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阳供电帮助沈沟村种烟致富纪实
2008-12-10 14:44:03 来源:
A-
A+
电力18讯:
作者:河南省宜阳县电业局 王朝良
12月8日,走进被国家烟草局命名为烟叶种植示范村――河南省宜阳县沈沟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147座新式炕烟房,红砖绿瓦,整齐划一,成了该村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更引人入胜的是村头那12座漂浮式育苗大棚,尽管室外天寒地冻,大棚内却温暖如春,烟农刘长锁一边整修烟叶育苗池的喷灌系统,一边和我聊起村民们种烟的经历。
沈沟村位于宜阳县高村乡西北部,全村147户,665人,耕地面积2895亩。以前,沈沟村虽不能说是穷山恶水,但因为干旱缺水、贫困落后而远近闻名,有人编了顺口溜这样形容:“泥瓦房,贫困户,十年九旱等救助,光棍扎堆无门路,躺在床上想媳妇”。
刘长锁告诉我们:“10年前,村里开始种烟,由于土地承包、技术落后等原因,烟农不但缺乏资金和技术,而且种植规模也上不去,效益不太好,比种粮食也强不了多少。近年来,随着党的富民政策的落实,当地党委、政府大力实施“金叶”富民工程,坚持走“向科技要发展,向规模要效益”之路。沈沟村积极为烟农调换土地,规划连片种植,千方百计为植烟户争取各项补助资金。为了提高烟叶种植的科技含量,村干部请来省、市著名专家学者到该村举办烟叶技术培训班,向烟农传授种植技术。同时,选用新品种,修建集约化漂浮式育苗大棚,建造气流下降式炕房等,使科学种烟的多项新技术落地生根。尽管如此,因为村里的烟田大多是丘陵坡地,缺水干旱,不能浇灌,烟农们每年力没少出,汗没少流,赚钱却不多,遇到大旱年份,种烟还赔钱搭工夫儿!”
2007年,县烟草局筹资为村里打了一眼机井,因缺乏配套资金,自架的供电线路距离远,导线细,电压低,机井没能很好地发挥作用。2008年春,县电业局了解这一情况,主动实施“农田机井通电”工程,无偿为村里新装了一台30千伏安的配电变压器,并整修改造了通往田间地头的高低 供电线路。机井通了电,浇地不再愁,困扰村民们多年的浇地难题解决后,该村种烟面积迅速增加200多亩。此外,供电职工还架设专线为该村采用电子控温新技术的密集式烤烟炕房供电,使烤烟质量也有了保障,村民们的种烟收入明显提高。
在村委会办公室,村会计杨新生高兴地向我们介绍:“2007年,全村植烟1250亩,售烟收入达185万元,人均收入2782元,也就在这一年,沈沟村被国家烟草局命名为烟叶种植示范村。2008年,全村植烟面积增长到1500亩,全村仅卖烟一项总收入达226万,人均收入3399元。”
在一农家小院前,村民刘电春驾驶着拖拉机正准备下地为烟田起垄扒沟,为明年种烟打基础。谈到今年种烟收入时,他的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有供电部门保姆式的贴心服务,俺们种烟是增产又增收!机井通了电,浇地不再难,炕烟用上电,质量有保障。采用新技术炕烟,只要轻轻一合电闸,抽风、排湿、温度都是自动控制,烤出的烟叶颜色正、质量好,价格比过去高多啦!俺家今年卖烟叶收入大概有2万多元,在村里算是中等收入家庭吧。”。
沈沟村发展烟叶脱贫致富,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幸福生活接踵而来。厨房实现电器化,出门代步摩托车,犁耙耕种拖拉机。有了钱,村民们纷纷盖起新楼房,购买小家电,甚至连空调、电脑也走进了普通百姓家。如今,每当村民们提起这些,感慨万端。于是,有人又新编了这样一段顺口溜:“小楼房,富裕户,家家奔上致富路,住上楼房娶媳妇,群众感谢电保姆”。
