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伯强:中国碳减排的现实选择
2009-06-23 10:48:39 来源:
A-
A+
电力18讯:
林伯强,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曾长期任职于亚洲开发银行东中亚部能源处。对于中国能源结构与碳减排的关系,林伯强认为中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不会改变,发达国家不可能要求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中不要烧那么多的煤炭,但可以帮助他们以更有效、更清洁的方式来烧煤和提高能源效率,这是解决排放的增量问题的关键。
就中国碳减排与能源结构的关系问题,林伯强接受了记者专访。
记者:目前,中国乃至全球都面临着很大的碳减排压力,具体来讲,碳减排全球的形势如何?
林伯强:目前,全球经济发展中,环境的风险和成本的确太大了。所有国家必须现在就联合起来,共同面对减排二氧化碳问题。减排是国际共识,但是,目前国际上所有减排的承诺却基本上都是长期的,这是一个无奈的现实。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的一项研究详细地计算了在2020年的二氧化碳排放的增量和人均排放量。结合世界各国目前的承诺和对2050年二氧化碳减排设定的目标,我们假定全球2020年应当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排20%,意味着应当减排53.2亿吨。如果都达到目标,发达国家也只能减排35.8亿吨。而发展中国家的排放增量远多于35.8亿吨。根据IEA的预测,2020年印度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增加10.6亿吨。而即使是在减排政策的推动下,中国2020年的二氧化碳排放至少还要比2005年水平增加43.1亿吨。所以,2020年的二氧化碳排放会增加,而不是减少。
记者:这么说,今后二氧化碳排放的增量主要来自发展中国家,那么,如何认识增量问题?
林伯强:首先,发展中国家处于工业化能源高需求阶段,这一阶段发达国家也曾经历过。历史的数据还说明当时的发达国家能耗很高,能效也很低。目前中国GDP占世界总量的6%左右,而钢材消费量大约占世界钢材消耗的30%,水泥消耗大约占世界水泥消耗量的54%。说明中国城市化进程在加快。经济增长推动城市化进程,需要大量的水泥和钢铁,这些都只能在国内生产,对高耗能产业的需求是刚性的,这就是中国重工化的必然;次要原因是目前的国际贸易分工使中国的产业结构很难改变,粗放、高耗能生产是产品出口的主要形式。
发展中国家作为今后的二氧化碳排放增量的主要来源,其减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的增量将面临几个不容忽视的难题。发展中国家(如中国)正处于城市化和重工化发展阶段,这从根本上决定了对能源的高需求,必然会导致二氧化碳排放增加。而发达国家则早已走过了这个阶段,两者在同时间的减排影响是不具有可比性的。如果目前对发展中国家强制限排,必将以牺牲经济增长和城市化进程为代价,对于发展中国家,这既不可行,也不可能。
以中国为例,如果中国经济保持年均9%增长,一次能源消费到2020年将达到55亿吨标准煤,大概是2007年的2倍。如果按低经济增长的年均7%,能源需求将达到45亿吨标准煤。研究的基本结论是,即使按低经济增长,城市化进程将推动能源需求,增加排放。
记者:面对减排的压力,中国有哪些现实选择?
林伯强:煤炭清洁利用在技术方面没有障碍,但必须有行政和财税的有力措施去推广使用,关键是如何利用一个足够的环境成本,比如税收或补贴去鼓励使用清洁技术,这些发达国家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但是,清洁煤技术却无法在发展中国家推广,因为它比较贵,拥有技术的发达国家只惦记着到发展中国家卖清洁煤技术,而不问问自己,为什么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要买?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争取能源和环境公平应当是减排的战略要点。但是,这并不是说发展中国家可以完全依靠发达国家的帮助来减排。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进程中的能源效率和减排空间都很大。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最近的另一项研究结果说明:即使达到现有的核电及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发展规划目标,中国2020年还会有72%的煤电,近11亿的煤电装机意味着仅电力就需要煤炭约27亿吨。因此,2020年中国年煤炭消费达50亿吨是可能的。
尽管中国以煤为主的电力结构长期无法改变,但是,不同的能源结构下,煤炭需求的差异显著;因此,政策是有为的。增加清洁和可再生能源的比例,优化能源结构,可以有效减少煤炭的需求。就一次能源消费结构来说,如果按照目前的发展态势无约束发展,2020年一次能源消费中煤炭将占到72%;如果以可再生能源规划和战略为约束条件,到2020年,煤炭的比例可以降到能源消费结构的64%。(石东)
林伯强,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曾长期任职于亚洲开发银行东中亚部能源处。对于中国能源结构与碳减排的关系,林伯强认为中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不会改变,发达国家不可能要求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中不要烧那么多的煤炭,但可以帮助他们以更有效、更清洁的方式来烧煤和提高能源效率,这是解决排放的增量问题的关键。
就中国碳减排与能源结构的关系问题,林伯强接受了记者专访。
记者:目前,中国乃至全球都面临着很大的碳减排压力,具体来讲,碳减排全球的形势如何?
