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征程―――鄂尔多斯电力事业三十年发展采记(上)
2008-11-19 17:53:29 来源:
A-
A+
电力18讯: 作者: 张旭 来源: 鄂尔多斯日报
八万七千平方公里、素有“聚宝盆”之称的鄂尔多斯,在改革开放,特别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书写了一部昂扬激越的发展史诗,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中国西部。近年来,鄂尔多斯已经成为继包头、呼和浩特之后引领整个自治区经济快速前进的第三个“火车头”。
无疑,鄂尔多斯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能源的支撑和保障。其中,电力事业的跨越式发展特别引人注目。
30年时光荏苒,30年沧海桑田。30年,也正是鄂尔多斯电力崛起的30年,特别是“十五”、“十一五”之初的高速发展――从地区性孤立运行到地域性省网和跨省电网的发展,以至今天的全国联网――更把鄂尔多斯电力事业强劲地推高到一个崭新的发展时代。
(一)
改革开放之初,我市的电力发展比较缓慢,至上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市电网建设开始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1989年至1997年近十年,是电力工业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期”。鄂尔多斯电力工业凭借国家能源建设战略西移、自治区“煤从空中走”的电力建设东风,抓住地区“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的机遇,走出了建设的困境。截至1997年底,我市已建成110千伏变电站14座,输电线路14条,总长度738.7公里;35千伏变电站35座,输电线路1173.88公里,全市售电量近8亿千瓦时。
进入21世纪,我市电网的发展迎来了又一个崭新的春天。特别是近几年来,承担着电力先行和保障重任的鄂尔多斯电业局,坚持以服务于地方党委、政府工作大局,服务于旗区经济发展,服务于内蒙古电网总体规划,服务于发电企业,服务于广大电力客户为根本宗旨,依托地方经济“井喷式”发展的速度,进行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电网建设。致力于建设“电网输送畅通、资产结构合理、科技装备先进、管理绩效卓越、经营业绩优良、创新能力强大、服务水平优质、员工队伍优秀”的特大型现代一流供电企业,大力发展并建设坚强的大电网,为鄂尔多斯市的经济保持持续高速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电力支撑。
“十五”期间,鄂尔多斯电业局新建220千伏变电站7座,110千伏变电站14座,新增11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1100多公里,新增供电容量234.3万千伏安,增长了7倍。特别是2004年实现了一年内建成投产的输变电工程超过了建国55年来本市电力主网工程的总和,在内蒙古地区率先实现每个旗区均有一个220千伏变电站的目标。鄂尔多斯电力网架结构得到了空前的完善,驾驭大电网的能力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鄂尔多斯电业局紧紧抓住鄂尔多斯市利用丰富的资源,延长产业链条,提升工业产业化水平,提高全市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的良好机遇,结合“十一五”期间以“煤炭、电力、天然气”为重点,大力发展“大煤田、大煤电、大化工、大循环”四大产业体系,继续推行“大基地、大集群、大项目、大循环”建设的规划部署,大踏步加快电网的投资和建设力度步伐,先后投运4项220千伏输变电工程、5项110千伏煤矿双回路供电工程和7项35千伏煤炭综采改造工程的建设任务。
“用户的需求,就是我们行动的命令。”这是该局做大做强市场的一个重要“法宝”。内蒙古博源化工是一家以天然气制造甲醇的大型化工企业,2007年,得知这家企业要进行百万吨产能建设的消息,该局立即组织人员进行勘查和论证后,在距博源化工项目4公里处建设一座220千伏变电站。正当变电站紧锣密鼓的施工之时,传来项目要于今年5月提前投产的消息,可当时还有30多基铁塔和50千米的线路工程未完成,鄂尔多斯电业局紧急动员,全员皆兵齐上阵,仅用了18天就完成了全部工程量,4月15日准时投运。当厂房传出阵阵机器的轰鸣声时,每小时8万千瓦时的售电量也同时“进账”。
