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您闲聊MIS(七):MIS不是空穴来风 ――长虹企业MIS的实践与经验
2005-10-21 14:36:50 来源:
A-
A+
电力18讯: 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指MRP/EPR、OA等,以下称企业MIS)在中国蓬勃发展,国外的许多软件公司如德国的SAP、荷兰的BAAN、美国的JDE、Oracle等,在"用我们的经验帮助贵公司(买方)发展"的招牌下,纷纷在中国设立机构,占领中国的市场;应运而生的中国软件公司也如雨后春笋般生长起来,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然而,买了这些软件的企业亦或是这些企业里的MIS工作者们,其形象却不都很鲜 亮,其中有一些还在"走麦城"。根据中国有关部门的调查,全国企业花了近80亿元投资MRP,成功的不多,于是有人认为,MRP不适合中国国情。笔者还看到一些资料,美国MRP实施很成功的企业也仅占25%左右,即有3/4是失败或半失败的。
按理说败者如云,该商品理应没有销路,但再看看MRP/ERP软件销售,一年几十亿美元,经营业绩年递 增10%以上的公司又是如此之多;中国的软件公司,更是从零开始,已经长成了小巨人群体。个中奥妙,不能不发人深思。笔者的体会是,MIS软件有市场是因为它确实有用;其处境不佳是因为它并非标签"一贴就灵",而是要下功夫才能使其发挥效用。
一、MIS建设必须以提高企业效益为目标
建国以来,我国企业学习苏联计划经济模式,以高度集中战胜了开国时期的困难。但是由于计划经济的痼疾,企业的效益始终不很理想。总设计师邓小平"画了一个圈",改革开放把企业推向市场,企业的价值观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企业生存的目标就是"使企业的拥有者财富最大化"。效率、效益是衡量企业价值的关键尺度。
MIS系统是企业的子系统,这个子系统在企业里的生死存亡,关键不在于它的技术有多先进,界面多么好看,可以应付或通过什么检查,可以充当什么道具,为多少人晋升技术职称创造了条件,而在于它是否在提高企业办事效率,提高企业对市场的响应速度,为企业合理利用资源,节约资源、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发挥作用。
笔者在调查中到过一个合资企业,由于其母公司MIS系统建设得很早,我们发现该中国子公司的MRP 用的仍是网状数据库,版本也较旧,但是他们几乎一切业务都"依赖"计算机完成,管理效果不错,且MIS人员也感觉良好。另一个企业在引进时建了一套相当先进的系统,应当说MIS人员也把这个系统管理得很有水平,但是该系统在企业运作中未担主力,系统投资成了一笔不小的负担。MIS人员对自己的前景也不无隐忧。后者虽然不一定是MIS人员的过错,他们属于英雄无用武之地,认为MIS失败显然有失公正,但也从另外一个侧面说明,假如MIS人员在企业内部不千方百计为生产经营服务,使之成为生产经营中"离不开的人",那么其生存发展动力也不会足。
我们认为长虹的计算机应用比较健康,年营业额从几千万元到200亿元的规模成长,在计算机及其应用的投入方面大约为5000万元,大都投在那些"设计或管理需要的,速度和工作量是人在规定的时间里难以完成"的地方,即抢时间、争速度、降成本、增效益相当紧迫的环境。例如财务和生产计划部门,他们的管理规模随公司成长增加了几百倍,但其人数基本还保持了20年前的数量;物资计划、库房人均业务量都有数量级的增长,其管理精度还有数量级的提高。这些主要归功于长虹。
"管理是管理者思维的管理"的创新理念,但计算机的应用也是功不可没的。其投资效果,往往不是几年能回收,而有些是当年就能回收。因此,企业的投资热情不断高涨。
二、MIS建设的浓墨重彩是企业文化建设
中国社会是从半封建半殖民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治,"干部出数字,数字出干部"在经济领域里有相当大的影响。而计算机辅助企业管理则要求"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十二分数据",它与有些管理人员的马虎、踢皮球、逢场作戏的不良作风格格不入。它的可查询、可追溯性,还是反腐倡廉的利器。在MIS系统中,一定要注意数据的准确性,否则,系统运行一段时间以后,其中的数据由于"人对计算机说假话(输入不准确的数据"而导致"计算机对人说废话(输出结果于管理无补)",最后得出"电脑不如猪脑"的结论,从而导致系统的闲置、失败。
