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供电企业信息化建设
2005-10-21 14:37:41 来源:
A-
A+
电力18讯: 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提高效益,降低成本,健全电价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构建政府监管下的政企分开,公平竞争,开放有序,健康发展的电力市场体系。目前出台的电力体制改革的电力市场体系。目前出台的电力体制改革方案充分体现了这一指导思想。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安徽省电力公司在全国率先完成县级供电体制改革后(将原来所有权、供电营业区交叉、政企不分的县级供电局改制为省电力公司全资或控股的有限责任公司)。从2001年起,为了加强对县级供电企业的指导和监督,安徽电力公司又本着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平台、统一上传格式、统一组织实施的原则,着手开始了县级供电企业信息化建设。
一、建立组织机构,由点到面分布实施
安徽省电力公司下属72个县级供电企业,约1800个乡供电所。如此大的范围,在"五个统一"下实施县级供电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并非易事。安徽电力公司的具体做法是:
1、成立以分管领导、总工程师为正副组长,农电工作部、科技信息环保部、市供电局参加的领导小组。明确责任,确定目标。
2、由易到难,由点到面,分布实施。
A、开通了全省县级供电企业的电子信箱;
B、以四个有代表性的县级供电企业进行试验,以点代面,总结经验,确保试点成功;
C、在成功的基础上,努力实现以一个版本达到全省县级供电信息化建设目标的实施。
二、县级供电企业的特点与组织结构
电力企业的特点是产、供、销同时进行,企业经营的好坏,主要表现在售前、售中过程中的各项管理与服务方面。
根据这些特点,在售前企业必须拥有一个庞大的电力输送网络,这就是我们熟悉的输、变、配电力网络。对应的调度、变电、修试、线路、配电、基建、物资供应等部门就是围绕这些开展工作的,占有企业的大部分资源。
这些只是企业经营的基础,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基础设施,以最小的损失把电力销售出去,电费资金迅速地回收回来。用户供电和用电设施故障应及时恢复,保障电力不间断地供应,这才是企业存在与发展目标所在。
概括论之,企业的机构可划分为:营销体系、保障体系,这一个体系的运作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企业的管理和服务水准。
三、信息化需要分析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基本了解了供电企业的大致概括。那我们县级供电企业需要建立什么样的管理系统呢?
从多年前起,不少供电企业先以解决复杂、重复性手工劳动入手,最先建立了电量电费管理系统、工资管理软件,在很大程度上解施放了部分生产力。后来由于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发展,为了实现数据共享和扩大管理范围,又进行了企业MIS的开发。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对企业管理和人才培养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由于参与开发人员的认识原因,已建MIS主要模仿现有的管理业务与过程处理为基础,部分实现了人工业务的计算机传递与处理,却忽视了企业管理的内涵,导MIS具有了业务处理和查询能力,而没有提出它对供电企业管理支撑能力和机构变动适应性方面的设计要求。
其主要原因是系统开发配合上的问题。因为开发MIS需要大量的同时熟悉计算机又要熟悉企业管理的人。供电企业缺乏大量的计算机人员,软件公司又不懂供电企业管理。二者联合开发,供电企业人员只提业务功能需求,而提不出用计算机系统实现企业综合管理的需求;软件公司由于对成本和时间上的计较,不可能在企业的管理上下功夫,最终导致所建系统只有功能实现,而无企业综合管理功能,导致系统不尽人意。
ISO9000和项目管理学科的实质内涵都要求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对每个环节进行质量和进度控制,通过对每个环节的分析和过程管理完善达到整个管理质量和效率的提高。为实现这上目标,就要有完整、细致的企业计划。对计划执行中的每个过程都有监控手段,这样才能实现企业管理质量和效率的同步提高。
四、对试点系统的设计要求
目前的大系统建设,都要求系统构件化,这样可使大系统的结构简洁清晰。这不仅为了开发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为供电企业能够自己操纵系统以服务于企业的管理与经营。
按照供电企业的工作性质,可以将整个企业的管理划分为对人、设备、物资、文档、工程管理、用户、计划制定与工作过程流转和控制管理几个方面。这样将使县级供电企业MIS的总体结构清晰,便于开发、维护和扩充。