到2007年底,该局建成所辖35千伏及以上电压等级变电站126座,地区220千伏变总容量约4350兆伏安,输配电线路总长超过2万公里,地区供电能力达到522万千伏安,已经具备了“大容量、高电压、大机组、高参数”的大电网特征,初步建成了“网架坚强、结构合理、安全可靠、运行灵活、技术先进、经济高效”的现代化电网。鄂尔多斯大电网能力的提升,强劲助推了鄂尔多斯市的经济突飞猛进发展:2007年,鄂尔多斯地区GDP实现1200亿元,增速居全区第一;财政收入突破200亿元大关,稳居全区第一。电力实现了与地方经济的和谐双赢。目前,鄂尔多斯电网基本形成以500千伏为支撑,220千伏为主干,110千伏为辐射的供用电网络格局,全市供电市场占有率达到99.72%,保持了与全市国民经济、电力电量增长同步发展并适度超前的水平,成功实现了电力与地方经济的无缝对接。
2007年11月16日,是鄂尔多斯电业局永载史册的日子,更是鄂尔多斯电力阔步向前发展的新起点:鄂尔多斯电业局售电量首次突破100亿千瓦时大关,日最大负荷突破200万千瓦,日最大供电量突破4600万千瓦时,成为全区电力系统第二个负荷超过200万千瓦、售电量跨越百亿的供电大局。承继2007年的辉煌,2008年上半年,该局售电量再创新高,日最大负荷突破230万千瓦,日最大供电量突破5200万千瓦时。
内蒙古电力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刘锦在2007年初视察鄂尔多斯电业局时指出,该局要在未来几年内实现争当“供电龙头、公司第一”的目标,而当鄂尔多斯电业局顺利实现了2007年历史性跨越之后,刘锦又为该局欣然提笔:“秉和效之道、走卓越之路”。
电网结构的日益完善和供电规模的不断扩大,为拓展电力市场,实现大幅度增供增收创造了先决条件,从而有效引导了地区产业升级、产业延伸、产业多元的格局,支撑了地方煤矿综采改造,加快了地方招商引资,促进了鄂尔多斯市经济增长几年来保持内蒙古自治区的领先地位,特别是为我市打造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变雄厚的资源优势为经济增长点注入了动力。鄂尔多斯电业局也迈入了内蒙古电力公司第一方阵。
(二)
30年前我市农村用电主要用于照明,将电力用于农业灌溉、农副加工、乡镇工业等还显得很遥远。黄河虽然在鄂尔多斯境内蜿蜒700多公里,但是当时许多生活在黄河两岸的人只能望河兴叹,至于电话、电视等标志着现代文明生活的东西在人们印象里还是一个童话。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我市农村牧区电力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1978年,根据全市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农电管理工作开始引起重视。1985年以后,随着农村面貌的改变,乡镇企业迅速崛起,用电量不断增长,全市用电结构有了巨大变化,特别是1998年开始的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彻底解决了农村牧区用电“瓶颈”,推动了乡镇企业的发展,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惠泽了百万农牧民,大大推进了鄂尔多斯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1989年前农业用电占总用电量近50%,到1999年底农业用电量占总用电量仅18.9%,而工业用电量却迅猛扩张,用电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
2007年5月,鄂尔多斯电业局组织实施村(嘎查)通电工程。各旗农电局、相关部门员工迎难而上、连续作战,在70天的时间里,新建10KV配电线路740公里、低压线路495公里,安装配电压器5410KVA,共计134台,工程投资达到4298万元。这项工程惠及我市7个旗、28个嘎查村,至此,鄂尔多斯市行政村(嘎查)、农牧户通电率分别达到100%和95.2%。
对于世世代代居住在农村的人们来说,摆脱贫困过上富裕生活是他们永恒的追求,然而恶劣的自然条件、落后的思想观念,使他们与现代文明之间拉开了巨大的鸿沟,从这一意义上讲,电不仅点亮了他们通往幸福生活的大门,也点燃了他们致富奔小康的激情。
