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供电公司开启线上营销服务新模式
中国电力新闻网讯 通讯员 报道 王雅白 题记:3月9日,通过国网海西供电公司的不懈努力,乌兰县塞纳村全村285户村民开启了“足不出户交电费”“办理用电业务不跑腿”的线上营销服务的新模式,率先成为国网省首个“互联网++”电力营销全覆盖村庄。
赛纳,土族语“好”的意思,2001年从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平安县等贫困山区16个乡镇迁入乌兰县,全村258户103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8户32人,主要经济来源为小麦种植,人均收入不足1000元。是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境内119个贫困村之一,也是国网海西供电公司的联点共建村。近年来,随着农网升级改造工程的落实,村里大力发展土族风情园,展示巧手媳妇们的盘绣绝活。
“土族新媳妇进婆家门要先纳四双鞋和鞋垫,检验新媳妇的手艺。”村会计兰有福说。“我们土族女人,个个心灵手巧,她们做的布鞋,穿着特舒服,没异味。现在家家户户电网、互联网、广播电视网、移动通讯网一个都不少,小媳妇们按自己的喜好在电脑上百度花样,再刺绣出来,卖得可好了。”
2016年国网海西供电公司推行“一村一规”政策,将村里的电网进行了升级改造,改造后的台区供电半径缩短至500米内,户均配电容量达到2.2千伏安,离都兰县城察汗乌苏镇约六十公里的塞纳村(中心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为村里新建10千伏线路0.145千米,改造0.4千伏线路3.535千米,新增400千伏安变压器1台,改造下户175户。协调减免灌溉机井用电工程费24605.69元,新建的4眼机井在2017年春耕前通上了电。
良好的用电环境引来了“金凤凰”,正辉农牧业发展有限公司与村里签订了《投资合作协议书》,确定19万帮扶资金按10%(2万元)年固定收益给贫困户分红,塞纳村按期实现当年脱贫清零任务。
为了方便村里交电费,国网海西乌兰县供电公司把村民杨生明家的小商店设为社会代收点。但是遇到农忙或者摘枸杞的旺季,商店三天两头关门,本来是为了方便村民的代收点反而不方便了。
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用电需求,就是我们的责任。国网海西乌兰县供电公司以当地农村为重点,抓住春节期间外出务工农民返乡这个有利时间点,深入村庄、集市大力开展“互联网”+电力营销服务手段的宣传推广,现场一对一为用户讲解“国网青海电力”微信公众号、“掌上电力”、“电e宝”APP安装流程和功能,手把手演示如何在手机上查询电费账单及电费余额、用电业务办理进度,如何交费购电、办理用电业务。
“塞纳村是乌兰县17个村中,使用互联网平台率最高的村,村民收入稳定,18岁至55岁人口占比70%,便于推广微信缴费试点工作。”国网乌兰县供电公司经理高毓说。
村民喇元礼是第一个学会用手机缴费的。高小(小学)毕业的他,算是村里有文化的人之一,喜欢琢磨。村民们你传我,我传他,在亲戚朋友中传开来,还在微信朋友圈里刷屏。
“一机在手,交费不愁”。出门在外的年轻人绑定了手机,实时掌握家中的用电情况,让留守在家中的老人和孩子用电无忧。“以前交电费去代收点或者营业厅,排起队来时间又长又麻烦。现在只需打开微信生活缴费,选择电费输入缴费户号,动动手指就能购电和查询电量,方便又快捷。”村民杨有得说。
村里的社会代收点退出了历史舞台。对村民和供电公司来说,未必不是件好事。供电公司降低了成本和电费回收风险,村民们明明白白交电费。如今,塞纳村人均收入8000多元。在为民富民政策的激励下,塞纳村将发展的目光放在恢复生态环境上,走上特色农业引领、支柱性产业带动的发展道路,向标准化示范农田的目标迈进。
互联网打开了塞纳村通往外面世界之窗。微信交费全覆盖下的村庄,世界小了,眼界、格局却宽了。乡亲们的好日子,就像流淌在乌兰大地上的都兰河一样,悠长悠长的。
周小博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
- 关于“电力费控”对用户们的答
2018-05-07
- · 兴安供电公司稽查监控中心投入运营 提高营销业务管控
- · 95598业务首次实现跨省集中运营 优化服务资源配置,打造“两全三化”供电服务平台
- · 河北省电力公司46个上划县完成“大营销”系统割接
- · 国网公司第一批单位运营监测(控)中心建成投运 可在线开展“全天候、全方位、全流程”监测
- · 解读国网公司全方位国际化发展道路
- · 山西省电力公司试点推行农村无现金交费
- · 江苏广电“云媒体”电视电力营业厅项目成功通过验收
- · 厦门电业局营销移动作业终端上线
- · 深化精益管理 提升供电服务品质――杭州市电力局探索建立分级管控体系侧记
- · 蒙东电力公司95598业务全面实现省级集约 电话人工接听率提升20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