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电力公司为22万边远山区农牧民送电纪事
2008-11-07 11:14:56 来源:
A-
A+
电力18讯:
族老阿妈周什吉平生第一次享受电灯的光明。
“读了此文令人感动,催人奋进。电力职工弘扬胡锦涛总书记提倡的‘人一之,我十之’的精神,提前实现‘户户通电’工程目标,为促进青海藏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位省委书记的赞语
编者按:“再难,也不能难为农牧民”“成本再高,也要让农牧民享受社会改革发展成果”。青海电力人艰辛地为农牧区架线送电的事迹,十分感人。这是青藏高原“五个特别”(能吃苦、能奉献、能团结、能坚持、能战斗)精神,更是“人一之,我十之”(甚至“人一之,我百之”)民族气概的生动体现。今天,奔向农村发展改革基本目标的新进军,尤其需要我们凭着这种精神气慨去攻坚克难,努力去把广大农村牧区的事情办好。
高原秋寒。海拔4499米鄂拉山雪野漫漫,炊烟袅袅,牛羊收牧。当苍穹泼墨,星月初上,只见温泉、长水、青根河、桑什斗、子科滩数个村点藏族牧户的电灯,一闪一闪,繁星般照亮了沟壑、村路、溪流。电视音响,也从户户帐篷、定居窗棂里直泻夜空……
这是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户户通电”最新一幕。从2006年7月27日这项程工启动青海湖畔迄今,青海近万电力员工以“人一之,我十之”,甚至“人一之,我百之”气概精神,终于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前夕,为48123万户、22.14万无电农牧民送去光明,被亲切誉为“光明使者”。
用国家电网最大限度延伸边远人家,真正实现“户户通电”,全国除西藏外,青海是最后一省。每年仅六七个月施工期,且工地均在海拔3500米以上。走进青海,随处可闻电力员工在千山万水谱写“光明神话”――
玛沁县公司经理王有虎――“当年红军救中国能四渡赤水,今天我们为群众送光明就能四渡黄河!”
2006年,国家电网描绘青海高原“新农村、新电力、新服务”的蓝图,吸引着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电力公司经理王有虎。可是他心里更急:“按照国家和省政府6月纪要,我们可等不到2009年啊!”
在黄河源头摸爬20年的王有虎,长途跋涉甘德县岗龙乡架一条10千伏线路。他们要四次跨越黄河,那立杆架线之艰险,令人瞠目结舌!重载车下了公路,雾撩山腰,悬崖峭壁,身下黄河浪花拍打岩石,还要中转两次,颠簸六七十公里到河边。
“走平原很轻松,可是行走高原,空手也像扛袋面粉气喘吁吁。”那些天,气候喜怒无常,忽而晴空万里,忽而雨雪交加,王有虎笑笑说:“哪天不淋湿衣服?太阳出来,再厚的棉夹克一会儿就干了。”他们运杆子、放线,山陡草滑,10几个人用尼龙绳宝贝似地捆紧杆子,几乎是趴着拽着运到目的地。
“当年红军救中国能四渡赤水,今天我们为群众送光明就能四渡黄河!”王经理告诉记者:“在最艰险的黄河两岸施工,省公司给我们调来海南州、黄南州精兵强将,‘四渡黄河’的神话大伙儿都有。”运一根水泥杆,要往返5小时,一天运三根。运到黄河边,再请有经验的老乡,把拉绳拴在马尾巴上送过对岸。6个人再拉绳子,3天架起一条木筏,大伙靠着木筏的浮力和冲力漂送电杆(见图)。