(三)
有了强大的电网,如何保证电网安全生产是供电企业一切工作的命脉所在。对鄂尔多斯电业局来说,掌握这个命脉难度更大。供电范围8万多平方公里,点多、线长、面广,且主设备大多经过丘陵、沙漠和沿河地区,安全风险加大。110千伏、220千伏主干线横跨毛乌素、库布其两大沙漠,每年用于防风固沙的投入就达50多万元,沿河地区的防洪防汛任务十分艰巨,反窃防盗任务繁重。尤其是鄂尔多斯市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电力负荷不断增长和屡创新高,加重了电力设备安全稳定运行的负担,安全风险不断加大。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鄂尔多斯电业局树立大安全意识,大手笔抓安全生产,向安全生产要效益是该局各项管理工作的最强音。鄂尔多斯电业局新一届领导班子在确保公司提出的安全生产“不发生重大人身事故、不发生重大电网事故”两条底线的前提下,果敢地提出了“不发生重大设备损坏事故”的第三条底线。“安全生产没有退路”,鄂尔多斯电业局局长侯生明说。2007年,该局首次在全区电力系统率先设立了安全生产奖励基金,对于及时发现和消除安全隐患的个人进行重奖,极大地调动了广大职工的工作积极性。2008年又将安全专项奖励基金从2007年的200万元增加到300万元,为企业实现安全生产提供雄厚的资金保障。采取“一手压、一手扶”的措施,“压”就是压安全生产的担子和责任,“扶”就是扶大家的前途和利益,加大了对安全生产干部的关心、交流和培训力度,压力和责任逐级传递。以安全监督部门为轴建立安全生产动态预警系统,进行信息整理分析,超前通报安全生产中的薄弱环节,及时预测突出问题,延长了现场控制的纵深度。把安全工作重点放在对运行主设备管理、建输变电工程现场施工管理、大用户自主设备监督管理、用户的安全管理等方面,确保运行设备的安全稳定和各项基建工程如期竣工,防止大用户自主设备对电网主设备造成威胁,有力地推进了实现创建无事故无违章企业的进程。
通过建立健全安全生产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进一步激励了每位员工自觉行为,使员工由被动要安全变为主动要安全,鄂尔多斯电业局加大对各级人员的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特别是生产现场安全生产专业技能培训力度。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用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集中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系统安全教育培训。人力资源培训中心配合各二级单位制定具体周密的培训计划,保证人员、保证学时、保证培训质量,并将每月月末固化为全局的学习日,特邀知名专家、教授为广大职工传授知识,打出了具有本局特色的鄂电大讲堂学习品牌。职工思想和专业素质的快速提升,有力地确保了安全生产的良好局面。
该局狠抓“严、细、实、勤”工作作风的落实,逐级设立了“违章曝光台”,建立了员工违章档案,员工个人安全信用管理逐步规范。防洪防汛和迎峰度夏工作有序推进,圆满完成了重要节日和重大活动的保电任务,以奥运保电为核心,制定下发了奥运保电保安全保稳定工作预案,成立了以党政一把手为组长的奥运保电、反恐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24小时保电保安全保稳定值班和按时汇报应急机制按期启动,组织开展了各级、各类反事故大演习,保电应急处理能力进一步增强,为奥运保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面对几十年不遇的重大险情,连续奋战五昼夜,取得了“3・20”黄河杭锦旗奎素段抗洪抢险保电工作的全面胜利,亮出了“和效鄂电”品牌。打好春秋查检修两大战役是确保电力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保障。该局党政主要领导亲临现场检查指导,工青组织及时现场慰问一线职工,各参战单位相互协调,严格执行 “反三违”、“三措”和现场标准化作业指导书,创新性开展工作,春秋查安排的更加缜密、规范,春秋查检修工作过程也更加顺畅、合理。
