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端举:科技创新驱动循环发展之轮
2013-07-05 10:32:11 来源:中国网
A-
A+
电力18讯:
瓦斯是煤矿安全的杀手,他却能让瓦斯发电供应矿区;传统的观念里头,有煤矿的地方就有矸石山,而他却把矸石制砖,为企业创造效益,同时,还能卖技术;别人靠电制冷靠煤取暖,他却利用矿井水源地热和矿区循环经济产业余热输送到宿舍区,冬暖夏凉、其乐融融……他,就是以建井技术起家、又活用创新将矿井打造成循环标杆的山东能源新矿集团赵官能源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刘端举。6月18日,一个细雨绵绵的日子,记者来到齐河,见到了被称为“技术大拿”的刘端举。
记者:作为山东省在黄河北开发的第一对试验性矿井,赵官煤矿一开始就承担了新矿井科技创新和循环发展的重任。请问,您认为,赵官能源投产四年来,最让你自豪的成就是什么?
刘端举:赵官煤矿的条件其实并不好――瓦斯高、煤层薄且煤种差、矿井水大,这是威胁安全生产和影响矿井经济效益的三大不利因素。赵官最大的成就在于,依靠科技创新将困扰煤炭生产的“三大害’变身为“三大宝”。
对威胁煤矿安全的第一大害――瓦斯,我们在井上下安装了瓦斯抽采系统,建成了国内首座超低浓度瓦斯发电站,让瓦斯从以前的煤矿安全隐患,弃恶从善,实现了变“废”为“宝”。在含矸量大的薄煤层采用矸石分离技术,减少矸石升井并建成了年产1.2亿标块的全煤矸石烧结砖厂,形成了“煤―煤矸石―建材―余热利用”的产业链,实现年利润600余万元,实现了矸石从“土”到“金”。对矿井水,实施分源抽排利用,满足消防、绿化以及生活等多方面用水,建成日产五万瓶优质弱碱性富锶型瓶装矿泉水厂,实现了矿井水变“废”为“珍”。赵官能源这三次变身,不仅创出了非煤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打造出了绿色循环经济综合利用型生态产业体系,还树立了自己在行业的技术优势,更改变了煤炭产业的传统粗放型形象,最终成就了赵官能源一个脱茧化蝶的蜕变。
记者:作为我省第一对建在矿井内部的瓦斯电站,赵官开启了山东将煤矿杀手变身绿色能源的先河,请问,赵官是在什么情况下进行瓦斯抽采发电试验的?您认为瓦斯发电的试验成功,对赵官今后的发展将起到什么作用?
刘端举:我们按照“先采瓦斯后采煤”的思路,充分利用国家对瓦斯治理的补贴基金,投资建立专门的瓦斯实验室,目前不但负责对本矿井瓦斯治理和参数测定,同时还利用这一技术优势完成了新矿集团、肥矿集团多家煤矿和新疆兴和煤矿等矿井的瓦斯治理和参数测定,为企业提高了经济效益。总结形成了一整套有关瓦斯治理和瓦斯发电的技术理论,培养了一批瓦斯利用技术的专业队伍,这不仅保证了赵官矿井安全开采,而且实现了对瓦斯的有效利用,实现了绿色节能减排。
记者:据我们掌握的资料,其他国内很多矿井利用矸石烧砖,虽然消灭了矸石山,但是往往是赔本赚吆喝。但在赵官能源,矸石砖厂打破“一煤独秀”格局,为企业挣得滚滚利润。请问你们成功的密诀是什么?
刘端举:因为煤层薄,赵官的井田年产矸石量40多万吨。若单纯致力于排矸,我们无疑是要赔大钱。面对严峻形势,我们只能务实求变,变排矸为用矸。首先采用煤矸分离技术,减少矸石升井,建成了年产1.2亿标块的矸石烧结砖厂。建成砖厂并不稀奇,但我们要砖厂获得市场利润,就必须在提质上档、降成本提效率、扩大商机等方面下功夫。
去年,我们通过提升窑炉生产线的机械化水平,收到了产品等级提升,节省了人力、原料,提升效率一举三得的成效,矸石砖日产量8次刷新“全国单窑日产最高水平”。赵官的矸石砖因其质量好、重量轻、强度高、保温、隔热、隔音等优势,有“德州第一砖”的美誉,迅速拓宽了市场。
记者:作为一个国有矿井,就该切实履行好国有企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责任,请问,赵官是如何在成就自身的同时,搞好地企关系,并带动齐河地方经济发展的?
