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18
  • 网站首页
  • 最新
  • 新闻 要闻 国内 电企 国外 电网 发电 深度 财经 评论
  • 管理 安全生产 经营管理 党建政工 人力资源 企业文化 社会责任 企业风采 管理创新 实践案例
  • 政策 公告通知 政策监管 电力法规 资料报告 访谈观点
  • 商务 商务 招标采购 项目 产品 企业 会展
  • 行业 电网 发电 可再生能源 风电 光伏 光热 氢能 储能 售电 核电 农电 规划设计建设 综合能源服务
  • 频道 能源互联网 电力科技 电动汽车 数字电网 全球能源互联网 增量配电 电力市场 特高压 电力数字化 电力自动化 电力通信 泛在电力物联网 节能环保 电力教育培训 电力技术论文 电力人物 电力文苑
  • 招聘
  • 热点 2020电企年中工作会 2020电力安全生产月 “十四五”电力规划 2020两会说电力 电力新基建 电企2020年工作会议 2019中央巡视电企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国务院要求降电价 电力央企审计整改
  • 热词
  • Tags
首页 > 专题 > 节能环保 > 观点访谈 > 正文

总量控制目标倒逼节能减排攻坚在即

  2012-04-11 11:17:59    来源: 
A- A+
电力18讯:    
    节能减排的关键是节约能源,提高能效,减少污染。要抓紧制定出台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工作方案,加快理顺能源价格体系。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突出抓好工业、交通、建筑、公共机构、居民生活等重点领域和千家重点耗能企业节能减排,进一步淘汰落后产能。加强用能管理,发展智能电网和分布式能源,实施节能发电调度、合同能源管理、政府节能采购等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18次提到“节能”,8 次提到“减排”。报告同时坦陈,2011年我国节能减排目标没有完成。那么,在处于“十二五”承上启下重要阶段的2012年,我国节能减排工作该如何面对严峻挑战?全国两会期间,节能减排成为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热点。据新华社消息,截至3 月8 日14时,在全国政协收到的6069件提案中,涉及节能减排和资源、环境保护的提案共有578 件。同时,能源消费总量、能源价格体系、智能电网、节能发电调度等关键词也为能源界专家热议。

    随着“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上升到国家高度,节能减排任务进一步细化,我国2012年节能减排攻坚战已经打响。

    以“总量控制”目标倒逼节能减排

    “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最好是有一个比较紧的目标,以此来达到控制效果。”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姜克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3 月7 日,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吴吟在出席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民盟小组讨论时透露,国家能源局负责编制的《全国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工作方案》正在抓紧制定中,预计上半年出台。该方案针对“十二五”期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提出总体目标,并将这些目标分解到各省,再由各省逐级向下分解。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将成为考核地方政府绩效的重要指标。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去年底下发的《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工作方案》的征求意见稿,我国初步提出了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的具体目标要求。即到2015年,国家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初定41亿吨标准煤左右,社会用电总量控制在6.4 万亿千瓦时。

    针对上述能源总量“双控”思路,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规划统计部规划一处副处长张卫东建议,应将用电量从控制性目标调整为预测监测性指标。电力是优质、清洁、便利的二次能源,同时,实现电气化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张卫东认为,目前我国电气化水平不高,人均用电量远远低于先进国家,不宜定量控制电力消费。

    同时,根据国家发改委安排部署,至少在“十二五”期间,可再生能源、煤矸石煤泥发电,煤层气与页岩气、余热余压发电暂时拟将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的考核统计当中。姜克隽认为,这个做法等于是对能源总量控制目标的弱化,应该坚持较紧的目标不放松。“十二五”期间高耗能工业的发展速度将会非常缓慢,今年开始将尤其明显。“因此,我认为要实现‘十二五’总量控制目标还是很有可能的。”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厦门大学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告诉记者,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应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最重要的是要形成“倒逼”机制。

    形成节能减排市场化长效机制

    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抓好节能减排。当前,节能减排工作已进入深水区,加快建立节能减排长效机制迫在眉睫。在所谓长效机制中,市场和行政是缺一不可的两种必要手段。

    在经济手段上,“加快理顺能源价格体系”,被林伯强称为是解决众多能源问题,促进节能减排的核心。其中,煤电价格机制的形成更是重中之重。林伯强认为,煤电矛盾已经到了比较关键的时刻,不解决将来可能会出大问题。“中央政府需要着眼长效机制,如煤电联动,以及解决煤电联动机制下的相关问题,包括提高补贴控制终端电价,和抑制煤价上涨过快等。”姜克隽表示,理顺能源价格体系,应该维持能源价格合理的上升,用合理的能源价格体系来引导公众的能源消费。以电价为例,电价上升了,公众可能会觉得损害了自己的利益,但另一方面,公众的节电意识 会进一步增强,可能因此而获得更好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健康效益。

    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湖南省委主委张大方认为,政府推动型节能减排模式,在淘汰落后产能等方面作用显著。

