鏖战70天 吉林电力公司信息工程改造纪实
2007-09-20 09:55:24 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
A-
A+
电力18讯: 喧嚣的风扇轰鸣,四处洋溢的粉尘,扑面而来的热浪,体交叉作业的场面――灯火通明中,几台电风扇卯足了劲将冷气吹向机柜里的设备,而或站或蹲在它身边正在进行倒线的工作人员却已经是满头大汗。这,是发生在省公司信息机房改造工程现场的一幕;这,只是这些员工奋战七十个日夜里最平常的瞬间。
一次必须进行的全新的改造
没有人为他们记录言行,更没有人为他们庆功喝彩。有的,只是领导的督促和9月30日前完工的军令状。
“省公司领导非常重视这次信息机房改造工作,董恩伏总工程师多次亲临现场视察,认真询问每一个步骤,并强调改造工作中要全力保证系统安全运行,保证正常生产、办公需要。这次改造是对吉林省电力系统信息工作的一次机遇,也是一次挑战,也是适应未来发展必须进行的工作。通信分公司领导也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全面协调,为改造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了资金、技术、安全、后勤及人员等各个方面的保障,使改造工作始终得以顺利实施。”在工作现场的吉林省公司通信分公司副总工程师王华对记者说。
吉林省公司信息机房是吉林省电力系统广域信息网络、本地局域网络、会议电视系统的核心,运行着财务、营销、GIS、办公自动化、人力资源及其它各种信息业务的服务器,并且还是吉林省电力系统数据存储备份的中心,担负着保障全省电力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任务。但随着业务的不断发展,现有机房条件已经不能满足现在及未来业务发展的需求。现有信息机房建设时间比较早,随着设备的不断增加,建设质量和设备配备上与现在业务需求相差很多,部分资源已严重不足,而且机房的墙面、天棚部分已严重变形、并且电源、空调系统能力不足且设备老化,急需对信息机房进行改造。为适应现代化企业的需求,也为了信息系统更加安全稳定的运行,自2007年6月起,吉林省公司开始对信息机房按照《国家电网公司信息机房设备及建设规范》中A类信息机房的标准进行设计,并参照相应的国家标准进行全面改造。
没有下班概念的一群人
他们很忙,忙到无暇停下来喝一口水;他们的时间很宝贵,宝贵到面对记者的话筒还要不时的与身边的同事交流着工作。这就是记者第一次跨进省公司信息机房改造现场的印象。
应该说,为了这次改造,吉林省公司的先期准备工作是很充分的。在资金上,一次性投入600多万,同国内外知名的信息设备生产公司进行了联系。在人员上,抽调了各岗位的骨干,主管信息工作的领导更是亲自带头设计、审定了最后的改造方案,到后来甚至把工程现场当成了自己的办公室。但由于种种客观原因,工程进行中,还是出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
吉林省公司信息机房承担了全省电力系统信息的处理、中转,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这就在客观上要求改造不能在信息高峰时进行,而只能选择信息量比较低的时间段进行。于是,为了保证不影响日常工作的进行,所有的改造都变成了夜以继日的奋战,而加班也就成为了所有参与工程改造人员最平常的事情。白天,他们尽量进行一些不影响主设备运行的工作,一到夜晚,繁重的工作便真正开始了。
“加班,那是常有的事情,有一次我们从白天连着干到了第二天早上,别人上班我们在上班,别人下班我们还在加班,别上再上班,我们依然在工作。”参加此次改造工作的技术员小刘笑着说。
这次改造,有很多核心设备体积很大,无法通过电梯或楼梯直接运送,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进入位于吉林省公司二楼的信息机房就成了一个难题。后来,还是一个参与改造的技术人员想出了办法,在二楼楼梯扶手上横放在一根铁棍,再连接上手中的其中设备,一点点从一楼吊上二楼,再由工作人员小心地推进信息机房,摆放到位置。
而这种小发明小创造在整个改造中层出不穷。也正是凭着这种精神和无穷的智慧,短短两个月的时间,整个机房内的整体核心设备的迁移和过度工作就已经安全地完成了。
像大姑娘绣花一样去铺线
如果说这些还只是表面上看得到的辛苦的话,那更多的则是我们看不见的努力。
倒线,就是把服务器与核心交换设备之间连接的数据线进行整理,因为更换了新的机柜,这到程序是必须的。而这也是一个在我们看起来很轻松的工作。
但当那有若蛛网般的线路密密麻麻的排列在光线有限的地板下的时候,这件需要极度耐心与细心工作就成位了苦难甚至是痛苦。
由于当年老机房建设的时候,把所有的数据线都埋进了地板下面,在经过更换机柜后,工作人员哪一根线是哪一个插孔的连接线,所以他们只能把脚下的地板砖一块块撬开,再尽量低的蹲下身去,把头探进昏暗的地板砖里,一根根的派查……
