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魏桥民用电厂合法性遭质疑存质量隐患
2012-05-25 08:48:28 来源:
A-
A+
电力18讯:
民营企业能否向社会供电?当一个民营企业供给周边的电价比国家电网供电价格低1/3时,是否意味着有人在挑战“电老虎”?这种模式能否复制和移植?
当山东魏桥创业集团(下称“魏桥”)在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县实现了上述作为时,魏桥是为民省钱还是有利可图,基础电价还有多少降价空间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时代周报记者在数天的调查中发现,本身主业包含铝业等高耗能产业、存在大量电力需求的魏桥集团,在自己发电并供电的过程里,不仅自己节省了成本,博得了用电客户的欢迎,更在舆论上赚得了叫好声。这个一箭多雕的行为背后,却隐藏着违反《电力法》、小火电机组发电的排放污染、供电可靠率差等多项隐忧。
在大电网已经确定为电力工业的发展方向时,地方企业的孤立电网就显得孤掌难鸣,魏桥模式在全国也就不具备可复制性。已经建成装机总容量341万千瓦、在建容量300万千瓦孤立运行电网的魏桥,未来如何和国家电网并存于市场中,也成了魏桥的难题。
合法性遭质疑
在山东魏桥创业集团有限公司的官网显示,魏桥是一家拥有5个生产基地、10个工业园、总资产650亿元、员工16万人的特大型企业,涉及棉业、棉纺、织造、染整、服装、家纺、热电、铝业、盐化等多个产业,是中国棉化纤纺织加工业最具竞争力的企业和世界上最大的棉纺织企业,位列山东省百强企业第3位。
2011年9月份胡润研究院公布的“胡润百富榜”中,担任魏桥集团董事长的张士平家族以300亿元财富位列第19名,张士平本人也被称作“山东首富”。魏桥纺织是魏桥集团最大的控股子公司并在香港上市。张士平之女张红霞还出现在山东省出席十八大的代表候选人名单中。
据此前的公开报道称,截至2011年,山东省共有179家企业建立了自己的电厂,向企业自身供电,以缓解工业用电成本较高的压力。但魏桥却是其中的另类:除了建有自己的电厂为本集团旗下企业供电,还通过自建电网向其他企业供电。
记者了解到,在当地,企业可以选择使用国家电网的电或使用魏桥的电,国家电网的电是8毛多一度,魏桥集团只要6毛多。在民用电方面,魏桥家属区享受的魏桥价格是0.35元一度,而国家电网的居民用电价格则超过5毛。
依照《电力法》第二十五条关于供电企业的批准和供电营业区的规定:供电营业区的划分,应当考虑电网的结构和供电合理性等因素。一个供电营业区内只设立一个供电营业机构。
而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的供电营业区的设立、变更,由供电企业提出申请,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电力管理部门会同同级有关部门审查批准后,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电力管理部门发给《供电营业许可证》。
就是说,供电营业机构必须持有《供电营业许可证》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领取营业执照,方可营业。
那么,魏桥是否具备这个资格呢?记者联系魏桥集团相关负责人,对方称公司目前不便接受采访。一位电力专家则直截了当地告诉记者:魏桥不可能有《供电许可证》。
中电联副秘书长欧阳昌裕此前也公开表示这是一种违法行为。因为自备电厂的定位是自发自用,有多余的电卖给电网公司,电网为其提供备用。他认为,魏桥电厂作为企业的自备电厂,向超越其供电范畴的社会用户供电是违法的。
“一个企业的发电和输电,自然要遵循《电力法》的规定,电力法既然规定一个地区不能重复建设电网,不允许同一个地区共存两个供电网络,魏桥显然是不符合这个规定的。”中电联秘书长王志轩在接受时代周报采访时表示。
比国电便宜1/3
记者了解到,魏桥的电价能比国家电网的电价便宜1/3,除了有职工工资、团队人数以及工作效率等原因,还有发电技术、网络建设、缴纳政府性基金及附加、电价交叉补贴负担等多项原因。
