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变中的30年――改革开放30周年宿松电力发展纪实
2008-11-19 14:24:08 来源:
A-
A+
电力18讯:
作者:安徽电力宿松供电公司 王 炯
安徽宿松县地处长江中下游北岸,大别山南麓,是皖鄂赣三省八县结合部,素有“皖西南门户”之称。位于长江经济开发带和大京九经济开发带交汇地区,是安徽省"一线两点"率先开发开放战略布局的重点地区。
乘改革开放之春风,宿松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地区生产总值(GDP),从1978年的1.1亿元,增至2007年的54.44亿元,增长近49.5倍。其资源及区位优势逐渐突显,地方经济建设逐年加大。如今,这座位于皖西南边陲的县城正焕发出无限生机,经济活力呈以腾飞姿态。
在经济繁荣、社会发展中,宿松电力努力践行着“先行官”的诺言,认真履行和承担着社会责任,创造出辉煌成绩。其发展历程的巨变就是这座城市的精彩缩影。
辉煌巨变之电网坚强
――从无变电站到无人值班变电站;从煤油灯到新农村电气化。
电力,在宿松起始于1946年。至1978年,县内仅有两处自发电源点,分别是磷矿电厂,钓鱼台水电站,年发电量不足240万度,仅有2条10千伏线路,全长35公里,尚未与外地联网。电力仅供城关和电厂(站)周边部分地区用电,全县大部分地区是靠煤油灯和蜡烛作为照明。
1979年,宿松地区首座变电站――35千伏城关变建成,太湖(花凉亭)~宿松全长40公里的35千伏线路投运,完成与华东电网联网运行,结束了地方电网孤立运行的历史,使宿松电力事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但由于起步迟,供电能力不能适应本地工业、农业生产的发展需要。宿松电力积极参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将科学的电网规划与建设作为抓电力发展的切入点,不惜投资,逐步建成适应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生活需求的供电网络。1995年实现“村村通电”工程,1998年实现“户户通电”工程。根据国务院的《加快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进行农电体制改革和实现城乡同网同价的工作部署》,宿松于该年底,启动“两改一同价”工程,投入资金1.1亿余元。至2003年底,工程竣工,客户电价明显降低,全县每年可减轻农民负担1500余万元。被老百姓称之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 2006年6月,全县城乡各类用电实现“同网同价”。群众以歌赞唱:电视清晰风扇凉,灯泡夜夜亮堂堂;冰箱空调用得起,农村城市一个样。
新农村电气化建设是继一、二期农网改造和城网改造后的又一惠及民生的重大工程。2007年初,宿松县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全面启动,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宿松电力以主人翁的姿态,负责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工程的规划、设计以及具体实施工作。至2007年底,全县共完成电气化建设投资500余万元。新建配电台区12个,新建高低压线路100余公里,改造农村用电户约9000户。
改革开放30年以来,宿松电力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全力推进电网基础建设,优化电网结构。至2008年上半年,已建220千伏变电所1座,主变压器1台,装机容量150000千伏安。110千伏变电所2座,主变压器4台,装机容量114500千伏安。35千伏变电所11座,主变压器22台,装机容量89250千伏安。10kV配电变压器1801台,总容量为160000千伏安。220千伏线路1条48公里,110千伏3条61公里,35kV线路18条186公里,10kV配电线路72条长1796公里,400伏以下电压等级线路长度6876公里。其中, 35千伏变电所11座,已全部实现综合自动化管理, “遥测、遥信、遥控、遥调、遥视”功能得到实际应用,实现了无人值班规范化管理。县调度全面实现调度自动化管理,调度MIS系统的应用,结束了调度值班人员手写各种纸质记录和调度操作指令的历史。城网全面实现“手拉手”供电,新的电网格局与配备,从基本上解决了近年来随着县域经济快速发展、负荷急剧增长出现的电网“卡脖子”问题,并提高了电网安全运行水平,增强了电网设施抗自然灾害能力,为坚强电网提供了基础支撑。
辉煌巨变之电能优良
――从限电、计划用电到优惠、鼓励用电;从电扇不转,到空调普遍。