“就像大姑娘绣花一样,不能有一点差错,更要能坚持……”亲自参与了倒线工作的小刘笑了起来,记者的眼前却仿佛出现了那一个个汗流满面的面孔,眼睛也有些湿润。
而像开头那样,因为空调设<
一次必须进行的全新的改造
没有人为他们记录言行,更没有人为他们庆功喝彩。有的,只是领导的督促和9月30日前完工的军令状。
“省公司领导非常重视这次信息机房改造工作,董恩伏总工程师多次亲临现场视察,认真询问每一个步骤,并强调改造工作中要全力保证系统安全运行,保证正常生产、办公需要。这次改造是对吉林省电力系统信息工作的一次机遇,也是一次挑战,也是适应未来发展必须进行的工作。通信分公司领导也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全面协调,为改造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了资金、技术、安全、后勤及人员等各个方面的保障,使改造工作始终得以顺利实施。”在工作现场的吉林省公司通信分公司副总工程师王华对记者说。
吉林省公司信息机房是吉林省电力系统广域信息网络、本地局域网络、会议电视系统的核心,运行着财务、营销、GIS、办公自动化、人力资源及其它各种信息业务的服务器,并且还是吉林省电力系统数据存储备份的中心,担负着保障全省电力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任务。但随着业务的不断发展,现有机房条件已经不能满足现在及未来业务发展的需求。现有信息机房建设时间比较早,随着设备的不断增加,建设质量和设备配备上与现在业务需求相差很多,部分资源已严重不足,而且机房的墙面、天棚部分已严重变形、并且电源、空调系统能力不足且设备老化,急需对信息机房进行改造。为适应现代化企业的需求,也为了信息系统更加安全稳定的运行,自2007年6月起,吉林省公司开始对信息机房按照《国家电网公司信息机房设备及建设规范》中A类信息机房的标准进行设计,并参照相应的国家标准进行全面改造。
没有下班概念的一群人
他们很忙,忙到无暇停下来喝一口水;他们的时间很宝贵,宝贵到面对记者的话筒还要不时的与身边的同事交流着工作。这就是记者第一次跨进省公司信息机房改造现场的印象。
应该说,为了这次改造,吉林省公司的先期准备工作是很充分的。在资金上,一次性投入600多万,同国内外知名的信息设备生产公司进行了联系。在人员上,抽调了各岗位的骨干,主管信息工作的领导更是亲自带头设计、审定了最后的改造方案,到后来甚至把工程现场当成了自己的办公室。但由于种种客观原因,工程进行中,还是出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
吉林省公司信息机房承担了全省电力系统信息的处理、中转,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这就在客观上要求改造不能在信息高峰时进行,而只能选择信息量比较低的时间段进行。于是,为了保证不影响日常工作的进行,所有的改造都变成了夜以继日的奋战,而加班也就成为了所有参与工程改造人员最平常的事情。白天,他们尽量进行一些不影响主设备运行的工作,一到夜晚,繁重的工作便真正开始了。
“加班,那是常有的事情,有一次我们从白天连着干到了第二天早上,别人上班我们在上班,别人下班我们还在加班,别上再上班,我们依然在工作。”参加此次改造工作的技术员小刘笑着说。
这次改造,有很多核心设备体积很大,无法通过电梯或楼梯直接运送,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进入位于吉林省公司二楼的信息机房就成了一个难题。后来,还是一个参与改造的技术人员想出了办法,在二楼楼梯扶手上横放在一根铁棍,再连接上手中的其中设备,一点点从一楼吊上二楼,再由工作人员小心地推进信息机房,摆放到位置。
而这种小发明小创造在整个改造中层出不穷。也正是凭着这种精神和无穷的智慧,短短两个月的时间,整个机房内的整体核心设备的迁移和过度工作就已经安全地完成了。
像大姑娘绣花一样去铺线
如果说这些还只是表面上看得到的辛苦的话,那更多的则是我们看不见的努力。
倒线,就是把服务器与核心交换设备之间连接的数据线进行整理,因为更换了新的机柜,这到程序是必须的。而这也是一个在我们看起来很轻松的工作。
但当那有若蛛网般的线路密密麻麻的排列在光线有限的地板下的时候,这件需要极度耐心与细心工作就成位了苦难甚至是痛苦。
由于当年老机房建设的时候,把所有的数据线都埋进了地板下面,在经过更换机柜后,工作人员哪一根线是哪一个插孔的连接线,所以他们只能把脚下的地板砖一块块撬开,再尽量低的蹲下身去,把头探进昏暗的地板砖里,一根根的派查……
“就像大姑娘绣花一样,不能有一点差错,更要能坚持……”亲自参与了倒线工作的小刘笑了起来,记者的眼前却仿佛出现了那一个个汗流满面的面孔,眼睛也有些湿润。
而像开头那样,因为空调设<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