从成本上看,魏桥部分发电机组属于被淘汰范围的小火电机组。小火电机组,一般泛指5万千瓦容量以下发电机组,其设计容量小、参数低,由于机组的发电效率低,煤耗高,已经逐步被淘汰。整个“十一五”期间,我国累计关停小火电机组7077万千瓦,超额完成了原计划关停5000万千瓦的目标,按同等电量由大机组代发计算,每年可节约原煤8100万吨。
而大机组建设需要配套的是大规模的电网建设,降低的煤耗成本同时转移到了电网建设成本上。
除了煤耗高,小火电机组因为没有安装脱硫、脱硝等环保设施,污染物排放超标,会给当地造成环境污染。中国价格协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李英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小火电机组发电相比之下每度电能降低0.25元发电成本。
电价里面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政府性基金及附加。目前,国家随电价征收的有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基金、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基金、地方中小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基金、城市公用事业附加和农网还贷资金等6项基金附加。
接近山东省发改委的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介绍,山东省随每一度电征收的三峡工程建设基金、城市公用事业附加费、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基金、农网还贷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这几项分别为:0.7分、1分、0.88分、2分、0.1-0.4分。
核算下来,山东电网每度电里大约有4.6分钱是缴纳了这些附加费用;而魏桥的电价因不涉及这些,又在成本中节省了将近5分钱。
清华大学电机系学委会主席夏清教授向时代周报表示,老百姓可以因为电价便宜而选择某个地方的孤立电网,但发电企业也同时要承担排污成本和社会责任,因为这些原本属于电价成本的一部分。从这个角度看,魏桥和国家电网并没有处在一个相同的竞争条件中。
在电价交叉补贴方面,魏桥电价又留出了约6分钱的空间。
目前的电价是以省为单位实行的统一销售电价,工商用户需补贴居民和农业用户,因此价格较高,居民和农业用户价格较低,大电网除了向工商用户供电,还要向居民和农业供电,自行平衡中间的差价。而魏桥电价的工商业用户占供电比重的94%,这个交叉补贴就可以忽略不计,从而与大电网相比,工商业电价低了约6分钱。
成本差别还体现在电网基础建设上。李英认为,大电网建设是国家统一规划并由政府统一标准的,要充分考虑到备用和冗余,而魏桥是在相对固定区域里建设孤立的电网,成本上自然比大电网低很多。
“平时我自己发电,检修时改用大电网,那不是说明大电网是平时给你当备用了吗?这样下去,大电网摊进去的成本自然就高了。”夏清说。
便宜下的隐患
“便宜还要看商品质量。除了有价格竞争,还有环境竞争,用便宜电价时是不是问问自己:你在享受便宜电价的时候吸进了多少粉尘?”夏清反问道。
在夏清看来,排除非法与否这个因素,一个企业用便宜很多的电价来和国家电网竞争,这对国家电网是个挑战,是个好事。但贪图便宜的同时,也要承担相应的风险,就是孤立电网的低可靠性。
王志轩也是这个看法,“孤立小电网不是电力工业发展的方向,也不符合电力发展规律,这主要从质量和安全角度考虑。”
对工商用户即企业来说,由于电源单一,一旦出事故就必须拉闸,如果没有大电网作为后备补充,是直接影响企业的正常运作的。
记者了解到,在当地的很多工商业用户在使用魏桥电网的同时,也向山东省电网申请了备用线路,发生过多起魏桥那边断电时,用户及时从大电网恢复供电的事情。
在王志轩看来,通过孤立电网,使用便宜电,只适用于传统产业,如魏桥主营的棉纺、织染、热电等,如果是高科技产业,就很难用这个网络,一旦断电,电能质量不稳定,会影响产品质量。
此外,电价与煤价也是有直接联系的。由于存在着“市场煤,计划电”的现状,在煤价没有给发电带来成本压力,即企业自己发电不亏损并有利可图时,魏桥的做法不但为自身降本增效,还博得社会上的叫好声。
