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电力公司建成售电侧电能量信息采集一体化平台
2008-04-16 10:44:34 来源:
A-
A+
电力18讯: 2007年底,江苏省电力公司建成售电侧电能量信息采集一体化平台,并实现了与购、供两侧电能量信息的集成。专家认为,这一重大科技创新项目成果填补了国内外同一领域空白,电网企业营销工作因此实现了从经验型到智能型的大跨越。
2008年春节,家住常州浦南新村40幢丙502室的李林甫收到了江苏常州供电公司寄来的一份“温馨账单”。账单不仅用数字和图示清晰地反映出李先生家2007年下半年峰谷时段用电情况,在“用电量分析”一栏中还有这样一段话:“您在该时间段内峰谷用电量比例为:45:55,……由于您合理用电,少支出电费455元。希望您能继续合理安排,增加低谷时段的用电,使您从峰谷电价政策中享受到更多的优惠!”
江苏公司营销部沈建新主任向记者介绍说,从2007年下半年起,通过“电能量信息采集与运行管理系统”的研究和应用,实时远程监控全省电力客户用电情况,指导全社会有序用电和居民客户科学节约用电,使全省2785万客户从中受益。
破茧成蝶
江苏是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发源地”。经过多年实践,江苏电网已建成了多个售电侧电能量采集系统。如何对多个分散的电能量采集系统集成应用,进而全面提升电力需求侧管理的技术支持能力?2007年1月,国家电网公司刘振亚总经理与总经理费圣英签订了“电能量信息采集与运行管理系统研究与应用”重大科技创新专项责任状,标志着寻求“建立售电侧信息采集一体化平台”这一深化需求侧管理的难题将再次由江苏公司来破解。
开辟新路的历程总是艰难的。目前,多数发达国家的售电侧电能信息采集只针对部分用电对象,分散建设了一些采集、应用功能单一的系统,组网模式单一。国内电力企业的各类售电侧采集系统也一直处于分散建设状态,没有覆盖所有售电侧采集对象,也未能实现与购、供侧采集系统的集成,且缺乏全面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
面对这一情况,公司副总经理冯军亲任项目组组长,并明确以“全面覆盖用电客户”为项目重点突破方向,将项目内容细化为采集设备的标准及规范制定、通讯组网方式设计、一体化采集平台的研究与开发、典型应用系统建设研究四个部分,每部分工作都排定了详细的时间进度。
万事开头难。系统要建立,标准应先行,这也是项目开发中最大的难点。项目组成员虽然拥有较多的运行经验,仍本着“一切从零开始”的心态,他们多次赴浙江、广东等地“取经”。面对急需完善的众多标准,项目组层层细化分工,责任落实到人头。经过4个月不分昼夜的紧张工作、数十次专家讨论,最终建立了涵盖现场各类采集终端、一体化平台、系统运行管理等各方面,国内首个完整、全面的售电侧电能量采集标准规范体系。
接下来的“一体化平台”的建立,不是简单的对已有系统的整合,而是重新设计、重新开发。当时有两种设计选择:一种是沿用原有系统,通过各种接口实现整合应用,另一种是对现有系统进行全面升级改造,按照国网营销业务标准化设计的要求,做到售电侧电能信息采集与应用一体化。后者对平台设计、开发时间和质量的要求更高。“要做就做最好。”冯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于是,按照继承、整合、发展的设计思路,50余名技术精英进行了历时3个半月的封闭开发,终于在规定时间内拿出了一套完整的设计方案,为项目后续开发打牢了基础。
解密平台
“电能信息采集与运行管理系统”实现了电力销售各个环节电能信息一体化的采集、监控、集成和综合应用。国家电网公司营销部副主任胡江溢认为,这套系统为SG186工程提供了基础数据,为用户和电网企业架起了沟通的桥梁,是电力营销工作从经验型到智能型发展的标志性项目。
该系统是如何实现一体化运作的?营销部人员向记者作了详细解释。设备上,这套系统涵盖了各种类型的终端设备;通讯上,因为优化了230兆赫兹无线专网,系统的数据通讯能力提高了3倍,同时还实现了不同通讯信道在同一平台上的集成;功能上,这套系统实现了对售电侧所有客户的电能量信息采集,实现了与购、供、售侧电能量数据集成,实现了预购电管理、有序用电管理、线损分析、客户增值服务等高级应用功能。
标准的制定是系统建立的难点,省公司已顺利攻克了这一难题,但此标准是否会在电力行业内产生冲突?对此,省公司营销部专业人员解释说,研发人员对此作了充分考虑,及时跟踪电力行业电测量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织开展的“电能量信息采集与管理系统系列标准”的制定工作。经过沟通,目前项目组研究和制定的标准与电力行业标委会正在组织制定的“电能信息采集与管理系统系列标准”,在体系结构、功能和技术参数上保持了良好的一致性。同时,项目组密切追踪国网公司营销业务应用标准化设计工作,及时调整电能量信息采集与运行管理系统软件的设计,确保了项目开发的系统与国网公司营销业务应用标准化设计要求保持一致。
整合不同规约、不同通讯方式的采集终端设备,也
2008年春节,家住常州浦南新村40幢丙502室的李林甫收到了江苏常州供电公司寄来的一份“温馨账单”。账单不仅用数字和图示清晰地反映出李先生家2007年下半年峰谷时段用电情况,在“用电量分析”一栏中还有这样一段话:“您在该时间段内峰谷用电量比例为:45:55,……由于您合理用电,少支出电费455元。希望您能继续合理安排,增加低谷时段的用电,使您从峰谷电价政策中享受到更多的优惠!”