今年,担负运输的海南州电力公司,六七辆车,每趟往返900公里,从西宁往果洛州运送5.7万根电杆,一根约500公斤,共运2.8万吨。
海北草大阪施工员王炳禄――“望着手机屏幕上白白胖胖的孩子,我真想拦车回趟家。”
架电这几年,大事喜事多,农牧民渴望走出黑夜看世界。而无电户分布之广、居住之分散、工程量之大、时间之紧迫,又创农电建设之最。巍巍祁连山里,散居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2000多无电户。早晚温差大,8月飞雪寻常事,清晨起床,脸盆水都结成了冰。记者曾随施工者颠簸400公里走进野牛沟乡。再往村子住户走,脚下全是电力人新踩出的路。
项目经理郭应举说:“仅一条黑河,我们的线路前前后后跨了33次。河上只有3座简易桥,两座还是危桥,一下雨就被冲垮了。我们除了搭桥,就是绕路,要浪费很多时间和人力。每次运杆运料,就跟打仗一样,和天气抢时间,和对面迎来大货车抢路面,往往‘一杆四转十扛一日运’。”
戴眼镜的年轻人王炳禄,曾在阿柔乡草大阪负责施工。逢人就高兴地说:“9月10日,这里129户牧民就通上电了。”手机没有信号,也没有地方充电,他好几个月没有下山了。有时候也跑到公路边,看着路过汽车心飞回了家。他说:“再难,也不能难为农牧民啊!有时,望着手机屏幕上自个儿白白胖胖的孩子,真想拦车回趟家。离家那会儿孩子刚爬来爬去,妻子打电话说,现在已会走路了。”
像他这样,数百名电力员工,天天青筋暴露、汗如雨下,一直奔走在连绵雪山之间,150个日夜没有人下山。他们大多有幼儿在家。问想不想娃,马上就有人流眼泪了。家,是大家永远的牵挂。
伊克乌兰乡卓卓老人说:“草原日夜亮,感谢党中央。俺就想赶上看千载难逢的北京奥运,看神七载人飞天。”
伊克乌兰,蒙古语是“红色的河”。刚察县这个乡,6个村5000多口人散居青海湖畔,年复一年“日出而牧,日落而息”地生活着。青藏铁路进来了,“户户通电”施工了,72岁的卓卓老人天天放牧,天天来看稀罕景儿。见到施工队长王永琳,老人就说:“我没去过西宁,没去过北京。家里毛主席(像)天天见,就想看看(电视上的)党中央。现在草原日夜亮了,我打心里感谢党中央哩!俺就想赶上看千载难逢的北京奥运,看神七载人飞天!”
户户通电,不仅照亮农牧民屋舍,也照亮了他们致富之路。宁夏村委主任才保家离刚察县城50公里,他家通电后,冰柜、洗衣机、电视、地面接收器、水泵、铡草机一应俱全,每月用电20多度。他感动地说:“过去使用太阳能要看天脸色,牲畜饮水都成问题,羔羊成活率最高七成。这几年,电力兄弟们爬冰卧雪给村民架线送电,生活、生产都现代化了。”
说着,他指着新生的300多牛犊、羊羔乐了:“连我的棚圈都装了摄像头,坐在家里既可防盗,又可以查看产羔儿,成活率几乎百分之百了。四季都吃新鲜肉,打奶、做酥油都用机器,酥油桶成了‘文物’。电费嘛,一月一斤牛毛钱。”
家住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自治县河日恒村的嘎布,自称“成吉思汗的后人”。他家通电不到10个月,充值100元的电卡还未有用完。嘎布滔滔不绝地说:“过去靠太阳照明的屋子亮堂多了,再不用跑几十公里进县城给手机充电了,收牧再晚也不怕点错牛羊了。俺过去听不懂普通话,现在天天听胡锦涛主席、温家宝总理讲话,文化水平也高了!”
灯塔村藏族老人周什吉――“我活了75岁,才知道电灯是圆的。我眼不好,可是电灯能照亮我心里的世界!”