这样就会形成一个局面:一旦到煤价上涨到吃不消的程度,自己发电没有利润,便宜电就会断了供给,用户又得转向使用国有电厂的电。
所以,李英说:“从长远来看,价格不是唯一的决定性因素,不能只图便宜,更应该从安全、质量以及环保等多方面考虑。”
不可复制的“魏桥模式”
何为“魏桥模式”?李英用一句话概括为:自备电厂,自建小电网,以低于公用电网价格向其他用户供电,他将之比喻为“销售没有征收关税的走私商品”。
“这是在一个很小范围内,供电模式上的个案,是在特定区域里的特定模式,不具备典型性,不具备代表性,不值得推广!”华北电力大学能源与电力经济研究咨询中心主任曾鸣教授对时代周报直言。
自己发电的企业有很多,但只有魏桥敢于在当地和国家电网一拼天下。此前有报道称魏桥与山东电力公司发生过多次激烈的冲突。
双方最大规模的一次武斗发生在2009年的“李庄聚众”,地点在山东省惠民县李庄发生,冲突焦点就是魏桥集团欲将自己的电输往惠民县,共有近1000人参与了这次冲突。
这个在特定区域内的特定模式,与魏桥当地“老大”的地位是不可分的。
魏桥集团的公开数据显示,2011年,魏桥实现销售收入1610亿元、利税150亿元。魏桥的纳税额,列山东省百强企业第3位。魏桥除了是滨州市缴税大户,其纳税已占到了邹平县财政收入一半以上。
此外,魏桥还承担着当地16万员工的就业问题,多次帮政府解决难题。滨州一棉曾经多年亏损,拖欠银行贷款3800多万元,魏桥不但兼并该企业接收原职工就业,还将银行债务全部承揽。
凭借这些,魏桥游刃有余地周旋在电网和滨州市政府中间,从而成为目前国内唯一一家自建外网并对外供电的企业。
在曾鸣看来,尽管从1996年公布执行的《电力法》的个别条款已经需要修改,在发电环节可以放开竞争,但一个地区只有一个电网这个规定不能变,“一个行业无论是鼓励竞争还是鼓励垄断,都是为了效益和效率,出现多个电网就没有了规模效应,这种竞争弥补不了规模效应带来的实际好处。”
王志轩也认为,从安全、质量和效益等多方面看,一个地区重复建设电网是资源浪费,在电网建设上必须统一规划,统一核准。发电企业可以互相竞争,零售商可以从不同电厂来选择购电,但必须共用一个电网,这也是国际上运行多年的成熟模式。
“一个不符合电力产业发展趋势的孤立电网案例,不可能走出去,更不足以在全国推广和复制。”王志轩说。
魏桥电网何去何从
记者了解到,在双方多次发生冲突后,山东电网和魏桥集团也有过多次商谈,寻求共赢、共存的解决办法。
目前,记者掌握的数据是,魏桥集团在滨州已建成装机总容量341万千瓦,在建容量300万千瓦的孤立运行电网,已经超过华能集团在当地的电厂,成为当地最大的发电企业。
一个比较折中的方案是:将魏桥的电网并入山东的大电网。魏桥仍然可以自己发电,但要把富余的电通过上网方式出售,即通过大电网输送,而不能再私自对外供电。
熟悉魏桥情况的人士告诉记者,在当地,哪怕是两个厂区相连的企业也都是各自发电,双方都本着“爹有娘有不如自己有”的观念,采用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山东电网与魏桥之前谈过一些条件并签署了相关协议,也曾经试行过由主网提供备用,魏桥将富余电通过上网销售,但后来魏桥又选择脱网运行,双方此后再没有达成共识。
记者就此事联系国家发改委,作为电价的政策制定部门,国家发改委未就此事作出表态。
在夏清看来,是市场力量让魏桥发电售电行为存在下去。《电力法》的一些内容已经滞后,不必要再用《电力法》来纠结魏桥的行为是否合法。但魏桥和国家电网的矛盾问题并不难解决,就是在政府的监管和协调下,大电网为主,依托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分布式电网为辅,让小电网作为大电网的补充存在于市场中,尤其是大电网没有覆盖到的地方,双方可以和谐发展,相互补充,而不是形成互相抢地盘的对立关系。
也有电力专家对这种共存表示质疑,因为魏桥是用煤发电,其自建的电网也不属于政府支持以及国际上正在发展的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微电网,能否共存以及存在多久都是个未知数。
民营企业能否向社会供电?当一个民营企业供给周边的电价比国家电网供电价格低1/3时,是否意味着有人在挑战“电老虎”?这种模式能否复制和移植?