江苏公司营销部沈建新主任向记者介绍说,从2007年下半年起,通过“电能量信息采集与运行管理系统”的研究和应用,实时远程监控全省电力客户用电情况,指导全社会有序用电和居民客户科学节约用电,使全省2785万客户从中受益。
破茧成蝶
江苏是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发源地”。经过多年实践,江苏电网已建成了多个售电侧电能量采集系统。如何对多个分散的电能量采集系统集成应用,进而全面提升电力需求侧管理的技术支持能力?2007年1月,国家电网公司刘振亚总经理与总经理费圣英签订了“电能量信息采集与运行管理系统研究与应用”重大科技创新专项责任状,标志着寻求“建立售电侧信息采集一体化平台”这一深化需求侧管理的难题将再次由江苏公司来破解。
开辟新路的历程总是艰难的。目前,多数发达国家的售电侧电能信息采集只针对部分用电对象,分散建设了一些采集、应用功能单一的系统,组网模式单一。国内电力企业的各类售电侧采集系统也一直处于分散建设状态,没有覆盖所有售电侧采集对象,也未能实现与购、供侧采集系统的集成,且缺乏全面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
面对这一情况,公司副总经理冯军亲任项目组组长,并明确以“全面覆盖用电客户”为项目重点突破方向,将项目内容细化为采集设备的标准及规范制定、通讯组网方式设计、一体化采集平台的研究与开发、典型应用系统建设研究四个部分,每部分工作都排定了详细的时间进度。
万事开头难。系统要建立,标准应先行,这也是项目开发中最大的难点。项目组成员虽然拥有较多的运行经验,仍本着“一切从零开始”的心态,他们多次赴浙江、广东等地“取经”。面对急需完善的众多标准,项目组层层细化分工,责任落实到人头。经过4个月不分昼夜的紧张工作、数十次专家讨论,最终建立了涵盖现场各类采集终端、一体化平台、系统运行管理等各方面,国内首个完整、全面的售电侧电能量采集标准规范体系。
接下来的“一体化平台”的建立,不是简单的对已有系统的整合,而是重新设计、重新开发。当时有两种设计选择:一种是沿用原有系统,通过各种接口实现整合应用,另一种是对现有系统进行全面升级改造,按照国网营销业务标准化设计的要求,做到售电侧电能信息采集与应用一体化。后者对平台设计、开发时间和质量的要求更高。“要做就做最好。”冯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于是,按照继承、整合、发展的设计思路,50余名技术精英进行了历时3个半月的封闭开发,终于在规定时间内拿出了一套完整的设计方案,为项目后续开发打牢了基础。
解密平台
“电能信息采集与运行管理系统”实现了电力销售各个环节电能信息一体化的采集、监控、集成和综合应用。国家电网公司营销部副主任胡江溢认为,这套系统为SG186工程提供了基础数据,为用户和电网企业架起了沟通的桥梁,是电力营销工作从经验型到智能型发展的标志性项目。
该系统是如何实现一体化运作的?营销部人员向记者作了详细解释。设备上,这套系统涵盖了各种类型的终端设备;通讯上,因为优化了230兆赫兹无线专网,系统的数据通讯能力提高了3倍,同时还实现了不同通讯信道在同一平台上的集成;功能上,这套系统实现了对售电侧所有客户的电能量信息采集,实现了与购、供、售侧电能量数据集成,实现了预购电管理、有序用电管理、线损分析、客户增值服务等高级应用功能。
标准的制定是系统建立的难点,省公司已顺利攻克了这一难题,但此标准是否会在电力行业内产生冲突?对此,省公司营销部专业人员解释说,研发人员对此作了充分考虑,及时跟踪电力行业电测量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织开展的“电能量信息采集与管理系统系列标准”的制定工作。经过沟通,目前项目组研究和制定的标准与电力行业标委会正在组织制定的“电能信息采集与管理系统系列标准”,在体系结构、功能和技术参数上保持了良好的一致性。同时,项目组密切追踪国网公司营销业务应用标准化设计工作,及时调整电能量信息采集与运行管理系统软件的设计,确保了项目开发的系统与国网公司营销业务应用标准化设计要求保持一致。
整合不同规约、不同通讯方式的采集终端设备,也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