改革开放初期,电网基础建设落后,电力供应紧张,实行计划用电。县电量、负荷由市三电办分配指标,用户按指标用电。宿松电网起步迟,用电基数小,1982年被分配的用电指标仅为553万千瓦•时,与实际用电增长相差较大。1995年全年用电指标(含议价电)6000万千瓦•时,限控最大负荷为8600千瓦,而实际用电量达7400万千瓦•时,年平均最大负荷达到13000千瓦。加之,宿松用电量中居民照明用电居多,负荷率和低谷比都达不到电网的要求,也导致上级对宿松限电、停电频繁。据统计1995年全年共限电409条次,计1920小时。给当地人民的生活带来极大不便,也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1997年之后,省电力系统高速发展,供电能力得到空前提高,开始鼓励用户多用电。伴随着大电网供电能力的增强,宿松电力通过电网建设与改造,特别是1998年开始实施的城、农网建(改)工程的建设等,大大提高了自身的供电能力和供电质量,解决了以前线路质量差、故障停电频繁、造成工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的电力供需矛盾。制定了相关鼓励用电的办法以及鼓励客商投资用电的优惠政策,并发文对外公开承诺。
在保障优质高效电能上从改善电压质量和提高供电可靠率入手。近几年,随着农村经济提升和政府惠民政策的落实,农村群众收入明显增加,空调、电饭煲、冰箱等家用电器已逐步普及,农村地区用电负荷增长势头逐年加快。宿松电力本着“细致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组织生产、营销技术人员对电压质量差的台区和线路进行实地调研和检查,精心编制农村配电网改造项目,重点将农网改造不彻底、配变容量小、线路供电半径大以及末端电压低的台区列入整改计划。采取多种措施,结合配网技改、农网完善和标准化台区建设等,统一进行改造,减少重复性投资,切实解决农村用户低电压的难题。从以前电扇不转,到如今的空调普遍,给当地客户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与实惠。2007年,县城供电可靠率达99.967%,农村供电可靠率达99.798 %,综合电压合格率达97.84%。
优质的电能,繁荣的经济,是当地售电量高速增长的主要因素。2007年,售电量达2.2亿千瓦•时,是1978年售电量237万千瓦•时的92.8倍之多。
辉煌巨变之体制完善
――从政企不分到公司化改制;从自由管理到规范化管理。
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宿松县供电所(科级单位)应运而生。后改建为宿松县供电局。2001年,电力管理体制深化改革,改制为省电力公司控股的子公司――宿松供电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宿松供电公司”,成为真正的股份制的国营电力企业。
宿松电力改革致使管理体制的发展创新,促动了管理思路、管理模式、管理措施的与时俱进和不断更新。同时,推动了生产、安全、劳动、财务和后勤等方面管理体系的加强、制度的健全与完善。也推进了以“厂务公开”、民主评议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管理进程。
1991年以前,宿松农电管理体系不顺,区(镇)、乡政府与供电局管理权、责不明。部分农电工专业水平低,行为不规范,管理无规章,导致了“人情电”、“关系电”、“权力电”的现象时有发生,电价混乱,老百姓用电电价居高不下,有的高达2~3元/千瓦•时。一度形成“无电时老百姓盼电,有电时又不敢用电”的现象。
为更好地为农业、农民、农村的经济服务好,农电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2000年下半年,撤销乡(镇)电管站,设立22个供电所。农村用电全部实行一户一表,供电所直接管理到客户。减少了环节,革除了弊端。根据对农电工“三定”要求,经过考试、考评,重新聘任农电工统一管理。2006年8月,成立阳光电力维修工程公司,进一加强对农电工队伍的管理(劳动合同、工资、劳动、社会保险等),协助宿松供电公司对农电工进行培训与考核。从此,农电管理已基本步入良性管理的轨道与规范化的管理道路。
2004年以来, 宿松电力陆续开展供电所、营销班组、生产工区规范化管理的创建工作,也有力地促进了其体制的完善与健康发展。
辉煌巨变之服务优质
――从被动服务到主动服务;从“电老大”到“电保姆”。
优质服务是企业的生命线。不容否认,在计划经济时代,有部分人员总在不经意间便摆出“电老大”的谱子,在老百姓面前讲话大声粗气,面对来办事的群众不主动、摆脸色等现象存在。但近年来,宿松电力随着广泛开展供电”优质服务”活动、规范管理水平、加大员工培训力度等措施出台,新的电力形象在群众中已经树立,“电老大”已被“电保姆”所取代,并逐渐得到公众认可。