刘端举:说到赵官能源今天取得的成就,固然离不开自身的努力,但也得益于德州及齐河当地党委、政府为企业发展营造的良好的投资环境。对此,我们始终心怀感恩,也始终坚持以更好的发展回馈当地父老乡亲。
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我们首先从自身抓起,搞好企业,严格依法纳税。纳税额在德州市和齐河县都排在前列,可以说为德州和齐河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企业的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有联动效应。赵官能源从投产到现在,矿区周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今赵官能源周边酒店、超市、休闲娱乐场所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已形成了以赵官能源为中心的“小经济地带”。企业发展好了,我们也有能力造福一方,对地方的修路铺桥,我们都大力支持,经常为他们免费提供煤矸石。前年,我们主动支援地方新农村建设,援建了容纳547户的锦川社区,今年10月底以前周围村庄的村民都将搬进新楼房。同时,这些都为赵官能源树立了良好企业形象。
记者:赵官能源能够很快在诸多资源型公司中脱颖而出,成为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绿色矿山的典范,可以说科技创新的力量功不可没,您对企业依靠科技转变企业经济增长方式又有何期待?
刘端举:一方面我们重视和大专院校等科研单位的技术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技术人才。另一方面重视企业自身的科技创新,公司每年设立100万科技创新奖励基金,奖励创新。并以工人名字来命名他们的科技创新成果,大大激发了职工创新的积极性,去年,我单位完成集团公司科技创新计划项目9项;完成享受国家抵扣税政策的省科技创新科技推广项目2项;省煤炭工业局科技创新一等奖、省煤炭工业重大科技推广项目、省管理创新成果14项;有127项创新成果在生产现场得到广泛应用。荣获集团公司科技进步奖14项,进行小改小革786项,有四项成果获国家专利。往往源于工人实践的创意小发明,会让工作向前迈上一大步。
近两年来,赵官能源迎接了省内外煤炭企业和行业外单位的参观学习70余次。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也将以开放共享的姿态,开展各类培训交流,寻求共同发展进步,也算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出一份力,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出一份力。
刘端举:采矿工程技术研究员。1988年山东矿院矿井建设专业毕业后,历任煤矿技术员、工程师、生产技术处副处长、矿井总工程师、生产副矿长。他对科技创新有无限的热爱,先后获省部级科技奖20多项,获得省优秀矿长、省职工好当家人、全国煤炭工业科技创新先进个人等称号。
瓦斯是煤矿安全的杀手,他却能让瓦斯发电供应矿区;传统的观念里头,有煤矿的地方就有矸石山,而他却把矸石制砖,为企业创造效益,同时,还能卖技术;别人靠电制冷靠煤取暖,他却利用矿井水源地热和矿区循环经济产业余热输送到宿舍区,冬暖夏凉、其乐融融……他,就是以建井技术起家、又活用创新将矿井打造成循环标杆的山东能源新矿集团赵官能源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刘端举。6月18日,一个细雨绵绵的日子,记者来到齐河,见到了被称为“技术大拿”的刘端举。
记者:作为山东省在黄河北开发的第一对试验性矿井,赵官煤矿一开始就承担了新矿井科技创新和循环发展的重任。请问,您认为,赵官能源投产四年来,最让你自豪的成就是什么?
刘端举:赵官煤矿的条件其实并不好――瓦斯高、煤层薄且煤种差、矿井水大,这是威胁安全生产和影响矿井经济效益的三大不利因素。赵官最大的成就在于,依靠科技创新将困扰煤炭生产的“三大害’变身为“三大宝”。
对威胁煤矿安全的第一大害――瓦斯,我们在井上下安装了瓦斯抽采系统,建成了国内首座超低浓度瓦斯发电站,让瓦斯从以前的煤矿安全隐患,弃恶从善,实现了变“废”为“宝”。在含矸量大的薄煤层采用矸石分离技术,减少矸石升井并建成了年产1.2亿标块的全煤矸石烧结砖厂,形成了“煤―煤矸石―建材―余热利用”的产业链,实现年利润600余万元,实现了矸石从“土”到“金”。对矿井水,实施分源抽排利用,满足消防、绿化以及生活等多方面用水,建成日产五万瓶优质弱碱性富锶型瓶装矿泉水厂,实现了矿井水变“废”为“珍”。赵官能源这三次变身,不仅创出了非煤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打造出了绿色循环经济综合利用型生态产业体系,还树立了自己在行业的技术优势,更改变了煤炭产业的传统粗放型形象,最终成就了赵官能源一个脱茧化蝶的蜕变。
记者:作为我省第一对建在矿井内部的瓦斯电站,赵官开启了山东将煤矿杀手变身绿色能源的先河,请问,赵官是在什么情况下进行瓦斯抽采发电试验的?您认为瓦斯发电的试验成功,对赵官今后的发展将起到什么作用?
