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18
  • 网站首页
  • 最新
  • 新闻 要闻 国内 电企 国外 电网 发电 深度 财经 评论
  • 管理 安全生产 经营管理 党建政工 人力资源 企业文化 社会责任 企业风采 管理创新 实践案例
  • 政策 公告通知 政策监管 电力法规 资料报告 访谈观点
  • 商务 商务 招标采购 项目 产品 企业 会展
  • 行业 电网 发电 可再生能源 风电 光伏 光热 氢能 储能 售电 核电 农电 规划设计建设 综合能源服务
  • 频道 能源互联网 电力科技 电动汽车 数字电网 全球能源互联网 增量配电 电力市场 特高压 电力数字化 电力自动化 电力通信 泛在电力物联网 节能环保 电力教育培训 电力技术论文 电力人物 电力文苑
  • 招聘
  • 热点 2020电企年中工作会 2020电力安全生产月 “十四五”电力规划 2020两会说电力 电力新基建 电企2020年工作会议 2019中央巡视电企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国务院要求降电价 电力央企审计整改
  • 热词
  • Tags
首页 > 专题 > 节能环保 > 观点访谈 > 正文

合同能源管理方式最大风险是资金回收

  2013-03-13 09:31:06    来源:证券时报 
A- A+
电力18讯:    
  在走进上市公司活动现场,鸿利光电偌大的会议中心坐满了投资者。这一方面体现鸿利光电备受投资者关注,另一方面也说明,投资者渴望了解公司的盈利与抗风险能力。

  在这次走进上市公司活动中,鸿利光电管理层向投资者介绍了公司目前的三大业务情况。针对投资者关注的,公司去年增资并控股80%的重盈工元,鸿利光电董事长李国平介绍称,该子公司主要切入合同能源管理方式(EMC),为大型工程项目提供方案服务。

  针对这一较新鲜的模式,投资者疑问颇多,而也在这次活动中,李国平对问题一一进行了解答。他也坦言,LED照明推广销售方面,EMC模式的最大风险是如何回款。

  投资者:鸿利光电接下来是否会承接大型政府工程项目?

  李国平:EMC最大的风险是资金回收。我们去年到今天,谈的项目有几十个,最小的项目也有几十万元,大的高达几个亿。谈的项目不少,但真正落地的项目却比较少。为什么会这样?我们还是考虑风险的问题。如果是政府工程,我们要求项目需要获得当地人大通过,或者是有土地、物业的担保,否则我们不敢做。

  投资者:鸿利光电目前回款情况怎么样?对款项难以收回有何预防措施?

  李国平:现在为了规避风险,我们会与银行合作,而与银行合作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大的项目做好后,我们会直接卖给银行,然后银行进行转卖,银行取得一部分利润的同时,会把款项给公司,让我们得到回款保障。目前,公司已经谈了三家合作银行。第二种是,我与政府做项目,做完后政府找银行担保。

  所以在谈项目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对客户的调查,看客户到底有没有支付能力。如果是靠补贴过日子的地方政府,我们不会与他们合作。当然,也并不是城市大,财政情况就会好。与银行打包合作,这样就比较稳定。

  投资者:鸿利光电今年对旗下子公司有何规划?

  李国平:在佛达信号这方面,也就是汽车灯业务,今年的产品会进一步优化,下半年会销售LED前大灯。在莱帝亚照明这方面,公司要求的产能最起码要翻两倍至三倍,因为近年来,照明产品成品价一直在下行,所以产能一定要大幅度扩张。

  而作为重盈工元来说,2013年是一个机会,因为珠三角区域正在实施节能改造,重盈工元准备参与这个大范围项目,当然,竞争也将会非常激烈。我们现在有接近10个人的专业团队在着手准备这件事。

  投资者:鸿利光电在整个LED行业处于一个什么地位?

  李国平:目前,鸿利光电与传统LED公司最大的区别是,公司没有往上游芯片方向发展,而是向中下游延伸。因为未来LED照明的技术,有可能会走上应用与封装结合的趋势。另外,公司的研发费用投入力度非常大,今年肯定会比去年大。

  当然,公司过去也有些地方做得不足,过去公司一直都在“低头拉车”,在品牌宣传这方面还做得不够好。此次珠海工程中标,体现了公司开始逐步重视品牌宣传,并正在涉足大型工程项目。

  投资者:鸿利光电在销售渠道方面的激励措施是怎么样的?经销商的门槛又是怎么样的?

  李国平:渠道方面,公司参考了传统渠道模式。例如开一个店,公司在装修上补助400元/平方米。在项目工程方面,公司会派专业人员去支持。公司的业务员除了跑渠道外,还会服务当地客户,这个过程中,公司对业务员提成和经销点的返利或者折扣都有规定。今年,公司会选择性地去开专营店,因为专卖店成本相当高,目前销售并不是很明显,但对于品牌提升有一定帮助。

  毕竟渠道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基建投资,一次性投入较大,渠道建设的效果将从2013年开始逐步显现,预计2014年渠道建设的成果将十分显著。

  EMC,即“合同能源管理”,是一种节能服务产业的新模式。即专业节能技术服务公司接受客户(节能业主企业)委托,通过与客户签订能源服务合同,自带资金实施节能项目,为客户提供节能改善必需的设备、技术、资金等一条龙服务,并通过为客户节约下来的能源成本获得收益。


在线投稿   投稿信箱:e@ep18.cn 请赐稿件
评论
用户名: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编辑推荐
江亿:我国未来的低碳能源系统

2018-12-22

热点排行
  • · 北方农村清洁取暖面临的问题与建议
  • · 文件解读|发改委《关于创新和完善促进绿色发展价格机制的意见》
  • · 上海能源专家认为“十一五”能耗降低20%目标可以达到
  • · 垃圾发电厂“待遇不同”前景悬殊
  • · 环保企业无用武之地 污染企业为何能掐住其咽喉
  • · 数据调查丨创新技术和手段是节能减排关键
  • · 光大国际总裁王天义:不能用未来技术和财力处理今天的垃圾
  • · 高道平:山西清洁取暖“煤改电”推进情况探析
  • · 贵州提高煤层气利用率有待政策推动
  • · 王志轩:碳市场对电力行业意味着什么——推动全国碳市场建设,降低电力碳减排成本
推荐阅读

手机版 - 关于我们 - 投稿信箱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2018 电力18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53787号-1    北京网维八方旗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