上善若水,大爱无声。尽管国家为青海1个无电乡、313个无电村近5万无电户,先后投入资金10.69亿元。青海电力人,还是主动捐款58万元,专门解决2900多户贫困户、五保户入户材料费。兴海县职工们,为50公里开外的桑什斗村,一连架起70多根电杆,杆距150米,户均投入4万多元,员工们也捐了入户材料费,让困难户用上电。
河卡山麓灯塔村打秀社孤寡阿妈周什吉,20岁来到灯塔村。去年才把旧房翻新房,房檐、室内都接上节能灯和新灯泡,床头还有做饭用的电源插座。这一切,都是张宏伟带领“高原雄鹰”用电服务队操劳的;平时,还有“用电明白人”仁青多杰,早早晚晚照顾她。
通电那天,邻家都来看热闹。周什吉枯皱脸笑成一朵花:“快让我看看灯泡啥样子!”电工周海水拉开开关,她头顶的节能灯把小屋照得雪白。走出门口,屋檐路灯泡也亮了。害了半辈子眼疾的老阿奶,不住嘴儿说:“呀呀(藏语好啊),我活了75岁,才知道电灯是圆的。我眼不好,可这电灯能照亮我心里的世界!”
电杆铁塔屹立千山万壑,丝丝银线赛似五线乐谱,鸣奏新时代农牧人家的光明乐章。青海电网今天延伸5地州市32个县域,覆盖青海42万平方公里。“有了电,黑夜不再漫长。”农牧民们赞誉着,他们把一条条洁白哈达献给“光明使者”,献给身边的“高原雄鹰”。
然而,三年多来,我们身边不少中青年电力人,餐风露宿,缺氧受累,得下难忍的心肝胆脾高原病。尽管如此,员工们再苦再累再病,心里也比抹了菜花蜜还甜。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春风,正为高原儿女鼓起治穷致富的风帆。日臻完善显的“户户通电”工程,为青海建设新农村新牧区、实现城乡一体化架起一道彩虹。省电力公司党委书记魏海平信心百倍地说:“‘青海户户通电’不仅提前一年两个月,节约2亿元,还多通了2000多无电户2万多人,这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结果”。
从山东调来的总经理张书豪更加感慨:“过去烧牛粪,客人去了连口开水也喝不下去。现在,农牧民告别酥油灯,都把通电工程看成‘第二次解放’。也许,国家投入成本一万年也收不回来,我们就是要让农牧民享受社会改革发展的成果,让它为实现农村发展改革基本目标再出一把力!”(人民网西宁2008年11月07日电)
族老阿妈周什吉平生第一次享受电灯的光明。
“读了此文令人感动,催人奋进。电力职工弘扬胡锦涛总书记提倡的‘人一之,我十之’的精神,提前实现‘户户通电’工程目标,为促进青海藏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位省委书记的赞语
编者按:“再难,也不能难为农牧民”“成本再高,也要让农牧民享受社会改革发展成果”。青海电力人艰辛地为农牧区架线送电的事迹,十分感人。这是青藏高原“五个特别”(能吃苦、能奉献、能团结、能坚持、能战斗)精神,更是“人一之,我十之”(甚至“人一之,我百之”)民族气概的生动体现。今天,奔向农村发展改革基本目标的新进军,尤其需要我们凭着这种精神气慨去攻坚克难,努力去把广大农村牧区的事情办好。
高原秋寒。海拔4499米鄂拉山雪野漫漫,炊烟袅袅,牛羊收牧。当苍穹泼墨,星月初上,只见温泉、长水、青根河、桑什斗、子科滩数个村点藏族牧户的电灯,一闪一闪,繁星般照亮了沟壑、村路、溪流。电视音响,也从户户帐篷、定居窗棂里直泻夜空……
这是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户户通电”最新一幕。从2006年7月27日这项程工启动青海湖畔迄今,青海近万电力员工以“人一之,我十之”,甚至“人一之,我百之”气概精神,终于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前夕,为48123万户、22.14万无电农牧民送去光明,被亲切誉为“光明使者”。
用国家电网最大限度延伸边远人家,真正实现“户户通电”,全国除西藏外,青海是最后一省。每年仅六七个月施工期,且工地均在海拔3500米以上。走进青海,随处可闻电力员工在千山万水谱写“光明神话”――
玛沁县公司经理王有虎――“当年红军救中国能四渡赤水,今天我们为群众送光明就能四渡黄河!”