供电服务以改从前的“被动”为“主动”。1990年起,宿松电力大力开展“三为”(为农业、为农村、为农民)达标活动,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加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技能。1997年,开展“为人民服务,树行业新风”活动,孚玉电管站并被华东电力集团授予的“为人民服务、树行业新风”示范窗口的光荣称号。2001年,电力体制市场化改革,新的形势、新的问题、新的任务和电网经营企业新的定位,给公司经营、发展和优质服务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此时,“供电社会服务承诺制”在宿松电力系统全面推开,并相继组织开展电力市场整顿和“优质服务年”活动、千人万户走访活动、明查暗访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有力地促进了广大职工自觉执行国家电网公司颁发的《员工守则》、《供电服务“十项承诺”》和《员工服务“十个不准”》等重大规章。提高服务素质,塑造良好的服务形象。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单位和个人枚不胜数。其中客户服务中心在2006年荣获省级“青年文明号”称号。与此同时,宿松供电公司积极组织开展“主人翁责任”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干部职工牢固树立主人翁观念,端正主人翁姿态。2007年将优质服务纳入考核,建立优质服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电网事故应急预案,提高客户满意度。主动沟通客户,赢得理解,积极开展“爱心活动”,对特殊客户提供上门服务。健全和完善“95598”服务热线,扩大服务功能,提高利用率,增强服务快速反应能力。并建立健全行风监督体系,建立服务暗访机制。内聘纪检(监察)员,外聘行风监督员,虚心接受社会各界监督。确保供电服务“十项承诺”兑现率100%。该年在征求客户对电力行业作风评定意见中,满意率达90%以上。并荣获市级“文明单位标兵”和安徽省省委、省政府授予的“第八届安徽省文明单位”称号。
辉煌巨变之责任彰显
――从惠民援助到美化环境;从助推县域经济到诚信纳税;从农电工福利提高到“两奥”保电。
深化改革的今天,认真履行和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应尽的义务。宿松电力在地方履行和承担社会责任方面勇于承担,并将其贯穿于生产、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全过程,为和构建和谐社会作出了特有贡献。
惠民援助:宿松电力在改革创新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心系全县经济平衡发展,情怀群众,积极参与公益事业活动。无论是在“村村通电”还是“户户通电”工程中,对困难村、困难户大量的在政策、金钱、财物等方面进行扶助。在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工程中,2007年已完成投资500余万元,约9000户百姓直接受益。积极参与“希望工程”和“春蕾行动”等爱心活动,帮助失学儿童上学,热心救助孤残老人,给弱势群体排扰解难,为灾区人民和下岗困难职工慷慨解囊等。特别是在2008年的汶川地震中,宿松电力多次捐款献上爱心。环境建设:无论是在美化环境,还是节能减排上,宿松电力始终履行和承担着社会责任,据不完全统计,至2004年,宿松电力在城市的路灯建设中就投入资金200余万元,默默无闻地为这座城市播撒着光明。助推县域经济:1989年后宿松县域经济得到空前发展,宿松磷矿、召立山水泥厂、互益纺织公司的扩建,工业园区的兴建等,从投资到工程实施,宿松电力始终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主动服务到位,先后投入资金430余万元。2006年获得宿松县委、县政府授予的“开发区建设与发展突出贡献奖”。 诚信纳税:资料显示从1978年至2007年,宿松电力缴纳税金近0.3亿元。多次获得县市级“诚信纳税企业”称号,2005年并被安徽省国税局授予“A级纳税信用单位”荣誉。“两奥”保电:2008年为确保迎峰度夏及“两奥”保电任务顺利完成,共投入320万元的资金进行电网改造。在奥运会期间保障了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使客户能够顺利收听收看奥运节目、及时了解奥运动态。农电工福利提高:2006年,通过双向选择与农电工建立劳动关系,实现劳动关系合同化、法制化、规范化;完成在编农电工的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意外伤害保险的办理。
改革开放30年来,宿松电力,紧抓机遇,大胆改革,锐意进取。用诚心与汗水创造了本地电力事业的空前辉煌。为宿松经济社会的前进、为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作出了贡献。回顾过去,放眼未来,宿松电力正沿着精细化管理、标准化建设、规范化运作、集约化发展的道路,向电力现代化、智能化发展方向迈进,为助推宿松经济社会发展在新征程上取得更大的成绩书写新的篇章。
