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交易试点三大难题待解 电力行业机遇挑战并存
2012-04-13 10:07:18 来源:
A-
A+
电力18讯: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2年要进一步开展碳排放和排污权交易试点。
上海市于3月9日出台了《上海市节能和应对气候变化“十二五”规划》,广东省也积极响应号召,对碳排放下降指标有了初步方案,天津市近日也召开“天津市碳交易市场管理办法研讨会”,北京市则于3月28日举行了碳交易试点启动仪式。随着各地对碳交易体系建立的纷纷响应,碳交易试点的建设工作已在我国紧锣密鼓地开拔了。
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公开信息中明确要求,2013年底在试点省市启动碳交易市场,2015年建成全国性市场。而目前我国仅有少量的自愿碳减排交易和与发达国家开展的一些CDM交易。碳交易试点的建设尚在方案研讨阶段,时间紧、底子薄,3年建成碳交易市场的难度可见一斑。电力行业是碳排放大户,其行业碳排放已占全国的40%左右,是我国节能减排的重要领域,未来碳交易市场的建立对电力行业的影响意义深远。
试点先行三大难题有待解决
作为促进节能减排而实行的一种配额交易,碳交易的基本模式是低排放企业把节约下来的碳排放额度出售给高排放的企业形成利润,同时使高排放企业形成成本,从而刺激碳排放量的整体下降,实现节能减排。目前,我国着手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东、湖北、深圳建立碳交易试点,这一举措将碳交易推向实质性进展阶段。
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姜可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碳交易在我国如何做,还没有进行深入的实地研究,这需要理论与实际充分结合,而目前研究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所以我国设定了7个碳交易试点,主要是为了摸清各个地区碳交易的基础如何,以及具体到每个省份怎样可以实现平稳过渡。”他预计,我国未来的大趋势与欧盟相一致,会逐步形成一个全国统一的碳交易体系。
我国碳交易体系尚未成型,将来与国际碳交易市场能否一致,目前没有确切说法,在问及我国碳交易试点建设与国外差别时,国网能源研究院企业战略研究所副所长马莉表示,根据各省市自身实际情况制定试点方案是中心思想,未来可能采取国际主流的“总量控制与交易(Cap-and-Trade)”进行交易,也可能采取自愿减排交易为主、因地制宜进行形式创新为辅的运行模式。
碳交易试点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建设牵涉政府、企业、消费者等大量复杂的利益主体,可能影响企业的竞争力、当地的经济发展、物价水平等等。同时,试点在我国是第一次尝试,缺乏经验会把困难放大。通过研究分析,现在摆在我国碳交易试点面前有三大难题:一是如何测算并确定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二是如何分配温室气体排放指标,三是交易机制的建立。
马莉表示,如何测算排放总量是件很困难的事,因为测算离不开数据,而数据牵涉各方利益,其真实性有待考量,同时交易主体如何确定也很困难。姜可隽则对马莉的说法进行了补充:“总量目标的确定离不开企业提供的排放数据。而由于排放数据影响到企业的贸易成本和交易成本,所以真实性难以保证。最难的是弄虚作假后难以核实。而测算究竟排放了多少碳则复杂得多,上报预算可能存在较大水 分,直接影响排放总量的计算。”另外,交易主体的确定也非常复杂,它包括交易主体的数量规模、行业种类、参与标准、履约责任等诸多方面。总之,确定交易总量和交易主体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经过多方努力才能实现。
“碳交易试点面临的第二个困难是排放指标的分配。采取什么样的模式和路径分配排放指标?就需要深入探讨。”马莉介绍,“一般有配额的免费发放和利用市场机制分配这两种形式。是彻底采用一种方式,还是先用一种过渡再用另一种,还是两种同时混合使用?如果是分阶段实施,阶段又该如何划分?这些都需要进行研究。排放指标的分配办法应该既有利于促进企业减排,又不损害企业参与碳交易的积极性,要做到两全其美又谈何容易。”最后一个难点是交易机制的确定。主要包括价格机制、惩罚机制、抵消机制等。
