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交易市场亟待经济再“飞跃”
2012-04-13 10:13:26 来源:
A-
A+
电力18讯:
碳交易市场的规模小,在国际市场没有真正的定价权,这是当前我国碳交易的现状和起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此情况下,中国不排除在行业和局部进行探索的可能,让一些行业率先进行碳交易。同时,在社会责任层面,个人碳交易也有一定的发展潜力。
目前,我国的交易所主要以自愿方式进行交易,此外就是参与国际上清洁机制项目CDM项目交易,像欧盟国家那种真正意义上的碳交易还没有发展起来,我国自有配额交易还远不完善,国内配额交易市场还没有建立起来。
然而,当前国际社会在给中国施加越来越大的压力,认为中国不是一般的发展中国家,而是高速成长的新兴国家,应该跟欧美承担一样的责任。因此,中国的国际压力越来越大。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的“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将建立中国的碳交易市场。目前已经在7个省市开展碳交易试点。然而,这些试点可能到2015年才能全面推开,并看到初步成效。“十三五”期间,我国将逐步建立自己的碳交易市场体系,为2020年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制度基础。
李佐军表示,在这个过程中,国家应该鼓励地方,比如条件相对成熟的沿海城市,在一定范围内或一些行业内率先开展行业试点和探索,为今后推行全国范围内的总量控制积累经验。目前,我国污染排放物总量控制早已在局部范围开始实施,但完全推广的总体条件还不具备。
如果碳排放总量的问题得到解决,那么碳排放权就会与石油、稀土一样成为稀缺商品,那时碳交易规模就会得到更大扩展,参与主体会越来越多。
据介绍,现在有很多个人买黄金、稀土,这些大宗商品本身就是投资或者保持财富的重要手段,以后二氧化碳的排放权将会成为各国通用的财富存储手段。
最早的时候,英镑跟煤炭相关,成为定位煤炭价格的“锚”,后来石油成了美元的“锚”,今后的世界货币可能跟二氧化碳的排放权相关联。届时,大规模的交易条件将会成熟,在更大范围内实现碳减排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李佐军强调,但是在这些条件成熟以前,我国现在只能进行自愿交易项目,或是在局部范围之内开展国际CDM项目,或者在公民参与社会责任的层面开展一定程度的碳交易。如果现在我国像其他国家一样过早进行二氧化碳排量的总量控制,那么工业化、城市化的步伐将会受到抑制,这将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我国现在有碳强度下降的承诺是一种没有绝对量控制的承诺,同时也不能为了实现一些承诺采取过严的手段。但是我国不排除在行业和局部进行探索的可能,以便使一些行业率先进行碳交易。同时,在社会责任层面,个人碳交易也有一定的发展潜力。
碳交易的起源
碳交易是为了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减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所采用的市场机制。
1992年5月9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通过艰难谈判,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并于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通过了《公约》的第一个附加协议,即《京都议定书》(简称《议定书》)。
《议定书》把市场机制作为解决以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减排问题的新路径,即把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从而形成了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
碳交易的基本
原理是合同的一方通过支付定量货币,获得另一方的温室气体减排额,买方可以将购得的减排额用于减缓温室效应从而实现其减排的目标。
在6种被要求排减的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CO2)为最大宗,所以这种交易以每吨二氧化碳当量(tCO2e)为计算单位,所以通称为“碳交易”。
碳交易市场的规模小,在国际市场没有真正的定价权,这是当前我国碳交易的现状和起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此情况下,中国不排除在行业和局部进行探索的可能,让一些行业率先进行碳交易。同时,在社会责任层面,个人碳交易也有一定的发展潜力。
目前,我国的交易所主要以自愿方式进行交易,此外就是参与国际上清洁机制项目CDM项目交易,像欧盟国家那种真正意义上的碳交易还没有发展起来,我国自有配额交易还远不完善,国内配额交易市场还没有建立起来。
然而,当前国际社会在给中国施加越来越大的压力,认为中国不是一般的发展中国家,而是高速成长的新兴国家,应该跟欧美承担一样的责任。因此,中国的国际压力越来越大。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的“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将建立中国的碳交易市场。目前已经在7个省市开展碳交易试点。然而,这些试点可能到2015年才能全面推开,并看到初步成效。“十三五”期间,我国将逐步建立自己的碳交易市场体系,为2020年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制度基础。
李佐军表示,在这个过程中,国家应该鼓励地方,比如条件相对成熟的沿海城市,在一定范围内或一些行业内率先开展行业试点和探索,为今后推行全国范围内的总量控制积累经验。目前,我国污染排放物总量控制早已在局部范围开始实施,但完全推广的总体条件还不具备。
如果碳排放总量的问题得到解决,那么碳排放权就会与石油、稀土一样成为稀缺商品,那时碳交易规模就会得到更大扩展,参与主体会越来越多。
据介绍,现在有很多个人买黄金、稀土,这些大宗商品本身就是投资或者保持财富的重要手段,以后二氧化碳的排放权将会成为各国通用的财富存储手段。
最早的时候,英镑跟煤炭相关,成为定位煤炭价格的“锚”,后来石油成了美元的“锚”,今后的世界货币可能跟二氧化碳的排放权相关联。届时,大规模的交易条件将会成熟,在更大范围内实现碳减排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李佐军强调,但是在这些条件成熟以前,我国现在只能进行自愿交易项目,或是在局部范围之内开展国际CDM项目,或者在公民参与社会责任的层面开展一定程度的碳交易。如果现在我国像其他国家一样过早进行二氧化碳排量的总量控制,那么工业化、城市化的步伐将会受到抑制,这将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我国现在有碳强度下降的承诺是一种没有绝对量控制的承诺,同时也不能为了实现一些承诺采取过严的手段。但是我国不排除在行业和局部进行探索的可能,以便使一些行业率先进行碳交易。同时,在社会责任层面,个人碳交易也有一定的发展潜力。
碳交易的起源
碳交易是为了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减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所采用的市场机制。
1992年5月9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通过艰难谈判,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并于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通过了《公约》的第一个附加协议,即《京都议定书》(简称《议定书》)。
《议定书》把市场机制作为解决以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减排问题的新路径,即把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从而形成了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
碳交易的基本
原理是合同的一方通过支付定量货币,获得另一方的温室气体减排额,买方可以将购得的减排额用于减缓温室效应从而实现其减排的目标。
在6种被要求排减的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CO2)为最大宗,所以这种交易以每吨二氧化碳当量(tCO2e)为计算单位,所以通称为“碳交易”。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