笔者早年曾听一位朋友讲过一个故事,说是金马奖检查前夕,某企业为了表现"已经运用计算机实现了现代化管理",组织人员连夜把人加工好的报表输到微机里,检查团到来时,"很认真地"从计算机里"输出"很规整的报表,由于检查的人未加深究,所以检查通过了。当然,后来发生的事是这个道具系统被闲置,失败了。
长虹在MIS建设中,认真分析了自己 的厂情,走了一条领导支持、以点带面的路子。公司在80年代末曾由当时的设计所在全厂建立自己的企业网,但由于认知上的差异,运行不太成功。后来公司领导改变了策略,对那些干部认识深 刻又急需的部门,重点扶持。例如,在80年代后期,财务处派人员参加了电子部的培训,回
按理说败者如云,该商品理应没有销路,但再看看MRP/ERP软件销售,一年几十亿美元,经营业绩年递 增10%以上的公司又是如此之多;中国的软件公司,更是从零开始,已经长成了小巨人群体。个中奥妙,不能不发人深思。笔者的体会是,MIS软件有市场是因为它确实有用;其处境不佳是因为它并非标签"一贴就灵",而是要下功夫才能使其发挥效用。
一、MIS建设必须以提高企业效益为目标
建国以来,我国企业学习苏联计划经济模式,以高度集中战胜了开国时期的困难。但是由于计划经济的痼疾,企业的效益始终不很理想。总设计师邓小平"画了一个圈",改革开放把企业推向市场,企业的价值观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企业生存的目标就是"使企业的拥有者财富最大化"。效率、效益是衡量企业价值的关键尺度。
MIS系统是企业的子系统,这个子系统在企业里的生死存亡,关键不在于它的技术有多先进,界面多么好看,可以应付或通过什么检查,可以充当什么道具,为多少人晋升技术职称创造了条件,而在于它是否在提高企业办事效率,提高企业对市场的响应速度,为企业合理利用资源,节约资源、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发挥作用。
笔者在调查中到过一个合资企业,由于其母公司MIS系统建设得很早,我们发现该中国子公司的MRP 用的仍是网状数据库,版本也较旧,但是他们几乎一切业务都"依赖"计算机完成,管理效果不错,且MIS人员也感觉良好。另一个企业在引进时建了一套相当先进的系统,应当说MIS人员也把这个系统管理得很有水平,但是该系统在企业运作中未担主力,系统投资成了一笔不小的负担。MIS人员对自己的前景也不无隐忧。后者虽然不一定是MIS人员的过错,他们属于英雄无用武之地,认为MIS失败显然有失公正,但也从另外一个侧面说明,假如MIS人员在企业内部不千方百计为生产经营服务,使之成为生产经营中"离不开的人",那么其生存发展动力也不会足。
我们认为长虹的计算机应用比较健康,年营业额从几千万元到200亿元的规模成长,在计算机及其应用的投入方面大约为5000万元,大都投在那些"设计或管理需要的,速度和工作量是人在规定的时间里难以完成"的地方,即抢时间、争速度、降成本、增效益相当紧迫的环境。例如财务和生产计划部门,他们的管理规模随公司成长增加了几百倍,但其人数基本还保持了20年前的数量;物资计划、库房人均业务量都有数量级的增长,其管理精度还有数量级的提高。这些主要归功于长虹。
"管理是管理者思维的管理"的创新理念,但计算机的应用也是功不可没的。其投资效果,往往不是几年能回收,而有些是当年就能回收。因此,企业的投资热情不断高涨。
二、MIS建设的浓墨重彩是企业文化建设
中国社会是从半封建半殖民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治,"干部出数字,数字出干部"在经济领域里有相当大的影响。而计算机辅助企业管理则要求"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十二分数据",它与有些管理人员的马虎、踢皮球、逢场作戏的不良作风格格不入。它的可查询、可追溯性,还是反腐倡廉的利器。在MIS系统中,一定要注意数据的准确性,否则,系统运行一段时间以后,其中的数据由于"人对计算机说假话(输入不准确的数据"而导致"计算机对人说废话(输出结果于管理无补)",最后得出"电脑不如猪脑"的结论,从而导致系统的闲置、失败。
笔者早年曾听一位朋友讲过一个故事,说是金马奖检查前夕,某企业为了表现"已经运用计算机实现了现代化管理",组织人员连夜把人加工好的报表输到微机里,检查团到来时,"很认真地"从计算机里"输出"很规整的报表,由于检查的人未加深究,所以检查通过了。当然,后来发生的事是这个道具系统被闲置,失败了。
长虹在MIS建设中,认真分析了自己 的厂情,走了一条领导支持、以点带面的路子。公司在80年代末曾由当时的设计所在全厂建立自己的企业网,但由于认知上的差异,运行不太成功。后来公司领导改变了策略,对那些干部认识深 刻又急需的部门,重点扶持。例如,在80年代后期,财务处派人员参加了电子部的培训,回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