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山更绿天更蓝水更清――朱亚萍和京能集团钟情的阳光事业
2008-03-11 14:01:40 来源:
A-
A+
电力18讯: 中国青年报
京能集团董事长朱亚萍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资源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大力发展节能服务产业和环保产业。开发风能、太阳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增强全社会生态文明观念,动员全体人民更加积极投身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要一代一代人持之以恒地进行下去,让我们的祖国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
政府工作报告,让正在电视机前收看大会直播的深圳京能集团董事长朱亚萍倍感鼓舞,这个以推动中国生物质能产业发展而享有盛誉的女企业家,再一次感受到举国上下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决心,而她所钟情的阳光事业,也将迎来更加灿烂的明天。
深圳京能集团是国资委旗下环保节能领域唯一的国有企业――中国节能投资公司的下属公司,成立十余年来,在董事长朱亚萍的带领下,京能集团坚持产业经营和资本经营相结合的策略,已由一家只有5千万元资产的专业公司发展成为资产超过10亿元的大型高科技企业集团。
在全社会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能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战略部署中,朱亚萍又带领京能集团率先进入到可再生能源这个绿色经济领域,通过关键技术和装备的自主创新,投资建成了我国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秸秆直燃发电项目,截至2007年底,位于江苏宿迁的秸秆直燃发电项目上网电量已突破5000万KWH,京能集团也由此奠定了在中国生物质能直燃发电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资本经营与实业经营双剑合璧,演绎国有企业创新发展之路
认识朱亚萍,要从她带领京能集团创业开始谈起。
1995年,中国节能投资有限公司决定利用深圳的投资环境和人才优势在深圳设立一个三级公司。1996年,注册资金450万元的深圳京能通讯技术发展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朱亚萍出任总经理,这就是京能集团的前身。
创业之初,京能既没有主业和技术、也缺乏管理和人才的优势,有的只是特区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机遇。朱亚萍确定的第一个5年发展目标是:迅速积累资金,壮大经济实力。同时,公司的发展战略确定为:投资方向主要是围绕短平快项目,以利润最大化和抓住机遇快速发展。
随着公司利润的攀升和规模的不断扩大,1997年,中节投决定追加投资5000万元,并将京能升格为二级公司,同时用资产划拨的形式将尚未开业的珠海怡景湾酒店和另外两家亏损企业一并划给京能。1999年,公司正式更名为京能集团。
此后十年,在更为宽广的平台上,朱亚萍以她创新的资产经营和产业经营“双剑合璧”的运作模式,书写了现代国有企业保值增值和超速发展的一段传奇故事。
1997年5月,京能集团与国家、省、市三级科委有关负责人及深圳高新投共同探讨高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投资策略,组建了深圳市国成科技投资有限公司,并以国成公司为主体,建立了“深圳国家科技成果示范基地”,这也诞生了一种全新的高科技转化与投资模式,即“国家基地、政府指挥、企业动作”。
1998年,国成公司投资430万元,参股海得威公司。当时,这家研发呼气诊断药品的公司有着国际领先的技术和剂方,却苦于无人投资。严格评估和考察之后,朱亚萍敏锐的捕捉到了这背后蕴藏着的大市场,果断注资全力扶持。两年后,名不见经传的海得威公司一跃成为一个国有民营、全国规模最大的放射类呼气诊断领域药品生产经营的高新技术企业。2000年7月,国成公司率先成功实现风险投资项目的投资变现,所得1530万元是国成当初投资额的4.5倍,两年获利1100万元。
资本市场的长袖善舞让京能通过风险投资获得原始积累,而朱亚萍始终清醒地认识到,支持企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于实业。珠海怡景湾大酒店酒店开业时由香港酒店管理公司管理,经营状况欠佳,如今,酒店完全由京能人自己管理,经营成本大大降低,利润水平大幅提高,成为珠海一流的五星级酒店。
短短十余年,朱亚萍率领他的团队,公司资产由5千万元壮大到10亿元,参股、控股了8家企业,在资本运营、智能化酒店、通讯、自动化控制、生物工程等多个领域均取得了不俗的业绩。
随着京能集团的壮大,朱亚萍也收获了人生的累累果实,先后荣获“深圳巾帼英豪”、“特区骄子”、“深圳市创新企业家”、“深圳市优秀企业家(金牛奖)”、“深圳年度经济人物”、“中国杰出创业女性”等荣誉称号,并光荣当选广东省第十次党代会代表。
回归节能环保主业凸显国企社会责任
当京能人开始有资格为拼搏后的成功举杯畅饮的时候,朱亚萍却已经开始在思索,作为国资委旗下环保节能领域唯一国有企业的下属公司,京能该如何承担起国家和社会赋予的历史使命、如何在节能环保尤其是循环经济领域取得应有的竞争优势?