2006年,国家电网描绘青海高原“新农村、新电力、新服务”的蓝图,吸引着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电力公司经理王有虎。可是他心里更急:“按照国家和省政府6月纪要,我们可等不到2009年啊!”
在黄河源头摸爬20年的王有虎,长途跋涉甘德县岗龙乡架一条10千伏线路。他们要四次跨越黄河,那立杆架线之艰险,令人瞠目结舌!重载车下了公路,雾撩山腰,悬崖峭壁,身下黄河浪花拍打岩石,还要中转两次,颠簸六七十公里到河边。
“走平原很轻松,可是行走高原,空手也像扛袋面粉气喘吁吁。”那些天,气候喜怒无常,忽而晴空万里,忽而雨雪交加,王有虎笑笑说:“哪天不淋湿衣服?太阳出来,再厚的棉夹克一会儿就干了。”他们运杆子、放线,山陡草滑,10几个人用尼龙绳宝贝似地捆紧杆子,几乎是趴着拽着运到目的地。
“当年红军救中国能四渡赤水,今天我们为群众送光明就能四渡黄河!”王经理告诉记者:“在最艰险的黄河两岸施工,省公司给我们调来海南州、黄南州精兵强将,‘四渡黄河’的神话大伙儿都有。”运一根水泥杆,要往返5小时,一天运三根。运到黄河边,再请有经验的老乡,把拉绳拴在马尾巴上送过对岸。6个人再拉绳子,3天架起一条木筏,大伙靠着木筏的浮力和冲力漂送电杆(见图)。
今年,担负运输的海南州电力公司,六七辆车,每趟往返900公里,从西宁往果洛州运送5.7万根电杆,一根约500公斤,共运2.8万吨。
海北草大阪施工员王炳禄――“望着手机屏幕上白白胖胖的孩子,我真想拦车回趟家。”
架电这几年,大事喜事多,农牧民渴望走出黑夜看世界。而无电户分布之广、居住之分散、工程量之大、时间之紧迫,又创农电建设之最。巍巍祁连山里,散居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2000多无电户。早晚温差大,8月飞雪寻常事,清晨起床,脸盆水都结成了冰。记者曾随施工者颠簸400公里走进野牛沟乡。再往村子住户走,脚下全是电力人新踩出的路。
项目经理郭应举说:“仅一条黑河,我们的线路前前后后跨了33次。河上只有3座简易桥,两座还是危桥,一下雨就被冲垮了。我们除了搭桥,就是绕路,要浪费很多时间和人力。每次运杆运料,就跟打仗一样,和天气抢时间,和对面迎来大货车抢路面,往往‘一杆四转十扛一日运’。”
戴眼镜的年轻人王炳禄,曾在阿柔乡草大阪负责施工。逢人就高兴地说:“9月10日,这里129户牧民就通上电了。”手机没有信号,也没有地方充电,他好几个月没有下山了。有时候也跑到公路边,看着路过汽车心飞回了家。他说:“再难,也不能难为农牧民啊!有时,望着手机屏幕上自个儿白白胖胖的孩子,真想拦车回趟家。离家那会儿孩子刚爬来爬去,妻子打电话说,现在已会走路了。”
像他这样,数百名电力员工,天天青筋暴露、汗如雨下,一直奔走在连绵雪山之间,150个日夜没有人下山。他们大多有幼儿在家。问想不想娃,马上就有人流眼泪了。家,是大家永远的牵挂。
伊克乌兰乡卓卓老人说:“草原日夜亮,感谢党中央。俺就想赶上看千载难逢的北京奥运,看神七载人飞天。”
伊克乌兰,蒙古语是“红色的河”。刚察县这个乡,6个村5000多口人散居青海湖畔,年复一年“日出而牧,日落而息”地生活着。青藏铁路进来了,“户户通电”施工了,72岁的卓卓老人天天放牧,天天来看稀罕景儿。见到施工队长王永琳,老人就说:“我没去过西宁,没去过北京。家里毛主席(像)天天见,就想看看(电视上的)党中央。现在草原日夜亮了,我打心里感谢党中央哩!俺就想赶上看千载难逢的北京奥运,看神七载人飞天!”
