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 全面提升农电管理水平
2005-10-21 14:52:23 来源:
A-
A+
电力18讯: 扬中,地处扬子江中,是长江中仅次于崇明岛的第二大岛,总面积332平方公里,陆地面积228平方公里。 2001年末,总人口27.6万人,辖6个镇,1个开发区 。2001年扬中市完成工农业总产值112.15亿元,国内生产总值(GDP)62.4亿元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2700元。国家最新统计资料表明,扬中综合实力和发展潜力在全国县级市中居第26位,是全国生态示范区之一。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费孝通赞誉扬中"江中明珠,鱼米之乡"。
扬中市供电公司现有220千伏变电所一座在建,110千伏变电所3座,35千伏变电所8座,主变容量22.875兆伏安。2001年末拥有固定资产1.36亿元,2001年售电量2.6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4.96% 。现辖11个供电所,镇级农电工96人,村级电工160人。
长期以来,公司始终坚持"人民电业为人民"的服务宗旨,把"电力为农业、为农民、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全面提升科技含量为重点,以实施创新战略为灵魂,不断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经营水平、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追求企业更安全、更经济、更高效、更文明、更具竞争力,企业各方面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整体素质明显提高,是江苏省文明行业、文明单位、农网建设和改造工作先进集体,国电公司双文明单位和首批一流县供电企业。回顾农村供电所信息化建设工作,从单台计算机应用到今天的新系统,走过了一段不断提高、不断创新、不断完善之路。下面简要汇报如下:
一、起步阶段:时间是从1995年起至1999年底。主要是各镇从单机应用到供电所局域网阶段。
1987年,我公司积极探索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我国国情的组织管理制度,在全国率先实行行业管理,统管乡村电工,改造农村电网。也就是说:在扬中提前11年实施了"农电体制改革和农网改造",不仅彻底扭转了原来的落后面貌,而且主要安全经济技术指标均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创造了当时全国最低水平的农村生活照明用电价格,仅此一项,十年就减轻农民负担2000多万元,包括《人民日报》在内的多家新闻媒体进行了报道,因此两次荣获全国供电系统优质服务先进单位称号。并于1993年在全省第二家实现"三化"、"三为"达标。所有这些为公司系统的计算机应用提供了物质、人员、环境方面的有利条件。1994年公司领导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提出了"科教兴企"战略,并制订了《科教兴企五年规划》。此后,根据规划,在镇江供电公司的大力支持下,公司组织人力联合开发建设MIS系统,通过近一年的努力,于94年底在全省县级局中率先建成了MIS系统,并通过镇江市科委组织的鉴定,获镇江市科技成果三等奖。
公司计算机的应用,也带动了各镇供电所。1995年,各镇供电所开始纷纷配置计算机,一方面进行简单的应用如文字处理,一方面开始电费管理系统的应用。为了保证正常的使用,公司加大了培训力度,组织计算机应用培训5期。全公司上下从领导到线路工人,除年龄偏大的外,其余基本都参加了培训。参加培训人员白天上班,晚上学习,尤其是供电所人员从偏远的乡下赶到城区,当时的交通远还没有现在这么发达,有的人就是骑自行车,一骑就是一两个小时,还有一些女职工,也是克服了许多困难,象久旱的禾苗尽情地吮吸着知识的甘露,通过一个多月的学习,大家初步掌握了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这为推动全系统计算机应用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96年下半年,乡镇供电所要用计算机开票到户,用户量急骤增加,单机无法满足要求,计算机也逐渐增加,于是开始在部分用户多的所建局域网,在网络环境下运行。在应用的过程中,为适应应用的需要对程序不断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全部供电所的计算机的运行维护主要靠公司管理信息中心的工程技术人员来完成。与此同时,乡镇供电所还将计算机用于其它一些管理工作中,例如使用的农电管理软件,具有线路设备、人事劳资、文书档案、报表等的管理功能,实现对用户设备状况、计量表计、负荷统计、安全工具测试记录、电工培训记录等的计算机管理。
二、发展阶段:时间从2000年初至目前,主要是以信息网建设为标志。
1999年下半年,我公司为了适应"农电两改一同价"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对乡镇供电所的管理,决定借农网改造之机,建设农电信息网。根据江苏省电力公司农电[1999]648号《关于编制县级信息网规划及实施计划的通知》及省局农电处[1999]15号《关于印发〈县级电力信息网规划编制要求〉的通知》,经过多方收集资料和调研,还有上级领导和专家的多次评审和论证,由于在全省县级局中还是第一家,所以编制《扬中市电力信息网规划和实施方案》显得特别费劲,经过多次反复,还是采用WDM+SDH方案(波分复用技术结合SDH技术和以太网技术),光纤网络覆盖市公司、13个变电站(含2个用户变电站)、11个供电所、4个多经单位,组成上洲和下洲两个环网。方案通过专家论证后,紧接着就进行线路勘察、技术规范编制及设备订货。设备一到,立即组