2004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朱亚萍了解到这样一个信息,世界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故乡丹麦,如今正创造着另一个“童话”:曾长期依赖石油进口的丹麦,1974年以来GDP稳步增长,但能源消费量并没有增长,石油年消费量反而比1973年还下降了50%,这一奇迹的背后是,秸秆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占了丹麦全国能源消费量的30%以上。
这个信息让一直想在节能环保领域有所作为的朱亚萍开始思考,秸秆发电在丹麦能三分天下有其一,对中国这样一个非再生能源人均占有量极低的大国,丹麦的经验能否可以借鉴?
带着问题,朱亚萍开始了广泛的调研和论证,很快她就了解到,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中国包括秸秆在内的生物质能资源十分丰富,是仅次于煤炭、石油、天然气的第四大能源。目前我国每年仅农作物产生的秸秆量就达到7亿吨,除了用作工业原料、畜牧饲料外,可以作为能源使用的还有3.5亿吨。
可惜的是,我国的秸秆利用率一直非常低,在农民眼中更是没有多少利用价值的“废物”。每逢收获季节,大量秸秆被农民在露天焚烧,燃烧不充分时释放出的大量一氧化碳和烟尘颗粒造成了大气污染,严重时甚至会使周边机场停运,燃烧产生的大量热能也都白白浪费掉。
“这个被大家认为一文不值的废物,实际上是一种非常宝贵的绿色再生能源。专家告诉我,秸秆是最具开发利用潜力的绿色可再生能源之一,以一座普通的2.5万千瓦秸秆发电厂为例,年消耗秸秆量约20万吨,等于节约了10万吨标准煤,不但杜绝了露天燃烧产生的污染,还能给农民增加超过1000万元的收入。环保、节能同时还实现了对三农进行反哺,真可说是一举三得。”朱亚萍意识到,如果京能能够率先在这一环保和节能领域取得进展,不但可以为企业增加新的收入来源,更能为国家构建能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出积极的贡献。
在经过多次考察,并邀请专家论证和评审之后,2005年,朱亚平决定带着京能集团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战略发展阶段:围绕国家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战略部署,致力于生物质能利用项目的开发、投资、建设施工和运行管理,通过投资和建设生物质直燃发电项目以及相关的技术、装备国产化进程,形成公司在生物质能源―秸秆直燃发电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京能业务方向的回归,恰好与国家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战略部署不谋而合。2006年,随着国家《可再生能源法》颁布实施,电网企业需为可再生能源电力上网提供政策的便利,全额收购符合标准的可再生能源电量,并且免于竞价上网,这项法规的出台,如一场春雨,为生物质能的开发利用扫平了阻碍,也宣告了包括“秸秆发电”在内的可再生能源发电行业春天的来临。
自主创新攻克秸秆发电技术难关
所谓“秸秆发电”就是通过处理系统将农作物秸秆进行集中焚烧处理,经过特制的秸秆直燃锅炉将秸秆进行三重、充分彻底的燃烧,使秸秆最大限度地转换为电能。
由于秸秆发电具有循环经济的典型特征,因此,该技术已经被联合国列为重点推广项目,许多国家也已把秸秆发电列为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能源。
在吹响进军秸秆发电领域的号角后,京能首先把目光锁定在秸秆发电技术和锅炉设备的自主研发上――虽然丹麦等欧洲国家的水冷振动炉排直接燃烧发电技术已经成熟,但是,国内秸秆发电特别是规模化的燃烧发电装置尚无成熟技术,如果引进发达国家的技术和设备,不但成本过高,而且,由于丹麦等国生产的是针对单一燃料的设备,国内的秸秆则是多种多样,洋设备的水土不服也将严重影响到生产的稳定性。
2005年10月,京能集团邀请了国内十余名锅炉设计、传热及燃烧等方面的资深专家召开了秸秆焚烧发电关键设备技术方案论证会,做出投资秸秆发电项目的重大决策。并且,在对秸秆燃烧关键设备进行多方面的准备和试验研究、分析论证的基础上,京能先后联合中国节能投资公司、浙江大学等,自主研发出拥有完全知识产权的“秸秆上料系统”和“循环流化床燃烧锅炉”,不但成功解决了国外秸秆上料系统只能局限于单一秸秆的难题,也成功攻克了多种秸秆混烧这一世界性难题,为秸秆燃烧发电技术在我国的大量推广创造了条件。