当山东魏桥创业集团(下称“魏桥”)在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县实现了上述作为时,魏桥是为民省钱还是有利可图,基础电价还有多少降价空间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时代周报记者在数天的调查中发现,本身主业包含铝业等高耗能产业、存在大量电力需求的魏桥集团,在自己发电并供电的过程里,不仅自己节省了成本,博得了用电客户的欢迎,更在舆论上赚得了叫好声。这个一箭多雕的行为背后,却隐藏着违反《电力法》、小火电机组发电的排放污染、供电可靠率差等多项隐忧。
在大电网已经确定为电力工业的发展方向时,地方企业的孤立电网就显得孤掌难鸣,魏桥模式在全国也就不具备可复制性。已经建成装机总容量341万千瓦、在建容量300万千瓦孤立运行电网的魏桥,未来如何和国家电网并存于市场中,也成了魏桥的难题。
合法性遭质疑
在山东魏桥创业集团有限公司的官网显示,魏桥是一家拥有5个生产基地、10个工业园、总资产650亿元、员工16万人的特大型企业,涉及棉业、棉纺、织造、染整、服装、家纺、热电、铝业、盐化等多个产业,是中国棉化纤纺织加工业最具竞争力的企业和世界上最大的棉纺织企业,位列山东省百强企业第3位。
2011年9月份胡润研究院公布的“胡润百富榜”中,担任魏桥集团董事长的张士平家族以300亿元财富位列第19名,张士平本人也被称作“山东首富”。魏桥纺织是魏桥集团最大的控股子公司并在香港上市。张士平之女张红霞还出现在山东省出席十八大的代表候选人名单中。
据此前的公开报道称,截至2011年,山东省共有179家企业建立了自己的电厂,向企业自身供电,以缓解工业用电成本较高的压力。但魏桥却是其中的另类:除了建有自己的电厂为本集团旗下企业供电,还通过自建电网向其他企业供电。
记者了解到,在当地,企业可以选择使用国家电网的电或使用魏桥的电,国家电网的电是8毛多一度,魏桥集团只要6毛多。在民用电方面,魏桥家属区享受的魏桥价格是0.35元一度,而国家电网的居民用电价格则超过5毛。
依照《电力法》第二十五条关于供电企业的批准和供电营业区的规定:供电营业区的划分,应当考虑电网的结构和供电合理性等因素。一个供电营业区内只设立一个供电营业机构。
而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的供电营业区的设立、变更,由供电企业提出申请,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电力管理部门会同同级有关部门审查批准后,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电力管理部门发给《供电营业许可证》。
就是说,供电营业机构必须持有《供电营业许可证》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领取营业执照,方可营业。
那么,魏桥是否具备这个资格呢?记者联系魏桥集团相关负责人,对方称公司目前不便接受采访。一位电力专家则直截了当地告诉记者:魏桥不可能有《供电许可证》。
中电联副秘书长欧阳昌裕此前也公开表示这是一种违法行为。因为自备电厂的定位是自发自用,有多余的电卖给电网公司,电网为其提供备用。他认为,魏桥电厂作为企业的自备电厂,向超越其供电范畴的社会用户供电是违法的。
“一个企业的发电和输电,自然要遵循《电力法》的规定,电力法既然规定一个地区不能重复建设电网,不允许同一个地区共存两个供电网络,魏桥显然是不符合这个规定的。”中电联秘书长王志轩在接受时代周报采访时表示。
比国电便宜1/3
记者了解到,魏桥的电价能比国家电网的电价便宜1/3,除了有职工工资、团队人数以及工作效率等原因,还有发电技术、网络建设、缴纳政府性基金及附加、电价交叉补贴负担等多项原因。
从成本上看,魏桥部分发电机组属于被淘汰范围的小火电机组。小火电机组,一般泛指5万千瓦容量以下发电机组,其设计容量小、参数低,由于机组的发电效率低,煤耗高,已经逐步被淘汰。整个“十一五”期间,我国累计关停小火电机组7077万千瓦,超额完成了原计划关停5000万千瓦的目标,按同等电量由大机组代发计算,每年可节约原煤8100万吨。