户户通电,不仅照亮农牧民屋舍,也照亮了他们致富之路。宁夏村委主任才保家离刚察县城50公里,他家通电后,冰柜、洗衣机、电视、地面接收器、水泵、铡草机一应俱全,每月用电20多度。他感动地说:“过去使用太阳能要看天脸色,牲畜饮水都成问题,羔羊成活率最高七成。这几年,电力兄弟们爬冰卧雪给村民架线送电,生活、生产都现代化了。”
说着,他指着新生的300多牛犊、羊羔乐了:“连我的棚圈都装了摄像头,坐在家里既可防盗,又可以查看产羔儿,成活率几乎百分之百了。四季都吃新鲜肉,打奶、做酥油都用机器,酥油桶成了‘文物’。电费嘛,一月一斤牛毛钱。”
家住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自治县河日恒村的嘎布,自称“成吉思汗的后人”。他家通电不到10个月,充值100元的电卡还未有用完。嘎布滔滔不绝地说:“过去靠太阳照明的屋子亮堂多了,再不用跑几十公里进县城给手机充电了,收牧再晚也不怕点错牛羊了。俺过去听不懂普通话,现在天天听胡锦涛主席、温家宝总理讲话,文化水平也高了!”
灯塔村藏族老人周什吉――“我活了75岁,才知道电灯是圆的。我眼不好,可是电灯能照亮我心里的世界!”
上善若水,大爱无声。尽管国家为青海1个无电乡、313个无电村近5万无电户,先后投入资金10.69亿元。青海电力人,还是主动捐款58万元,专门解决2900多户贫困户、五保户入户材料费。兴海县职工们,为50公里开外的桑什斗村,一连架起70多根电杆,杆距150米,户均投入4万多元,员工们也捐了入户材料费,让困难户用上电。
河卡山麓灯塔村打秀社孤寡阿妈周什吉,20岁来到灯塔村。去年才把旧房翻新房,房檐、室内都接上节能灯和新灯泡,床头还有做饭用的电源插座。这一切,都是张宏伟带领“高原雄鹰”用电服务队操劳的;平时,还有“用电明白人”仁青多杰,早早晚晚照顾她。
通电那天,邻家都来看热闹。周什吉枯皱脸笑成一朵花:“快让我看看灯泡啥样子!”电工周海水拉开开关,她头顶的节能灯把小屋照得雪白。走出门口,屋檐路灯泡也亮了。害了半辈子眼疾的老阿奶,不住嘴儿说:“呀呀(藏语好啊),我活了75岁,才知道电灯是圆的。我眼不好,可这电灯能照亮我心里的世界!”
电杆铁塔屹立千山万壑,丝丝银线赛似五线乐谱,鸣奏新时代农牧人家的光明乐章。青海电网今天延伸5地州市32个县域,覆盖青海42万平方公里。“有了电,黑夜不再漫长。”农牧民们赞誉着,他们把一条条洁白哈达献给“光明使者”,献给身边的“高原雄鹰”。
然而,三年多来,我们身边不少中青年电力人,餐风露宿,缺氧受累,得下难忍的心肝胆脾高原病。尽管如此,员工们再苦再累再病,心里也比抹了菜花蜜还甜。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春风,正为高原儿女鼓起治穷致富的风帆。日臻完善显的“户户通电”工程,为青海建设新农村新牧区、实现城乡一体化架起一道彩虹。省电力公司党委书记魏海平信心百倍地说:“‘青海户户通电’不仅提前一年两个月,节约2亿元,还多通了2000多无电户2万多人,这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结果”。
从山东调来的总经理张书豪更加感慨:“过去烧牛粪,客人去了连口开水也喝不下去。现在,农牧民告别酥油灯,都把通电工程看成‘第二次解放’。也许,国家投入成本一万年也收不回来,我们就是要让农牧民享受社会改革发展的成果,让它为实现农村发展改革基本目标再出一把力!”(人民网西宁2008年11月07日电)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