2006年12月20日,由京能集团投资建设,采用国内自主知识产权的秸秆直燃发电示范项目在江苏宿迁点火运行,这也是我国投入点火运行的第一个国产秸秆直燃发电项目。该项目一期工程占地面积200亩,建设规模为2台75t/h中温中压燃烧秸秆锅炉,配置1台12MW冷凝式汽轮发电机组和1台12MW抽凝式汽轮发电机组,每年可燃烧秸秆约17―20万吨,节约标准煤9.8万吨,外供电力13200万度,销售收入8500万元,利税1500万元,可使本地农民每年增加收入5000多万元。
项目的点火运行不但从根本上解决了当地农村燃烧秸秆造成的空气污染问题,而且,围绕在发电厂的周围,一个包括农民――贩草户――草场――秸秆电厂在内完整的产业链条也初步形成。
宿迁项目的运行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2007年11月2日,全国政协有关领导一行莅临宿迁,对项目生产工艺、生产运营、生物质燃料收储、项目运营成本和经济效益等情况进行了充分了解,项目建设的战略意义及在节能、环保以及反哺“三农”等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给予了高度肯定。
然而,随着秸秆直燃项目进入商业运行,朱亚萍开始遇到新的压力和困难。“如何把分散在农户手中的秸秆原料集中收储起来,以保障电厂发电所需的燃料供应,已经成为电厂目前面临的最大难题,这需要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和电厂、农户的共同努力”,朱亚萍直言到。
此外,也有专家指出,秸秆等生物质发电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步履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还在于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国家有关部门借鉴国际发达国家的经验,加大在价格激励、财政补贴、减免税费、配额制度等的多个惟度的政策扶持措施,逐步形成完善的配套政策,来扶持和加快生物质发电项目的发展。
阳光产业的带领者和推动者
2007年12月29日,“2007年度中国经济人物”颁奖典礼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朱亚萍因在节能减排以及循环经济领域所作贡献显著,当选这一年度中国十大经济人物。
评选委员会的颁奖词这样写到:她紧紧围绕国家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战略部署,积极致力于生物质能利用项目的开发、投资、建设施工和运行管理,通过投资和建设生物质直燃发电项目以及相关的技术、装备国产化进程,形成公司在生物质能源―秸秆直燃发电领域的核心竞争力,成为阳光产业的带动者和推动者,促进中国生物质能产业的大发展。
领奖归来的朱亚萍,已经带领京能人开始谋划在阳光产业更大的战略规划。近期,京能还将在中国节能投资公司的支持下,在江苏、黑龙江、河南、四川等农业大省拟投资建设30个凝汽发电或热电联产示范项目。“每个项目规模2.4万千瓦,这将形成七十多万千瓦装机规模,年消耗秸秆600万吨左右,减排二氧化碳880万吨/年,节约标煤400万吨/年,可为农民增加收入18亿元/年。”朱亚萍算了一笔大账。
而在更长远的规划中,京能集团将把包括秸秆发电在内的生物质能发电项目作为主导项目,形成产业群体达到规模化效应,形成完善的产业链和规模化的产业集群,最终实现规模效应和新能源的集约化生产。
不久前,中国节能投资公司与国家开发银行签署了100亿元的投资贷款额度,支持京能集团发展新能源和再生能源项目,其中秸秆发电更是此次贷款重点支持项目。
在生物质能产业之外,投资建设深圳京能科技环保工业园是京能响应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又一重大举措。该科技环保工业园是经深圳市科技局批准立项,龙岗区计划局批准建设的环保、高新技术研发生产基地。占地面积5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85000平方米。该项目一、二期工程:一幢厂房、一幢综合楼、一幢配套单身宿舍楼,现已投入使用;三期工程建两幢厂房、一幢科研办公楼,现正紧锣密鼓地建设。
