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18
  • 网站首页
  • 最新
  • 新闻 要闻 国内 电企 国外 电网 发电 深度 财经 评论
  • 管理 安全生产 经营管理 党建政工 人力资源 企业文化 社会责任 企业风采 管理创新 实践案例
  • 政策 公告通知 政策监管 电力法规 资料报告 访谈观点
  • 商务 商务 招标采购 项目 产品 企业 会展
  • 行业 电网 发电 可再生能源 风电 光伏 光热 氢能 储能 售电 核电 农电 规划设计建设 综合能源服务
  • 频道 能源互联网 电力科技 电动汽车 数字电网 全球能源互联网 增量配电 电力市场 特高压 电力数字化 电力自动化 电力通信 泛在电力物联网 节能环保 电力教育培训 电力技术论文 电力人物 电力文苑
  • 招聘
  • 热点 2020电企年中工作会 2020电力安全生产月 “十四五”电力规划 2020两会说电力 电力新基建 电企2020年工作会议 2019中央巡视电企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国务院要求降电价 电力央企审计整改
  • 热词
  • Tags
首页 > 专题 > 节能环保 > 观点访谈 > 正文

三大难题凸显中国节能困境

  2006-08-11 14:50:42    来源: 
A- A+
电力18讯:    作者:温源   来源:光明日报

    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单位GDP能耗没有按预期步入下行轨道,却同比上升0.8%,高于同期10.9%的经济增长速度,实现年内单位GDP能耗下降4%的目标任务十分艰巨。如何在经济高速运行的同时,有效转变增长方式,减轻资源与环境压力成为摆在当前经济发展面前的紧迫问题。

    过热与抑制:调整为本

  难题之一:上半年,全国新开工项目达9.9万个,同比增加1.83万个,计划总投资同比增长22%。60多个行业中有36个行业投资增幅超过40%,部分产能过剩行业投资冲动依然强劲。随着电力供需矛盾趋于缓和,甚至出现局部有余,部分地方又在酝酿发展高耗能产业,面临着电力供给与高耗能产业“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恶性循环的风险。

  内蒙古、新疆、陕西等能源大省的工业尤其是重化工业,在今年上半年快速增长,但整体上依然没有摆脱高投入低产出的粗放经营模式,经济的增长很大程度上以资源的高投入、高消耗为代价。

  专家指出,当前我国已经出现明显的投资过热迹象,这也是上半年GDP增速比预期偏高的主要原因。过快的投资增长不但会导致产能过剩和金融风险的加剧;而且这种粗放型的低质量增长势必伴随着能源资源的大量消耗和环境污染。由于资源的有限,也注定了这种增长是难以为继的。

  对此,国家决策部门相继打出一系列宏观调控“组合拳”:一季度调高贷款利率;4、5月份,针对8个产能过剩行业出台结构调整指导意见;5月后,八部委从信贷、土地两个闸门入手调控房地产市场;6、7月份,央行两次微调存款准备金;发改委正抓紧制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的具体办法,以求把能耗标准作为项目审批的强制性门槛,遏制高耗能行业过快增长。

  如果说以上措施还带些应急意味的话,那么,调整和优化国民经济结构,无疑是解决节能问题的冶本之策。

  上半年,经济增长强劲的中部地区工业结构中,高耗能产业比重较大、耗能装备技术水平较低,是造成单位GDP能耗高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国经济增长过于依赖第二产业,低能耗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比重偏低。2005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刚过40%,经济合作发展组织国家这一比重平均超过70%。据测算,如果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1%,第二产业中工业增加值比重就会相应地降低1%,万元GDP能耗可相应降低约1%。从工业内部结构看,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的行业比重低。去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只有10.3%。按照目前的工业结构,如果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提高1%,而高耗能行业比重相应地下降1%,万元GDP能耗可相应降低1.3%。因此,解决节能问题,首先要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无偿与有价:本末倒置

  难题之二:煤炭是我国的基础能源。全国每年要消耗20亿吨以上煤炭。然而,现在的煤炭价格机制,只反映煤炭的开采成本,资源和环境成本没有计算在内。大部分国有煤矿的矿业权是无偿获得的,资源补偿费费率低至1%,开采中对环境破坏后的治理和恢复费用也没有反映。这种价格机制导致煤矿开采时挑肥弃瘦“吃菜心”现象相当普遍,全国煤矿回采率只有30%左右,而世界先进水平为50%以上,大量宝贵资源被浪费。