截至2008年7月31日,鄂尔多斯电业局未发生重大人身事故、未发生重大电网事故、未发生重大设备损坏事故,电网长周期安全稳定运行1783天。
八万七千平方公里、素有“聚宝盆”之称的鄂尔多斯,在改革开放,特别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书写了一部昂扬激越的发展史诗,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中国西部。近年来,鄂尔多斯已经成为继包头、呼和浩特之后引领整个自治区经济快速前进的第三个“火车头”。
无疑,鄂尔多斯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能源的支撑和保障。其中,电力事业的跨越式发展特别引人注目。
30年时光荏苒,30年沧海桑田。30年,也正是鄂尔多斯电力崛起的30年,特别是“十五”、“十一五”之初的高速发展――从地区性孤立运行到地域性省网和跨省电网的发展,以至今天的全国联网――更把鄂尔多斯电力事业强劲地推高到一个崭新的发展时代。
(一)
改革开放之初,我市的电力发展比较缓慢,至上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市电网建设开始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1989年至1997年近十年,是电力工业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期”。鄂尔多斯电力工业凭借国家能源建设战略西移、自治区“煤从空中走”的电力建设东风,抓住地区“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的机遇,走出了建设的困境。截至1997年底,我市已建成110千伏变电站14座,输电线路14条,总长度738.7公里;35千伏变电站35座,输电线路1173.88公里,全市售电量近8亿千瓦时。
进入21世纪,我市电网的发展迎来了又一个崭新的春天。特别是近几年来,承担着电力先行和保障重任的鄂尔多斯电业局,坚持以服务于地方党委、政府工作大局,服务于旗区经济发展,服务于内蒙古电网总体规划,服务于发电企业,服务于广大电力客户为根本宗旨,依托地方经济“井喷式”发展的速度,进行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电网建设。致力于建设“电网输送畅通、资产结构合理、科技装备先进、管理绩效卓越、经营业绩优良、创新能力强大、服务水平优质、员工队伍优秀”的特大型现代一流供电企业,大力发展并建设坚强的大电网,为鄂尔多斯市的经济保持持续高速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电力支撑。
“十五”期间,鄂尔多斯电业局新建220千伏变电站7座,110千伏变电站14座,新增11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1100多公里,新增供电容量234.3万千伏安,增长了7倍。特别是2004年实现了一年内建成投产的输变电工程超过了建国55年来本市电力主网工程的总和,在内蒙古地区率先实现每个旗区均有一个220千伏变电站的目标。鄂尔多斯电力网架结构得到了空前的完善,驾驭大电网的能力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鄂尔多斯电业局紧紧抓住鄂尔多斯市利用丰富的资源,延长产业链条,提升工业产业化水平,提高全市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的良好机遇,结合“十一五”期间以“煤炭、电力、天然气”为重点,大力发展“大煤田、大煤电、大化工、大循环”四大产业体系,继续推行“大基地、大集群、大项目、大循环”建设的规划部署,大踏步加快电网的投资和建设力度步伐,先后投运4项220千伏输变电工程、5项110千伏煤矿双回路供电工程和7项35千伏煤炭综采改造工程的建设任务。
“用户的需求,就是我们行动的命令。”这是该局做大做强市场的一个重要“法宝”。内蒙古博源化工是一家以天然气制造甲醇的大型化工企业,2007年,得知这家企业要进行百万吨产能建设的消息,该局立即组织人员进行勘查和论证后,在距博源化工项目4公里处建设一座220千伏变电站。正当变电站紧锣密鼓的施工之时,传来项目要于今年5月提前投产的消息,可当时还有30多基铁塔和50千米的线路工程未完成,鄂尔多斯电业局紧急动员,全员皆兵齐上阵,仅用了18天就完成了全部工程量,4月15日准时投运。当厂房传出阵阵机器的轰鸣声时,每小时8万千瓦时的售电量也同时“进账”。