这个工业园规划之初就以建设国内一流环保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为目标,园内所有建筑均采用低能耗、无污染、高性能的再生建筑材料,宿舍楼的屋顶采用太阳能集中供热,并对入园企业提出很高的要求:必须符合环保要求,有确实可行的循环经济实施方案。
南山农庄生态园也是京能集团投资兴建的又一个阳光产业项目。这是一个完全按照国际级标准兴建的绿色环保休闲生态示范农庄,通过引进外国高科技农业技术,按照自然生态平衡的模式实施管理。
2007年9月8日,经过联合国国际生态安全合作组织、国际休闲产业协会、中国国际名牌协会、人民日报社市场报、旅游卫视、新浪网、旅游休闲杂志、榜样中国杂志等多家单位评比调查,并经中国休闲经济发展论坛组织的国际权威专家委员会评审和审核,南山农庄生态园荣膺首届“中国十佳休闲观光农业生态园”称号。
“我坚信,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落实和能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加快,阳光产业在中国一定会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京能集团也一定会为节能健牌和循环经济做出更大的贡献”,朱亚萍如是表示。本文撰稿武欣中邹晓青
在南国海岸潮间,生长着一种独特而稀有的生物物种――红树。在深圳,人们把红树的品格升华为一种激浊扬清、包容奉献、坚韧勇敢、正直朴实的“红树精神”。十一年的商海搏击中,朱亚萍恰似一颗红树,以大海一样的胸襟、峭壁一样的刚强,把京能集团打造成南粤大地上的一片生机盎然的红树林。
在京能集团,处处能感受到京能与众不同的企业精神和企业文化。
员工能够充分感到家的温暖--每年的大年初一,总经理总会与坚守工作岗位的酒店员工一起度过;每位员工的生日,都能收到总经理签名的生日贺卡和一份小礼物;
为了鼓励员工勤奋好学、务实工作、勇于拼搏,朱亚萍从她每年的工资收入中拿出五万元设立总经理奖励基金,奖励给有特殊贡献的员工,至今已有20多名员工获得了“总经理奖励基金”;
在不断营造公司良好的内部环境氛围的同时,京能集团也在不断地向外展示自身的气质。
2000年12月1日至3日,总政歌舞团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交响合唱音乐会亮相鹏城,当《东方红》这部中国革命史诗壮丽磅礴的艺术场景再现于深圳人面前,推出这台音乐会的正是京能集团。
2005年3月,当“千手观音”在央视亮相引起轰动后,京能又与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协办《京能之春》大型文艺晚会,为残疾人的事业奉献一份爱心。
近几年,公司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捐资筹建了贵州一所希望小学,朱亚萍还以个人名义捐助了两名贫困失学儿童……
同时,京能所作的一切,也得到了政府及社会的肯定。2008年初,京能和朱亚萍再获殊荣:“2007年深圳市优秀企业文化建设十佳单位和个人”、“2007年深圳市精神文明建设单位和个人”。
如今,在南国海洋和河流拥抱的地方,红树正在社会的呵护关注下健康成长,在净化生态环境的同时,红树林也为南粤大地增添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我们祝愿,这个有着红树气质的国企女掌门和她领导的京能集团,也如红树一般,有一个更美丽的未来。
京能集团董事长朱亚萍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资源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大力发展节能服务产业和环保产业。开发风能、太阳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增强全社会生态文明观念,动员全体人民更加积极投身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要一代一代人持之以恒地进行下去,让我们的祖国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
政府工作报告,让正在电视机前收看大会直播的深圳京能集团董事长朱亚萍倍感鼓舞,这个以推动中国生物质能产业发展而享有盛誉的女企业家,再一次感受到举国上下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决心,而她所钟情的阳光事业,也将迎来更加灿烂的明天。
