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信息“大舞台”――江苏省电力公司信息一体化建设解读
2007-04-29 08:46:24 来源:
A-
A+
电力18讯: 供稿:李晓春
4月23日,经过广大科研人员一年多的研发和近两个月的实测、完善,国家电网公司“SG186”信息化工程重要科研项目之一――江苏省电力公司信息平台一体化正式转入试运行。该项目的投运,标志着国内首家企业成功应用SOA(面向服务的架构)理念对信息化资源进行整合与集成,实现了信息化技术的应用需求与信息技术的无缝对接;标志着首次把国际上通用的BPM(企业流程管理)应用由支撑软件开发拓展到支撑流程管理。这一具有里程碑式的跨越,不仅节省了近7亿元的投入,而且为省公司精细化管理、集约化经营提供了坚强的信息技术支撑。
关键词:集中集成
省公司信息化建设起步早,到“十五”末,已建成覆盖省、市、县、乡的企业信息内联网,并依托信息网络,建立了支撑各个业务部门服务的部门级业务应用。其中营销、财务、供电生产、办公自动化、人力资源、计划统计等专业管理已在省公司范围内全面应用,实现了纵向贯通,其实用化程度较高,既满足了日常业务作业管理需求,又为业务部门加强纵向管理提供了有效支撑。特别是“十五”后期,还在业务部门间的横向集成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开展了营销与配电系统集成试点,实现了全省财务和营销系统之间的营销收入有关信息数据集成。
省公司在信息技术的开发、应用上虽然在全国电力系统中处于领先行列,但远远不能满足统调用电最高负荷近4000万千瓦、年售电量近2000亿千瓦时和年主营业务销售收入超千亿元这样一个大的电网公司的经营管理需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部门级业务应用和实用为主,企业级应用较少,各业务应用的价值链不完整,不能全面适应企业经营管理的要求。二是由于技术制约和业务部门主导等因素,系统功能设计在整体合理性方面存在不足,存在系统之间功能重复、软件结构不完整、数据质量完整性不足等缺陷。三是由于缺少一个整体的企业级信息化构架,软件对硬件的依附要求高、硬件资源的利用效率较低。如何整合现有的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使之发挥出更好、更优的作用,适应电网和企业的飞速发展,成为省公司总经理费圣英常常思考的一个问题。
2005年10月12日,第十届全国运动会在南京举行。十运会重头戏之一的开幕式大型文艺表演,一改过去团体操、文体表演的模式,首次采用超大型中心舞台,中心舞台里面设置了许多机关,功能十分齐全,如:可升降系统、水雾系统、水调节系统以及大型道具的变化等等,尤其是水调节系统,可以使原本还是平地的舞台瞬间变成波光粼粼的水面,演员们在其中自在地演绎一番水乡风情。坐镇开幕式现场指挥保供电的费圣英深受启发,提出搭建一个融实用性、先进性为一体的信息“大舞台”,通过硬件集中、软件集成达到数据共享,流程互通,门户集成,实现企业信息的纵向贯通和横向集成。
关键词:小型机集群
为推进电网信息化建设,省公司先后购买了近80台小型计算机和大量PC服务器等硬件设备,分散在省、市、县公司使用,且每台小型机都是单独运行。若是仍照过去的做法,要想满足“十一五”电网发展和公司发展对信息的需求,仅硬件设备的添置,“十一五”期间就要多花费4.8亿元。如何对现有的硬件设备进行整合,使其效能最大化?省公司在“硬件集中”时,将原来分散在各部门使用的小型机编配成小型机群以代替大型机。这个小型机集群只布置在省、市公司,省公司小型机群主要提供人力资源、财务、计划、项目、物资管理、招投标等服务,一套系统全省用;而生产、电能、门户、营销等日常操作量大的工作由市公司的小型机群提供服务。这些硬件资源不是简单的“1加1”式的物理集中,而是一种逻辑集中、一种几何式的连接。公司科技信息部主任王海林打了一个形象的比方。他说,过去的信息“公路”是“小车”道、“大车”道互不相通,即使是某条“道”再堵,都无法借用别的“道”上空置的资源。现在我们通过小型机群,将“小车”道和“大车”道归并成一条信息高速公路,“小车”、“大车”在同一条路上的不同车道上行使,采用集群技术配置后,“小车”或“大车”要“超车”时可以按照制定的规则借用别的车道,这样就实现了硬件功能的最大化。
关键词:创新、SOA、BPM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电力企业能否在新世纪的竞争中掌握主动权,科技创新是关键。只有拥有自主的科技创新能力,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抢占发展的制高点。
国内企业信息化建设始终面临一个逃避不了的问题,就是设备技术基本被国外厂商控制,软件系统对硬件资源的依存度很大。不仅操作较为复杂,运维成本很高,而且软件的引进常常造成企业管理的“南橘北枳”。