到2007年底,该局建成所辖35千伏及以上电压等级变电站126座,地区220千伏变总容量约4350兆伏安,输配电线路总长超过2万公里,地区供电能力达到522万千伏安,已经具备了“大容量、高电压、大机组、高参数”的大电网特征,初步建成了“网架坚强、结构合理、安全可靠、运行灵活、技术先进、经济高效”的现代化电网。鄂尔多斯大电网能力的提升,强劲助推了鄂尔多斯市的经济突飞猛进发展:2007年,鄂尔多斯地区GDP实现1200亿元,增速居全区第一;财政收入突破200亿元大关,稳居全区第一。电力实现了与地方经济的和谐双赢。目前,鄂尔多斯电网基本形成以500千伏为支撑,220千伏为主干,110千伏为辐射的供用电网络格局,全市供电市场占有率达到99.72%,保持了与全市国民经济、电力电量增长同步发展并适度超前的水平,成功实现了电力与地方经济的无缝对接。
2007年11月16日,是鄂尔多斯电业局永载史册的日子,更是鄂尔多斯电力阔步向前发展的新起点:鄂尔多斯电业局售电量首次突破100亿千瓦时大关,日最大负荷突破200万千瓦,日最大供电量突破4600万千瓦时,成为全区电力系统第二个负荷超过200万千瓦、售电量跨越百亿的供电大局。承继2007年的辉煌,2008年上半年,该局售电量再创新高,日最大负荷突破230万千瓦,日最大供电量突破5200万千瓦时。
内蒙古电力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刘锦在2007年初视察鄂尔多斯电业局时指出,该局要在未来几年内实现争当“供电龙头、公司第一”的目标,而当鄂尔多斯电业局顺利实现了2007年历史性跨越之后,刘锦又为该局欣然提笔:“秉和效之道、走卓越之路”。
电网结构的日益完善和供电规模的不断扩大,为拓展电力市场,实现大幅度增供增收创造了先决条件,从而有效引导了地区产业升级、产业延伸、产业多元的格局,支撑了地方煤矿综采改造,加快了地方招商引资,促进了鄂尔多斯市经济增长几年来保持内蒙古自治区的领先地位,特别是为我市打造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变雄厚的资源优势为经济增长点注入了动力。鄂尔多斯电业局也迈入了内蒙古电力公司第一方阵。
(二)
30年前我市农村用电主要用于照明,将电力用于农业灌溉、农副加工、乡镇工业等还显得很遥远。黄河虽然在鄂尔多斯境内蜿蜒700多公里,但是当时许多生活在黄河两岸的人只能望河兴叹,至于电话、电视等标志着现代文明生活的东西在人们印象里还是一个童话。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我市农村牧区电力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1978年,根据全市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农电管理工作开始引起重视。1985年以后,随着农村面貌的改变,乡镇企业迅速崛起,用电量不断增长,全市用电结构有了巨大变化,特别是1998年开始的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彻底解决了农村牧区用电“瓶颈”,推动了乡镇企业的发展,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惠泽了百万农牧民,大大推进了鄂尔多斯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1989年前农业用电占总用电量近50%,到1999年底农业用电量占总用电量仅18.9%,而工业用电量却迅猛扩张,用电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
2007年5月,鄂尔多斯电业局组织实施村(嘎查)通电工程。各旗农电局、相关部门员工迎难而上、连续作战,在70天的时间里,新建10KV配电线路740公里、低压线路495公里,安装配电压器5410KVA,共计134台,工程投资达到4298万元。这项工程惠及我市7个旗、28个嘎查村,至此,鄂尔多斯市行政村(嘎查)、农牧户通电率分别达到100%和95.2%。
对于世世代代居住在农村的人们来说,摆脱贫困过上富裕生活是他们永恒的追求,然而恶劣的自然条件、落后的思想观念,使他们与现代文明之间拉开了巨大的鸿沟,从这一意义上讲,电不仅点亮了他们通往幸福生活的大门,也点燃了他们致富奔小康的激情。
(三)