作者:安徽电力宿松供电公司 王 炯
安徽宿松县地处长江中下游北岸,大别山南麓,是皖鄂赣三省八县结合部,素有“皖西南门户”之称。位于长江经济开发带和大京九经济开发带交汇地区,是安徽省"一线两点"率先开发开放战略布局的重点地区。
乘改革开放之春风,宿松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地区生产总值(GDP),从1978年的1.1亿元,增至2007年的54.44亿元,增长近49.5倍。其资源及区位优势逐渐突显,地方经济建设逐年加大。如今,这座位于皖西南边陲的县城正焕发出无限生机,经济活力呈以腾飞姿态。
在经济繁荣、社会发展中,宿松电力努力践行着“先行官”的诺言,认真履行和承担着社会责任,创造出辉煌成绩。其发展历程的巨变就是这座城市的精彩缩影。
辉煌巨变之电网坚强
――从无变电站到无人值班变电站;从煤油灯到新农村电气化。
电力,在宿松起始于1946年。至1978年,县内仅有两处自发电源点,分别是磷矿电厂,钓鱼台水电站,年发电量不足240万度,仅有2条10千伏线路,全长35公里,尚未与外地联网。电力仅供城关和电厂(站)周边部分地区用电,全县大部分地区是靠煤油灯和蜡烛作为照明。
1979年,宿松地区首座变电站――35千伏城关变建成,太湖(花凉亭)~宿松全长40公里的35千伏线路投运,完成与华东电网联网运行,结束了地方电网孤立运行的历史,使宿松电力事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但由于起步迟,供电能力不能适应本地工业、农业生产的发展需要。宿松电力积极参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将科学的电网规划与建设作为抓电力发展的切入点,不惜投资,逐步建成适应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生活需求的供电网络。1995年实现“村村通电”工程,1998年实现“户户通电”工程。根据国务院的《加快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进行农电体制改革和实现城乡同网同价的工作部署》,宿松于该年底,启动“两改一同价”工程,投入资金1.1亿余元。至2003年底,工程竣工,客户电价明显降低,全县每年可减轻农民负担1500余万元。被老百姓称之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 2006年6月,全县城乡各类用电实现“同网同价”。群众以歌赞唱:电视清晰风扇凉,灯泡夜夜亮堂堂;冰箱空调用得起,农村城市一个样。
新农村电气化建设是继一、二期农网改造和城网改造后的又一惠及民生的重大工程。2007年初,宿松县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全面启动,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宿松电力以主人翁的姿态,负责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工程的规划、设计以及具体实施工作。至2007年底,全县共完成电气化建设投资500余万元。新建配电台区12个,新建高低压线路100余公里,改造农村用电户约9000户。
改革开放30年以来,宿松电力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全力推进电网基础建设,优化电网结构。至2008年上半年,已建220千伏变电所1座,主变压器1台,装机容量150000千伏安。110千伏变电所2座,主变压器4台,装机容量114500千伏安。35千伏变电所11座,主变压器22台,装机容量89250千伏安。10kV配电变压器1801台,总容量为160000千伏安。220千伏线路1条48公里,110千伏3条61公里,35kV线路18条186公里,10kV配电线路72条长1796公里,400伏以下电压等级线路长度6876公里。其中, 35千伏变电所11座,已全部实现综合自动化管理, “遥测、遥信、遥控、遥调、遥视”功能得到实际应用,实现了无人值班规范化管理。县调度全面实现调度自动化管理,调度MIS系统的应用,结束了调度值班人员手写各种纸质记录和调度操作指令的历史。城网全面实现“手拉手”供电,新的电网格局与配备,从基本上解决了近年来随着县域经济快速发展、负荷急剧增长出现的电网“卡脖子”问题,并提高了电网安全运行水平,增强了电网设施抗自然灾害能力,为坚强电网提供了基础支撑。
辉煌巨变之电能优良
――从限电、计划用电到优惠、鼓励用电;从电扇不转,到空调普遍。