深圳京能集团是国资委旗下环保节能领域唯一的国有企业――中国节能投资公司的下属公司,成立十余年来,在董事长朱亚萍的带领下,京能集团坚持产业经营和资本经营相结合的策略,已由一家只有5千万元资产的专业公司发展成为资产超过10亿元的大型高科技企业集团。
在全社会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能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战略部署中,朱亚萍又带领京能集团率先进入到可再生能源这个绿色经济领域,通过关键技术和装备的自主创新,投资建成了我国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秸秆直燃发电项目,截至2007年底,位于江苏宿迁的秸秆直燃发电项目上网电量已突破5000万KWH,京能集团也由此奠定了在中国生物质能直燃发电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资本经营与实业经营双剑合璧,演绎国有企业创新发展之路
认识朱亚萍,要从她带领京能集团创业开始谈起。
1995年,中国节能投资有限公司决定利用深圳的投资环境和人才优势在深圳设立一个三级公司。1996年,注册资金450万元的深圳京能通讯技术发展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朱亚萍出任总经理,这就是京能集团的前身。
创业之初,京能既没有主业和技术、也缺乏管理和人才的优势,有的只是特区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机遇。朱亚萍确定的第一个5年发展目标是:迅速积累资金,壮大经济实力。同时,公司的发展战略确定为:投资方向主要是围绕短平快项目,以利润最大化和抓住机遇快速发展。
随着公司利润的攀升和规模的不断扩大,1997年,中节投决定追加投资5000万元,并将京能升格为二级公司,同时用资产划拨的形式将尚未开业的珠海怡景湾酒店和另外两家亏损企业一并划给京能。1999年,公司正式更名为京能集团。
此后十年,在更为宽广的平台上,朱亚萍以她创新的资产经营和产业经营“双剑合璧”的运作模式,书写了现代国有企业保值增值和超速发展的一段传奇故事。
1997年5月,京能集团与国家、省、市三级科委有关负责人及深圳高新投共同探讨高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投资策略,组建了深圳市国成科技投资有限公司,并以国成公司为主体,建立了“深圳国家科技成果示范基地”,这也诞生了一种全新的高科技转化与投资模式,即“国家基地、政府指挥、企业动作”。
1998年,国成公司投资430万元,参股海得威公司。当时,这家研发呼气诊断药品的公司有着国际领先的技术和剂方,却苦于无人投资。严格评估和考察之后,朱亚萍敏锐的捕捉到了这背后蕴藏着的大市场,果断注资全力扶持。两年后,名不见经传的海得威公司一跃成为一个国有民营、全国规模最大的放射类呼气诊断领域药品生产经营的高新技术企业。2000年7月,国成公司率先成功实现风险投资项目的投资变现,所得1530万元是国成当初投资额的4.5倍,两年获利1100万元。
资本市场的长袖善舞让京能通过风险投资获得原始积累,而朱亚萍始终清醒地认识到,支持企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于实业。珠海怡景湾大酒店酒店开业时由香港酒店管理公司管理,经营状况欠佳,如今,酒店完全由京能人自己管理,经营成本大大降低,利润水平大幅提高,成为珠海一流的五星级酒店。
短短十余年,朱亚萍率领他的团队,公司资产由5千万元壮大到10亿元,参股、控股了8家企业,在资本运营、智能化酒店、通讯、自动化控制、生物工程等多个领域均取得了不俗的业绩。
随着京能集团的壮大,朱亚萍也收获了人生的累累果实,先后荣获“深圳巾帼英豪”、“特区骄子”、“深圳市创新企业家”、“深圳市优秀企业家(金牛奖)”、“深圳年度经济人物”、“中国杰出创业女性”等荣誉称号,并光荣当选广东省第十次党代会代表。
回归节能环保主业凸显国企社会责任
当京能人开始有资格为拼搏后的成功举杯畅饮的时候,朱亚萍却已经开始在思索,作为国资委旗下环保节能领域唯一国有企业的下属公司,京能该如何承担起国家和社会赋予的历史使命、如何在节能环保尤其是循环经济领域取得应有的竞争优势?