有了强大的电网,如何保证电网安全生产是供电企业一切工作的命脉所在。对鄂尔多斯电业局来说,掌握这个命脉难度更大。供电范围8万多平方公里,点多、线长、面广,且主设备大多经过丘陵、沙漠和沿河地区,安全风险加大。110千伏、220千伏主干线横跨毛乌素、库布其两大沙漠,每年用于防风固沙的投入就达50多万元,沿河地区的防洪防汛任务十分艰巨,反窃防盗任务繁重。尤其是鄂尔多斯市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电力负荷不断增长和屡创新高,加重了电力设备安全稳定运行的负担,安全风险不断加大。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鄂尔多斯电业局树立大安全意识,大手笔抓安全生产,向安全生产要效益是该局各项管理工作的最强音。鄂尔多斯电业局新一届领导班子在确保公司提出的安全生产“不发生重大人身事故、不发生重大电网事故”两条底线的前提下,果敢地提出了“不发生重大设备损坏事故”的第三条底线。“安全生产没有退路”,鄂尔多斯电业局局长侯生明说。2007年,该局首次在全区电力系统率先设立了安全生产奖励基金,对于及时发现和消除安全隐患的个人进行重奖,极大地调动了广大职工的工作积极性。2008年又将安全专项奖励基金从2007年的200万元增加到300万元,为企业实现安全生产提供雄厚的资金保障。采取“一手压、一手扶”的措施,“压”就是压安全生产的担子和责任,“扶”就是扶大家的前途和利益,加大了对安全生产干部的关心、交流和培训力度,压力和责任逐级传递。以安全监督部门为轴建立安全生产动态预警系统,进行信息整理分析,超前通报安全生产中的薄弱环节,及时预测突出问题,延长了现场控制的纵深度。把安全工作重点放在对运行主设备管理、建输变电工程现场施工管理、大用户自主设备监督管理、用户的安全管理等方面,确保运行设备的安全稳定和各项基建工程如期竣工,防止大用户自主设备对电网主设备造成威胁,有力地推进了实现创建无事故无违章企业的进程。
通过建立健全安全生产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进一步激励了每位员工自觉行为,使员工由被动要安全变为主动要安全,鄂尔多斯电业局加大对各级人员的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特别是生产现场安全生产专业技能培训力度。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用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集中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系统安全教育培训。人力资源培训中心配合各二级单位制定具体周密的培训计划,保证人员、保证学时、保证培训质量,并将每月月末固化为全局的学习日,特邀知名专家、教授为广大职工传授知识,打出了具有本局特色的鄂电大讲堂学习品牌。职工思想和专业素质的快速提升,有力地确保了安全生产的良好局面。
该局狠抓“严、细、实、勤”工作作风的落实,逐级设立了“违章曝光台”,建立了员工违章档案,员工个人安全信用管理逐步规范。防洪防汛和迎峰度夏工作有序推进,圆满完成了重要节日和重大活动的保电任务,以奥运保电为核心,制定下发了奥运保电保安全保稳定工作预案,成立了以党政一把手为组长的奥运保电、反恐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24小时保电保安全保稳定值班和按时汇报应急机制按期启动,组织开展了各级、各类反事故大演习,保电应急处理能力进一步增强,为奥运保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面对几十年不遇的重大险情,连续奋战五昼夜,取得了“3・20”黄河杭锦旗奎素段抗洪抢险保电工作的全面胜利,亮出了“和效鄂电”品牌。打好春秋查检修两大战役是确保电力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保障。该局党政主要领导亲临现场检查指导,工青组织及时现场慰问一线职工,各参战单位相互协调,严格执行 “反三违”、“三措”和现场标准化作业指导书,创新性开展工作,春秋查安排的更加缜密、规范,春秋查检修工作过程也更加顺畅、合理。
截至2008年7月31日,鄂尔多斯电业局未发生重大人身事故、未发生重大电网事故、未发生重大设备损坏事故,电网长周期安全稳定运行1783天。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