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新能源创新发展的“青海样板”
十九大报告提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青海省新能源产业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十二五”以来,青海省新能源以“一年一百万千瓦”的投产速度,在国家大规模并网光伏发电产业布局中持续发力领跑,成为目前世界上大规模并网光伏电站最集中的地区。截至2017年年末,青海省新能源装机953万千瓦,占青海电网总装机的37.5%。太阳能发电累计上网电量再创历史新高,达到380亿千瓦时。
近年来,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积极服务国家清洁能源发展战略,以绿色生态为方向,以科技创新为驱动,持续构建覆盖新能源全产业链的共享共赢创新生态。“绿电7日”、国内首家新能源大数据创新平台运营等创新实践,打造了新能源发展的“青海样板”。
开拓新领域 构建新模式
1月8日,青海新能源大数据创新平台在西宁鸣锣开市。平台首批确立了36项高级创新业务服务,将为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全面准确的数据支撑和全产业链的服务。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视察时指出,要把青海光伏发电打造成具有规模优势、效率优势、市场优势的特色支柱产业,为全国能源发展转型作出贡献。“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以实际行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率先在国内建设运营了青海新能源大数据创新平台,以大数据深化应用,全面创新新能源运营模式。这也是落实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快新能源发展在青海的创新实践。”国网青海电力董事长、党委书记全生明说。
平台构建起全国首个“共享服务园区”,帮助新能源发电企业实现集团化监控、集约化管理、集中式预测、高效化利用,为新能源电站“无人值守,少人值班”运营模式转变提供科学手段,提升了新能源电厂运营效率和效益。
目前,已有16家服务提供方和应用方落户园区,多家新能源企业确定入驻意向。2018年,平台将实现源侧应用服务覆盖省内80%的新能源企业,负荷侧应用服务覆盖两家运营主体。
助力新能源 打造新样板
2017年6月17日至23日,国家电网公司首次实现连续7天168小时对青海实行全部清洁能源供电,这个能源发展的绿色样本向世人展示了清洁能源使用的广阔前景。
与此前葡萄牙电网连续107小时电力供应完全依赖可再生能源相比,此次全清洁能源供电具有时间更长、光伏发电比例高、供电难度更大、没有调峰补偿机制等特点,真正实现了用电“零”排放。
华北电力大学能源互联网+研究中心主任曾鸣分析,“绿电7日”的成功实施,强大的“多能互补”能力至关重要,这也是支撑电网全清洁能源供电的关键所在,充分彰显了国家电网公司在促进清洁能源发展方面的领先水平。
2017年8月17日,青海清洁能源多能互补集成优化研究通过专家组评审。“该项成果在新能源计算模型构建、多能互补电力规划和生产模拟方法方面具有创新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将为我国类似电源结构的省份用电保障与外送提供借鉴,也可为国际上类似电力问题解决提供范例。”中国科学院院士卢强给予高度评价。
目前,青海省内光伏装机总容量790万千瓦,占全省电源总装机容量的31%。在推进新能源产业健康、稳定、有序发展进程中,国网青海电力全面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将电网发展布局重心由传统高耗能产业向新能源产业倾斜,多措并举全面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依托大电网、大市场优势,实施全网多能源协调控制,深度挖掘省内电源午间调峰能力,积极加强省间调峰互济。2017年,青海新能源发电利用水平始终处于全国前列,全年外送新能源电量19.5亿千瓦时,同比增加248%,新能源电量实现在全国范围优化配置。
进入“十三五”,青海省将全面创建绿色能源示范省,加快两个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建设,基地开发总规模超过6000万千瓦。预计到2020年,青海新能源装机总规模将突破2000万千瓦,占全省电源总装机容量的53%,青海电网新能源发电量有望继续全国领跑。
2018年,青海至河南±800千伏特高压工程将开工建设,这也是世界首条以输送新能源为主的全清洁能源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将实现远距离输送大规模可再生能源的技术突破,促进青海乃至整个西北地区新能源与西南水电实现更大范围内的水火互济、风光互补,有力推进能源绿色转型升级。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
- 关于“电力费控”对用户们的答
2018-05-07
- · 兴安供电公司稽查监控中心投入运营 提高营销业务管控
- · 95598业务首次实现跨省集中运营 优化服务资源配置,打造“两全三化”供电服务平台
- · 河北省电力公司46个上划县完成“大营销”系统割接
- · 国网公司第一批单位运营监测(控)中心建成投运 可在线开展“全天候、全方位、全流程”监测
- · 解读国网公司全方位国际化发展道路
- · 山西省电力公司试点推行农村无现金交费
- · 江苏广电“云媒体”电视电力营业厅项目成功通过验收
- · 厦门电业局营销移动作业终端上线
- · 深化精益管理 提升供电服务品质――杭州市电力局探索建立分级管控体系侧记
- · 蒙东电力公司95598业务全面实现省级集约 电话人工接听率提升20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