员到达。不到3分钟,故障被成功排除。抢修人员工作完成后,立即向班长汇报工作情况,并向客户征询意见……
在黔江供电公司,所有服务工作都处于这样一种高效、有序的“链式运转”过程之中。他们把来自客户的意见和建议视为对自己工作的促进,在坚持每月明察暗访及专题检查制度的基础上,还专门制定领导值班制,设立意见投诉箱,并特聘社会客户监督员,形成了内外结合、上下联动、激励考核的机制,使服务工作的各个环节,全部显现于广大客户和新闻媒体的监督之下,把服务好不好的“发言权”交给社会。2007年8月,按照市公司的统一部署,公司又全面启动行风建设年活动,并收到显著成效。截至目前,活动期间共受理客户热线电话2100余个,公司均认真进行处理,做到了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
在当好“保姆”的同时,供电公司还启动了围绕市抓项目、促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并积极推行“进攻型”营销方针,主动上门与招商引资客商进行沟通,向企业大力宣传黔江的电力能源优势,深入分析客户的用电结构、消费心理和需求。对业主实行工程前期、在建和售后的“三走访”,及时解决业主提出的各种问题,确保对工程全过程的跟踪服务。通过缩短报批时限、简化办电流程等措施,让有的企业提前投运,提高了他们的经济效益。
责任为先真诚回报社会
近年来,黔江供电公司秉承服务国家、回报社会的需求,大力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积极参与城市共建和各种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尤其在社会公益事业和黔江新农村建设中,通过捐资助学、扶贫济困等方式兑现了企业与地方和谐共处、协调发展的承诺。
尤其是近几年来,公司多次组织对贫困学生的捐助活动,救助失辍学儿童和高中优秀贫困生;开展各类支援救助工作,组织帮困扶贫活动,慰问孤寡老人和弱残妇女儿童;开展公益活动,主动为各类受灾地区捐款捐物。“5・12”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公司积极开展献爱心活动,全体职工共捐款6万余元,全体党员缴纳特殊党费1.2万元;先后为贫困户、烈军属、失学儿童、灾区捐款、物等10余万元。有效增强了职工的社会责任感和帮扶困难群体的意识,履行了企业应有的社会责任,树立了黔江电力的良好形象。
岁月的流逝无声无息,阻挡不了文明之光的光芒四射;空间的转换瞬息万变,遮掩不住黔江电力的神采飞扬。如今,为了全面融入重庆“一圈两翼“的经济战略布署,黔江供电公司正一如既往积极配合地方政府的经济建设规划,为全面实现“200亿黔江、跻身全市20强”而高度负责做好“后勤”工作。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正处于新机遇发展期的黔江电力,必将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携着历史的辉煌与现实的憧憬,奔向新的征程、续写新的华章。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