2004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朱亚萍了解到这样一个信息,世界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故乡丹麦,如今正创造着另一个“童话”:曾长期依赖石油进口的丹麦,1974年以来GDP稳步增长,但能源消费量并没有增长,石油年消费量反而比1973年还下降了50%,这一奇迹的背后是,秸秆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占了丹麦全国能源消费量的30%以上。
这个信息让一直想在节能环保领域有所作为的朱亚萍开始思考,秸秆发电在丹麦能三分天下有其一,对中国这样一个非再生能源人均占有量极低的大国,丹麦的经验能否可以借鉴?
带着问题,朱亚萍开始了广泛的调研和论证,很快她就了解到,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中国包括秸秆在内的生物质能资源十分丰富,是仅次于煤炭、石油、天然气的第四大能源。目前我国每年仅农作物产生的秸秆量就达到7亿吨,除了用作工业原料、畜牧饲料外,可以作为能源使用的还有3.5亿吨。
可惜的是,我国的秸秆利用率一直非常低,在农民眼中更是没有多少利用价值的“废物”。每逢收获季节,大量秸秆被农民在露天焚烧,燃烧不充分时释放出的大量一氧化碳和烟尘颗粒造成了大气污染,严重时甚至会使周边机场停运,燃烧产生的大量热能也都白白浪费掉。
“这个被大家认为一文不值的废物,实际上是一种非常宝贵的绿色再生能源。专家告诉我,秸秆是最具开发利用潜力的绿色可再生能源之一,以一座普通的2.5万千瓦秸秆发电厂为例,年消耗秸秆量约20万吨,等于节约了10万吨标准煤,不但杜绝了露天燃烧产生的污染,还能给农民增加超过1000万元的收入。环保、节能同时还实现了对三农进行反哺,真可说是一举三得。”朱亚萍意识到,如果京能能够率先在这一环保和节能领域取得进展,不但可以为企业增加新的收入来源,更能为国家构建能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出积极的贡献。
在经过多次考察,并邀请专家论证和评审之后,2005年,朱亚平决定带着京能集团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战略发展阶段:围绕国家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战略部署,致力于生物质能利用项目的开发、投资、建设施工和运行管理,通过投资和建设生物质直燃发电项目以及相关的技术、装备国产化进程,形成公司在生物质能源―秸秆直燃发电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京能业务方向的回归,恰好与国家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战略部署不谋而合。2006年,随着国家《可再生能源法》颁布实施,电网企业需为可再生能源电力上网提供政策的便利,全额收购符合标准的可再生能源电量,并且免于竞价上网,这项法规的出台,如一场春雨,为生物质能的开发利用扫平了阻碍,也宣告了包括“秸秆发电”在内的可再生能源发电行业春天的来临。
自主创新攻克秸秆发电技术难关
所谓“秸秆发电”就是通过处理系统将农作物秸秆进行集中焚烧处理,经过特制的秸秆直燃锅炉将秸秆进行三重、充分彻底的燃烧,使秸秆最大限度地转换为电能。
由于秸秆发电具有循环经济的典型特征,因此,该技术已经被联合国列为重点推广项目,许多国家也已把秸秆发电列为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能源。
在吹响进军秸秆发电领域的号角后,京能首先把目光锁定在秸秆发电技术和锅炉设备的自主研发上――虽然丹麦等欧洲国家的水冷振动炉排直接燃烧发电技术已经成熟,但是,国内秸秆发电特别是规模化的燃烧发电装置尚无成熟技术,如果引进发达国家的技术和设备,不但成本过高,而且,由于丹麦等国生产的是针对单一燃料的设备,国内的秸秆则是多种多样,洋设备的水土不服也将严重影响到生产的稳定性。
