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金沙供电局清池供电所:一位茶农所经历的农网改造
每年进入茶叶采制高峰期,炒茶用电量突增。供电员工要24小时驻守生产规模较大的茶场,保障茶场各类用电设备可靠运行。罗芳摄
本报记者 孙维锋 通讯员 王明科 刘定琴 裴微
编者按:国务院办公厅今年2月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十三五”期间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意见的通知》,提出要积极适应农业生产和农村消费需求,突出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通知》发布后,南方电网公司高度重视,公司党组召开专题会议,迅速落实国家决策部署,积极组织实施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工程,确保早建成、快见效,尽快发挥稳增长、惠民生作用。从本期开始,本报将陆续重点关注中心村、试点乡镇农网改造升级的进展、经验。
杀青、揉捻、烘焙、提香等产业加工的每一个环节都对温度有着十分精确的要求,“杀青机内的温度必须是370摄氏度,如果电压不稳导致温度变化,可能会毁了已进入机器加工的茶叶。”金沙县清池茶厂负责人张德勇担心的电压不稳等问题将被彻底解决。
贵州省毕节市自古以来是“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茶说的就是贡茶。毕节市金沙县清池乡的贡茶久负盛名,可追溯到西汉时期。时光流转,人们或许尝到过来自这里同样的茶香,却不会看到茶叶的制作工艺以及这里茶产业所经历的变化。
茶叶制作从手工进入机器时代,对于这个大山里的小乡村来说并非易事,水、电、路等都曾是重要制约因素。近些年,电已经从制约因素变成了助力产业升级的重要推动因素。清池乡贡茶产业园正处在发展壮大的关键时期,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将为这里茶产业扩张提供稳定的电能,助力产业扩张和当地扶贫脱贫。
1 [难以企及的机器时代]
距离贵州电网公司毕节供电局金沙清池供电所不足百米之处,始建于清初的江西会馆气势不凡,至今基本保留完好。嘉庆年间开始使用的木制茶叶揉捻机置于厅前,蒙上了厚厚的土,但功能完好,运转起来的声音似乎是从历史中来,向后人诉说着这条古道上昔日的繁华。
江西会馆外正是清池乡的贡茶一条街,贡茶店铺正陆续开张,金沙贡茶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大幅规划图张贴在街道的入口,贡茶成为清池乡最响亮的名片。清池乡坳上村张德勇已到不惑之年,他的爷爷就开始在这“茶马古道”上做起了贡茶的生意。
在张德勇的手机里还有上世纪80年代做茶的照片,那时候都是手工作坊,烘烤机是靠炭火,用鼓风机送来加热。“当时虽然已经通电了,但是只能满足照明,有一些做茶的半自动化机器我们都不敢引进。”张德勇说那时候条件艰苦,产量十分有限,只能基本维系生存。
张德勇1988年高中毕业,正值中国第一波打工潮兴起,他不愿意继承家里做茶的手艺,加之家乡交通不便、信息不畅,这都让他萌生了强烈走出大山的意愿。没人能留下张德勇,他只身到了贵阳,生平第一次坐上火车南下,去往让他向往却又陌生的深圳,成为打工潮中的一员。
在深圳,张德勇被这座改革开放前沿的城市吸引,电梯、亮堂的厂房、运转的机器、美丽的城市夜景,这也让他想起家乡电力不足、交通闭塞的现状。凭着勤奋和能吃苦,还有他觉得遗传家族一点做生意的头脑,张德勇从一家塑胶厂流水线上的普通员工做到了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最后还和朋友合伙创业。
创业的时候,厂里的一砖一瓦、每一个灯管都是张德勇亲自挑选的,“那时候,电的报装是比较困难的,折腾了很久才解决。”他又一次更强烈地感觉到电的重要性。创业很难,每当有空的时候,张德勇会关注新闻和国家政策,2000年前后,国家提出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我觉得在家乡发展绿色农业的时机到了。”而且,当时家里电力等基础设施也得到了比较好的改善。
2001年,经过再三斟酌,张德勇告别了当时在深圳相对比较优越的生活,带着妻子和孩子踏上了回乡创业的路,而等待他的是更艰难的一段旅程,却也充满了新的希望。“这10年多时间像是做茶中杀青的过程,告别以前的自己,重塑了自身一些品质。”
2 [电力升级激活产业带富了人]
回到家乡,张德勇一下就承包了1300亩的荒山,准备开荒种茶。“上山的路还没有,大型机械上不来,我们只能人工开山。”张德勇站在茶园指着一个山头回忆,当年在那里搭了窝棚,住了一年的时间,开出一片区域就先种上茶树,先后花了5年时间把所有土地修正完毕,茶园的路自己就修过两次。
