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您闲聊MIS(五):电力行业MIS建设的三个层次
2005-10-21 14:35:56 来源:
A-
A+
电力18讯: 电力行业自20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进行大规模的MIS建设,但目前达不到预期效果的问题依然普遍存在。比如有的系统开发完了却不能运行,有的系统因为不能升级而不得不推倒重来;有的企业花了大量人力物力进行MIS建设,结果运行的却是条块分割的孤立的子系统,系统运行后的效果并不明显等等。为什么常常是一流的设备和技术队伍,再加上领导的重视和高额的投入,却还不能解决MIS建设中的问题呢?本文通过分析MIS建设的三个层次的问题,指出MIS建设要想获得成功,首先要路子对头。
三个层次合理把握
技术和工具的掌握与使用
具备并熟练地使用网络、数据库等计算机技术和设备,是系统建设所必需的。MIS建设在这个层次上的问题相当于军事上的武器和战斗员。这是 MIS建设最表层的也是最容易认识到的问题,即MIS建设的第一个层次。
系统开发过程的组织
系统开发过程涉及大量的数据、数据之间的关系、数据的流程和处理结果,而且比较隐蔽。要求用户在程序设计以前完全将其描述清楚是不现实的,同样,要求开发者通过几次调研就能将数据及有关内容完全搞清楚、程序开发出来就能满足用户的需求也是不现实的。这就要通过分期分批地反复试运行,将用户的需求逐步吸收到系统中来,以达到了解和组织数据的目的。为此,开发者应该对开发过程进行策划和部署,合理地安排开发队伍的工作和用户的配合。
开发者要考虑到用户的工作情况(如投入试运行时要避开春检、大修等)、使用效果(使用效果好的先上,可以吸引用户并增强其信心)、系统的数据流程(一般要按照产生数据、处理数据和查询数据的自下而上的流程)等诸方面因素,不仅涉及到开发队伍本身,还包括用户和用户掌握的数据及其流程,因此比一般的工程组织要复杂。 MIS开发过程的组织相当于军事上指挥员对于战场的指挥,这是MIS建设的第二个层次。
建立系统的合理结构和新的运行机制
系统的结构怎样建立才算合理呢?MIS的核心是基于数据库的,它借助计算机数据库将数据分类组织起来,形成数据平台,高效地存储和处理数据。企业的数据处理要求会发生变化,但是与企业的生产、管理有关的数据类别却是稳定的。如果MIS的内在结构混乱,系统就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或不能长期稳定运行,就要推倒重来。有了数据平台后,开发者凭借现有的开发工具就可以方便地实现各种变化的功能要求,提供原有的人工数据处理方式难以提供的各种综合分析对比信息。因此,数据平台的建立是保证系统长期稳定运行并充分发挥系统作用的根本。
MIS建设应建立一个以计算机系统为核心的新的工作机制,使众多的用户能平稳地过渡到新的工作方式上来,并通过使用计算机系统使各部门的数据处理工作有机地协调起来。比如上层部门的一个用户要用计算机出月统计报表,则需要下属有关部门将相应的一个月的数据准确地输入到计算机系统中。系统刚开始运行时,输入的数据有错或程序有问题,就需要统计人员查对。如果程序出错则修改程序,如果数据出错则要求下属部门改正过来,并要求他们注意今后输入的准确性。经过这个过程,统计人员的数据处理工作才能和下属的数据输入人员的工作协调一致,系统才能稳定地运行起来。如果以为程序开发完后系统就完成了,统计人员看到统计报表有错就不愿再使用,基层的数据输入人员感到将数据输入到计算机中比手写输入并没有多少便利,也不能积极地使用,这样下去 MIS系统就只能停止运行。建立系统的合理结构和新的运行机制相当于通过军事胜利建立新政权,实现新旧系统的转换,这就是MIS建设的第三个层次。
深层问题至关重要
能否真正认识和解决好MIS建设中的第二和第三个层次的问题决定着系统建设的效果。企业的主管领导只有认识到这两个深层次问题,才能有效地建立和管理开发工作;开发队伍是否具备对开发过程进行策划和部署的能力,是能否完成开发工作的关键;而一般用户只需要有遵守系统操作规程的责任心,并不需要掌握太多的计算机知识。
很多电力企业在系统建设过程中,仅把MIS建设当做计算机技术问题看待,而忽视其中深层次的问题,导致了MIS开发凭着感觉走或按照一般工程的路子走,使MIS的建设开发与应用脱节,使系统建设陷于混乱状态。电力企业中像计划、财务、物资、用电、燃料等部门,大多已有正在运行的计算机系统,如果缺乏建立数据平台的概念和分类组织数据的方法,仅从局部着眼进行系统建设,这些系统就会成为条块分割的孤立运行的子系统。建立全局性的数据平台,并不要求所有的系统都同时开发。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不是通过一次系统开发就能实现的。因此,开发者要在系统建设的过程中逐步实现数据的分类和组织,这是系统建设的难点和关键,外国就设有专门的数据建筑师(Data Architect)负责系统开发工作。