1.对人的管理
企业是由人组成行政、党派、团体等组织机构,由人进行计划的制定、分解、执行、监督和考核工作,也就是说企业的运营及管理等一切行为都是通过人来进行的。在供电企业管理中,诸如人员的收支管理,干部管理、职工管理、党(团)组织、工会、协会、教育、保险等都是围绕人的共性和个性来进行的。
2.设备管理
设备管理是供电企业的基础,这所涉及的部门和资源最多,企业的大部分工作基本都是围绕此进行的。针对这方面的管理,系统在<
一、建立组织机构,由点到面分布实施
安徽省电力公司下属72个县级供电企业,约1800个乡供电所。如此大的范围,在"五个统一"下实施县级供电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并非易事。安徽电力公司的具体做法是:
1、成立以分管领导、总工程师为正副组长,农电工作部、科技信息环保部、市供电局参加的领导小组。明确责任,确定目标。
2、由易到难,由点到面,分布实施。
A、开通了全省县级供电企业的电子信箱;
B、以四个有代表性的县级供电企业进行试验,以点代面,总结经验,确保试点成功;
C、在成功的基础上,努力实现以一个版本达到全省县级供电信息化建设目标的实施。
二、县级供电企业的特点与组织结构
电力企业的特点是产、供、销同时进行,企业经营的好坏,主要表现在售前、售中过程中的各项管理与服务方面。
根据这些特点,在售前企业必须拥有一个庞大的电力输送网络,这就是我们熟悉的输、变、配电力网络。对应的调度、变电、修试、线路、配电、基建、物资供应等部门就是围绕这些开展工作的,占有企业的大部分资源。
这些只是企业经营的基础,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基础设施,以最小的损失把电力销售出去,电费资金迅速地回收回来。用户供电和用电设施故障应及时恢复,保障电力不间断地供应,这才是企业存在与发展目标所在。
概括论之,企业的机构可划分为:营销体系、保障体系,这一个体系的运作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企业的管理和服务水准。
三、信息化需要分析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基本了解了供电企业的大致概括。那我们县级供电企业需要建立什么样的管理系统呢?
从多年前起,不少供电企业先以解决复杂、重复性手工劳动入手,最先建立了电量电费管理系统、工资管理软件,在很大程度上解施放了部分生产力。后来由于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发展,为了实现数据共享和扩大管理范围,又进行了企业MIS的开发。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对企业管理和人才培养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由于参与开发人员的认识原因,已建MIS主要模仿现有的管理业务与过程处理为基础,部分实现了人工业务的计算机传递与处理,却忽视了企业管理的内涵,导MIS具有了业务处理和查询能力,而没有提出它对供电企业管理支撑能力和机构变动适应性方面的设计要求。
其主要原因是系统开发配合上的问题。因为开发MIS需要大量的同时熟悉计算机又要熟悉企业管理的人。供电企业缺乏大量的计算机人员,软件公司又不懂供电企业管理。二者联合开发,供电企业人员只提业务功能需求,而提不出用计算机系统实现企业综合管理的需求;软件公司由于对成本和时间上的计较,不可能在企业的管理上下功夫,最终导致所建系统只有功能实现,而无企业综合管理功能,导致系统不尽人意。
ISO9000和项目管理学科的实质内涵都要求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对每个环节进行质量和进度控制,通过对每个环节的分析和过程管理完善达到整个管理质量和效率的提高。为实现这上目标,就要有完整、细致的企业计划。对计划执行中的每个过程都有监控手段,这样才能实现企业管理质量和效率的同步提高。
四、对试点系统的设计要求
目前的大系统建设,都要求系统构件化,这样可使大系统的结构简洁清晰。这不仅为了开发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为供电企业能够自己操纵系统以服务于企业的管理与经营。
按照供电企业的工作性质,可以将整个企业的管理划分为对人、设备、物资、文档、工程管理、用户、计划制定与工作过程流转和控制管理几个方面。这样将使县级供电企业MIS的总体结构清晰,便于开发、维护和扩充。
1.对人的管理
企业是由人组成行政、党派、团体等组织机构,由人进行计划的制定、分解、执行、监督和考核工作,也就是说企业的运营及管理等一切行为都是通过人来进行的。在供电企业管理中,诸如人员的收支管理,干部管理、职工管理、党(团)组织、工会、协会、教育、保险等都是围绕人的共性和个性来进行的。
2.设备管理
设备管理是供电企业的基础,这所涉及的部门和资源最多,企业的大部分工作基本都是围绕此进行的。针对这方面的管理,系统在<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