其中,价格机制是核心。姜可隽认为:“做碳交易可能会冲击到当地的物价,因为所有的排放都有成本,这可能会导致整体成本上升,进而物价水平可能会上涨。而目前实施碳交易的各个地区,地方发改委把对它的研究放在气候上,对价格方面没有任何探讨,这些问题如何协调也需要纳入我们的视野。”
碳交易电力行业机遇与挑战并存
由于电力行业是碳排放的大户,而且实现电力企业排放“可测量、可报告、可核实”的基础条件较好。因此,电力行业进入碳交易体系的趋势是显而易见的。马莉认为,电力行业进入碳交易体系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谈到机遇,马莉解释道:“通过碳交易市场的激励作用,能够进一步促进电力行业清洁能源的发展,提高能效、降低能耗,提供更加安全可靠、清洁环保的电力。同时它会推动智能电网技术、洁净煤技术、新能源发电技术等低碳电力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从企业内部来说,也有利于推动企业的管理创新,不断适应经济社会低碳转型和碳市场竞争的需要。”电力企业参与碳交易也面临着挑战。
马莉表示,从长远看,碳交易试点有助于电力企业降低减排成本,但短期内可能使电力企业的成本增加。首先是发电企业,由于我国现在处在经济增长阶段,电力需求量会导致更多排放。为完成碳排放约束指标,同时保证电力供应,发电企业需要通过采取清洁能源发电技术、碳捕集技术等降低自身碳排放,或者通过碳交易实现减排目标。这些都会增加发电企业的运行成本。发电企业目前已经处在高负债和亏损的困境中,成本的增加无疑将加重负担,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费些脑筋。
同时,碳交易也会影响到电网企业。
碳交易提升火力发电厂的上网电价,这部分成本将传导给电网企业。电网企业或者内部消化这部分成本,或者传导给电力消费者,整个电力产业链将会因电厂被纳入交易体系而受到影响。要保证价格机制的传导顺畅,保证行业平稳过渡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
至于如何解决价格传导的问题,姜可隽认为,调整碳税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向高排放的企业征收碳税,减少低排放企业的增值税和其他税项,这样就可以维持税收中性,以免对高排放企业征收碳税后将价格传导至消费终端。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2年要进一步开展碳排放和排污权交易试点。
上海市于3月9日出台了《上海市节能和应对气候变化“十二五”规划》,广东省也积极响应号召,对碳排放下降指标有了初步方案,天津市近日也召开“天津市碳交易市场管理办法研讨会”,北京市则于3月28日举行了碳交易试点启动仪式。随着各地对碳交易体系建立的纷纷响应,碳交易试点的建设工作已在我国紧锣密鼓地开拔了。
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公开信息中明确要求,2013年底在试点省市启动碳交易市场,2015年建成全国性市场。而目前我国仅有少量的自愿碳减排交易和与发达国家开展的一些CDM交易。碳交易试点的建设尚在方案研讨阶段,时间紧、底子薄,3年建成碳交易市场的难度可见一斑。电力行业是碳排放大户,其行业碳排放已占全国的40%左右,是我国节能减排的重要领域,未来碳交易市场的建立对电力行业的影响意义深远。
试点先行三大难题有待解决
作为促进节能减排而实行的一种配额交易,碳交易的基本模式是低排放企业把节约下来的碳排放额度出售给高排放的企业形成利润,同时使高排放企业形成成本,从而刺激碳排放量的整体下降,实现节能减排。目前,我国着手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东、湖北、深圳建立碳交易试点,这一举措将碳交易推向实质性进展阶段。
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姜可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碳交易在我国如何做,还没有进行深入的实地研究,这需要理论与实际充分结合,而目前研究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所以我国设定了7个碳交易试点,主要是为了摸清各个地区碳交易的基础如何,以及具体到每个省份怎样可以实现平稳过渡。”他预计,我国未来的大趋势与欧盟相一致,会逐步形成一个全国统一的碳交易体系。