而大机组建设需要配套的是大规模的电网建设,降低的煤耗成本同时转移到了电网建设成本上。
除了煤耗高,小火电机组因为没有安装脱硫、脱硝等环保设施,污染物排放超标,会给当地造成环境污染。中国价格协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李英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小火电机组发电相比之下每度电能降低0.25元发电成本。
电价里面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政府性基金及附加。目前,国家随电价征收的有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基金、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基金、地方中小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基金、城市公用事业附加和农网还贷资金等6项基金附加。
接近山东省发改委的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介绍,山东省随每一度电征收的三峡工程建设基金、城市公用事业附加费、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基金、农网还贷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这几项分别为:0.7分、1分、0.88分、2分、0.1-0.4分。
核算下来,山东电网每度电里大约有4.6分钱是缴纳了这些附加费用;而魏桥的电价因不涉及这些,又在成本中节省了将近5分钱。
清华大学电机系学委会主席夏清教授向时代周报表示,老百姓可以因为电价便宜而选择某个地方的孤立电网,但发电企业也同时要承担排污成本和社会责任,因为这些原本属于电价成本的一部分。从这个角度看,魏桥和国家电网并没有处在一个相同的竞争条件中。
在电价交叉补贴方面,魏桥电价又留出了约6分钱的空间。
目前的电价是以省为单位实行的统一销售电价,工商用户需补贴居民和农业用户,因此价格较高,居民和农业用户价格较低,大电网除了向工商用户供电,还要向居民和农业供电,自行平衡中间的差价。而魏桥电价的工商业用户占供电比重的94%,这个交叉补贴就可以忽略不计,从而与大电网相比,工商业电价低了约6分钱。
成本差别还体现在电网基础建设上。李英认为,大电网建设是国家统一规划并由政府统一标准的,要充分考虑到备用和冗余,而魏桥是在相对固定区域里建设孤立的电网,成本上自然比大电网低很多。
“平时我自己发电,检修时改用大电网,那不是说明大电网是平时给你当备用了吗?这样下去,大电网摊进去的成本自然就高了。”夏清说。
便宜下的隐患
“便宜还要看商品质量。除了有价格竞争,还有环境竞争,用便宜电价时是不是问问自己:你在享受便宜电价的时候吸进了多少粉尘?”夏清反问道。
在夏清看来,排除非法与否这个因素,一个企业用便宜很多的电价来和国家电网竞争,这对国家电网是个挑战,是个好事。但贪图便宜的同时,也要承担相应的风险,就是孤立电网的低可靠性。
王志轩也是这个看法,“孤立小电网不是电力工业发展的方向,也不符合电力发展规律,这主要从质量和安全角度考虑。”
对工商用户即企业来说,由于电源单一,一旦出事故就必须拉闸,如果没有大电网作为后备补充,是直接影响企业的正常运作的。
记者了解到,在当地的很多工商业用户在使用魏桥电网的同时,也向山东省电网申请了备用线路,发生过多起魏桥那边断电时,用户及时从大电网恢复供电的事情。
在王志轩看来,通过孤立电网,使用便宜电,只适用于传统产业,如魏桥主营的棉纺、织染、热电等,如果是高科技产业,就很难用这个网络,一旦断电,电能质量不稳定,会影响产品质量。
此外,电价与煤价也是有直接联系的。由于存在着“市场煤,计划电”的现状,在煤价没有给发电带来成本压力,即企业自己发电不亏损并有利可图时,魏桥的做法不但为自身降本增效,还博得社会上的叫好声。