林伯强:目前,全球经济发展中,环境的风险和成本的确太大了。所有国家必须现在就联合起来,共同面对减排二氧化碳问题。减排是国际共识,但是,目前国际上所有减排的承诺却基本上都是长期的,这是一个无奈的现实。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的一项研究详细地计算了在2020年的二氧化碳排放的增量和人均排放量。结合世界各国目前的承诺和对2050年二氧化碳减排设定的目标,我们假定全球2020年应当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排20%,意味着应当减排53.2亿吨。如果都达到目标,发达国家也只能减排35.8亿吨。而发展中国家的排放增量远多于35.8亿吨。根据IEA的预测,2020年印度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增加10.6亿吨。而即使是在减排政策的推动下,中国2020年的二氧化碳排放至少还要比2005年水平增加43.1亿吨。所以,2020年的二氧化碳排放会增加,而不是减少。
记者:这么说,今后二氧化碳排放的增量主要来自发展中国家,那么,如何认识增量问题?
林伯强:首先,发展中国家处于工业化能源高需求阶段,这一阶段发达国家也曾经历过。历史的数据还说明当时的发达国家能耗很高,能效也很低。目前中国GDP占世界总量的6%左右,而钢材消费量大约占世界钢材消耗的30%,水泥消耗大约占世界水泥消耗量的54%。说明中国城市化进程在加快。经济增长推动城市化进程,需要大量的水泥和钢铁,这些都只能在国内生产,对高耗能产业的需求是刚性的,这就是中国重工化的必然;次要原因是目前的国际贸易分工使中国的产业结构很难改变,粗放、高耗能生产是产品出口的主要形式。
发展中国家作为今后的二氧化碳排放增量的主要来源,其减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的增量将面临几个不容忽视的难题。发展中国家(如中国)正处于城市化和重工化发展阶段,这从根本上决定了对能源的高需求,必然会导致二氧化碳排放增加。而发达国家则早已走过了这个阶段,两者在同时间的减排影响是不具有可比性的。如果目前对发展中国家强制限排,必将以牺牲经济增长和城市化进程为代价,对于发展中国家,这既不可行,也不可能。
以中国为例,如果中国经济保持年均9%增长,一次能源消费到2020年将达到55亿吨标准煤,大概是2007年的2倍。如果按低经济增长的年均7%,能源需求将达到45亿吨标准煤。研究的基本结论是,即使按低经济增长,城市化进程将推动能源需求,增加排放。
记者:面对减排的压力,中国有哪些现实选择?
林伯强:煤炭清洁利用在技术方面没有障碍,但必须有行政和财税的有力措施去推广使用,关键是如何利用一个足够的环境成本,比如税收或补贴去鼓励使用清洁技术,这些发达国家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但是,清洁煤技术却无法在发展中国家推广,因为它比较贵,拥有技术的发达国家只惦记着到发展中国家卖清洁煤技术,而不问问自己,为什么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要买?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争取能源和环境公平应当是减排的战略要点。但是,这并不是说发展中国家可以完全依靠发达国家的帮助来减排。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进程中的能源效率和减排空间都很大。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最近的另一项研究结果说明:即使达到现有的核电及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发展规划目标,中国2020年还会有72%的煤电,近11亿的煤电装机意味着仅电力就需要煤炭约27亿吨。因此,2020年中国年煤炭消费达50亿吨是可能的。
尽管中国以煤为主的电力结构长期无法改变,但是,不同的能源结构下,煤炭需求的差异显著;因此,政策是有为的。增加清洁和可再生能源的比例,优化能源结构,可以有效减少煤炭的需求。就一次能源消费结构来说,如果按照目前的发展态势无约束发展,2020年一次能源消费中煤炭将占到72%;如果以可再生能源规划和战略为约束条件,到2020年,煤炭的比例可以降到能源消费结构的64%。(石东)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