就在张德勇回家乡的前两年,毕节就开始了一期的农网改造升级,在清池乡加装了一台30千伏安的变压器,在解决照明的同时,茶叶的加工可以用上一些基础的半自动机器。据当地从事茶叶生产的农户回忆,开始用电锅进行茶叶烘焙,但是,只有这一个程序可以用机器,严重制约了茶叶的产量。
“当时我去外面考察过,已经有相对比较自动化的机器了,但是由于电的问题都不敢买回来。”张德勇无奈地告诉记者。金沙供电局副局长林海说,10年前,清池乡的农网线路被村民称为“雷打电”,“不要说打雷了,可能风稍微大点就会停电,停电比较频繁,百姓意见大。”
2013年对清池乡来说是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一年,毕节市深入推进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要在清池乡建设10个配套茶叶加工厂,张德勇的清池茶厂成为重点扶持发展的企业。也在这一年,为了支持当地产业发展,把清池乡一台30千伏安的变压器换成了200千伏安,服务的正是当地产业园区。
这台200千伏安的变压器就在张德勇茶厂的门口,“正是因为这台变压器,我的茶厂才有了质的飞跃和扩张。”张德勇采供了杀青机、烘干机、烘焙机、提香机等一批自动化设备,一台杀青机40千瓦、烘焙机25千瓦……他对每一款机器的功率都如数家珍,因为现在的电还不能保证这些机器同时运转,他必须精确计算、安排机器的使用。
使用机器之后,清池茶厂的产量达到了11吨,是原来的一倍,人工成本也节省了三分之一,企业利润明显提升。据当地乡政府介绍,张德勇茶厂的扩张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不仅解决了本村一些人的就业问题,也带动了一批村民进入茶叶加工这个行业,现在小加工作坊达到了50多个,很多人的收入水平明显提升。从这个意义上讲,农网改造升级起到了行业扶贫、助力脱贫的现实意义。据悉,“十二五”期间,金沙供电局电网建设总投资达7.3亿元,新建110千伏变电站3座、新增配变743台、新增配变容量67.19兆瓦。
3 [因﹃茶﹄而立的供电所]
之前,清池乡只有一个隶属于石场供电所的服务站,在线损管理、抢修服务等方面逐渐不能满足当地百姓的需要。2014年初,为了更好地服务清池乡村民和茶产业发展,金沙供电局决定专门抽调人员,在清池乡成立一个供电所。
清池乡有一条10千伏的清乡线,长度近120公里,“一处受损,全线停电,影响范围很大”,清池茶厂也在其中。方蔚介绍,供电所成立之后便想出办法,将这条线路分割成4段,互不影响,2015年便完成了这项工作,当年综合线损率从21.4%降到了17.6%,目前达到11.9%。
去年,金沙供电局局长张林到清池供电所调研,专门了解了清池茶厂等产业园区其他茶厂的用电情况,经过商议,最终决定建设一条10千伏专线,专门供产业园区的加工厂使用。方蔚介绍,名字已经确定为10千伏清阳线,今年年底前就可以完成。“预计我的茶厂会迎来又一次规模的扩张”,张德勇在听到这个消息后十分激动,他计划再采购一些机器,扩大规模,并提升茶叶的品质。
过了清明,茶叶的采摘和加工进入了尾声,张德勇特意留了一些原料,要向记者展示整个茶叶加工的工程。不料,因为路上耽搁了几分钟时间,之前已经开启进行预热的杀青机热度过高,最开始两篓茶叶杀青的质量都没能达标。“这个机器需要370摄氏度,加热27分钟,多1分钟都不行。”张德勇提高声调说,这也充分说明电的稳定是多么重要,其他机器也是如此,如烘焙机1分钟必须转20转,电压不够,哪怕少1转都会严重影响茶叶的品质。
“我们之前就了解过,茶厂的用电量不大,但是对供电质量要求非常高,特别是在清明前后的两个月。”方蔚告诉记者,下一步,会更加紧密加强和茶厂、当地政府的沟通,保证能第一时间解决其用电问题。方蔚对清池茶厂的发展历史都非常清楚,可见在服务客户方面已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据介绍,“十三五”时期,毕节供电局将启动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作,投入37.18亿元建设农村电网,2016年“小康电”计划投资16251万元,共80个项目。金沙供电局经过认真梳理,2016年度计划列出贫困村5个,需解决通生产用电的问题,计划投资387万元彻底解决这些问题。
电够用了,电压更稳了,张德勇正对茶厂的未来充满信心。张德勇的女儿张多娇在中国农业大学读硕士研究生,他希望女儿毕业能回到茶厂工作,帮他提升茶厂软件部分,如品牌宣传、电子商务等,而他已经带了3年的徒弟候龙利也已经决定从事这个行业。
茶艺世代传承,电也成为了清池贡茶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推进农网改造助力脱贫攻坚
贵州电网公司精准推进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