MIS建设常被称为"一把手"工程。企业领导不需要掌握具体的计算机技术,但要了解MIS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开
三个层次合理把握
技术和工具的掌握与使用
具备并熟练地使用网络、数据库等计算机技术和设备,是系统建设所必需的。MIS建设在这个层次上的问题相当于军事上的武器和战斗员。这是 MIS建设最表层的也是最容易认识到的问题,即MIS建设的第一个层次。
系统开发过程的组织
系统开发过程涉及大量的数据、数据之间的关系、数据的流程和处理结果,而且比较隐蔽。要求用户在程序设计以前完全将其描述清楚是不现实的,同样,要求开发者通过几次调研就能将数据及有关内容完全搞清楚、程序开发出来就能满足用户的需求也是不现实的。这就要通过分期分批地反复试运行,将用户的需求逐步吸收到系统中来,以达到了解和组织数据的目的。为此,开发者应该对开发过程进行策划和部署,合理地安排开发队伍的工作和用户的配合。
开发者要考虑到用户的工作情况(如投入试运行时要避开春检、大修等)、使用效果(使用效果好的先上,可以吸引用户并增强其信心)、系统的数据流程(一般要按照产生数据、处理数据和查询数据的自下而上的流程)等诸方面因素,不仅涉及到开发队伍本身,还包括用户和用户掌握的数据及其流程,因此比一般的工程组织要复杂。 MIS开发过程的组织相当于军事上指挥员对于战场的指挥,这是MIS建设的第二个层次。
建立系统的合理结构和新的运行机制
系统的结构怎样建立才算合理呢?MIS的核心是基于数据库的,它借助计算机数据库将数据分类组织起来,形成数据平台,高效地存储和处理数据。企业的数据处理要求会发生变化,但是与企业的生产、管理有关的数据类别却是稳定的。如果MIS的内在结构混乱,系统就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或不能长期稳定运行,就要推倒重来。有了数据平台后,开发者凭借现有的开发工具就可以方便地实现各种变化的功能要求,提供原有的人工数据处理方式难以提供的各种综合分析对比信息。因此,数据平台的建立是保证系统长期稳定运行并充分发挥系统作用的根本。
MIS建设应建立一个以计算机系统为核心的新的工作机制,使众多的用户能平稳地过渡到新的工作方式上来,并通过使用计算机系统使各部门的数据处理工作有机地协调起来。比如上层部门的一个用户要用计算机出月统计报表,则需要下属有关部门将相应的一个月的数据准确地输入到计算机系统中。系统刚开始运行时,输入的数据有错或程序有问题,就需要统计人员查对。如果程序出错则修改程序,如果数据出错则要求下属部门改正过来,并要求他们注意今后输入的准确性。经过这个过程,统计人员的数据处理工作才能和下属的数据输入人员的工作协调一致,系统才能稳定地运行起来。如果以为程序开发完后系统就完成了,统计人员看到统计报表有错就不愿再使用,基层的数据输入人员感到将数据输入到计算机中比手写输入并没有多少便利,也不能积极地使用,这样下去 MIS系统就只能停止运行。建立系统的合理结构和新的运行机制相当于通过军事胜利建立新政权,实现新旧系统的转换,这就是MIS建设的第三个层次。
深层问题至关重要
能否真正认识和解决好MIS建设中的第二和第三个层次的问题决定着系统建设的效果。企业的主管领导只有认识到这两个深层次问题,才能有效地建立和管理开发工作;开发队伍是否具备对开发过程进行策划和部署的能力,是能否完成开发工作的关键;而一般用户只需要有遵守系统操作规程的责任心,并不需要掌握太多的计算机知识。
很多电力企业在系统建设过程中,仅把MIS建设当做计算机技术问题看待,而忽视其中深层次的问题,导致了MIS开发凭着感觉走或按照一般工程的路子走,使MIS的建设开发与应用脱节,使系统建设陷于混乱状态。电力企业中像计划、财务、物资、用电、燃料等部门,大多已有正在运行的计算机系统,如果缺乏建立数据平台的概念和分类组织数据的方法,仅从局部着眼进行系统建设,这些系统就会成为条块分割的孤立运行的子系统。建立全局性的数据平台,并不要求所有的系统都同时开发。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不是通过一次系统开发就能实现的。因此,开发者要在系统建设的过程中逐步实现数据的分类和组织,这是系统建设的难点和关键,外国就设有专门的数据建筑师(Data Architect)负责系统开发工作。
MIS建设常被称为"一把手"工程。企业领导不需要掌握具体的计算机技术,但要了解MIS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开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