刘端举:我们按照“先采瓦斯后采煤”的思路,充分利用国家对瓦斯治理的补贴基金,投资建立专门的瓦斯实验室,目前不但负责对本矿井瓦斯治理和参数测定,同时还利用这一技术优势完成了新矿集团、肥矿集团多家煤矿和新疆兴和煤矿等矿井的瓦斯治理和参数测定,为企业提高了经济效益。总结形成了一整套有关瓦斯治理和瓦斯发电的技术理论,培养了一批瓦斯利用技术的专业队伍,这不仅保证了赵官矿井安全开采,而且实现了对瓦斯的有效利用,实现了绿色节能减排。
记者:据我们掌握的资料,其他国内很多矿井利用矸石烧砖,虽然消灭了矸石山,但是往往是赔本赚吆喝。但在赵官能源,矸石砖厂打破“一煤独秀”格局,为企业挣得滚滚利润。请问你们成功的密诀是什么?
刘端举:因为煤层薄,赵官的井田年产矸石量40多万吨。若单纯致力于排矸,我们无疑是要赔大钱。面对严峻形势,我们只能务实求变,变排矸为用矸。首先采用煤矸分离技术,减少矸石升井,建成了年产1.2亿标块的矸石烧结砖厂。建成砖厂并不稀奇,但我们要砖厂获得市场利润,就必须在提质上档、降成本提效率、扩大商机等方面下功夫。
去年,我们通过提升窑炉生产线的机械化水平,收到了产品等级提升,节省了人力、原料,提升效率一举三得的成效,矸石砖日产量8次刷新“全国单窑日产最高水平”。赵官的矸石砖因其质量好、重量轻、强度高、保温、隔热、隔音等优势,有“德州第一砖”的美誉,迅速拓宽了市场。
记者:作为一个国有矿井,就该切实履行好国有企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责任,请问,赵官是如何在成就自身的同时,搞好地企关系,并带动齐河地方经济发展的?
刘端举:说到赵官能源今天取得的成就,固然离不开自身的努力,但也得益于德州及齐河当地党委、政府为企业发展营造的良好的投资环境。对此,我们始终心怀感恩,也始终坚持以更好的发展回馈当地父老乡亲。
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我们首先从自身抓起,搞好企业,严格依法纳税。纳税额在德州市和齐河县都排在前列,可以说为德州和齐河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企业的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有联动效应。赵官能源从投产到现在,矿区周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今赵官能源周边酒店、超市、休闲娱乐场所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已形成了以赵官能源为中心的“小经济地带”。企业发展好了,我们也有能力造福一方,对地方的修路铺桥,我们都大力支持,经常为他们免费提供煤矸石。前年,我们主动支援地方新农村建设,援建了容纳547户的锦川社区,今年10月底以前周围村庄的村民都将搬进新楼房。同时,这些都为赵官能源树立了良好企业形象。
记者:赵官能源能够很快在诸多资源型公司中脱颖而出,成为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绿色矿山的典范,可以说科技创新的力量功不可没,您对企业依靠科技转变企业经济增长方式又有何期待?
刘端举:一方面我们重视和大专院校等科研单位的技术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技术人才。另一方面重视企业自身的科技创新,公司每年设立100万科技创新奖励基金,奖励创新。并以工人名字来命名他们的科技创新成果,大大激发了职工创新的积极性,去年,我单位完成集团公司科技创新计划项目9项;完成享受国家抵扣税政策的省科技创新科技推广项目2项;省煤炭工业局科技创新一等奖、省煤炭工业重大科技推广项目、省管理创新成果14项;有127项创新成果在生产现场得到广泛应用。荣获集团公司科技进步奖14项,进行小改小革786项,有四项成果获国家专利。往往源于工人实践的创意小发明,会让工作向前迈上一大步。
近两年来,赵官能源迎接了省内外煤炭企业和行业外单位的参观学习70余次。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也将以开放共享的姿态,开展各类培训交流,寻求共同发展进步,也算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出一份力,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出一份力。
刘端举:采矿工程技术研究员。1988年山东矿院矿井建设专业毕业后,历任煤矿技术员、工程师、生产技术处副处长、矿井总工程师、生产副矿长。他对科技创新有无限的热爱,先后获省部级科技奖20多项,获得省优秀矿长、省职工好当家人、全国煤炭工业科技创新先进个人等称号。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