    但比起市场推动模式,政府推动模式消耗了有限的财政资源,在执行过程中也存在变相达标风险。“用市场的力量来推动节能减排,需从多方面入手。要尽快明确政府和市场在节能减排上的定位,应由政府履行的职能,政府要努力做好;应由市场解决的问题,政府就不要过多干预。要加快完善节能减排补偿机制,吸引社会资金进入,政府还可对企业转变落后生产方式行为给予合理经济补偿。要加快完善节能减排税收政策,让高排放企业付出高昂的代价。”

    加快智能电网建设促进分布式能源接入

    姜克隽说,“十一五”期间,我国的节能减排工作打下了特别好的基础,节能方面已经做得有声有色,各种体系都构建起来了。下一步,需要在智能电网、分布式能源等更多具体的地方做得更加精细化。“目前我国智能电网的概念已经很明确,投资资金量也很大,现在就需要电网公司按照计划加紧实施。”姜克隽表示,全国来看,智能电网建设进度应该尽快往前提,以满足用电需求侧管理、清洁能源发展和分布式能源接入等多方面发展需要。

    张卫东建议,结合节能减排工作要求,当前我国智能电网发展应向大规模新能源接入技术、用户与电网双向互动和智能家电技术、智能分布发电与微网技术和智能电网前沿技术等方面重点发展。

    同时,分布式能源发展也离不开电网。姜克隽认为,电网公司作为大型国企,应该承担这种社会责任,尽快满足分布式能源入网需求。张卫东告诉记者,目前,分布式电源系统本身的研究已经引起了足够的重视,但对于接入电网的技术研究还很薄弱。建议政府在推动分布式电源统一规划、统一审批、协调发展的同时,制定鼓励分布式电源接入技术研究的相关财税激励政策,促进分布式电源健康有序发展。

    然而,林伯强也表示,分布式能源发展是一个长期的事情,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成本过高的问题。“没有经济性就没有前景可言。”

    推进实施节能调度淘汰落后产能

    “实施节能发电调度、合同能源管理、政府节能采购等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此次也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研究室(电力环境与应对气候变化中心)主任潘荔介绍,目前,我国南方区域节能发电调度工作走在全国前列。但在未来的推进过程中,还需要相关技术研发、政策扶持以及体制机制建立等多方面支持。

    “推进节能发电调度最基础的工作,应该是建立健全节能减排统计监测体系,为实施节能发电调度提供真实可信的依据。”潘荔强调,“这里要注意的是,在衡量发电效益的过程中,节能和减排两个指标有时是相互矛盾的,因此,首先需要建立一个统筹体系,将各项指标综合评定,以此作为衡量节能发电水平的依据。”在此基础上,推进节能调度工作还需要尽快制定利益补偿办法,建立利益补偿机制,妥善解决中小机组减发后暴露的矛盾和问题;不断完善节能调度方案,综合考虑发电侧的节能减排、运行可靠性和电网的经济性和安全性;加强能力建设,完善技术支持系统。

    姜克隽告诉记者,电力工业“十二五”期间淘汰落后产能,也应该通过市场机制,采用节能发电调度来实现。预计“十二五”末期,我国燃煤机组的结构将发生比较明显的变化,发电效率可以进入世界领先水平。

    记者还了解到,合同能源管理受到了业内外代表委员的广泛关注。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四川省委副主委多央娜姆在递交的提案中写到,合同能源管理机制作为一种新型的市场化节能机制,是以节省的能源费用来支付节能项目全部成本的节能投资方式。她建议,制定全国性的鼓励支持政策,创新合同能源管理融资模式,降低交易成本。

    同时,潘荔建议,在合同能源管理中的第三方机构既要体现公平公正原则,又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水平。“在已经通过国家认证的第三方机构中,行业特征并不明显,而电力系统有一定的特殊性。在这方面比较理想的是由行业组织和研究机构来承担第三方工作。”


在线投稿   投稿信箱:e@ep18.cn 请赐稿件
评论
用户名: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编辑推荐
江亿:我国未来的低碳能源系统

2018-12-22

热点排行
  • · 北方农村清洁取暖面临的问题与建议
  • · 文件解读|发改委《关于创新和完善促进绿色发展价格机制的意见》
  • · 上海能源专家认为“十一五”能耗降低20%目标可以达到
  • · 垃圾发电厂“待遇不同”前景悬殊
  • · 环保企业无用武之地 污染企业为何能掐住其咽喉
  • · 数据调查丨创新技术和手段是节能减排关键
  • · 光大国际总裁王天义:不能用未来技术和财力处理今天的垃圾
  • · 高道平:山西清洁取暖“煤改电”推进情况探析
  • · 贵州提高煤层气利用率有待政策推动
  • · 王志轩:碳市场对电力行业意味着什么——推动全国碳市场建设,降低电力碳减排成本
推荐阅读

手机版 - 关于我们 - 投稿信箱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2018 电力18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53787号-1    北京网维八方旗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