改革开放初期,电网基础建设落后,电力供应紧张,实行计划用电。县电量、负荷由市三电办分配指标,用户按指标用电。宿松电网起步迟,用电基数小,1982年被分配的用电指标仅为553万千瓦•时,与实际用电增长相差较大。1995年全年用电指标(含议价电)6000万千瓦•时,限控最大负荷为8600千瓦,而实际用电量达7400万千瓦•时,年平均最大负荷达到13000千瓦。加之,宿松用电量中居民照明用电居多,负荷率和低谷比都达不到电网的要求,也导致上级对宿松限电、停电频繁。据统计1995年全年共限电409条次,计1920小时。给当地人民的生活带来极大不便,也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1997年之后,省电力系统高速发展,供电能力得到空前提高,开始鼓励用户多用电。伴随着大电网供电能力的增强,宿松电力通过电网建设与改造,特别是1998年开始实施的城、农网建(改)工程的建设等,大大提高了自身的供电能力和供电质量,解决了以前线路质量差、故障停电频繁、造成工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的电力供需矛盾。制定了相关鼓励用电的办法以及鼓励客商投资用电的优惠政策,并发文对外公开承诺。
在保障优质高效电能上从改善电压质量和提高供电可靠率入手。近几年,随着农村经济提升和政府惠民政策的落实,农村群众收入明显增加,空调、电饭煲、冰箱等家用电器已逐步普及,农村地区用电负荷增长势头逐年加快。宿松电力本着“细致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组织生产、营销技术人员对电压质量差的台区和线路进行实地调研和检查,精心编制农村配电网改造项目,重点将农网改造不彻底、配变容量小、线路供电半径大以及末端电压低的台区列入整改计划。采取多种措施,结合配网技改、农网完善和标准化台区建设等,统一进行改造,减少重复性投资,切实解决农村用户低电压的难题。从以前电扇不转,到如今的空调普遍,给当地客户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与实惠。2007年,县城供电可靠率达99.967%,农村供电可靠率达99.798 %,综合电压合格率达97.84%。
优质的电能,繁荣的经济,是当地售电量高速增长的主要因素。2007年,售电量达2.2亿千瓦•时,是1978年售电量237万千瓦•时的92.8倍之多。
辉煌巨变之体制完善
――从政企不分到公司化改制;从自由管理到规范化管理。
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宿松县供电所(科级单位)应运而生。后改建为宿松县供电局。2001年,电力管理体制深化改革,改制为省电力公司控股的子公司――宿松供电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宿松供电公司”,成为真正的股份制的国营电力企业。
宿松电力改革致使管理体制的发展创新,促动了管理思路、管理模式、管理措施的与时俱进和不断更新。同时,推动了生产、安全、劳动、财务和后勤等方面管理体系的加强、制度的健全与完善。也推进了以“厂务公开”、民主评议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管理进程。
1991年以前,宿松农电管理体系不顺,区(镇)、乡政府与供电局管理权、责不明。部分农电工专业水平低,行为不规范,管理无规章,导致了“人情电”、“关系电”、“权力电”的现象时有发生,电价混乱,老百姓用电电价居高不下,有的高达2~3元/千瓦•时。一度形成“无电时老百姓盼电,有电时又不敢用电”的现象。
为更好地为农业、农民、农村的经济服务好,农电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2000年下半年,撤销乡(镇)电管站,设立22个供电所。农村用电全部实行一户一表,供电所直接管理到客户。减少了环节,革除了弊端。根据对农电工“三定”要求,经过考试、考评,重新聘任农电工统一管理。2006年8月,成立阳光电力维修工程公司,进一加强对农电工队伍的管理(劳动合同、工资、劳动、社会保险等),协助宿松供电公司对农电工进行培训与考核。从此,农电管理已基本步入良性管理的轨道与规范化的管理道路。
2004年以来, 宿松电力陆续开展供电所、营销班组、生产工区规范化管理的创建工作,也有力地促进了其体制的完善与健康发展。
辉煌巨变之服务优质
――从被动服务到主动服务;从“电老大”到“电保姆”。
优质服务是企业的生命线。不容否认,在计划经济时代,有部分人员总在不经意间便摆出“电老大”的谱子,在老百姓面前讲话大声粗气,面对来办事的群众不主动、摆脸色等现象存在。但近年来,宿松电力随着广泛开展供电”优质服务”活动、规范管理水平、加大员工培训力度等措施出台,新的电力形象在群众中已经树立,“电老大”已被“电保姆”所取代,并逐渐得到公众认可。
