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能耗是个什么“筐”
2006-09-21 09:20:23 来源:
A-
A+
电力18讯: 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
作者:陈也清
因为能源供应出现全球性紧张,单位GDP能耗指标的高与低,前所未有地引人关注。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当前的困惑是,如果没有相当数量的能源消耗,就难以支撑经济发展的强劲势头。但是现实的情况,已经不允许决策者始终踩住油门。由是,以对现实负责也对未来负责的态度,严格遵守全球化节能浪潮的公共秩序,是大势所趋。而既要低的单位GDP能耗指标,又要高而合适的发展速度,成为中央政府调控经济并致力科学发展的主要思路。
能耗指标的降低,显然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地方政府、能耗大户以及诸多违规项目的投资者们,自是了然于胸。但问题的复杂性在于,对于能耗的认识深度是一回事,对于降低能耗的执行力度又是一回事。否则,不会出现新华社通稿所称“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对国家电力体制改革和宏观调控的决策执行不力,全区违规建设电站规模高达860万千瓦,问题十分严重”的情况;不会出现我国第一份能耗公报中“2006年上半年全国单位GDP能耗同比上升了0.8%”――不降反升的情况。而按照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2010年单位GDP能耗要比“十五”末期下降20%,今年上半年单位GDP能耗应该下降2%。
能耗到底是个什么筐?不同的利益相关者有不同的“感同身受”。在经济总量排名第一的广东,2005年万元GDP能耗0.79吨煤,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65%,单位GDP电耗和工业增加值能耗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8%和42%――单位能耗全国最低,能源利用率全国最高。在经济迅猛发展的山东,2006上半年GDP增幅15.3%,“所辖的17个地级市中,有14个市GDP增幅在17%以上”。在此公开数据的背后,是山东“2005年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增长2.87%,,能源消耗总量居全国第一位”等被舆论担心的“高增长不健康因素”;而在西部资源大省甘肃,2005年万元GDP平均能耗为2.27吨煤,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6.1%,位居全国倒数第一,以至于该省政府不得不紧急与各地区签定降耗责任状,以完成2006年节能目标。
单位GDP能耗上升引发的政府烦恼,至少说明一种必须尊重的事实,即在不同的经济发展区域,对能耗指标有深浅不一的看法。东部发达省份对能耗指标降低的期望值和自觉性较高,能源利用率居于全国领先行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产业结构较为优化,政府监督较为到位、政绩观念较为先进。西部地区处于基础建设扩张期,超常发展的时代躁动之中,难免有对各类项目照单全收的心理诉求。中部地区正在谋求崛起,有理由相信一些区位优越的省份,正在成为东部高耗能项目转移而至的栖息地。某种程度上,目前的区域差别,已经不仅仅体现在发展速度、人均收入水平等方面,也体现在单位GDP能耗指标的高低上。如果不能从宏观政策和政绩导向上消解冲动式发展的本因,以漠视能源消耗和环境保护为代价的感性发展,已经具有“挂空档”也能顺势而为的危险性。
虽然目前已经有广东地方政府对节能降耗的“高度认识”,有北京、浙江等地在能耗困局中突围的实证,但不幸的是,时至今日,能耗指标仍然没有到取悦所有人的程度。――专家发话说,比较好的办法,仍然是中央政府在鼓励创新性政策出台的基础之上,再划些具备考核刚性的硬杠杠,比如,将“十一五”节能降耗完成情况纳入政府政绩和干部业绩考核体系;比如,强制性停止审批超过能耗标准的各类项目;比如,重点监控钢铁、化工等占全国能源消费一半以上的高耗能行业的运行态势,建立高耗能对标评价体系等等。不过,中国现实能够提供的想象有时是,如果中央政府的杠杠太过刚性,难免出现地方政府进行数字造假的冲动。
从十多年来小火电关停的起起落落,到“铁本事件”在中央干预下艰难浮出水面;再到新丰电厂违建之中地方政府的迂回与努力,不难看出,面对发展的诱惑以及对于发展的各自理解,面对政绩的渴望以及对于政绩的不同认定,能耗指标这个筐,能否完美体现地方执政理念与中央精神的统一,路还很长。