作者:河南省宜阳县电业局 王朝良
12月8日,走进被国家烟草局命名为烟叶种植示范村――河南省宜阳县沈沟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147座新式炕烟房,红砖绿瓦,整齐划一,成了该村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更引人入胜的是村头那12座漂浮式育苗大棚,尽管室外天寒地冻,大棚内却温暖如春,烟农刘长锁一边整修烟叶育苗池的喷灌系统,一边和我聊起村民们种烟的经历。
沈沟村位于宜阳县高村乡西北部,全村147户,665人,耕地面积2895亩。以前,沈沟村虽不能说是穷山恶水,但因为干旱缺水、贫困落后而远近闻名,有人编了顺口溜这样形容:“泥瓦房,贫困户,十年九旱等救助,光棍扎堆无门路,躺在床上想媳妇”。
刘长锁告诉我们:“10年前,村里开始种烟,由于土地承包、技术落后等原因,烟农不但缺乏资金和技术,而且种植规模也上不去,效益不太好,比种粮食也强不了多少。近年来,随着党的富民政策的落实,当地党委、政府大力实施“金叶”富民工程,坚持走“向科技要发展,向规模要效益”之路。沈沟村积极为烟农调换土地,规划连片种植,千方百计为植烟户争取各项补助资金。为了提高烟叶种植的科技含量,村干部请来省、市著名专家学者到该村举办烟叶技术培训班,向烟农传授种植技术。同时,选用新品种,修建集约化漂浮式育苗大棚,建造气流下降式炕房等,使科学种烟的多项新技术落地生根。尽管如此,因为村里的烟田大多是丘陵坡地,缺水干旱,不能浇灌,烟农们每年力没少出,汗没少流,赚钱却不多,遇到大旱年份,种烟还赔钱搭工夫儿!”
2007年,县烟草局筹资为村里打了一眼机井,因缺乏配套资金,自架的供电线路距离远,导线细,电压低,机井没能很好地发挥作用。2008年春,县电业局了解这一情况,主动实施“农田机井通电”工程,无偿为村里新装了一台30千伏安的配电变压器,并整修改造了通往田间地头的高低 供电线路。机井通了电,浇地不再愁,困扰村民们多年的浇地难题解决后,该村种烟面积迅速增加200多亩。此外,供电职工还架设专线为该村采用电子控温新技术的密集式烤烟炕房供电,使烤烟质量也有了保障,村民们的种烟收入明显提高。
在村委会办公室,村会计杨新生高兴地向我们介绍:“2007年,全村植烟1250亩,售烟收入达185万元,人均收入2782元,也就在这一年,沈沟村被国家烟草局命名为烟叶种植示范村。2008年,全村植烟面积增长到1500亩,全村仅卖烟一项总收入达226万,人均收入3399元。”
在一农家小院前,村民刘电春驾驶着拖拉机正准备下地为烟田起垄扒沟,为明年种烟打基础。谈到今年种烟收入时,他的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有供电部门保姆式的贴心服务,俺们种烟是增产又增收!机井通了电,浇地不再难,炕烟用上电,质量有保障。采用新技术炕烟,只要轻轻一合电闸,抽风、排湿、温度都是自动控制,烤出的烟叶颜色正、质量好,价格比过去高多啦!俺家今年卖烟叶收入大概有2万多元,在村里算是中等收入家庭吧。”。
沈沟村发展烟叶脱贫致富,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幸福生活接踵而来。厨房实现电器化,出门代步摩托车,犁耙耕种拖拉机。有了钱,村民们纷纷盖起新楼房,购买小家电,甚至连空调、电脑也走进了普通百姓家。如今,每当村民们提起这些,感慨万端。于是,有人又新编了这样一段顺口溜:“小楼房,富裕户,家家奔上致富路,住上楼房娶媳妇,群众感谢电保姆”。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