供电服务以改从前的“被动”为“主动”。1990年起,宿松电力大力开展“三为”(为农业、为农村、为农民)达标活动,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加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技能。1997年,开展“为人民服务,树行业新风”活动,孚玉电管站并被华东电力集团授予的“为人民服务、树行业新风”示范窗口的光荣称号。2001年,电力体制市场化改革,新的形势、新的问题、新的任务和电网经营企业新的定位,给公司经营、发展和优质服务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此时,“供电社会服务承诺制”在宿松电力系统全面推开,并相继组织开展电力市场整顿和“优质服务年”活动、千人万户走访活动、明查暗访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有力地促进了广大职工自觉执行国家电网公司颁发的《员工守则》、《供电服务“十项承诺”》和《员工服务“十个不准”》等重大规章。提高服务素质,塑造良好的服务形象。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单位和个人枚不胜数。其中客户服务中心在2006年荣获省级“青年文明号”称号。与此同时,宿松供电公司积极组织开展“主人翁责任”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干部职工牢固树立主人翁观念,端正主人翁姿态。2007年将优质服务纳入考核,建立优质服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电网事故应急预案,提高客户满意度。主动沟通客户,赢得理解,积极开展“爱心活动”,对特殊客户提供上门服务。健全和完善“95598”服务热线,扩大服务功能,提高利用率,增强服务快速反应能力。并建立健全行风监督体系,建立服务暗访机制。内聘纪检(监察)员,外聘行风监督员,虚心接受社会各界监督。确保供电服务“十项承诺”兑现率100%。该年在征求客户对电力行业作风评定意见中,满意率达90%以上。并荣获市级“文明单位标兵”和安徽省省委、省政府授予的“第八届安徽省文明单位”称号。
辉煌巨变之责任彰显
――从惠民援助到美化环境;从助推县域经济到诚信纳税;从农电工福利提高到“两奥”保电。
深化改革的今天,认真履行和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应尽的义务。宿松电力在地方履行和承担社会责任方面勇于承担,并将其贯穿于生产、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全过程,为和构建和谐社会作出了特有贡献。
惠民援助:宿松电力在改革创新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心系全县经济平衡发展,情怀群众,积极参与公益事业活动。无论是在“村村通电”还是“户户通电”工程中,对困难村、困难户大量的在政策、金钱、财物等方面进行扶助。在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工程中,2007年已完成投资500余万元,约9000户百姓直接受益。积极参与“希望工程”和“春蕾行动”等爱心活动,帮助失学儿童上学,热心救助孤残老人,给弱势群体排扰解难,为灾区人民和下岗困难职工慷慨解囊等。特别是在2008年的汶川地震中,宿松电力多次捐款献上爱心。环境建设:无论是在美化环境,还是节能减排上,宿松电力始终履行和承担着社会责任,据不完全统计,至2004年,宿松电力在城市的路灯建设中就投入资金200余万元,默默无闻地为这座城市播撒着光明。助推县域经济:1989年后宿松县域经济得到空前发展,宿松磷矿、召立山水泥厂、互益纺织公司的扩建,工业园区的兴建等,从投资到工程实施,宿松电力始终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主动服务到位,先后投入资金430余万元。2006年获得宿松县委、县政府授予的“开发区建设与发展突出贡献奖”。 诚信纳税:资料显示从1978年至2007年,宿松电力缴纳税金近0.3亿元。多次获得县市级“诚信纳税企业”称号,2005年并被安徽省国税局授予“A级纳税信用单位”荣誉。“两奥”保电:2008年为确保迎峰度夏及“两奥”保电任务顺利完成,共投入320万元的资金进行电网改造。在奥运会期间保障了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使客户能够顺利收听收看奥运节目、及时了解奥运动态。农电工福利提高:2006年,通过双向选择与农电工建立劳动关系,实现劳动关系合同化、法制化、规范化;完成在编农电工的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意外伤害保险的办理。
改革开放30年来,宿松电力,紧抓机遇,大胆改革,锐意进取。用诚心与汗水创造了本地电力事业的空前辉煌。为宿松经济社会的前进、为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作出了贡献。回顾过去,放眼未来,宿松电力正沿着精细化管理、标准化建设、规范化运作、集约化发展的道路,向电力现代化、智能化发展方向迈进,为助推宿松经济社会发展在新征程上取得更大的成绩书写新的篇章。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