现
4月23日,经过广大科研人员一年多的研发和近两个月的实测、完善,国家电网公司“SG186”信息化工程重要科研项目之一――江苏省电力公司信息平台一体化正式转入试运行。该项目的投运,标志着国内首家企业成功应用SOA(面向服务的架构)理念对信息化资源进行整合与集成,实现了信息化技术的应用需求与信息技术的无缝对接;标志着首次把国际上通用的BPM(企业流程管理)应用由支撑软件开发拓展到支撑流程管理。这一具有里程碑式的跨越,不仅节省了近7亿元的投入,而且为省公司精细化管理、集约化经营提供了坚强的信息技术支撑。
关键词:集中集成
省公司信息化建设起步早,到“十五”末,已建成覆盖省、市、县、乡的企业信息内联网,并依托信息网络,建立了支撑各个业务部门服务的部门级业务应用。其中营销、财务、供电生产、办公自动化、人力资源、计划统计等专业管理已在省公司范围内全面应用,实现了纵向贯通,其实用化程度较高,既满足了日常业务作业管理需求,又为业务部门加强纵向管理提供了有效支撑。特别是“十五”后期,还在业务部门间的横向集成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开展了营销与配电系统集成试点,实现了全省财务和营销系统之间的营销收入有关信息数据集成。
省公司在信息技术的开发、应用上虽然在全国电力系统中处于领先行列,但远远不能满足统调用电最高负荷近4000万千瓦、年售电量近2000亿千瓦时和年主营业务销售收入超千亿元这样一个大的电网公司的经营管理需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部门级业务应用和实用为主,企业级应用较少,各业务应用的价值链不完整,不能全面适应企业经营管理的要求。二是由于技术制约和业务部门主导等因素,系统功能设计在整体合理性方面存在不足,存在系统之间功能重复、软件结构不完整、数据质量完整性不足等缺陷。三是由于缺少一个整体的企业级信息化构架,软件对硬件的依附要求高、硬件资源的利用效率较低。如何整合现有的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使之发挥出更好、更优的作用,适应电网和企业的飞速发展,成为省公司总经理费圣英常常思考的一个问题。
2005年10月12日,第十届全国运动会在南京举行。十运会重头戏之一的开幕式大型文艺表演,一改过去团体操、文体表演的模式,首次采用超大型中心舞台,中心舞台里面设置了许多机关,功能十分齐全,如:可升降系统、水雾系统、水调节系统以及大型道具的变化等等,尤其是水调节系统,可以使原本还是平地的舞台瞬间变成波光粼粼的水面,演员们在其中自在地演绎一番水乡风情。坐镇开幕式现场指挥保供电的费圣英深受启发,提出搭建一个融实用性、先进性为一体的信息“大舞台”,通过硬件集中、软件集成达到数据共享,流程互通,门户集成,实现企业信息的纵向贯通和横向集成。
关键词:小型机集群
为推进电网信息化建设,省公司先后购买了近80台小型计算机和大量PC服务器等硬件设备,分散在省、市、县公司使用,且每台小型机都是单独运行。若是仍照过去的做法,要想满足“十一五”电网发展和公司发展对信息的需求,仅硬件设备的添置,“十一五”期间就要多花费4.8亿元。如何对现有的硬件设备进行整合,使其效能最大化?省公司在“硬件集中”时,将原来分散在各部门使用的小型机编配成小型机群以代替大型机。这个小型机集群只布置在省、市公司,省公司小型机群主要提供人力资源、财务、计划、项目、物资管理、招投标等服务,一套系统全省用;而生产、电能、门户、营销等日常操作量大的工作由市公司的小型机群提供服务。这些硬件资源不是简单的“1加1”式的物理集中,而是一种逻辑集中、一种几何式的连接。公司科技信息部主任王海林打了一个形象的比方。他说,过去的信息“公路”是“小车”道、“大车”道互不相通,即使是某条“道”再堵,都无法借用别的“道”上空置的资源。现在我们通过小型机群,将“小车”道和“大车”道归并成一条信息高速公路,“小车”、“大车”在同一条路上的不同车道上行使,采用集群技术配置后,“小车”或“大车”要“超车”时可以按照制定的规则借用别的车道,这样就实现了硬件功能的最大化。
关键词:创新、SOA、BPM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电力企业能否在新世纪的竞争中掌握主动权,科技创新是关键。只有拥有自主的科技创新能力,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抢占发展的制高点。
国内企业信息化建设始终面临一个逃避不了的问题,就是设备技术基本被国外厂商控制,软件系统对硬件资源的依存度很大。不仅操作较为复杂,运维成本很高,而且软件的引进常常造成企业管理的“南橘北枳”。
现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