作者:陈也清
因为能源供应出现全球性紧张,单位GDP能耗指标的高与低,前所未有地引人关注。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当前的困惑是,如果没有相当数量的能源消耗,就难以支撑经济发展的强劲势头。但是现实的情况,已经不允许决策者始终踩住油门。由是,以对现实负责也对未来负责的态度,严格遵守全球化节能浪潮的公共秩序,是大势所趋。而既要低的单位GDP能耗指标,又要高而合适的发展速度,成为中央政府调控经济并致力科学发展的主要思路。
能耗指标的降低,显然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地方政府、能耗大户以及诸多违规项目的投资者们,自是了然于胸。但问题的复杂性在于,对于能耗的认识深度是一回事,对于降低能耗的执行力度又是一回事。否则,不会出现新华社通稿所称“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对国家电力体制改革和宏观调控的决策执行不力,全区违规建设电站规模高达860万千瓦,问题十分严重”的情况;不会出现我国第一份能耗公报中“2006年上半年全国单位GDP能耗同比上升了0.8%”――不降反升的情况。而按照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2010年单位GDP能耗要比“十五”末期下降20%,今年上半年单位GDP能耗应该下降2%。
能耗到底是个什么筐?不同的利益相关者有不同的“感同身受”。在经济总量排名第一的广东,2005年万元GDP能耗0.79吨煤,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65%,单位GDP电耗和工业增加值能耗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8%和42%――单位能耗全国最低,能源利用率全国最高。在经济迅猛发展的山东,2006上半年GDP增幅15.3%,“所辖的17个地级市中,有14个市GDP增幅在17%以上”。在此公开数据的背后,是山东“2005年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增长2.87%,,能源消耗总量居全国第一位”等被舆论担心的“高增长不健康因素”;而在西部资源大省甘肃,2005年万元GDP平均能耗为2.27吨煤,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6.1%,位居全国倒数第一,以至于该省政府不得不紧急与各地区签定降耗责任状,以完成2006年节能目标。
单位GDP能耗上升引发的政府烦恼,至少说明一种必须尊重的事实,即在不同的经济发展区域,对能耗指标有深浅不一的看法。东部发达省份对能耗指标降低的期望值和自觉性较高,能源利用率居于全国领先行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产业结构较为优化,政府监督较为到位、政绩观念较为先进。西部地区处于基础建设扩张期,超常发展的时代躁动之中,难免有对各类项目照单全收的心理诉求。中部地区正在谋求崛起,有理由相信一些区位优越的省份,正在成为东部高耗能项目转移而至的栖息地。某种程度上,目前的区域差别,已经不仅仅体现在发展速度、人均收入水平等方面,也体现在单位GDP能耗指标的高低上。如果不能从宏观政策和政绩导向上消解冲动式发展的本因,以漠视能源消耗和环境保护为代价的感性发展,已经具有“挂空档”也能顺势而为的危险性。
虽然目前已经有广东地方政府对节能降耗的“高度认识”,有北京、浙江等地在能耗困局中突围的实证,但不幸的是,时至今日,能耗指标仍然没有到取悦所有人的程度。――专家发话说,比较好的办法,仍然是中央政府在鼓励创新性政策出台的基础之上,再划些具备考核刚性的硬杠杠,比如,将“十一五”节能降耗完成情况纳入政府政绩和干部业绩考核体系;比如,强制性停止审批超过能耗标准的各类项目;比如,重点监控钢铁、化工等占全国能源消费一半以上的高耗能行业的运行态势,建立高耗能对标评价体系等等。不过,中国现实能够提供的想象有时是,如果中央政府的杠杠太过刚性,难免出现地方政府进行数字造假的冲动。
从十多年来小火电关停的起起落落,到“铁本事件”在中央干预下艰难浮出水面;再到新丰电厂违建之中地方政府的迂回与努力,不难看出,面对发展的诱惑以及对于发展的各自理解,面对政绩的渴望以及对于政绩的不同认定,能耗指标这个筐,能否完美体现地方执政理念与中央精神的统一,路还很长。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