  煤炭价格机制是当前扭曲的能源价格机制的一个缩影。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看,资源的廉价甚至无偿使用仍普遍存在。能源价格不能真实体现能源价值,使得市场规律无法调节能源的生产和消费,企业和社会也就缺乏珍惜资源的压力,势必带来了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客观上也鼓励了损害环境的生产和消费行为。

  没有建立一个有利于节约能源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企业也就没了节能的内在动力。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日前指出,当前我国还没有形成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供求关系和环境成本,能够有效抑制不合理消费的能源价格形成机制;没有形成鼓励生产和使用节能产品、发展节能建筑的财税政策体系;也没有形成支持节能降耗的稳定投入机制。必须通过深入多方面的改革促进节能目标的实现。

  合理的能源价格机制必须“有紧有松”:一方面必须还原资源成本,实现资源的合理有偿获取;强制高耗能企业从销售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资金,用于资源环境的恢复和生态补偿。另一方面,各级政府要设立节能专项资金,用于支持高效节能技术和产品推广、重大节能技术改造等,并引导社会各方面加强对节能的资金投入;加大对节能项目的信贷支持。

    技术与市场:孰轻孰重

  难题之三:我国是全球第一大节能灯生产国,2005年产量达到17.6亿只,占世界总产量的90%左右,但70%以上都出口了。如果把现有的普通白炽灯全部更换成节能灯,全国一年可节电600多亿度。

  北京松下照明光源公司主要生产包括节能灯在内的照明产品,年生产量2800万只,销售收入2亿元。近年来公司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其主要原因是产品成本高,市场占有率低。公司生产的节能灯价格为20元左右,面对充斥着大量5-6元的劣质节能灯市场,产品在价格上没有竞争力。

  依靠技术进步挖掘节能潜力,这在全社会已经形成共识。关键问题是如何将节能技术转为现实生产力,使之真正走向市场,走进百姓生活。

  目前,节能产品市场准入门槛太低,大量劣质产品与优质价高产品并存,使得市场良莠不齐。国家缺乏生产节能产品的硬性规定,使得所谓节能产品标准实质上处于放任自流状态。上面讲到的那个公司,坚持产品标准要达到6000小时照明时间,而大多数厂家执行3000小时标准,导致产品成本相差很大,而按照节能要求生产的企业却没有相应的补偿。这样,不仅投资商出于利润的考虑,不愿冒风险来投资;不明就里的消费者也会放弃节能产品,选择表面质量相差不大,而价格更为低廉的普通产品。加之眼下节能概念满天飞,让人眼花缭乱,消费者也担心花了钱却不能保证节能效果。

  普及节能产品,政府责无旁贷。当市场不能甄别出节能产品的好与坏时,就需要政府的引导和规范。事实上,政府在节能产品标准制定、认证、推广等方面的基础性工作,往往比单纯的投入奖励更为迫切。节能市场既需要技术进步的强有力支持,也需要一个成本低,使用、推广便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节能产品“叫好不叫座”的局面。


在线投稿   投稿信箱:e@ep18.cn 请赐稿件
评论
用户名: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编辑推荐
江亿:我国未来的低碳能源系统

2018-12-22

热点排行
  • · 北方农村清洁取暖面临的问题与建议
  • · 文件解读|发改委《关于创新和完善促进绿色发展价格机制的意见》
  • · 上海能源专家认为“十一五”能耗降低20%目标可以达到
  • · 垃圾发电厂“待遇不同”前景悬殊
  • · 环保企业无用武之地 污染企业为何能掐住其咽喉
  • · 数据调查丨创新技术和手段是节能减排关键
  • · 光大国际总裁王天义:不能用未来技术和财力处理今天的垃圾
  • · 高道平:山西清洁取暖“煤改电”推进情况探析
  • · 贵州提高煤层气利用率有待政策推动
  • · 王志轩:碳市场对电力行业意味着什么——推动全国碳市场建设,降低电力碳减排成本
推荐阅读

手机版 - 关于我们 - 投稿信箱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2018 电力18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53787号-1    北京网维八方旗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