2005年10月,京能集团邀请了国内十余名锅炉设计、传热及燃烧等方面的资深专家召开了秸秆焚烧发电关键设备技术方案论证会,做出投资秸秆发电项目的重大决策。并且,在对秸秆燃烧关键设备进行多方面的准备和试验研究、分析论证的基础上,京能先后联合中国节能投资公司、浙江大学等,自主研发出拥有完全知识产权的“秸秆上料系统”和“循环流化床燃烧锅炉”,不但成功解决了国外秸秆上料系统只能局限于单一秸秆的难题,也成功攻克了多种秸秆混烧这一世界性难题,为秸秆燃烧发电技术在我国的大量推广创造了条件。
2006年12月20日,由京能集团投资建设,采用国内自主知识产权的秸秆直燃发电示范项目在江苏宿迁点火运行,这也是我国投入点火运行的第一个国产秸秆直燃发电项目。该项目一期工程占地面积200亩,建设规模为2台75t/h中温中压燃烧秸秆锅炉,配置1台12MW冷凝式汽轮发电机组和1台12MW抽凝式汽轮发电机组,每年可燃烧秸秆约17―20万吨,节约标准煤9.8万吨,外供电力13200万度,销售收入8500万元,利税1500万元,可使本地农民每年增加收入5000多万元。
项目的点火运行不但从根本上解决了当地农村燃烧秸秆造成的空气污染问题,而且,围绕在发电厂的周围,一个包括农民――贩草户――草场――秸秆电厂在内完整的产业链条也初步形成。
宿迁项目的运行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2007年11月2日,全国政协有关领导一行莅临宿迁,对项目生产工艺、生产运营、生物质燃料收储、项目运营成本和经济效益等情况进行了充分了解,项目建设的战略意义及在节能、环保以及反哺“三农”等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给予了高度肯定。
然而,随着秸秆直燃项目进入商业运行,朱亚萍开始遇到新的压力和困难。“如何把分散在农户手中的秸秆原料集中收储起来,以保障电厂发电所需的燃料供应,已经成为电厂目前面临的最大难题,这需要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和电厂、农户的共同努力”,朱亚萍直言到。
此外,也有专家指出,秸秆等生物质发电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步履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还在于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国家有关部门借鉴国际发达国家的经验,加大在价格激励、财政补贴、减免税费、配额制度等的多个惟度的政策扶持措施,逐步形成完善的配套政策,来扶持和加快生物质发电项目的发展。
阳光产业的带领者和推动者
2007年12月29日,“2007年度中国经济人物”颁奖典礼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朱亚萍因在节能减排以及循环经济领域所作贡献显著,当选这一年度中国十大经济人物。
评选委员会的颁奖词这样写到:她紧紧围绕国家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战略部署,积极致力于生物质能利用项目的开发、投资、建设施工和运行管理,通过投资和建设生物质直燃发电项目以及相关的技术、装备国产化进程,形成公司在生物质能源―秸秆直燃发电领域的核心竞争力,成为阳光产业的带动者和推动者,促进中国生物质能产业的大发展。
领奖归来的朱亚萍,已经带领京能人开始谋划在阳光产业更大的战略规划。近期,京能还将在中国节能投资公司的支持下,在江苏、黑龙江、河南、四川等农业大省拟投资建设30个凝汽发电或热电联产示范项目。“每个项目规模2.4万千瓦,这将形成七十多万千瓦装机规模,年消耗秸秆600万吨左右,减排二氧化碳880万吨/年,节约标煤400万吨/年,可为农民增加收入18亿元/年。”朱亚萍算了一笔大账。
而在更长远的规划中,京能集团将把包括秸秆发电在内的生物质能发电项目作为主导项目,形成产业群体达到规模化效应,形成完善的产业链和规模化的产业集群,最终实现规模效应和新能源的集约化生产。
不久前,中国节能投资公司与国家开发银行签署了100亿元的投资贷款额度,支持京能集团发展新能源和再生能源项目,其中秸秆发电更是此次贷款重点支持项目。