自从线路改造后,电压稳了,生意好了,客人也越来越多了……”日前,记者来到遵义县枫香乡花茂陶艺文化创意一条街,农家乐张老板高兴地说。
近年来,贵州电网公司围绕贵州脱贫攻坚,积极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让老百姓的致富路越走越宽敞。
农村电网改造率实现100%
贵州是典型的西部省份,启动农村电网改造以前,受经济发展不平衡、投资规模限制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地区农网改造面偏低。在农村,供电能力是村民脱贫致富的短板。
自1998年启动农村电网改造以来,贵州在农村电网方面的投资高达468.71亿元,共实施了一、二期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县级电网改造工程,农村电网完善化工程,无电户地区电力建设工程,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分别于2003年实现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同网同价”,2007年实现行政村“村村通电”,2009年提前一年实现电网可覆盖范围内“户户通电”目标。
在推进农网改造工作中,贵州电网公司强化责任落实,建立健全组织保障体系,做到“三明确”,即明确建设的牵头领导、责任部门、责任人。把电网建设纳入年度重点工作进行督办,省、地、县三级电网企业负责人分别主动拜访市(州)、县、乡(乡)政府,加强沟通汇报。
正是因为顶层之重视,贵州的农村电网建设得以顺利推进。截至“十二五”末,贵州农村电网改造率已实现100%,农村地区供电可靠率由2010年的98.34%提升到2015年的99.45%,综合电压合格率由2010年的91.84%提升到2015年的92.58%。
12个示范点责任到人
2016年,贵州省向全面小康发起了“总攻”。但是,在一些偏远农村地区仍存在网架薄弱、供电不稳定等问题,这些都制约着贵州脱贫攻坚目标的实现。
在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中,贵州电网公司将优先安排54亿元用于1278个中心村农网改造升级和2350个机井通电,并在2016年、2017年两年内优先完成。在做好中心村电网改造的同时,坚持差异化、精准发力,是贵州电网公司让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提高投资效益的一项“法宝”。
通过调研发现,低电压是目前贵州农村电网面临的一大突出问题。“贵州农村电网低电压有其自身的特点。”贵州电网公司计划发展部有关人士介绍说,农村负荷增长较快、三相不平衡、供电半径长是导致低电压的主要原因。“这是我们制定投资计划的依据。”
此外,在按照网公司要求选取1个南方电网示范点的基础上,贵州电网公司还主动多选取了1个南方电网示范点,以及10个省级示范点,按照进度到天、责任到人的要求推进,计划于今年6月份完成建设,树立标杆,以点带面推动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的全面加快实施。
据介绍,到“十三五”末,贵州省将全面建成安全可靠、结构合理、适度超前的农村配电网,农村电网供电可靠率达到99.83%,综合电压合格率达到97.9%,户均配变容量不低于2千伏安,并实现动力电全覆盖。
真情相融紧紧相依
孙维锋
跟着张德勇在他的茶园转上一圈,听他讲关于这里的变化,感受到了一个人对家乡的真情。看着清池茶厂门前一条已经“退休”了的线路延伸到山里,听着厂内机器运转的声音,感受到的是南网服务农村的真情。真情相融,奔着一个共同目标,就是致富奔小康,让更多人过上好日子。
当前,老百姓的用电需求从“用上电”转变到“用好电”,对供电质量和供电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没有把这种要求看作负担,而是始终和老百姓站在一起,主动了解需求、解决问题,“万家灯火南网情深”的核心价值观在助力全面小康、打好扶贫脱贫攻坚战的过程中更显可贵。清池茶厂在海拔1500多米的山上,上山的路比较远,还不好走,但因为这里有需求,清池供电所的员工就一趟趟去,直到把问题搞清楚、解决掉,真诚的服务之心在山里流动。
张德勇打理自己上千亩茶园,为了做到绿色安全,从来不打除草剂;为了肥料里不添加有害物质,他在肥料厂蹲守了一周。无论是在深圳,还是回到自己家乡,张德勇做人做事都保留着一种质朴、真诚。他说要把手工作坊时代那些最原始加工茶叶的工具都保留下来,是一种纪念,也是一种提醒,提醒自己要感谢现在能用上这么好的电、过上了好的生活。所以,他愿意把这门手艺教给更多人,愿意帮助更多乡亲就业,让更多人富起来。
南网与农村、老百姓真情相融,紧紧相依,力量在蔓延,全力助力达到全面小康。