扬中市供电公司现有220千伏变电所一座在建,110千伏变电所3座,35千伏变电所8座,主变容量22.875兆伏安。2001年末拥有固定资产1.36亿元,2001年售电量2.6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4.96% 。现辖11个供电所,镇级农电工96人,村级电工160人。
长期以来,公司始终坚持"人民电业为人民"的服务宗旨,把"电力为农业、为农民、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全面提升科技含量为重点,以实施创新战略为灵魂,不断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经营水平、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追求企业更安全、更经济、更高效、更文明、更具竞争力,企业各方面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整体素质明显提高,是江苏省文明行业、文明单位、农网建设和改造工作先进集体,国电公司双文明单位和首批一流县供电企业。回顾农村供电所信息化建设工作,从单台计算机应用到今天的新系统,走过了一段不断提高、不断创新、不断完善之路。下面简要汇报如下:
一、起步阶段:时间是从1995年起至1999年底。主要是各镇从单机应用到供电所局域网阶段。
1987年,我公司积极探索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我国国情的组织管理制度,在全国率先实行行业管理,统管乡村电工,改造农村电网。也就是说:在扬中提前11年实施了"农电体制改革和农网改造",不仅彻底扭转了原来的落后面貌,而且主要安全经济技术指标均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创造了当时全国最低水平的农村生活照明用电价格,仅此一项,十年就减轻农民负担2000多万元,包括《人民日报》在内的多家新闻媒体进行了报道,因此两次荣获全国供电系统优质服务先进单位称号。并于1993年在全省第二家实现"三化"、"三为"达标。所有这些为公司系统的计算机应用提供了物质、人员、环境方面的有利条件。1994年公司领导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提出了"科教兴企"战略,并制订了《科教兴企五年规划》。此后,根据规划,在镇江供电公司的大力支持下,公司组织人力联合开发建设MIS系统,通过近一年的努力,于94年底在全省县级局中率先建成了MIS系统,并通过镇江市科委组织的鉴定,获镇江市科技成果三等奖。
公司计算机的应用,也带动了各镇供电所。1995年,各镇供电所开始纷纷配置计算机,一方面进行简单的应用如文字处理,一方面开始电费管理系统的应用。为了保证正常的使用,公司加大了培训力度,组织计算机应用培训5期。全公司上下从领导到线路工人,除年龄偏大的外,其余基本都参加了培训。参加培训人员白天上班,晚上学习,尤其是供电所人员从偏远的乡下赶到城区,当时的交通远还没有现在这么发达,有的人就是骑自行车,一骑就是一两个小时,还有一些女职工,也是克服了许多困难,象久旱的禾苗尽情地吮吸着知识的甘露,通过一个多月的学习,大家初步掌握了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这为推动全系统计算机应用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96年下半年,乡镇供电所要用计算机开票到户,用户量急骤增加,单机无法满足要求,计算机也逐渐增加,于是开始在部分用户多的所建局域网,在网络环境下运行。在应用的过程中,为适应应用的需要对程序不断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全部供电所的计算机的运行维护主要靠公司管理信息中心的工程技术人员来完成。与此同时,乡镇供电所还将计算机用于其它一些管理工作中,例如使用的农电管理软件,具有线路设备、人事劳资、文书档案、报表等的管理功能,实现对用户设备状况、计量表计、负荷统计、安全工具测试记录、电工培训记录等的计算机管理。
二、发展阶段:时间从2000年初至目前,主要是以信息网建设为标志。
1999年下半年,我公司为了适应"农电两改一同价"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对乡镇供电所的管理,决定借农网改造之机,建设农电信息网。根据江苏省电力公司农电[1999]648号《关于编制县级信息网规划及实施计划的通知》及省局农电处[1999]15号《关于印发〈县级电力信息网规划编制要求〉的通知》,经过多方收集资料和调研,还有上级领导和专家的多次评审和论证,由于在全省县级局中还是第一家,所以编制《扬中市电力信息网规划和实施方案》显得特别费劲,经过多次反复,还是采用WDM+SDH方案(波分复用技术结合SDH技术和以太网技术),光纤网络覆盖市公司、13个变电站(含2个用户变电站)、11个供电所、4个多经单位,组成上洲和下洲两个环网。方案通过专家论证后,紧接着就进行线路勘察、技术规范编制及设备订货。设备一到,立即组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