在生物质能产业之外,投资建设深圳京能科技环保工业园是京能响应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又一重大举措。该科技环保工业园是经深圳市科技局批准立项,龙岗区计划局批准建设的环保、高新技术研发生产基地。占地面积5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85000平方米。该项目一、二期工程:一幢厂房、一幢综合楼、一幢配套单身宿舍楼,现已投入使用;三期工程建两幢厂房、一幢科研办公楼,现正紧锣密鼓地建设。
这个工业园规划之初就以建设国内一流环保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为目标,园内所有建筑均采用低能耗、无污染、高性能的再生建筑材料,宿舍楼的屋顶采用太阳能集中供热,并对入园企业提出很高的要求:必须符合环保要求,有确实可行的循环经济实施方案。
南山农庄生态园也是京能集团投资兴建的又一个阳光产业项目。这是一个完全按照国际级标准兴建的绿色环保休闲生态示范农庄,通过引进外国高科技农业技术,按照自然生态平衡的模式实施管理。
2007年9月8日,经过联合国国际生态安全合作组织、国际休闲产业协会、中国国际名牌协会、人民日报社市场报、旅游卫视、新浪网、旅游休闲杂志、榜样中国杂志等多家单位评比调查,并经中国休闲经济发展论坛组织的国际权威专家委员会评审和审核,南山农庄生态园荣膺首届“中国十佳休闲观光农业生态园”称号。
“我坚信,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落实和能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加快,阳光产业在中国一定会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京能集团也一定会为节能健牌和循环经济做出更大的贡献”,朱亚萍如是表示。本文撰稿武欣中邹晓青
在南国海岸潮间,生长着一种独特而稀有的生物物种――红树。在深圳,人们把红树的品格升华为一种激浊扬清、包容奉献、坚韧勇敢、正直朴实的“红树精神”。十一年的商海搏击中,朱亚萍恰似一颗红树,以大海一样的胸襟、峭壁一样的刚强,把京能集团打造成南粤大地上的一片生机盎然的红树林。
在京能集团,处处能感受到京能与众不同的企业精神和企业文化。
员工能够充分感到家的温暖--每年的大年初一,总经理总会与坚守工作岗位的酒店员工一起度过;每位员工的生日,都能收到总经理签名的生日贺卡和一份小礼物;
为了鼓励员工勤奋好学、务实工作、勇于拼搏,朱亚萍从她每年的工资收入中拿出五万元设立总经理奖励基金,奖励给有特殊贡献的员工,至今已有20多名员工获得了“总经理奖励基金”;
在不断营造公司良好的内部环境氛围的同时,京能集团也在不断地向外展示自身的气质。
2000年12月1日至3日,总政歌舞团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交响合唱音乐会亮相鹏城,当《东方红》这部中国革命史诗壮丽磅礴的艺术场景再现于深圳人面前,推出这台音乐会的正是京能集团。
2005年3月,当“千手观音”在央视亮相引起轰动后,京能又与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协办《京能之春》大型文艺晚会,为残疾人的事业奉献一份爱心。
近几年,公司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捐资筹建了贵州一所希望小学,朱亚萍还以个人名义捐助了两名贫困失学儿童……
同时,京能所作的一切,也得到了政府及社会的肯定。2008年初,京能和朱亚萍再获殊荣:“2007年深圳市优秀企业文化建设十佳单位和个人”、“2007年深圳市精神文明建设单位和个人”。
如今,在南国海洋和河流拥抱的地方,红树正在社会的呵护关注下健康成长,在净化生态环境的同时,红树林也为南粤大地增添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我们祝愿,这个有着红树气质的国企女掌门和她领导的京能集团,也如红树一般,有一个更美丽的未来。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