这样就会形成一个局面:一旦到煤价上涨到吃不消的程度,自己发电没有利润,便宜电就会断了供给,用户又得转向使用国有电厂的电。
所以,李英说:“从长远来看,价格不是唯一的决定性因素,不能只图便宜,更应该从安全、质量以及环保等多方面考虑。”
不可复制的“魏桥模式”
何为“魏桥模式”?李英用一句话概括为:自备电厂,自建小电网,以低于公用电网价格向其他用户供电,他将之比喻为“销售没有征收关税的走私商品”。
“这是在一个很小范围内,供电模式上的个案,是在特定区域里的特定模式,不具备典型性,不具备代表性,不值得推广!”华北电力大学能源与电力经济研究咨询中心主任曾鸣教授对时代周报直言。
自己发电的企业有很多,但只有魏桥敢于在当地和国家电网一拼天下。此前有报道称魏桥与山东电力公司发生过多次激烈的冲突。
双方最大规模的一次武斗发生在2009年的“李庄聚众”,地点在山东省惠民县李庄发生,冲突焦点就是魏桥集团欲将自己的电输往惠民县,共有近1000人参与了这次冲突。
这个在特定区域内的特定模式,与魏桥当地“老大”的地位是不可分的。
魏桥集团的公开数据显示,2011年,魏桥实现销售收入1610亿元、利税150亿元。魏桥的纳税额,列山东省百强企业第3位。魏桥除了是滨州市缴税大户,其纳税已占到了邹平县财政收入一半以上。
此外,魏桥还承担着当地16万员工的就业问题,多次帮政府解决难题。滨州一棉曾经多年亏损,拖欠银行贷款3800多万元,魏桥不但兼并该企业接收原职工就业,还将银行债务全部承揽。
凭借这些,魏桥游刃有余地周旋在电网和滨州市政府中间,从而成为目前国内唯一一家自建外网并对外供电的企业。
在曾鸣看来,尽管从1996年公布执行的《电力法》的个别条款已经需要修改,在发电环节可以放开竞争,但一个地区只有一个电网这个规定不能变,“一个行业无论是鼓励竞争还是鼓励垄断,都是为了效益和效率,出现多个电网就没有了规模效应,这种竞争弥补不了规模效应带来的实际好处。”
王志轩也认为,从安全、质量和效益等多方面看,一个地区重复建设电网是资源浪费,在电网建设上必须统一规划,统一核准。发电企业可以互相竞争,零售商可以从不同电厂来选择购电,但必须共用一个电网,这也是国际上运行多年的成熟模式。
“一个不符合电力产业发展趋势的孤立电网案例,不可能走出去,更不足以在全国推广和复制。”王志轩说。
魏桥电网何去何从
记者了解到,在双方多次发生冲突后,山东电网和魏桥集团也有过多次商谈,寻求共赢、共存的解决办法。
目前,记者掌握的数据是,魏桥集团在滨州已建成装机总容量341万千瓦,在建容量300万千瓦的孤立运行电网,已经超过华能集团在当地的电厂,成为当地最大的发电企业。
一个比较折中的方案是:将魏桥的电网并入山东的大电网。魏桥仍然可以自己发电,但要把富余的电通过上网方式出售,即通过大电网输送,而不能再私自对外供电。
熟悉魏桥情况的人士告诉记者,在当地,哪怕是两个厂区相连的企业也都是各自发电,双方都本着“爹有娘有不如自己有”的观念,采用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山东电网与魏桥之前谈过一些条件并签署了相关协议,也曾经试行过由主网提供备用,魏桥将富余电通过上网销售,但后来魏桥又选择脱网运行,双方此后再没有达成共识。
记者就此事联系国家发改委,作为电价的政策制定部门,国家发改委未就此事作出表态。
在夏清看来,是市场力量让魏桥发电售电行为存在下去。《电力法》的一些内容已经滞后,不必要再用《电力法》来纠结魏桥的行为是否合法。但魏桥和国家电网的矛盾问题并不难解决,就是在政府的监管和协调下,大电网为主,依托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分布式电网为辅,让小电网作为大电网的补充存在于市场中,尤其是大电网没有覆盖到的地方,双方可以和谐发展,相互补充,而不是形成互相抢地盘的对立关系。
也有电力专家对这种共存表示质疑,因为魏桥是用煤发电,其自建的电网也不属于政府支持以及国际上正在发展的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微电网,能否共存以及存在多久都是个未知数。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