我国碳交易体系尚未成型,将来与国际碳交易市场能否一致,目前没有确切说法,在问及我国碳交易试点建设与国外差别时,国网能源研究院企业战略研究所副所长马莉表示,根据各省市自身实际情况制定试点方案是中心思想,未来可能采取国际主流的“总量控制与交易(Cap-and-Trade)”进行交易,也可能采取自愿减排交易为主、因地制宜进行形式创新为辅的运行模式。
碳交易试点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建设牵涉政府、企业、消费者等大量复杂的利益主体,可能影响企业的竞争力、当地的经济发展、物价水平等等。同时,试点在我国是第一次尝试,缺乏经验会把困难放大。通过研究分析,现在摆在我国碳交易试点面前有三大难题:一是如何测算并确定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二是如何分配温室气体排放指标,三是交易机制的建立。
马莉表示,如何测算排放总量是件很困难的事,因为测算离不开数据,而数据牵涉各方利益,其真实性有待考量,同时交易主体如何确定也很困难。姜可隽则对马莉的说法进行了补充:“总量目标的确定离不开企业提供的排放数据。而由于排放数据影响到企业的贸易成本和交易成本,所以真实性难以保证。最难的是弄虚作假后难以核实。而测算究竟排放了多少碳则复杂得多,上报预算可能存在较大水 分,直接影响排放总量的计算。”另外,交易主体的确定也非常复杂,它包括交易主体的数量规模、行业种类、参与标准、履约责任等诸多方面。总之,确定交易总量和交易主体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经过多方努力才能实现。
“碳交易试点面临的第二个困难是排放指标的分配。采取什么样的模式和路径分配排放指标?就需要深入探讨。”马莉介绍,“一般有配额的免费发放和利用市场机制分配这两种形式。是彻底采用一种方式,还是先用一种过渡再用另一种,还是两种同时混合使用?如果是分阶段实施,阶段又该如何划分?这些都需要进行研究。排放指标的分配办法应该既有利于促进企业减排,又不损害企业参与碳交易的积极性,要做到两全其美又谈何容易。”最后一个难点是交易机制的确定。主要包括价格机制、惩罚机制、抵消机制等。
其中,价格机制是核心。姜可隽认为:“做碳交易可能会冲击到当地的物价,因为所有的排放都有成本,这可能会导致整体成本上升,进而物价水平可能会上涨。而目前实施碳交易的各个地区,地方发改委把对它的研究放在气候上,对价格方面没有任何探讨,这些问题如何协调也需要纳入我们的视野。”
碳交易电力行业机遇与挑战并存
由于电力行业是碳排放的大户,而且实现电力企业排放“可测量、可报告、可核实”的基础条件较好。因此,电力行业进入碳交易体系的趋势是显而易见的。马莉认为,电力行业进入碳交易体系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谈到机遇,马莉解释道:“通过碳交易市场的激励作用,能够进一步促进电力行业清洁能源的发展,提高能效、降低能耗,提供更加安全可靠、清洁环保的电力。同时它会推动智能电网技术、洁净煤技术、新能源发电技术等低碳电力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从企业内部来说,也有利于推动企业的管理创新,不断适应经济社会低碳转型和碳市场竞争的需要。”电力企业参与碳交易也面临着挑战。
马莉表示,从长远看,碳交易试点有助于电力企业降低减排成本,但短期内可能使电力企业的成本增加。首先是发电企业,由于我国现在处在经济增长阶段,电力需求量会导致更多排放。为完成碳排放约束指标,同时保证电力供应,发电企业需要通过采取清洁能源发电技术、碳捕集技术等降低自身碳排放,或者通过碳交易实现减排目标。这些都会增加发电企业的运行成本。发电企业目前已经处在高负债和亏损的困境中,成本的增加无疑将加重负担,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费些脑筋。
同时,碳交易也会影响到电网企业。
碳交易提升火力发电厂的上网电价,这部分成本将传导给电网企业。电网企业或者内部消化这部分成本,或者传导给电力消费者,整个电力产业链将会因电厂被纳入交易体系而受到影响。要保证价格机制的传导顺畅,保证行业平稳过渡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
至于如何解决价格传导的问题,姜可隽认为,调整碳税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向高排放的企业征收碳税,减少低排放企业的增值税和其他税项,这样就可以维持税收中性,以免对高排放企业征收碳税后将价格传导至消费终端。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